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20世紀80年代末,這麼重要的瓷器讓我碰上了!

2020-12-17 收藏之旅

馬未都剛喜歡陶瓷的時候,在故宮看見一個壺,覺得美不勝收,圍著展櫃看了很久,特別喜歡。馬先生心想:「我什麼時候能買這麼一把壺?」

20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馬先生去香港,到處打聽有沒有這樣的壺,也沒買到。後來有一次碰到了五代越窯的壺,長流。"流"是什麼呢?就是指瓷器中的壺嘴部分,專業術語叫"流",流水嘛。唐代由於受工藝限制,壺嘴都特別短,所以叫"短流"。到了五代以後,壺嘴就加長了,叫"長流"。

參考圖

唐代一把長流的壺都沒有,都是短流,因為受工藝限制,燒不成。估計唐代人也試著燒過長流的壺,可能一見火,那壺嘴就彎了,就塌下來了,所以唐壺都是短流的。

邢窯白瓷

馬先生當時很喜歡短流執壺,因為見慣了長嘴的壺,所以對這種短嘴的壺特別感興趣。但當時他就是找不到,最後碰上了五代長流的壺。賣壺的人就說:"哎呀,馬先生,不要按圖索驥啦,碰見什麼是什麼,隨緣吧。"馬先生心想也對,從收藏的角度講,很多時候就是相信這個緣,相遇為緣嘛。

你追求的東西有時候是個夢,你追求不到;你永遠懷著夢想去追求是不行的,收藏就是要相遇為緣,碰到喜歡的東西就不應該錯過。

要知道,早期的壺不是茶壺,都是酒壺。我們看過一些展覽,展覽方把一些唐代的酒壺拿出來作為茶具展覽,這是不對的。當時喝茶不用這種壺,我們今天喝茶的方式是明代以後才確立的,宋元以前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樣。

帶有「盈」款的邢窯瓷器

帶有「盈」款的邢窯瓷器在近些年國內的考古中時有出現。這部分瓷器以碗、盒、壺、罐為主,雖是一些生活用具,但是燒制的水平都非常的高,與一般的邢窯瓷器相比都要強很多。

「盈」字款白瓷出土的主要地點有兩個,一是產地邢臺附近,另一個就是西安市區的大明宮遺址。所以人們推測這部分帶有「盈」字款的瓷器是專門為皇家御苑所燒制的貢瓷。「盈」字的含義極有可能就是大盈庫的簡稱。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唐玄宗時期開始內府設有皇帝私庫,名為「大盈庫」或「百寶大盈庫」,裡邊所藏供皇帝宮廷享樂及賞賜之用。

馬先生一開始喜歡陶瓷的時候,特別邢窯的白瓷和廣東肇慶的端硯。邢窯有一種底下寫"盈"字款的,"盈"是什麼意思呢?是唐代的大盈庫。電視劇《大明宮詞》有一個情節,唐代大明宮的遺址裡出過殘片,上面就寫著"盈",可見當時皇宮都在使用。

燒制後刻「盈」字款

"盈"字款邢窯白瓷是皇家御用瓷器,《舊唐書》中有記載:"(唐天寶年間)每歲進錢百億,寶貨稱是。雲非正額租庸,便入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開元天寶年間,號稱"開天盛世",國庫都比較充盈。大盈庫,嚴格說來不是國庫,是皇上的私庫,每年這裡進來很多錢以及各種寶物。當時這種"盈"字款的瓷器,也就入了大盈庫。這些東西供皇上賞賜、送人。邢窯中還有翰林院專用的"翰林"款白瓷,都是邢窯中非常重要的品種。

唐代邢窯「大盈」款

這麼重要的瓷器,就讓馬未都先生碰上了。在20世紀80年代馬先生去香港的時候,有個人拿出一個白碗,一看,底下寫著"盈"字。那個"盈"字怎麼寫,記得清清楚楚。他看完以後非常激動。但那個人不知道,問:"這盈字啥意思?"馬先生裝作不知,馬先生說:"我也不知道啥意思,愛寫什麼寫什麼唄!"他當時心裡怦怦直跳,特別想買這個東西。然後就說:"也沒準是個人名,這有什麼用?一個素白碗多少錢,寫上字的理應貴一點兒。"馬先生就說:"貴一點兒行,貴多了不行。"那個人不知道大盈庫這件事,《中國陶瓷史》上專門講過關於這個"盈"字款的事。可這人不讀陶瓷史,可能也讀了很多書,都是畫冊,一高興翻翻就過去了。你要真正了解陶瓷,就要了解陶瓷的歷史,馬先生裝作不知,三磨蹭兩磨蹭,最後把這個碗便宜地買了,一路唱歌回到北京。

更多趣味閱讀>>

馬未都:一千年前的它如同冰雪,今天看來心都化了!

馬未都:我勸他要慎重,但他不死心,結果栽了個大跟頭

馬未都:古人睡覺也講「禮」,半夜起床有講究!

