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的公安部《瓷器老化痕跡鑑定》的研究新成果裡,對瓷器老化認定的條件中,就包含有「氣泡變色」和「氣泡破口」兩項內容。公安部評審通過的:《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技術》也把氣泡變色等納入了十點鑑定內容。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什麼是「死亡氣泡」
瓷器燒制過程後期,胎體中揮發出的氣態水分子和礦物質分子被粘性很強的釉層包裹,形成釉中氣泡,幾百年時間裡,胎釉自身變化和時光洗禮、人為作用因素,形成死亡氣泡。死亡氣泡的形態和分布狀況,是判斷古瓷年代的重要依據。
一、古瓷的氣泡和死亡氣泡
1、古瓷的氣泡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一萬年以前,我國已經出現了由人工燒制的陶器生活用品。陶器有素彩之分。唐三彩就是非常名貴的彩釉陶。素陶表面沒有氣泡。唐三彩陶器釉中也很少見到氣泡。一千多年前,人們已經掌握了瓷器燒制技術,燒制出了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釉中,也很少出現氣泡。瓷器釉中大量出現氣泡,是宋元以後,特別是元明清時期。
瓷器釉中的氣泡是怎樣形成的呢?
通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實驗,人們終於弄清了其中的奧妙:陶瓷器釉中有無氣泡,與胎質粗疏或細密、胎體礦物質在高溫中反映產生氣體的揮發情況、瓷胎所含水分、釉層厚度和燒制過程中,溫度的上升速度等關係密切。
陶器由陶泥加工成型。胎質疏鬆,胎土表面又沒有覆蓋釉層,晾曬和燒制時,水分子和礦物分子很容易蒸發逃逸。而且成器溫度低,所以,形不成氣泡。
釉下彩陶雖然陶胎表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釉,但是,由於胎質依然疏鬆,在胎體晾曬和入窯燒制過程中,溫度也是逐步達到成器溫度的,薄薄的釉層也構不成對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的約束,因此,晾曬和燒制時,胎體中逸出的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也可以充分揮發,釉中很難形成氣泡。
原始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窯中的一些品種,雖然都有釉層覆蓋,但是,同樣存在胎質疏鬆和燒成溫度較低(800-1100度左右)等原因,胎體礦物質分子和所含水分子在晾曬環節和燒制前期已經充分揮發,燒成瓷器釉下也很少出現氣泡。
為什麼宋元明清瓷器釉下,會普遍出現氣泡呢?
主要是生產水平提高,生產工藝得到改進,用於製作瓷器的礦土研磨得更細,胎體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結構更加密實,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層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曬過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揮發。但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實的胎體裹脅在胎泥深處,僅靠太陽、風吹難以揮發出來。在燒制過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和礦物分子得以掙脫瓷胎包裹釉液的約束,成功逃逸揮發。
