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9日中國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也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特別是釣魚島島之爭。近期似乎有了進一步回暖的跡象,王毅表示:安倍首相出席中國駐日使館舉辦的國慶招待會是個好消息。
中日關係就是這麼複雜。那麼在日本人筆下,中國人是如何看日本的呢?】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東京六本木(位於東京港區,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就坐落於六本木,該地區還以歐美人集中以及豐富的夜生活而聞名——觀察者網注),馬路兩邊櫸樹鬱鬱蔥蔥、樹影婆娑,我走進一家法國咖啡館,見到了來自中國北京的朋友、32歲的A女士,我們已經五年沒有見面了。
從2009年到2012年期間,我被外派到講談社(1909年在東京創立,是日本主要的漫畫作品出版社之一,也是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觀察者網注)北京分公司工作,這位A女士就是那期間我錄用的一名中國僱員,當時她剛從東京某名牌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工作表現非常優秀。
日本《現代商業》網站6月13日發表了《周刊現代》特別編輯委員近藤大介的文章:《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停留在20世紀的國家》
2012年,我回到講談社東京總部工作。不久之後,A女士也從講談社北京分公司辭職,跳槽到北京一家IT企業。雖然她結婚後在北京買了房子,但後來東京一家大型IT公司通過獵頭發現了她,以中國業務部負責人後補的職位將其挖了過去。隨後,A女士和丈夫一起來到東京工作至今。
北京人眼中的東京印象
這位5年前曾在我手下工作的女士,如今已是身穿高檔套裝的六本木職場精英了。「你猜我剛來東京的時候買了什麼?就是這個」,說著她把一個圖案非常可愛的錢包放在了桌子上。
「中國好幾年前就開始向無現金社會過渡了。如今,無論在超市、便利店購物,還是打車、下館子,人們都可以使用手機支付,甚至連街邊小販也接受這種支付方式。不過我還是在包裡放了10塊人民幣(約合160日元),萬一手機丟了還可以應急。對我來說,使用現金就好像是上個世紀電影或電視劇裡的情節。所以,當我剛從北京搬來東京的時候,感覺上就好像一下子從21世紀回到了20世紀」,A女士說道。
她的話題燃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問她對東京是否還有其他什麼印象。
「簡單來說,就是感覺什麼都便宜。比如說,在東京的商場、超市買東西,或者在餐廳吃飯,這裡的物價感覺要比北京便宜20%。另外東京的房租也比北京便宜20%。哦,對了,其實我的收入也下降了兩成。這樣看來,其實我的生活水平與在北京時相比變化不大」,她繼續說道,說到最後她輕鬆地笑了起來。
「那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來東京工作呢?」我問道。
「因為東京有三樣北京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安靜、乾淨和安全。所謂『安靜』,不僅是街道的安靜,還包括社會的安靜。比如說,在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中國,有的公司一年365天都不休息。就我所在的IT行業來說,曾有兩個熟人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發生了過勞死。我來日本之後很吃驚,公司竟然沒有安排加班!而『乾淨』,我指的是空氣非常乾淨,日本的空氣無論哪裡都非常清新,常年困擾我的咽喉痛,來東京不過一個禮拜就開始逐漸好轉了。說到『安全』,東京與北京不同,不必安檢就能乘地鐵;吃的東西也是如此,在日本完全不必擔心食品安全問題。總的來說,在北京生活非常累。考慮到將來孩子的成長,其實東京更適合生活。」
緊緊抓住過去榮光不放的日本人
我和A女士就這樣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著天,她的「20世紀和21世紀」之類說法縈繞在我的腦海中,似乎不久前,在哪裡聽到過類似的話題。對了,那是3個月前,我在東京青山(位於東京港區,該地區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的時裝店,也是高級住宅比較集中的區域——觀察者網注)的一家咖啡館一個人吃午飯時聽到的聊天。
我旁邊碰巧坐著幾個中國年輕人,穿著西裝,聽起來他們是附近大公司的中國籍僱員。他們用漢語聊著天,可能以為周圍都是聽不懂漢語的日本人,所以他們聊天時沒有太多顧忌。
「都21世紀了,咱們公司的領導還是20世紀的思維方式,真是沒法幹了。」
「日本給我們ODA(政府開發援助——原注)也是上個世紀的事吧?現在可都已經是鴻海收購夏普的時代了。」
「中國既有資金也有技術,以後日本公司只有被中國公司收購才能有一線生機,可那些日本人還是緊緊抓著過去的榮光不放啊,那都是上個世紀的事了吧」。
幾個中國年輕人就這樣聊了一個小時,似乎他們對日本領導有頗多不滿,不過卻有一條主線貫穿談話的內容——現在是21世紀,已經與20世紀完全不同了。