馬未都 | 250年前的一對金魚,大部分人沒見過,連博物館也不常見

相關焦點

  • 日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瓷器
    1、日本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龍泉瓷   日本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仿製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是最優良的,給大家看看日本19世紀仿製的南宋龍泉,確實很有點味道。此件仿品是日本陶瓷仿古名家加藤所為,加藤生於1879 年,去世於1962年,他精心仿製的中國南宋龍泉瓷器一度讓西方一些收藏家打眼,他自20年代以來的很多作品現在作為現代藝術品上拍,拍價也不菲。其兒子也是日本一位很有造詣的中國古瓷仿製大師。他們對中國古陶瓷的傳承和領悟,確實讓我們刮目相看。(此文本人最先發古美術論壇,圖片由日本朋友提供)
  • 馬未都撿漏過一隻碗,卻不願說價格,專家:估值不下3億
    說起馬未都,不得不讓人感到羨慕的就是,他出生在一個很好的年代裡,碰上的文物卻都不是太值錢。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他就開啟了撿漏道路,到了90年代,他手中的文物身價就瞬間上漲了不少。而後,利用手中所擁有的一些古物,特意創建了一家博物館,成為了古董界一位神奇的大佬人物。
  • 馬未都:戴著白手套拿瓷器的「專家」,不是外行就是騙子!
    ,馬未都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其實早就又朋友藉此問馬未都:為什麼你在節目中或者是在私下裡,拿瓷器都不帶白手套,馬未都的回應也是十分驚人,他說道:帶著白手套拿瓷器的人,不是外行就是騙子,馬未都為何說出這樣的話呢
  • MISES: 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
    戰後的幾十年,直到60年代後期,凱恩斯主義理論使人們相信,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避免任何危機。隨著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殘酷的現實:當時的滯脹削弱了凱恩斯主義的假設,並使其失去了可信度。此外,20世紀70年代和滯脹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人們對奧地利經濟學興趣的重生,哈耶克正是因為對商業周期理論的研究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馬未都:去香港時碰到「盈」字碗,老闆問我價錢,我裝作聽不懂!
    馬未都:去香港時碰到「盈」字碗,老闆問我價錢,我裝作聽不懂!馬未都是我國的收藏大家,手底下的古董尖貨不計其數,有些寶貝甚至在故宮都難得一見,可見他收藏的種類之多和價值之高,馬未都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他手裡的寶貝並非都出自北京,有一部分還是從香港「撿漏」回來的。
  •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日本「教室崩壞」年代,現實版熱血高校
    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大學一直備受指責,認為它們無法教年輕人批判性地思考,無法引導他們適應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環境。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批評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到21世紀初,在人口因素與政策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各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21世紀伊始,大學適齡學生的人數便持續下降。
  • 馬未都:古董有那麼多,憑什麼只有瓷器動輒上億?答案只有5個字
    馬未都:古董有那麼多,憑什麼只有瓷器動輒上億? 當然,瓷器拍出高價已經算不上是什麼新鮮事了,古董界的天價記錄幾乎都被瓷器給包攬了,可是我國有這麼多的古董文物,憑什麼只有瓷器能屢屢拍出高價,甚至動輒上億呢?
  • 馬未都曾用明代雞缸杯喝茶:我一生喝過最昂貴的茶
    成都商報昨天從蘇富比拍賣得到確認,在4月8日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拍」中,將上拍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一隻直徑約8釐米的撇口臥足碗,何以成為史上最貴?成都商報記者近日陸續採訪了拍賣方香港蘇富比,香港著名鑑賞家、華人圈最活躍的古董商之一翟健民和著名收藏家、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兩位鑑賞家都對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相當了解,曾在多個場合與之有過面緣。
  • 香港店家拿出一個白碗,碗底寫了一個字,馬未都看到後心狂跳不止
    香港店家拿出一個白碗,碗底寫了一個字,馬未都看到後心狂跳不止。馬未都大家都十分熟悉,馬未都是一個大收藏家,他的一生都致力於文物的保護與傳承。1996年,馬未都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
  • 20世紀90年代能否寫成「1990年代」?