下圖這件明洪武時期生產的釉裡紅軍持和釉面的聚釉斑孔洞,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顆粒較粗的銅紅料分子從胎和釉液裡掙脫逃逸的原始狀態。
明洪武釉裡紅軍持及微觀照片和聚釉斑局部
但是,還有礦物質分子和部分盤結在胎體深處的水分子,在達到一定溫度後,才被逐步升高的溫度驅趕,分解成氣體,從胎體中逃逸出來。這時,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液,已經溶解為粘性很強的粘液狀包裹體,緊緊地包裹在胎體表面。從胎體中逃逸出來被分解為氣體的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無力掙脫粘液狀包裹體的約束,最終成為粘液狀包裹體的俘虜而懸浮於胎體和釉層中間。當瓷器燒成冷卻以後,這些氣體狀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便以圓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狀,保存在於胎體和釉面之間。這種如珍珠一般的空心狀球形物,就是我們所說的釉中「氣泡」。
青花瓷釉中的氣泡
它們經歷了高溫的洗禮,以無色的球狀體形態而存在。沒有釉下顏色映襯,它們會以亮晶晶的球狀無色氣泡體存在。有釉下青花映襯,它們就變成亮晶晶的球狀藍綠色氣泡而存在。
2、古瓷的死亡氣泡
用高倍超眼放大鏡觀察發現,下圖這件有大明成化年制「天」字款的鬥彩罐、和「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十稜龍紋洗以及「大明成化年制」款的歲寒三友紋青花高足碗,它們釉中無色或藍色的、亮晶晶的單個或成群氣泡,已經變成了暗紅色、褐色或者黑褐色。象這樣變了色的氣泡,就是本文特指的古瓷釉中的死亡氣泡。
明成化「天」字罐和釉中的微觀褐色氣泡(死亡氣泡)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十稜龍紋洗和它釉中的微觀褐色氣泡群(死亡氣泡群)
「大明成化年制」三友紋高足碗和它釉中的微觀褐色氣泡群(死亡氣泡群)
3、死亡氣泡「死亡」的三個階段性特徵
不同年代的古瓷,釉下氣泡具有不同的死亡形態。也就是說,瓷器釉下的死亡氣泡有階段性特徵。
觀察結果表明,清乾隆時期的一些瓷器釉,釉中已經出現變色氣泡。到了明代早中期,相當數量瓷器的釉中氣泡,已經由無色、亮晶晶的透明狀態,變成暗紅色或者黑褐色。下圖這件有「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雞缸杯,它釉中的死亡氣泡頂部,出現了一條呈「一」字形的短線條。有的死亡氣泡頂部還會出現「十」字形短線條。這就是氣泡死亡的初級階段。根據其普遍變色這個特徵,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變色期」。
「大明成化年制」雞缸杯和死亡氣泡的微觀照片(頂部出現一字形線條)
時間上推到明代再到元代,一些瓷器釉中死亡氣泡頂部的「一」字形或「 十」字形線條,已經擴展成圓形破口。因此,可以看作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根據其普遍破口的特徵,也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破口期」。圖7這件元藍釉罐的死亡氣泡,就處在破口期。
元藍釉壺和它釉中的破口氣泡(死亡)
到了宋代、唐代,古瓷釉中氣泡死亡的特徵已經非常明顯:氣泡穹隆形的上半部分已經沒有了。我們不用放大鏡就能看到瓷器釉面,有一些圓形的坑洞,裡面還積滿了塵埃和生活垃圾小顆粒。這就是氣泡死亡的第三階段,「坑洞期」。
下圖這件北宋鈞窯執壺的氣泡,就處在完全死亡的坑洞期。由於年代久遠,死亡氣泡已經演變為一個個裸眼就能看到的圓形坑洞,坑洞中還積滿黑褐色塵埃和生活垃圾。
北宋鈞釉執壺和釉面肉眼可視的破口氣泡(死亡氣泡)
二、古瓷釉中氣泡死亡的原因
1、瓷器釉中氣泡是怎樣死亡的?
