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氣泡是判定古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

2020-12-22 騰訊網

剛剛發布的公安部《瓷器老化痕跡鑑定》的研究新成果裡,對瓷器老化認定的條件中,就包含有「氣泡變色」和「氣泡破口」兩項內容。公安部評審通過的:《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技術》也把氣泡變色等納入了十點鑑定內容。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什麼是「死亡氣泡」

瓷器燒制過程後期,胎體中揮發出的氣態水分子和礦物質分子被粘性很強的釉層包裹,形成釉中氣泡,幾百年時間裡,胎釉自身變化和時光洗禮、人為作用因素,形成死亡氣泡。死亡氣泡的形態和分布狀況,是判斷古瓷年代的重要依據。

一、古瓷的氣泡和死亡氣泡

1、古瓷的氣泡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一萬年以前,我國已經出現了由人工燒制的陶器生活用品。陶器有素彩之分。唐三彩就是非常名貴的彩釉陶。素陶表面沒有氣泡。唐三彩陶器釉中也很少見到氣泡。一千多年前,人們已經掌握了瓷器燒制技術,燒制出了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釉中,也很少出現氣泡。瓷器釉中大量出現氣泡,是宋元以後,特別是元明清時期。

瓷器釉中的氣泡是怎樣形成的呢?

通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實驗,人們終於弄清了其中的奧妙:陶瓷器釉中有無氣泡,與胎質粗疏或細密、胎體礦物質在高溫中反映產生氣體的揮發情況、瓷胎所含水分、釉層厚度和燒制過程中,溫度的上升速度等關係密切。

陶器由陶泥加工成型。胎質疏鬆,胎土表面又沒有覆蓋釉層,晾曬和燒制時,水分子和礦物分子很容易蒸發逃逸。而且成器溫度低,所以,形不成氣泡。

釉下彩陶雖然陶胎表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釉,但是,由於胎質依然疏鬆,在胎體晾曬和入窯燒制過程中,溫度也是逐步達到成器溫度的,薄薄的釉層也構不成對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的約束,因此,晾曬和燒制時,胎體中逸出的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也可以充分揮發,釉中很難形成氣泡。

原始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窯中的一些品種,雖然都有釉層覆蓋,但是,同樣存在胎質疏鬆和燒成溫度較低(800-1100度左右)等原因,胎體礦物質分子和所含水分子在晾曬環節和燒制前期已經充分揮發,燒成瓷器釉下也很少出現氣泡。

為什麼宋元明清瓷器釉下,會普遍出現氣泡呢?

主要是生產水平提高,生產工藝得到改進,用於製作瓷器的礦土研磨得更細,胎體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結構更加密實,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層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曬過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揮發。但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實的胎體裹脅在胎泥深處,僅靠太陽、風吹難以揮發出來。在燒制過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和礦物分子得以掙脫瓷胎包裹釉液的約束,成功逃逸揮發。

下圖這件明洪武時期生產的釉裡紅軍持和釉面的聚釉斑孔洞,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顆粒較粗的銅紅料分子從胎和釉液裡掙脫逃逸的原始狀態。

明洪武釉裡紅軍持及微觀照片和聚釉斑局部

但是,還有礦物質分子和部分盤結在胎體深處的水分子,在達到一定溫度後,才被逐步升高的溫度驅趕,分解成氣體,從胎體中逃逸出來。這時,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液,已經溶解為粘性很強的粘液狀包裹體,緊緊地包裹在胎體表面。從胎體中逃逸出來被分解為氣體的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無力掙脫粘液狀包裹體的約束,最終成為粘液狀包裹體的俘虜而懸浮於胎體和釉層中間。當瓷器燒成冷卻以後,這些氣體狀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便以圓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狀,保存在於胎體和釉面之間。這種如珍珠一般的空心狀球形物,就是我們所說的釉中「氣泡」。

