老蘇州的小日子:一兩黃酒配碗頭湯麵,再來那麼一曲評彈

2020-12-22 南京身邊事

美味並沒有標準,有人折服於米其林大廚的料理藝術,有人在鑊氣十足的大排檔裡吃得酣暢淋漓,也有人嘴饞街頭巷尾家常菜的滋味。正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食性,或以熱辣俘獲食客,或以清雋之味會友。在這個千城一面的時代,這座城市打動我的遠不止老蘇州精緻的一日三餐,還有不同於繁華都市的詩意與人情。

【老蘇州的小日子】

水陸並行的平江路,沿河伸出眾多歷史悠久的小巷,隨意拐進一座老宅,便可以親臨真實的市井。沿河的曹胡徐巷每天都坐著一個聽評彈擇菜的老頭,身後老屋改建的家庭菜館稍不留神就會錯過。

兩個女兒將自家小店取名「聽香堂」,沒有對外吆喝,老洪不聲不響地燒著一手地道的蘇幫菜。花上一天準備晚飯,三兩天出一道醬方,食單根據季節變化,老洪的手藝讓人看到了蘇州人家常餐桌上的精緻。

夏天的白什盤,上了年紀的老蘇州才知曉門道。肉皮、河蝦仁、豬肝、腰花近十種食材,老洪對刀工和下鍋的時間順序尤為講究,一眾葷菜反而臺面素淨鮮味盈口。

冬日的醬方是老洪的絕活兒。人說沒到過葑門橫街和南門集市,就不算了解蘇州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老洪就是這裡的常客。每天六點出門,排得上號的豬肉鋪都有老洪相熟的老夥計。醃製好的蘇太五花肉坯入鍋中悶上一整天,滿屋子都是肉香。濃而不失其鮮,淡而不失其味,老洪在每一餐飯上都花足了心思。

老父親精湛的手藝令食客慕名而來,然而打動我的卻是這間小店平淡而溫暖的日常。簇擁在不到4平米的小廚房,父女三人邊忙活邊鬥嘴。每一個光顧店裡的食客,都好似相識多年的老街坊。拍攝間隙,我在不善言辭的老洪身上,看到了老蘇州的風雅與閒適。

「一兩黃酒 一碗頭湯麵 一曲評彈」是蘇州人的老三樣。清晨來一碗頭湯麵是老洪幾十年的習慣,有意思的是他還會自帶澆頭。不少蘇州人有酒興,老洪少時每晚幫父親打黃酒,街坊總會盛上滿滿一碗,看著馬上溢出的黃酒便情不自禁地湊上去抿兩口,久而久之也養成了飯後小酌的雅興。蘇州人喜歡聽書,不亞於紹興人喜歡喝花雕,上海人喜歡「壓馬路」。

街頭臨立的茶館,老茶客總是風雨不改到點來坐。平日裡再忙,午後聽過一曲,老洪才會心滿意足地回到廚房。

守著方寸的灶頭和小家,老洪從未出過遠門。會燒菜又精通木工的老洪,這輩子最得意的職業是一名父親。老洪家的女人們不會下廚也不用下廚,到點只需等著老洪將躥著熱氣的家常美味端上桌。

「老洪是一個講究儀式感的人,最看重家庭時間。」兩個女兒從小到大最深刻的記憶,是無論多晚多忙,父親都會趕回家做飯。我突然明白,料理並不講究天賦異稟,更在於人們過往的生活方式,還有為家人張羅一桌美味的心意。

【他鄉是故鄉】

「中國/中國/我愛你中國/你是我的母親/你是我的天堂……」

樂此不疲地向新朋友演奏自創歌曲《中國,我愛你》,一口夾雜著吳儂軟語的中國話,是艾哲羅給外人的初印象。

1998年艾哲羅被諾基亞總部派往中國蘇州,這個一開始對陌生國度充滿抗拒,特地寫報告要求「只呆一年」的老外,直到退休都捨不得離開蘇州。今年是他在中國的第20個年頭,妻子兒女遠在芬蘭,大多數時候艾哲羅都是一個人獨居。每年夏天都要回去看望一雙兒女,他甚至考慮過留在芬蘭,但對蘇州的想念,是一種更強烈的鄉愁。