三次中國人來日浪潮
最近,在日本的中國人數量大幅增加。隨之也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公司開始僱傭中國籍職員。
據日本法務省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在日本常住的中國人數量已達到69萬5532人,佔全部外國人總數的29%,這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3萬人,而排在第二位的韓國人與中國人相比少了10%。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可以說是「第三次中國人來日浪潮」。
從1894年日清戰爭(日本歷史名詞,我國稱之為「中日甲午戰爭」——觀察者網注)到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很多中國人逃離混亂的祖國,來到日本的橫濱、神戶和長崎等地謀生。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多中國人來日本留學,他們中一些人學業結束後也留在了日本。二戰結束後,中國陷入了內戰,這時又有一部分中國人歷經艱險來到了日本,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中華街定居下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就住在日本的中國人,通常被稱為「老華僑」。老華僑一般以經營中華料理店為生。
與「老華僑」相對,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來日本的都是「新華僑」。新華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在飯店做洗碗工的體力勞動者;另一部分是精英,他們大多是中國公派留學生,這個精英群體大多在日本獲得了高學歷,現在基本都在日本經營自己的公司或者在日本大學裡做教授。
「老華僑」和「新華僑」都是20世紀形成的中國人群體,而21世紀來日中國人群體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名稱,我稱他們為「超華僑」。
「超華僑」眼中的日本
說起「超華僑」群體的特點,首先,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中國1979年開始實施獨生子政策,此後出生於1980、1990年代的年輕人在中國被稱為「80後」和「90後」,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
中國的獨生子女受到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共6位親人撫養,因此又被稱為「小皇帝」。這些「小皇帝」大多在溺愛環境中長大,據說他們中患「兒童肥胖症」的不在少數。這樣的中國人,來日本是絕不可能做洗碗工的。
「超華僑」群體的第二個特點是,與改革開放之初那批公派來日留學生相比,資質平庸者佔大多數。在中國「80後」和「90後」群體裡面,一旦決定留學,最優秀的往往會選擇美國,稍差一些會去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再差一些的才會到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留學。
從2008年開始,我在明治大學每周一次講授東亞專題課程。我問聽課的中國留學生來日本留學的原因,「高考沒考好」、「為日後赴美留學做準備」、「父母說讓我找地方留個學吧」……如此這般消極的回答很多。我當年讀書時,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可以見到很多非常優秀的中國留學生,而現在已經很難再見到那樣的中國精英群體出現在日本校園裡了。
「超華僑」群體的第三個特點是,哈日一族非常多,他們覺得日本什麼都很酷。
「超華僑」都是看著日本漫畫或日本動畫片長大的,當他們被問到親日還是反日時,親日派佔壓倒性多數。當談論起日本漫畫或動畫片時,他們會滔滔不絕幾個小時。對於迷戀抗日電視劇的父母一輩,他們覺得簡直難以理解。
「超華僑」是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時代長大的,他們在中國所享受的生活水平也非常優越。2010年,中國GDP規模超過了日本,而且很快,僅僅幾年工夫中國的GDP規模幾乎已經達到了日本的3倍。而在這一時期,作為他們留學甚至就職目的地的日本,經濟上卻經歷了「失去的20年」,而日本社會少子化、老齡化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一言以蔽之,「超華僑」眼中的日本已經不再是一個頭上有光環的國家。不過即使如此,當問及他們為何選擇來日本或定居日本時,答案大多如本文中A女士所說的那樣。也許,日本的魅力只剩下「安靜、乾淨和安全」這三點了吧。
日本人應立足21世紀的現實來看待這個世界
與年輕的「超華僑」以及在日中國留學生們接觸之後,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感受——我們日本人必須徹底更新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了!
