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日本「教室崩壞」年代,現實版熱血高校

2020-12-13 無名狂客

由於孩童人數減少,有人也許認為社會一定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會用各種方法幫助他們有一個更成功的人生。但儘管年輕人人數減少,教育與青年卻似乎一直處於危機狀態。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大學一直備受指責,認為它們無法教年輕人批判性地思考,無法引導他們適應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環境。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批評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到21世紀初,在人口因素與政策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各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21世紀伊始,大學適齡學生的人數便持續下降。到2007年,所有日本大學都有足夠的名額,只要學生申請便可以入學,約有3/ 4的高中生繼續升學。這並非代表高等教育全面普及的黃金時代的來臨。除非是真的想進入競爭性很強的名校,否則入學競爭不激烈,沒有壓力迫使高中生學習。排名靠後的大學無法招收足夠的學生,有些私立大學不得不倒閉。從2000年到2005年,高等院校的總數減少了一點,不過預計未來會有更多學校關閉。

當學生入學的競爭性減少後,政府便迫使各大學彼此競爭國家的撥款,以此謀求教育質量的改善。以英國等國家為榜樣,政府在2004年出臺了一項有重大潛在影響的舉措,將100所公立大學改制為「獨立行政機構」。在理論上,該政策給予學校更大的自由,它們可以自由確定教育目標、學費水平及教師薪資水平,亦可以自行籌措校務基金。這項改革的衝擊究竟有多大,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看清楚。

但這個新「自由」有其限制,文部科學省對各校的長期計劃保留最後決定權。同時公立大學頂尖名校如東京大學,或私立大學如慶應義塾大學,紛紛面向企業展開大規模籌款運動,而這些企業又為它們的畢業生掌控,可能的結果是少數名校與其他學校的差別會越來越大。 同時,中小學教育因為多種過錯遭到抨擊,官方有時需要給予學生更少的壓力和更多的選擇,有時又得對教育的內容加以限定。

由於過分倚賴死讀書,同時考試又佔很高比重,當政者都害怕這些因素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決定減少高中的必修科目,學習時間也加以縮短,每周上課時間從6天減為5天。課程雖然更有彈性、更為自由,結果卻使學生在知識上倒退,缺乏訓練以應付挑戰性的任務,而且沒有足夠進取心克服這些挑戰。不少政府官員及社會大眾稱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為「教室崩壞」的年代,主要問題包括老師無法掌控學生,學習進度不佳或可以說全無進度。根據全國校長協會在2006年估計,小學中有8%—9%的教室陷入「崩壞」狀態。

小學及中學教學之所以受到批評,不單是因為它無法教授規範的學科,亦因為它無法灌輸合適的價值觀。觀察者憂心忡忡,他們在很多地方看到社會失衡的現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校中的肆意「霸凌」和「厭學症」便成為社會問題,給校園籠罩上了一層恐怖氣氛,到21世紀初仍是大眾的關注點,據說此類事件的數字一直在上升。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一連串聳人聽聞的罪案,學校好像成為這些瘋狂行為的溫床。1997年,一名14歲的中學生殺害了一名11歲的男童,把他的頭割下,放在自己學校的前面,並沒有什麼明顯的殺人動因。

1999年發生好幾起謀殺或凌虐案件,都是青少年犯案,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 另一個相關的社會問題亦在20世紀90年代出現,引人注目,它就是青少年賣淫問題。日本為它起了個較含蓄的語詞——「援交」,即青少年女子向成人提供性服務。在21世紀初,由於手機普及,加上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無論你要找朋友還是別人找你,匿名接觸比以前容易得多。

研究這種現象的人都表示十分訝異,援交的少女從各方面看都十分「正常」,她們不算貧窮,她們看上去也有安穩的家庭生活。媒體喜歡炒作的是一個基督教學校9年級女生的案例,該校是女校,而且外間的風評一直很好。援交者的目的只不過是要賺錢買名牌衣服或吸引別人的注意。一名評論者說:「哪怕她們把頭髮染色,或鼻子和舌頭上穿金屬環,我倒會覺得好過一點。」