艾哲羅時常在平江路上溜達,「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嘴裡冷不丁冒出一句詩,這個詼諧而頑皮的老外,如今已成了地道的「老蘇州」。他告訴我他喜歡冒險和遠行,在路上遇見陌生的朋友,總會情不自禁地敲起鼓。「我熱愛音樂,正如我熱愛蘇州,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除了收藏和親手製作的100多面鼓,艾哲羅對蘇州評彈情有獨鍾,因為「聽著有鄉音的味道」。2004年,艾哲羅帶著他的伊朗鼓和樂隊,在央視的晚會上唱起了評彈《楓橋夜泊》,讓無數人認識了這個自稱「老蘇州」的伊朗籍芬蘭人。

然而遠行和音樂,只是艾哲羅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在蘇大免費教授英文,到外來務工子弟學校義務支教……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是他獲得快樂的方式,也是他追求的理想人生。

在許多人眼中,艾哲羅是一個極具藝術天賦的工程師,如今他又折騰起了熱愛的美食。「在我內心裡,我是個藝術家,但也許我的思維方式,是一個工程師。」

艾哲羅的廚房儼然一座味覺實驗工坊,荷蘭芹、蒔蘿草、伊朗鷹嘴豆……任何食材到了這個富有想像力的工程師手中,都成了料理的拼圖。酸甜的伊朗雜燴燉面、匯聚多國風味的艾哲羅炒飯、原生態烹飪的芬蘭土豆泥……每一道食物都記錄著他的人生足跡。

艾哲羅讓我看到了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我六十歲、七十歲,甚至八十歲的時候,都能夠對人生抱持熱忱和勇氣。節目臨播出時我才得知,拿到中國綠卡是艾哲羅一直未了的心願。

然而他無暇顧及,忙碌的行程充實著艾哲羅的每一天。如果哪天你在平江路遇見這個嘴角上揚的老頭,或許他正趕去教孩子們打鼓,或許他又開啟了另一段人生。

結語:蘇州日漸成為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異鄉人紮根打拼的故事又將周而復始,但也從未改變老蘇州不疾不徐的小日子。如果有機會,你一定要來到這座從不拿腔拿調的城市,在少了些繁華喧囂的小巷裡,感受老蘇州的生活方式和美食故事。