青花瓷釉中的氣泡

它們經歷了高溫的洗禮,以無色的球狀體形態而存在。沒有釉下顏色映襯,它們會以亮晶晶的球狀無色氣泡體存在。有釉下青花映襯,它們就變成亮晶晶的球狀藍綠色氣泡而存在。

2、古瓷的死亡氣泡

用高倍超眼放大鏡觀察發現,下圖這件有大明成化年制「天」字款的鬥彩罐、和「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十稜龍紋洗以及「大明成化年制」款的歲寒三友紋青花高足碗,它們釉中無色或藍色的、亮晶晶的單個或成群氣泡,已經變成了暗紅色、褐色或者黑褐色。象這樣變了色的氣泡,就是本文特指的古瓷釉中的死亡氣泡。

明成化「天」字罐和釉中的微觀褐色氣泡(死亡氣泡)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十稜龍紋洗和它釉中的微觀褐色氣泡群(死亡氣泡群)

「大明成化年制」三友紋高足碗和它釉中的微觀褐色氣泡群(死亡氣泡群)

3、死亡氣泡「死亡」的三個階段性特徵

不同年代的古瓷,釉下氣泡具有不同的死亡形態。也就是說,瓷器釉下的死亡氣泡有階段性特徵。

觀察結果表明,清乾隆時期的一些瓷器釉,釉中已經出現變色氣泡。到了明代早中期,相當數量瓷器的釉中氣泡,已經由無色、亮晶晶的透明狀態,變成暗紅色或者黑褐色。下圖這件有「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雞缸杯,它釉中的死亡氣泡頂部,出現了一條呈「一」字形的短線條。有的死亡氣泡頂部還會出現「十」字形短線條。這就是氣泡死亡的初級階段。根據其普遍變色這個特徵,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變色期」。

「大明成化年制」雞缸杯和死亡氣泡的微觀照片(頂部出現一字形線條)

時間上推到明代再到元代,一些瓷器釉中死亡氣泡頂部的「一」字形或「 十」字形線條,已經擴展成圓形破口。因此,可以看作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根據其普遍破口的特徵,也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破口期」。圖7這件元藍釉罐的死亡氣泡,就處在破口期。

元藍釉壺和它釉中的破口氣泡(死亡)

到了宋代、唐代,古瓷釉中氣泡死亡的特徵已經非常明顯:氣泡穹隆形的上半部分已經沒有了。我們不用放大鏡就能看到瓷器釉面,有一些圓形的坑洞,裡面還積滿了塵埃和生活垃圾小顆粒。這就是氣泡死亡的第三階段,「坑洞期」。

下圖這件北宋鈞窯執壺的氣泡,就處在完全死亡的坑洞期。由於年代久遠,死亡氣泡已經演變為一個個裸眼就能看到的圓形坑洞,坑洞中還積滿黑褐色塵埃和生活垃圾。

北宋鈞釉執壺和釉面肉眼可視的破口氣泡(死亡氣泡)

二、古瓷釉中氣泡死亡的原因

1、瓷器釉中氣泡是怎樣死亡的?

瓷器釉中氣泡為什麼會死亡?這和瓷器燒製成型以後的使用、流傳和保存狀態有密切關係。

通過對瓷器氣泡的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通常情況下,瓷器釉中的氣泡,有大中小之分。它們主要受到釉層厚度的制約。一般來說,釉層厚,氣泡就大。釉層薄,氣泡就小。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氣泡頂部,都是接近釉面的大氣泡。被釉面開片片線穿越而死亡的氣泡,則大中小都有。

自然辯證法認為,物質總是處於運動和變化狀態之中。這種運動和變化,同時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的影響。用礦物質燒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剛剛燒造成器的新器,釉面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處於活躍期。活躍分子活動產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會發出一種很刺眼的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賊光」或「浮光」。常聽人說某件器物火氣太重。這個「火氣」指的就是這種「賊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器釉面活躍的分子逐漸逃逸,帶走了部分能量,釉面的分子結構也完成了新的組合,由燒造成器時的活躍狀態變為穩定狀態,新器也就變成了老器。這是內因的作用的結果。