打開日本的電視,「日本:世界第一」這樣立意的節目從不缺乏,而這樣吹捧自己的日本出版物也是一本接一本地擺滿了書店。中國呢?當然還是那個被我們日本人蔑視的國家,這一點在媒體和出版界從未改變。
可現實卻是,中國於5月14號和15號在北京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有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甚至有29個國家的元首親自前來捧場;進入6月,在8號和9號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哈薩克斯坦峰會上,該組織的成員國由之前的6個增加到了8個,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7月7號和8號,中國還將在德國舉辦的G20峰會上與歐盟結成準同盟關係。
孟加拉國外交部長沙赫瑞爾·阿拉姆6月5-6日參加了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右下角向上數第一位戴眼鏡者)
上周,我見到了孟加拉國外交部長沙赫瑞爾·阿拉姆(Shahriar Alam)並與他進行了短暫的交談,他來日本是為了參加由日本經濟新聞社主辦的國際交流會議「亞洲的未來」。當我們談論起中國話題時,他的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他說:「中國是孟加拉國最重要的朋友。去年10月中國的習近平主席訪問達卡,籤署了27項共計136億美元的合作協議」。這位阿拉姆部長還贈送了我一本篇幅僅有30頁、名為《2016年的孟加拉國》的小冊子作為紀念。當我打開時,在第一頁我就看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揮動右手的照片。
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每年年底都會發布「全世界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在2016年年底發布的榜單中,中國的習近平主席位居第4位,而安倍晉三首相僅排在第37位——這就是當今世界的現實。
另據2016年年底日本內閣發布的有關外國的輿論調查,對中國沒有好感的日本人佔到了80.5%;而另一方面,認為日中關係很重要的日本人則佔到了72.9%。
現在是日本立足21世紀的現實看待世界的時候了。同時,我們還必須思考良策,以便日本能最大限度利用已經成為巨龍的中國。
下面是讀者在這篇文章後的留言,觀察者網摘取部分翻譯如下,僅供參考:
關於日本停留在20世紀這一點,我完全同意。日本還是抓著以紙幣為中心、難以數位化的經濟體系不放。今後眾多日本企業將被外資收入囊中,日本人將漸漸認清這一現實。
無論怎麼想,日本未來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安靜地等死。
作者說的很有道理。即使日本在很多領域已經很落後,日本人卻認為在全世界還是日本最好,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與在日本的生活相比,中國的生活簡直太方便、太先進了。
雖是這麼說,可身在日本,還真沒有作者這樣的危機感。
「雖然生活方便,但光環不再的日本」——我們該接受這個現實了。
在中國發生的變化,日本是否也有必要跟進,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我認為關注中國的現實情況還是很重要的。
如今中國人眼中的日本是個雖然貧窮、落後但乾淨舒適的國家,一些在國內的職場競爭中失敗的中國人會退而求其次來到日本生活。對日本人來說,這聽起來真是蠻悲哀的。
很多日本人並未意識到中國已經超過我們很多了,或者不願承認這一點。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日本是先進國家,中國是落後國家」,這樣的認識已經過時,這一點我也同意。可是如果什麼都在手機上完成,一旦自己的數據在什麼地方洩露的話,人們不會害怕嗎?
日本比中國落後,這樣的話我10年前就聽到有人說了。
我們應該直面現實。日本再也不可能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繁榮了,這既不是樂觀也不是悲觀,這就是現實。應該先建立這樣的認識,再來研究日本的問題。
能意識到日本已經逐漸落後的日本人還是太少了。
最近電視上一下子冒出來好多誇日本有多棒的節目,真是令人噁心。不過以此來分析,到底是什麼樣的日本人才會有日本將被中國吞併的危機感呢?
如果說安靜、乾淨、安全可以稱得上魅力的話,那鄉下才最有魅力吧。
沒錯,作者說的的確是事實。不過只是經濟發展得好,也不稱不上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我們日本人有點過度關注中國了。
跟中國精英們聊天的時候,他們就好像來東京的大阪人那樣,有一種不和諧的逞強和對抗感。
日本人要變成21世紀的清教徒了。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舉國一致,要是能恢復那時的價值觀該多好啊!
那些超華僑對日本的觀感挺有意思。新興國家的基礎設施都是未來型的,日本越來越像個老舊的歐洲國家,跟不上時代了。
中國終於要回到本屬於她的超級大國位置上了。
率先進入無現金社會的中國人到日本工作時,第一個買的東西是「錢包」;東京的物價也比北京低兩成——當日本人沉溺於夜郎自大時,這個世界已經發生了激變。
情況不妙啊,日本人!快振作起來!中國居然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了!
這就是20年來論資排輩、毫無進步的日本。日本人應該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了。
的確如此啊!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外國人來東京一看,滿眼都是高科技亮瞎眼的時髦玩意。現在再來東京街頭走一走,給人的印象卻是安靜落寞……
有趣的文章。僅從經濟角度來看的話,21世紀日本的立足點與20世紀相比真是完全不同了。
我一直在網上跟那些右翼鍵盤俠撕來撕去,可也沒什麼用,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
日本已經是個落後國家了,日本政治正逐漸滑落到19世紀的狀態。
如今我們必須正視中國的崛起了,必須重新思考日本的角色,這對今天的日本來說,的確是個難以接受的現實。
作者的觀點,我完全理解。日本這些年來的確沒什麼變化,而中國的變化非常快。從短期來看的話,快速變化的中國的確處於有利地位,可從長期來看呢?
由於經濟政策的失敗,我們經歷了「失去的20年」,日本社會發展完全停滯了。
日本已經被中國超過了。繼續這樣下去,兩國國力的差距會越拉越大,日本無疑將受到中國的軍事侵略。其實中國對日本經濟上的侵略已經開始了。中國人眼中的日本還是個停留在20世紀的國家啊。
由於20世紀我們並未進行認真反思,日本人的中國觀從日清戰爭(日本歷史名詞,我國稱之為「中日甲午戰爭」——觀察者網注)以後就從未變過。關於文中提到的物價方面,幾天前一名愛沙尼亞留學生發的推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裡面也提到了這一點。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6月13日《現代商業》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