相關焦點

  • MISES: 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
    戰後的幾十年,直到60年代後期,凱恩斯主義理論使人們相信,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可以避免任何危機。隨著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殘酷的現實:當時的滯脹削弱了凱恩斯主義的假設,並使其失去了可信度。此外,20世紀70年代和滯脹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人們對奧地利經濟學興趣的重生,哈耶克正是因為對商業周期理論的研究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20世紀90年代能否寫成「1990年代」?
    文末有二維碼。劉洤認為:報刊上出現「1990年代」之類的寫法,是在人們剛剛跨進21世紀之後出現的。而人們在理解這種寫法時,要來兩個「腦筋急轉彎」:首先要把「1990年」轉換成20世紀的第10個10年的「90年代」;其次要把表示「世紀」的前兩位數加1變成「20」,然後跟上「世紀」二字,這樣才能讀通。劉森認為:假如寫出「1990年代」,我們無法理解是什麼意思。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這些成果當然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成果基礎上取得的。從歷史過程看,毛澤東著作的編輯和出版工作,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便開始提上議事日程。70年代末我國就編輯出版了《毛澤東選集》第5卷(1977年)、《毛澤東在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1979年)。80年代,國內共有6部毛澤東著作出版或再版。
  • 日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瓷器
    1、日本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龍泉瓷   日本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仿製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是最優良的,給大家看看日本19世紀仿製的南宋龍泉,確實很有點味道。此件仿品是日本陶瓷仿古名家加藤所為,加藤生於1879 年,去世於1962年,他精心仿製的中國南宋龍泉瓷器一度讓西方一些收藏家打眼,他自20年代以來的很多作品現在作為現代藝術品上拍,拍價也不菲。其兒子也是日本一位很有造詣的中國古瓷仿製大師。他們對中國古陶瓷的傳承和領悟,確實讓我們刮目相看。(此文本人最先發古美術論壇,圖片由日本朋友提供)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衰退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的衰退,1992至2001年的10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6%左右。2001年,日本經濟再度出現0.6%的負增長。像日本經濟輝煌時期引起世界矚目一樣,日本10年來的經濟低迷,也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寧波高教園區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紀實
    就在這一天,中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校區的中外合作高校——寧波諾丁漢大學,在寧波高教園區舉行開工典禮。她的誕生,為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順著歷史的河流上溯,改革開放後的寧波高等教育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全新時期,高教園區建設形成了獨特的「寧波模式」。  高校與寧波,相融相生。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
  •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一、關於南海問題的歷史地理研究在南海的歷史地理研究中,廈門大學已故的南海問題專家韓振華先生的著作《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較具代表性,[1] (P1-270)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南海諸島進行歷史研究的典型著作。
  • 初中|年代、世紀、民國紀年換算
    中考複習剛開始,對於歷史而言時間換算是很重要的,考試也會體現出來,現在做一個簡單的年代、世紀、民國紀年換算的介紹:  我國
  • 20 世紀 20 年代十大必讀書籍
    僅僅幾年後,20世紀20年代將是過去一百年。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那十年雖然在流行文化和時尚中表面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了。雖然大多數人可以想像Flappers 和黑幫,朗姆酒賽跑者和股票經紀人,許多人錯過的是,20 世紀20年代在許多方面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識別的"現代"時期。
  • 20世紀60年代的新加坡
    14世紀,新加坡屬於拜裡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9世紀初被英國佔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軍佔領。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 模糊的合法性:20世紀10至60年代英國絕育的合法化
    同一時期,優生絕育卻在歐美國家中流行起來,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模式,醫生們執行著大量的優生項目,而德國、丹麥、瑞典和許多其他歐洲國家在20世紀20年代也制定了優生絕育法。相反,優生絕育從來沒有在英國合法存在過。
  • 預告 | 展望21世紀20年代的教育:《教育藍皮書(2020)》重磅發布
    多年來,《教育藍皮書》致力於從民間的立場和視角來記錄、透視和研究教育問題,聚集教育界內外的智慧,積極參與和影響教育現實,對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17年來,《教育藍皮書》已成為業界了解教育動態和前沿教育信息的權威出版物,是政府、教育行業、學界、媒體界重要的參考讀物,並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 20世紀70年代對今日美國影響
    碌碌無為的總統,糟糕的服飾,蹩腳的髮型,這是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給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近年來,在越來越多的學者、作家和電影製片人眼裡,1970年代成了一個痛苦與變革的年代:婦女大量進入勞動市場,舊的家庭秩序土崩瓦解,自由經濟學說登上大雅之堂,基督右派開始重新書寫美國政治藍圖。
  • 20世紀90年代民族志還剩下什麼?分析人類學家職業轉型之緣由
    與這一理論相反,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人類學家們已經大量發展了對自身社會的研究。 這首先是法國人類學家的情況,延續皮埃爾· 布迪厄、熱拉爾· 阿塔伯或讓娜· 法弗 萊- 薩阿達的傳統,許多學者在法國開展了田野工作。
  • 20世紀50年代的山師歷史學人
    安作璋在山師學報先後發表了《論衡的作者王充》《公元二世紀七十年代羌族人民反抗東漢統治的鬥爭》《西漢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光明日報》發表《西漢的西北屯墾》《西漢農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等文章,並出版《漢史初探》(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再版)、《兩漢與西域關係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等著作。
  • 20世紀三四十年代 中國共產黨「階級」概念的演變
    [摘要]在20世紀20年代,「階級」概念已被中國共產黨大量用於分析中國社會。後來擴大到以「階級意識」來分析問題,如反對「非無產階級意識」。 [關鍵詞]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階級」概念;「階級意識」;意識形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際上法西斯主義勢力不斷膨脹,世界局勢風雲變幻;而中國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日益加深變得更加複雜。
  • 近藤大介: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紀的國家
    他們用漢語聊著天,可能以為周圍都是聽不懂漢語的日本人,所以他們聊天時沒有太多顧忌。 「都21世紀了,咱們公司的領導還是20世紀的思維方式,真是沒法幹了。」 「日本給我們ODA(政府開發援助——原注)也是上個世紀的事吧?現在可都已經是鴻海收購夏普的時代了。」
  • 【海洋研究】劉中民,滕桂青: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一、關於南海問題的歷史地理研究在南海的歷史地理研究中,廈門大學已故的南海問題專家韓振華先生的著作《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較具代表性,[1] (P1-270)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南海諸島進行歷史研究的典型著作。
  • 圖像史:從和服到洋裝,看19世紀末日本女學生制服文化
    19世紀80-90年代,日本高等學府的女學生制服,經歷了一次從「日式服裝」到「洋裝」再到「抵制洋裝」的變遷。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又是什麼?今天,小玉和你聊這個問題。各類女子高校的「制服洋化」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提出了兩個重大課題:制定憲法和修改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