瓷器被陳設在廳堂,受到溫柔陽光的照射和如絲輕風的吹拂,還被人類撫摸,他物擦拭。這些自然和人為因素,使接近釉面的大氣泡頂部逐漸被磨破,原來處於真空狀態的氣泡頂部,出現了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小洞,進而擴展成「一」字形或「十」字形線條狀破口。氣泡產生「漏氣」現象。空氣帶著塵埃進入氣泡,懸浮在空中。這時,原來晶亮的氣泡變色混濁起來。釉面原本很「賊」的「光」逐步減弱。進入雨季,乾燥的空氣被溼潤,體積原本很細微,很輕的塵埃也被潤溼。懸浮的空氣再也無力承受塵埃的重量,它們墜落到氣泡底部沉積下來。於是,渾濁的氣泡被生活塵埃「染」成黃色、赭紅色、灰色或黑褐色。這便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這時候,氣泡已經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階段。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氣泡頂部的「一」字形、「十」字形條線破口逐步擴展為圓形大空,如頂部開窗的穹窿形蒙古包。古瓷便完成了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

以後,半圓形的穹窿形蒙古包上半部全部破碎消失,釉面出現下凹的圓形坑洞。這時,釉中氣泡已經完全死亡。這就是氣泡死亡的第三個階段。下面這件宋早期越窯青瓷執壺和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釉中的那些死亡氣泡坑洞,把氣泡死亡第三階段的狀況展示得非常清晰。

宋早期越窯青瓷執壺的死亡氣泡(圓形坑中灰色胎體顯示無餘)

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

放大鏡套照相機拍攝的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釉中死亡照片

氣泡死亡的過程中,活躍分子所帶的能量跟隨它們脫離釉面。因此,釉面刺眼的賊光逐漸消失。這是,釉面發出的是一種溫潤、柔和的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包漿」。也有人稱其為「寶光」。

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釉面醇厚而柔和的包漿(光線照射部分的柔和釉面)

元藍釉執壺釉面的寶光

據資料披露和筆者觀察,「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單色釉鹿頭尊的釉中已經出現死亡氣泡。

明代款的瓷器中,有死亡氣泡的古瓷器比較普遍。筆者賣出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碗、「大明宣德年制」青花豆、「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龍紋十稜洗、「大明成化年制」鬥彩雞缸杯、大明成化年制鬥彩「天」字罐、「大明萬曆年制」五彩罐,宋代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碗、壺,宋代早期越窯青瓷執壺、罐、唐代魯山花瓷拍鼓等等,釉中都有了死亡氣泡。

2、釉中氣泡死亡是基本規律

觀察這些古瓷釉中死亡氣泡的分布和分析它們的變化,可以得到氣泡死亡和瓷器年代關係的基本規律:

(1)年代越久遠,釉中死亡氣泡的分布越多、越密集;

(2)年代越久遠,死亡氣泡頂部破裂出現「一」字形或「十」字形線條的越多。

(3)元青花和元代釉裡紅瓷器中的死亡氣泡,不是以氣泡破裂的形式出現,而是在釉中出現一些白色的棉絮狀結晶斑。它們夾雜在釉中氣泡群裡,象天空中的雲團一般,呈自然分布狀態。

(4)宋代以上古瓷的死亡氣泡,基本上已經破裂為一個個圓形坑洞,坑內還沉積著很多生活垃圾。

(5)並非所有古瓷都有死亡氣泡。

龍泉青瓷釉中很少死亡氣泡。這可能與龍泉青瓷胎料較粗和採用多次上釉工藝,包裹在胎體上的釉層粘度很高而且很厚有關。

一些釉面很溫潤、底部露胎處明顯老化的瓷器,卻很少有死亡氣泡。究其原因,我以為可能和它們長期被掩埋在密閉的環境中,沒有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和流動空氣的撫摸,自然老化速度緩慢有關。

三、利用古瓷死亡氣泡原理判定古瓷年代

1、死亡氣泡原理已被公安部刑偵科技協會納入科研課題「古瓷老化痕跡鑑定」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公安部古瓷老化痕跡鑑定國家標準驗收而被廣泛認可。