瓷器釉中氣泡為什麼會死亡?這和瓷器燒製成型以後的使用、流傳和保存狀態有密切關係。
通過對瓷器氣泡的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通常情況下,瓷器釉中的氣泡,有大中小之分。它們主要受到釉層厚度的制約。一般來說,釉層厚,氣泡就大。釉層薄,氣泡就小。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氣泡頂部,都是接近釉面的大氣泡。被釉面開片片線穿越而死亡的氣泡,則大中小都有。
自然辯證法認為,物質總是處於運動和變化狀態之中。這種運動和變化,同時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的影響。用礦物質燒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剛剛燒造成器的新器,釉面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處於活躍期。活躍分子活動產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會發出一種很刺眼的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賊光」或「浮光」。常聽人說某件器物火氣太重。這個「火氣」指的就是這種「賊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器釉面活躍的分子逐漸逃逸,帶走了部分能量,釉面的分子結構也完成了新的組合,由燒造成器時的活躍狀態變為穩定狀態,新器也就變成了老器。這是內因的作用的結果。
瓷器被陳設在廳堂,受到溫柔陽光的照射和如絲輕風的吹拂,還被人類撫摸,他物擦拭。這些自然和人為因素,使接近釉面的大氣泡頂部逐漸被磨破,原來處於真空狀態的氣泡頂部,出現了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小洞,進而擴展成「一」字形或「十」字形線條狀破口。氣泡產生「漏氣」現象。空氣帶著塵埃進入氣泡,懸浮在空中。這時,原來晶亮的氣泡變色混濁起來。釉面原本很「賊」的「光」逐步減弱。進入雨季,乾燥的空氣被溼潤,體積原本很細微,很輕的塵埃也被潤溼。懸浮的空氣再也無力承受塵埃的重量,它們墜落到氣泡底部沉積下來。於是,渾濁的氣泡被生活塵埃「染」成黃色、赭紅色、灰色或黑褐色。這便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這時候,氣泡已經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階段。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氣泡頂部的「一」字形、「十」字形條線破口逐步擴展為圓形大空,如頂部開窗的穹窿形蒙古包。古瓷便完成了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
以後,半圓形的穹窿形蒙古包上半部全部破碎消失,釉面出現下凹的圓形坑洞。這時,釉中氣泡已經完全死亡。這就是氣泡死亡的第三個階段。下面這件宋早期越窯青瓷執壺和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釉中的那些死亡氣泡坑洞,把氣泡死亡第三階段的狀況展示得非常清晰。
宋早期越窯青瓷執壺的死亡氣泡(圓形坑中灰色胎體顯示無餘)
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
放大鏡套照相機拍攝的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釉中死亡照片
氣泡死亡的過程中,活躍分子所帶的能量跟隨它們脫離釉面。因此,釉面刺眼的賊光逐漸消失。這是,釉面發出的是一種溫潤、柔和的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包漿」。也有人稱其為「寶光」。
唐代魯山段店窯花釉拍鼓釉面醇厚而柔和的包漿(光線照射部分的柔和釉面)
元藍釉執壺釉面的寶光
據資料披露和筆者觀察,「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單色釉鹿頭尊的釉中已經出現死亡氣泡。
明代款的瓷器中,有死亡氣泡的古瓷器比較普遍。筆者賣出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五彩蓮池鴛鴦碗、「大明宣德年制」青花豆、「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龍紋十稜洗、「大明成化年制」鬥彩雞缸杯、大明成化年制鬥彩「天」字罐、「大明萬曆年制」五彩罐,宋代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碗、壺,宋代早期越窯青瓷執壺、罐、唐代魯山花瓷拍鼓等等,釉中都有了死亡氣泡。