相關焦點

  • 早起驅車百裡只為吃一碗蘇州頭湯麵,上海食客的這份執著數十年來仍...
    除了細面樣式的龍鬚麵,在漫長的歷史中,根據習慣也形成了其他的小寬面以及滾子面,但除了 「寬湯免青」這些俚語,吃麵的傳統裡不得不說的就是老蘇州人說的頭湯麵。 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上海人專門起早坐早班火車,去蘇州吃一碗頭湯麵。如今,依然會有早起的食客,去麵館蹲守一碗頭湯麵。「頭湯麵」,就是早上第一道湯的面,老些的麵館,湯是大鍋熬的。
  • 錢小穆:蘇式湯麵
    一碗陽春麵 , 是許許多多蘇州人生第一次上館子品嘗的正宗蘇式湯麵 , 亦是能念叨一輩子的美味 。沒有澆頭的湯麵尚且是人間珍品 , 那麼有了澆頭的蘇式湯麵中的奧灶面 , 入選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楓鎮大面入選央視《舌尖上的美食2》也就一點不奇怪了 …… 不久的將來,或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事實上它是物質, 這與蘇州蠶絲是一致的,都來來源於天地菁華。
  • 來一碗蘇式湯麵|細細品味老蘇州的精緻
    「老闆,來碗燜肉麵,寬湯重青,加份薑絲啊!」「好嘞,拿好牌子自己找位子坐啊!」蘇式面體現的是蘇州人的精氣神,下面大師傅手上功夫要足夠到家,否則下的麵條拖泥帶水,可就白白糟蹋了那碗上好的紅湯底。
  • 蘇州最貴麵條排行榜
    蘇州人吃麵是有傳統的,老蘇州們把喝茶、吃麵、聽評彈當成了每日的必修課。蘇州人的一碗湯麵,早已超出了一頓簡單的早飯的範疇,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蘇式生活」之中。一碗蘇式湯麵,完全就是蘇州人性格的縮影:精緻內斂,不張揚,看似簡單平常,卻底蘊深厚。
  • 蘇州必吃的十家麵館!
    肖偉民說,取名"同得興",一是沿襲蘇州老字號麵館"興"的傳統,二是希望做面的吃麵的都能"同德同心",共同做大蘇州一碗麵。為了做好這碗面,肖偉民傾其所有,不斷鑽研,將奧灶面、蘇幫面的特色相融合,刨出了似奧非奧、似蘇非蘇的「同得興面」,將幾乎要絕跡的老蘇州傳統面技藝繼承了下來,做出了楓鎮白湯麵。
  • 4點起床,驅車1小時,就為了常熟虞山興福寺這碗蕈油頭湯麵!
    比如我今天要說的這碗蕈油麵。所謂蕈油麵,就是採摘野生的「蕈子」炒制出「蕈油」蓋在面上,其鮮美堪稱一絕。那懂行的朋友自然都曉得,蘇州哪裡的蕈油麵最好吃——常熟虞山興福寺。相傳這蕈油麵最早是寺中僧人採摘虞山上獨有的松蕈熬製素油,煮食麵條而得名。後來被大眾熟知其鮮美滋味後,發展成了如今適合俗家之人吃的蕈油麵。
  • 沉寂15年,啟東這裡又聞評彈清音
    初時有陳、馬、俞三大派,百年發展,又出現許多承自三家卻自成一家的新流派,繁衍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景象。2008年,蘇州評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雖產自蘇州,評彈在江浙一帶也廣為流傳。早些年秦淮河岸滿樓紅袖招時,一度也處處可聞軟語唱彈詞。
  • 蘇州評彈才400年歷史 祖師爺是3000多年前的泰伯?
    原標題:評彈的祖師爺是泰伯?有沒有搞錯昨天上午,位於平江歷史街區的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以下簡稱評博)為其成立十周年舉行了系列紀念活動。作為活動的重頭戲,評博為紀念評彈祖師而專門打造的一尊泰伯塑像正式亮相。
  • 蘇州評彈藝術走進香港高校(圖)
    這一團體的多名評彈表演藝術家此前幾天還先後走進香港城市大學和理工大學,以講座加演出的形式,為香港高校學生提供一個了解蘇州評彈基本知識並現場感受這一藝術形式的機會。  活動首先由蘇州市評彈團團長孫惕介紹蘇州評彈的發展歷史、表現形式和風格流派,然後由藝術家輪番上臺演出6段曲目,涵蓋評話和彈詞兩種形式、單人和雙人表演方式、傳統和創新兩類曲目,以及不同流派或激昂悠揚或細膩婉轉的唱腔風格。  活動吸引了近百名觀眾,多為本校學生。
  • 蘇州大米,江南味「稻」——「一粒米」,啥稀奇
    這句評彈曲調,對於蘇州人來講,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大約半個世紀前,有「評彈皇帝」譽稱的嚴雪亭先生,用他膾炙人口的嚴調演唱的彈詞開篇《一粒米》,風靡一時,大街小巷男女老幼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蘇州評彈發展演變幾百年來,名家名篇不計其數,但是要說家喻戶曉,只有嚴雪亭的《一粒米》,無出其右。