最近看到博友何豆豆的博文《國家公安部刑偵局局長劉文對古陶瓷老化痕跡的評價》。文中介紹,2003年以來,國家公安部刑偵局刑偵科學技術協會組織專家,根據刑事偵察中,利用痕跡鑑定偵破案件的原理,開展了「自然老化顯微陶瓷鑑識法」鑑定古陶瓷年代的科研課題研究,在對國內多家文博單位展藏的3000多件器物的自然老化痕跡進行顯微觀察、拍照基礎上,精選625件有代表性器物的微觀痕跡建立資料庫,歸納其形態特徵和規律,提出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的「線狀痕跡」、「不規則的圓形痕跡」、「坑點痕跡」、「斑塊痕跡」、「脫落痕跡」、「變色氣泡痕跡」、「破口痕跡」、「網紋狀痕跡」八種基本形態。其中的「變色氣泡痕跡」和「破口氣泡痕跡」,就是本文論述的「死亡氣泡」的兩種形態。

2015年9月29日,博友蔡暄民發表博文《論痕跡鑑定技術對古陶瓷斷代的作用》。文中介紹,一位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很欣喜地告訴他,「公安部評審通過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技術」,確定了古陶瓷老化痕跡的十種方法:「腐蝕線」、「幾何圖形」、「腐蝕坑點」、「腐蝕斑塊」、「局部釉面脫落」、「變色細胞」、「破口氣泡」、「腐蝕網紋」、「胎體析鹽」、「釉面混溶」。並肯定現代人做假的手,還伸不到瓷器的釉中去。其中的「腐蝕坑點」和「變色細胞」,也包含了本文論述的「死亡氣泡」兩種自然老化形態。

由此可見,氣泡死亡現象與瓷器成器時間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氣泡出現變色現象,需要300到400年。也就是說,清代早期到明代生產的瓷器,才會出現氣泡變色的現象。明代以前生產的瓷器,才出現了氣泡破口的現象。因此,結合古瓷鑑定的眼學經驗,通過觀察古瓷釉中死亡氣泡的變化,是可以判定古瓷年代的。這種方法已經得到國家公安部的認可。

根據已有的資料,對中國古代各朝各窯口器物氣泡的特徵,大體可做以下歸納:

商周及秦漢原始瓷:釉層較薄,釉中基本上無氣泡;

六朝青瓷:由於器表布滿密集的開片,只在聚釉處能觀察到不明顯的氣泡;

唐瓷:如邢窯、長沙窯、邛窯等器物表面一般無明顯氣泡,五代時期的定窯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處才有細密均勻的小氣泡,也有個別器物全身均勻分布密集的小氣泡;

越窯青瓷:釉面渾身都均勻分布有隱約的密集小氣泡,局部釉厚處則清晰可見。

宋瓷五大名窯,官、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特點是在密布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明永樂瓷: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布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

明宣德瓷:氣泡呈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

明成化瓷:徹底改變了宣德瓷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成化之後:馮先銘先生將成化瓷氣泡作為官窯瓷氣泡的分界線,成化以後的官窯瓷氣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也有些特別的器物獨具特點。