    文末有二維碼。具體地說,要表示「一百年」,用「世紀」;要表示「十年」,用「年代」;要表示「一年」,用「年」。其詞語含義是非常明確的。更應提及的是,文件中還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的示例。因此,「1990年代」的寫法是錯誤的,應當堅決禁止。高東升認為:「年」與「年代」阿拉伯數字表示的數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數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兩位數表示,如「90年代」。
  • 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緣分:我與春節的點心、點心箋
    緣分,往往是「玄妙」的,比如幾十年來我與點心、點心箋的生活故事。「百花齊放」是20世紀80年代點心箋的凸顯格調。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爸爸仍在新疆支邊工作,每月照例給家寄來50多元錢,逢此,我最樂意跟媽媽到郵局取匯款。為啥?因為拿了錢可以到馬路對面的糕點店買好吃的,特別是過大年的時候,媽媽常會多買幾樣點心給我們解饞,如今想來那才是真正的年味啊。
  • 馬未都:農村餵雞的盤子,撿漏發現是明代珍品,賺了上千萬
    撿漏這一件事情在古玩行裡得看緣分,尤其是在瓷器界裡面,如今能撿漏的人很少。也不是沒有,但能發生的也就那麼幾件。據馬未都回憶,以前他經常在80年代的農村撿漏,而且一撿一個準。馬未都:一個農村餵雞用的盤子,撿漏發現是明代的珍品,最後賺了上千萬。這樣子的真實在那個年代時有發生,但如今要發生這一種事情也有,不是沒有,只是概率少了。畢竟時代不同,東西也不同了。所謂的東西不同,以前的東西都是真的,但現在的東西都是假的,而且多半都是造假出來的,不值得買。
  • 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的歷史往事。朝鮮的廣場,宏偉龐大,富於氣氛本文對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今天,來到朝鮮的絕大多數遊客,尤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遊客,都是在朝鮮旅遊社導遊的陪同下,前往相關景區觀光旅遊的
  • 馬未都:什麼是「豬嘴龍」瓷器畫法,「比目眼」又是什麼
    這件碗是大哥愛人家祖傳的一個瓷碗,這件碗在大哥愛人家已經不止一百年了,馬未都先生到覺得這個碗很有意思,遠觀的時候效果非常好,它的細部會干擾我們的判斷,這個碗的使用痕跡非常重,我們看裡面的紅彩基本上都磨光了,這是一個礬紅的低溫釉,這碗的邊飾畫的有點現代意識,它是用一種菱形塊互相疊壓成的漫畫的非常仔細,低下寫的「大明宣德年制
  • 馬未都:劉震雲一進我屋子,就先坐桌子上,我坐在椅子上聽人家說
    馬未都:劉震雲一進我屋子,就先坐桌子上,我坐在椅子上聽人家說熟悉馮小剛的人,對於劉震雲不是一般的熟悉,劉震雲是馮小剛的「御用編劇」,為我們呈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估計大多數人不知道,馬未都不僅與馮小剛是知己好友,與劉震雲也是鐵哥們。他們的關係是非同一般的好,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 馬未都:30年前,我一個月就能掙7、8萬,同事才賺幾百
    編輯部的故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部風靡於大陸的電視劇,就是取材於馬未都的真實生活,那就是許多八零九零後的專屬童年記憶——《編輯部的故事》。這部戲的導演是趙寶剛,編劇是王朔和馮小剛,主演更是匯聚了眾多明星大腕兒,諸如葛優、張國立、呂麗萍等等。
  • 馬未都:吃火鍋時遇到國寶《陶冶圖》,失之交臂後悔青了腸子!
    我們都知道,書畫是收藏界的一大門類之一,但馬未都的博物館中卻鮮少見到書畫收藏,很多人會感到奇怪,難道是馬未都不喜歡收藏書畫嗎?事實並非如此,早些年的馬未都也很喜歡書畫,但書畫的鑑別是很複雜的一門技術,馬未都在瓷器鑑定方面是大師,在書畫鑑定方面卻是個愣頭青,所以在吃了幾次大虧後就沒敢再買過書畫,比如有一次,他就曾與國寶古畫失之交臂,悔的腸子都青了。
  • 溫鐵軍: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
    溫鐵軍教授在談及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時認為,我們沒有崩潰的重要原因,就是靠農民。 為了維持主權與領土完整,中國並沒有選擇依附兩極中的任何一極,而這麼做的代價則是中國在50、60年代的極度貧困時期。 中國在50-60年代,依靠自身的艱苦奮鬥做到了既無外債也無內債的局面,但是當時的中國發展增速緩慢,依然面臨著嚴重的財政與經濟危機。
  • 馬末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缸來!你聽過這個成語嗎?
    一波又一波的風波,網友們紛紛發表意見,到底是馬末都不太了解宋朝,還是真有這回事?馬未都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市,母親的祖籍為利津鹽商,雖然馬末都的曾祖父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卻憑藉勤勞闖出了名堂,後來又是攢了六條船。而且馬末都的父親在民國時期讀過書,後來當過教師,又身著軍裝參加過戰鬥。
  • 開價20萬的青花瓷,馬未都還價10萬,賣家一句話讓人冒冷汗
    就連馬未都都曾經說過,和古董的販子進行爭鬥,那就是人心的一場較量。現在,許多的人在買古董的時候,都是會前往古玩店,前往拍賣會的,畢竟這些地方的古董很多,還可以保證年代。不過,在90年代的時期裡,我們國家根本也都沒有古董店,因此古董的質量也就無法被保證。在以前,人們買古董,只能逛攤位,去民間進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