2、釉中氣泡死亡是基本規律
觀察這些古瓷釉中死亡氣泡的分布和分析它們的變化,可以得到氣泡死亡和瓷器年代關係的基本規律:
(1)年代越久遠,釉中死亡氣泡的分布越多、越密集;
(2)年代越久遠,死亡氣泡頂部破裂出現「一」字形或「十」字形線條的越多。
(3)元青花和元代釉裡紅瓷器中的死亡氣泡,不是以氣泡破裂的形式出現,而是在釉中出現一些白色的棉絮狀結晶斑。它們夾雜在釉中氣泡群裡,象天空中的雲團一般,呈自然分布狀態。
(4)宋代以上古瓷的死亡氣泡,基本上已經破裂為一個個圓形坑洞,坑內還沉積著很多生活垃圾。
(5)並非所有古瓷都有死亡氣泡。
龍泉青瓷釉中很少死亡氣泡。這可能與龍泉青瓷胎料較粗和採用多次上釉工藝,包裹在胎體上的釉層粘度很高而且很厚有關。
一些釉面很溫潤、底部露胎處明顯老化的瓷器,卻很少有死亡氣泡。究其原因,我以為可能和它們長期被掩埋在密閉的環境中,沒有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和流動空氣的撫摸,自然老化速度緩慢有關。
三、利用古瓷死亡氣泡原理判定古瓷年代
1、死亡氣泡原理已被公安部刑偵科技協會納入科研課題「古瓷老化痕跡鑑定」的重要內容並通過公安部古瓷老化痕跡鑑定國家標準驗收而被廣泛認可。
最近看到博友何豆豆的博文《國家公安部刑偵局局長劉文對古陶瓷老化痕跡的評價》。文中介紹,2003年以來,國家公安部刑偵局刑偵科學技術協會組織專家,根據刑事偵察中,利用痕跡鑑定偵破案件的原理,開展了「自然老化顯微陶瓷鑑識法」鑑定古陶瓷年代的科研課題研究,在對國內多家文博單位展藏的3000多件器物的自然老化痕跡進行顯微觀察、拍照基礎上,精選625件有代表性器物的微觀痕跡建立資料庫,歸納其形態特徵和規律,提出了古陶瓷自然老化的「線狀痕跡」、「不規則的圓形痕跡」、「坑點痕跡」、「斑塊痕跡」、「脫落痕跡」、「變色氣泡痕跡」、「破口痕跡」、「網紋狀痕跡」八種基本形態。其中的「變色氣泡痕跡」和「破口氣泡痕跡」,就是本文論述的「死亡氣泡」的兩種形態。
2015年9月29日,博友蔡暄民發表博文《論痕跡鑑定技術對古陶瓷斷代的作用》。文中介紹,一位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很欣喜地告訴他,「公安部評審通過古陶瓷老化痕跡鑑定技術」,確定了古陶瓷老化痕跡的十種方法:「腐蝕線」、「幾何圖形」、「腐蝕坑點」、「腐蝕斑塊」、「局部釉面脫落」、「變色細胞」、「破口氣泡」、「腐蝕網紋」、「胎體析鹽」、「釉面混溶」。並肯定現代人做假的手,還伸不到瓷器的釉中去。其中的「腐蝕坑點」和「變色細胞」,也包含了本文論述的「死亡氣泡」兩種自然老化形態。
由此可見,氣泡死亡現象與瓷器成器時間密切相關。
一般來說,氣泡出現變色現象,需要300到400年。也就是說,清代早期到明代生產的瓷器,才會出現氣泡變色的現象。明代以前生產的瓷器,才出現了氣泡破口的現象。因此,結合古瓷鑑定的眼學經驗,通過觀察古瓷釉中死亡氣泡的變化,是可以判定古瓷年代的。這種方法已經得到國家公安部的認可。
根據已有的資料,對中國古代各朝各窯口器物氣泡的特徵,大體可做以下歸納:
商周及秦漢原始瓷:釉層較薄,釉中基本上無氣泡;
六朝青瓷:由於器表布滿密集的開片,只在聚釉處能觀察到不明顯的氣泡;
唐瓷:如邢窯、長沙窯、邛窯等器物表面一般無明顯氣泡,五代時期的定窯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處才有細密均勻的小氣泡,也有個別器物全身均勻分布密集的小氣泡;
越窯青瓷:釉面渾身都均勻分布有隱約的密集小氣泡,局部釉厚處則清晰可見。
宋瓷五大名窯,官、哥、定、鈞四窯瓷器的氣泡的特點是「聚沫攢珠」。汝瓷氣泡的特點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特點是在密布的霧狀小氣泡層中散落著大氣泡,絕無中等氣泡過渡;
明永樂瓷:氣泡特點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布局疏朗,但較宣德氣泡少;
明宣德瓷:氣泡呈大、中、小不同的氣泡群,群與群之間間距流朗;
明成化瓷:徹底改變了宣德瓷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成化之後:馮先銘先生將成化瓷氣泡作為官窯瓷氣泡的分界線,成化以後的官窯瓷氣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也有些特別的器物獨具特點。
溫馨提示:《藏品甄選參考標準》
1、品相賣相
2、文化、歷史意義
3、物品是否到代
4、稀有度
5、市場熱度
6、材質價值
7、非法律明令禁止文物、奇珍等
古玩經紀人:周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