溫馨提示:《藏品甄選參考標準》

1、品相賣相

2、文化、歷史意義

3、物品是否到代

4、稀有度

5、市場熱度

6、材質價值

7、非法律明令禁止文物、奇珍等

古玩經紀人:周總

相關焦點

  • 瓷器鑑定如何根據氣泡鑑定瓷器是否到代
    瓷器釉下存著氣泡,可以用它的形態和變化作為鑑定古代陶瓷的依據之一。這已被陶瓷專家們所應用,如不同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燃料和溫度燒成的瓷器,釉下氣泡的大小,組合形態都不同,用它可以作為斷代和區分窯口的依據之一。
  • 只需一個高倍放大鏡,輕鬆判斷瓷器的年代真偽
    氣體排出釉層時會產生兩種釉面缺陷:一種是小氣泡在釉中匯集成大氣泡衝擊釉面會形成火山口,若釉層粘度較小,則可以拉平,但也會出現針孔,另一種是氣泡的排出會產生釉面的凹坑,例如油滴釉中的凹坑缺陷。另外隨著溫度的升高,釉層熔融將坯體溼潤,由於釉對坯體的熔解作用可以打開原來已封閉的閉口氣孔,也會使其通過釉層排出而形成如上所述的缺陷。對於沒有排出的氣孔,則留在釉中形成氣泡。
  • 如何從瓷器底足上看出年代痕跡?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制陶瓷時留下的年代信息
  • 古瓷造假:揭開這些本已身價不菲的「高仿」古瓷器的奧秘!
    景德鎮的古瓷高仿造假產業鏈,讓這些國寶幫砸空身家,得來的虛擬財富,而最終血本無歸。(據媒體報導,10萬人從事文物仿製造假產業鏈,每年文物仿製造假收入超過百億元。而其中一個瓷器高仿造假產業鏈就在景德鎮,景德鎮一件高仿的明清官窯,在境內外拍賣公司拍出,成交可達幾百萬,而這些高仿的明清官窯在景德鎮的行價為幾萬元。景德鎮古瓷高仿造假,究竟讓多少收藏家血本無歸?)
  • 瓷器收藏必讀| 古瓷鑑定術語解釋213條(中)
    125、五彩氣泡:花鈞釉中一般都會有大氣泡,而有些大氣泡的呈色是五彩的。不同角度觀看,則色也不同。五彩氣泡破眼的上口邊沿色,更是豔麗多彩。若圓球形氣眼裡顯古銅色,此物必古無疑。目前可作為一條重要的鑑別依據。若本書能夠刊印問世,不出五年,仿者自會效之。掌握此點不難,文字圖片實物一對照,古瓷愛好者便會明白。132、茶末白筋:茶葉末釉,與霽紅霽藍一樣,也會飛色,遇高溫而流淌,會使稜角邊沿露出白筋。若不是白胎,則又會出現相應的其它色彩。
  • 瓷器的重要特徵-底足鑑定瓷器真偽
    古陶瓷鑑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鑑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也。「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說的意思也差不多。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製作的諸多信息,瓷器底足也是贗品製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 極難。
  • 還在為難瓷器的真偽?如何看一個瓷器是否為真?
    如何鑑別這個瓷器,從沒有人說去修訂過一個框架,都是靠的經驗,一句「唯手熟爾」,卻不乏辛酸淚,所以小編也整理了這一片算是對所有瓷器的一個入門的鑑別方式,希望可以幫助到喜好古玩瓷器的愛好者們。古瓷器的鑑別其實可以分為七項:型,釉,胎,飾,彩,款,工。
  • 古瓷鑑賞知識:有瑕疵的瓷器文物每一件都有著獨特的價值!
    這些瑕疵都是在瓷器燒成和長期使用後的自然狀態下形成的,有時候又是鑑別中不可缺少的時代證據。也正因此,通過了解這些瑕疵,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瓷器的整個燒制過程,也是我們鑑賞學習古瓷時的一個重要方面。磕傷古瓷器口邊、足邊在使用過程中極易與其他物體發生碰撞,就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跡,形成磕傷。觀察如今新仿傷缺處,會發現有打磨後的痕跡,大多較光潤,或有假修補的現象,與陳舊磕傷痕跡差別較大。
  • 熟記這些古瓷瑕疵,鑑別不是問題!
    古瓷 自古以來,人們對瓷器的評價是真,精,美。 所以一旦有人看到瓷器上有瑕疵,便直接否決它的本身價值。 所以釉面通常會出現一些小的瑕疵,如氣泡、棕眼、縮釉等。 另外,瓷器出窯後,在長期的使用和把玩過程中,釉面又極易產生一些人為損傷,如劃傷、磕傷等。
  • 古陶瓷鑑定有了新方法? (2)
    作為廣州面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鑑定的新一輪革命?以往的歷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面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其中一個生命線就是靠公信力,要確保博物館裡的藏品是真的。」