  • 夏天去蘇州:看一看蘇州的蓮荷,品一品蘇州的湯麵
    來公園裡賞荷的遊人大部分是本地市民。只見他們拿著市民卡就可以刷卡進內。我們沒有蘇州市民卡,購買了門票(每位30元)入園。七月天的驕陽下看到這些水中芙蓉,總會生出些許涼爽的感覺來。如果在蘇州臨河的老式房屋裡吃一碗清清爽爽的蘇式面會不會也能消一消暑氣呢。
  • 非洲女生表演蘇州評彈網上走紅 網友直呼真厲害
    操著一口相當純正的蘇州話、手法熟練地彈三弦琴,如果閉上眼睛,你可能猜不出這段蘇州評彈曲出自一個來自非洲國家喀麥隆的女生之口。近日,在中國留學的喀麥隆女生諾貝拉首次在上海登臺表演蘇州評彈。她的評彈老師、國家一級演員周紅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諾貝拉僅僅用了兩個月,就從零開始學會了一段評彈。諾貝拉表示,她的父親聽說女兒學到了中國評彈後,非常開心,「爸爸說我回去要給他當老師教評彈。」
  • 在蘇州:有一家144年的老麵館,可以邊聽評彈邊吃麵
    >裕面堂在風雨中成長——寫在裕面堂復牌一周年之際裕面堂第四代傳承人:阿傑煙雨潤色春夏月弄桂影秋芳黃銀杏紅楓葉繽紛等候悠長古巷聆聽姑蘇四季淡抹濃妝皆是江南怡人2020年中秋國慶之際裕面堂迎來創牌144周年復牌1周年打撈起老蘇州記憶深處的味道
  • 來聽聽常熟梅李鎮的抗疫評彈
    小年夜,龐先生收到通知,由於疫情影響,原定於大年初一到元宵,在鎮上龍園茶館的評彈演出取消了。龐先生所在的梅李鎮坐落在常熟東面,有「東鄉十八鎮,梅李第一鎮」的美譽,龍園茶館來頭不小,有近百年的歷史,評彈界有句話——「不到龍園說書不是好演員,龍園是評彈演員的考場」。
  • 評彈唱出《鐵達尼號》,還對味嗎?
    猴年春晚梁詠琪林心如劉濤那曲《山水中國美》的開場評彈選段,就由高博文現場演繹。最近,高博文和陸錦花正在上海和蘇州兩地間頻繁穿梭,錄製長篇《珍珠塔》。熟悉評彈表演的觀眾應該知道,平常演出,高博文是「上手」,陸錦花是「下手」。個麼既然是「實驗專場」,愛創新和挑戰的陸大美女,這次鬥膽要求作自己領導的「上手」。行,那就試試!
  • 風流富貴人文地 一曲相思斷寸腸-蘇州行
    吳王闔閭為了爭霸天下,召來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幹將莫邪夫婦為他鑄劍。滿期那天,他提著「莫邪」劍來到虎丘山,將此劍獻給了闔閭,闔閭以石試劍,將這塊石頭一劈為二。 真娘
  • ​姆媽個評彈(上海話朗讀)
    有朋友拿我當作歡喜評彈個,問我,儂是哪能會得懂評彈個。我講,第一,是儂勿懂,再覺得我懂,我總歸勒勿懂評彈個人面前裝得懂評彈;第二,裝也是要稍微有眼貨色,再可以裝得出來。朋友追問,儂個貨色是啥地方裝得來個?
  • 不能出門,家裡又沒菜,來碗香噴噴的湯麵吧!
    不出門,又沒菜了,怎麼辦,那就簡單來一碗香噴噴的湯麵,放鬆你的胃和心,簡單、快手,很容易就能搞定呢~ 蔥花醬油麵
  • 蘇州市評彈團評彈經典書會將在臺北舉行
    9月29日,著名評彈演員盛小雲(右)在彩排會上。當日,由臺灣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和蘇州市評彈團共同主辦的「《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在臺北彩排,將於9月30日正式公演。據介紹,接連3天共3場的演出以傳統篇目為主,包括以唱曲為主的《蘇州彈詞流派專場》,有說有唱有人物的《評彈經典摺子專場》和《盛小雲專場》。新華社記者 宋振平攝   新華社臺北9月29日電(記者王小鵬 劉剛)由臺灣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和蘇州市評彈團共同主辦的「《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30日將在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開幕。
  • 是時候去蘇州吃一趟了!
    在《紅樓夢》中史湘雲搬來賈府長住前,寶玉吩咐襲人去給她送盒吃的,簡簡單單的小食盒裡就裝著蘇州人再熟悉不過的兩樣水八仙:新鮮的紅菱和雞頭米。在蘇州的秋天,一定要吃的就是一碗雞米頭的糖水。將背部得兩條肉切下來,一共用上幾十條魚,成就一盤清炒塘鱧片,魚片無刺、軟糯,吃起來滿口生香;用太湖蓴菜和塘鱧魚做湯,淋上雞油增香,是一道對口腔感官特別善意的菜;最家常的,用雞蛋和一兩條塘鱧魚混合,做成塘鱧燉蛋,同樣極有風味。再比如一碗到蘇州必吃的蘇面,有各種不同的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