  • 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在上篇《古陶瓷鑑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們講了如何區別青釉、白釉、黑釉和紅釉,本篇繼續講一下如何區別其它釉色。但是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別新老瓷器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鑑別。釉面的光感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鑑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
  • 馬未都:20世紀80年代末,這麼重要的瓷器讓我碰上了!
    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馬先生去香港,到處打聽有沒有這樣的壺,也沒買到。後來有一次碰到了五代越窯的壺,長流。"流"是什麼呢?就是指瓷器中的壺嘴部分,專業術語叫"流",流水嘛。唐代由於受工藝限制,壺嘴都特別短,所以叫"短流"。到了五代以後,壺嘴就加長了,叫"長流"。
  • 哪種瓷器最具收藏價值?收藏哪種古瓷器才能彰顯身份地位和品位?
    毫不誇張地說,古瓷器是中國主流的傳統文化,china是「中國」和「瓷器」的英文譯名,可見瓷器在外國人眼中就代表著中國,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古以來,諸多的王侯將相、名人名家、平民百姓都熱愛收藏瓷器。瓷器收藏是非常儒雅的收藏愛好,是收藏者具有文化品位的象徵。
  • 程永昌老師論成化鬥彩瓷器鑑定簡要
    程永昌     香港國際蘇富比古陶瓷研究院研究員     資深鑑定師珍貴罕見的古瓷器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珍奇異寶。每一件古瓷器上都濃縮了那個逝去年代的種種信息,顯示出特定時代的制瓷工藝和風格特點。
  • 國內最值錢的房子,由7億塊古瓷片建成,明清瓷器直接鑲在外牆上
    瓷器除了觀賞用的古董外,也有很多人用來裝飾建築物,我們稱這所房子為「瓷器之家」,作為國內最珍貴的房子,那座建築和瓷器有關,使用七億日元左右的古瓷片建造的,所以,那個價值無法估量,可以說是國內最有價值的房子,正因為如此豪華,國內外很多遊客都熱衷於瓷器之家,而遊客對瓷器之家的贊成與否也分不開,這是為什麼?
  • 新舊瓷氧化包漿現象之比較:瓷器老化的細節
    1瓷器的氧化衰變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衰變過程。即便是封閉的環境中。瓷器的氧化衰變依然如此美妙,尤其是氧化後產生的蛤蜊光。清淡雅致的特殊青花料沉陰期間,二次上低溫釉形成的工藝。有稱謂「鬥彩」或「逗彩」,歷史記載此工藝形成於明代成化年間,唯獨到發明。然實際還是繼承前人之工而後發揚光大。
  • 看顏色鑑定古玩瓷器,古瓷斷代的基礎知識
    前邊的文章講了青花瓷的鑑定方法,今天這篇文章講如何通過瓷器的顏色鑑定古玩瓷器,以及如何判斷新瓷器做舊的方法。掌握了以下知識點,在古瓷鑑定上會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瓷器在不一樣的時代,所施的彩料都有所不同,總的來講,以前那些工藝都採用的礦物顏料,現在就不一樣了,大家大多都用的是化工料,礦物料和化工料所表現出來的色彩,從根本上就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鑑定真假古瓷的時候,以及給古瓷斷代的時候,可以通過瓷器上色材料的不同,進行鑑定。礦物料並不是單指一種材料,這是一個統稱,各個朝代使用的礦物料在配比上都是不同的。
  • 教你根據瓷器胎質來斷定瓷器所屬年代
    由於瓷器燒造的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其胎釉選料和燒造方法也各有不同,掌握瓷器胎釉的時代和地域特徵是瓷器鑑定的另一要素。既然要從瓷器的胎質入手,那麼就要了解胎質是什麼,瓷器的胎質是由瓷石、瓷土製作而成的。鑑別瓷器的胎質,要觀察瓷器的露胎處,特別是底足。
  • 黃驊市博物館為古瓷器「把脈療傷」
    黃驊市博物館為古瓷器「把脈療傷」 2020-07-08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陶瓷鑑定研究——明洪武、永樂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探究
    明永樂朝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永樂」為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景德鎮御窯廠這一時期燒造的御用瓷器在官窯款識方面較為獨特。永樂青花瓷器一般是沒有官窯款識的。目前僅見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明永樂青花壓手杯的內心有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這是唯一一類帶有款識的永樂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