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寧波高教園區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紀實

2020-12-15 浙江新聞

高教園區南區。

  2004年4月15日,註定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精彩一筆。

  就在這一天,中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校區的中外合作高校——寧波諾丁漢大學,在寧波高教園區舉行開工典禮。她的誕生,為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順著歷史的河流上溯,改革開放後的寧波高等教育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全新時期,高教園區建設形成了獨特的「寧波模式」。

  高校與寧波,相融相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寧波的高等教育發展迎來了春天。

  1984年春,剛剛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寧波,對創建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的願望十分迫切。

  得知此事的「寧波幫」傑出代表、世界船王包玉剛為家鄉慷慨捐資,鄧小平同志欣然題寫校名,一所叫「寧波大學」的高校就這樣出現在世人面前。從奠基到開學僅用一年,1986年9月,寧波大學迎來首批學生,這樣的建校速度令人驚嘆。

  伴隨城市發展,寧波大學在20世紀末完成第一次華麗轉身。原寧波大學、寧波師範學院、浙江水產學院寧波分院三校合併,合併期間又創辦了醫學院,自此擁有了除哲學外的文、史、教、經、法、理、工、農、醫、管理10大學科門類,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1998年,寧波大學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設立了國際貿易、工程力學、水產養殖3個碩士點,1999年起正式招生,從而改寫了寧波高等教育沒有碩士點的歷史。

  之後,寧波大學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去年,寧波大學從全國2600餘所高校中脫穎而出,在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的137所大學中佔得一席!

  寧波大學的每一次跨越,都與寧波這座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都以服務城市發展為己任。僅海洋學院、海運學院近年就扶植孵化40多家涉海類企業;全校發明專利連續4年居全國高校前50位;近3年有139項科技成果實現轉讓或獲得智慧財產權實施許可。

1985年10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萬裡(前左三)、包玉剛(前左一)及夫人(前左二)一起為寧波大學奠基。

  寧波大學的發展歷程是寧波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寧波搶得先機,一路高歌猛進,1997年成為中國GDP千億元城市;然而當時寧波僅有3所全日制高校,在校本科生5000餘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7.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僅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9%,與先進城市差距較大。

  這差距深深刺痛了寧波人的心。「高新技術是第一經濟增長點,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寧波要發展,高等教育一定要上去!」1999年,市委、市政府做出科教興市「一號工程」戰略決策,把建設寧波高教園區作為實施「一號工程」的重中之重。

  同年10月,《關於深化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寧波教育現代化的決定》頒布,明確要「從城市長遠發展出發,依託現有高等院校,在科技產業園區、鄞州中心區建設以高等教育為主體的教育功能小區」。

  一次會議、一個決定,宣告寧波市高教園區(南區)建設正式啟動。

  高教園區的理念發軔於國外,在國外被稱為「大學城」。然而,由於涉及辦學觀念、辦學體制等諸多因素,當時在國內還未被付諸實施。正因為這樣,寧波高教園區的建設並不順利,剛開始可謂是步履維艱。

  200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來到寧波,來到剛剛破土動工的高教園區,說道:「你們在做的事,正是多年來我想做的事。」「好!希望你們為中國大學新模式創造一個好的經驗。」6月22日,我市加快高教園區建設的專題會議召開,為園區建設突破瓶頸指明方向,園區建設全線啟動,創造出寧波效率和寧波速度。

  2004年,落戶高教園區南區的9所院校和圖書信息中心、體育館等5個資源共享區,院士林、中心綠化帶等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建設完成,在校學生7萬餘人。也是在這一年,寧波諾丁漢大學正式開工建設。

  高教園區北區在市委、市政府關心下,迅速搭起了大學城骨架。到2004年底,北區已有寧波大學、寧波大學科技學院、寧波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等落戶。

  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寧波走出了一條全國首創的高等教育園區化發展之路。

  園區的每所院校凝聚著改革和創新的時代特色。

  1999年,寧波大學吸納海外和民間資金,創辦寧波大學科技學院,成為全省第一個創辦民辦二級學院的本科院校。學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實行校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和會員聘任制,並依託寧波大學綜合性優勢推行平臺式教學模式。

  萬裡教育集團與浙江農技師專「聯姻」,創辦起全國首家國有民辦的普通高校,改制後的浙江萬裡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和全員聘任制,分配機制上實行優勞優質優酬並向教師傾斜,後勤管理全部從學校行政管理體系中剝離出去,實行社會化服務。

寧波諾丁漢大學。

  作為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自誕生始便受到全國甚至世界的關注。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採用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完全一樣的質量保障體系,實現了國人在「家門口」讀世界名校的「夢想」。

  從1999年至2004年,寧波緊緊抓住國家調整高校設置機遇,高等教育實現超常規發展。

  至2004年,在甬高校發展到15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全日制在校生9.6萬餘名,本科生4萬餘名;曾經令人汗顏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升至36%,高出全國17個百分點。

  師資力量有了長足發展。至2004年,全市高校已引進6位共享院士及一大批教授、博士、碩士。其中,正教授由1998年的43人增加到2004年的333人,副教授由1998年的294人增加到2004年的1800人。

  學科專業建設工程得到提升。2000年,寧波啟動了市級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建設,建設、扶植了一批與寧波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關的學科和專業。

  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教育部高職高專示範專業3個、教育部教改專業6個,省屬高校科技創新基地2個,省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0個,市級重點(扶植)學科21個,市級重點專業18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也與學位點建設緊密結合,碩士學位點由1998年的3個猛增到27個,個別學位點具備了衝擊博士點的實力。

  高教園區建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了寧波城市化進程,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城市人口整體素質。

  佔地14.15平方公裡的寧波高教園區南北兩個區的建設,成為寧波城市擴張重要的拉動力量。園區濃鬱的文化氛圍、宜人的環境、先進的設施,吸引了眾人目光,帶動了70平方公裡城區建設。

  在全市人口的文化程度走勢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快速上升,全市每10萬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從1982年的393人增加到2005年的2452人,增加了近5倍。與此同時,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比1998年增長近2年。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的20多年間,寧波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為之後高校、城市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日本「教室崩壞」年代,現實版熱血高校
    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大學一直備受指責,認為它們無法教年輕人批判性地思考,無法引導他們適應不斷變動的全球化環境。其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種批評就一直不絕於耳,然而到21世紀初,在人口因素與政策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各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21世紀伊始,大學適齡學生的人數便持續下降。
  • 從百廢待興到萬象更新——20世紀50年代寧波發展掠影
    四明湖水庫建設,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寧波掀起水利建設熱潮的一個縮影。  時間撥回到1957年,是年12月6日至10日,中共寧波地委召開會議,研究貫徹《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號召在1957年冬1958年春開展大規模的興修水利運動。12月30日至次年1月1日,地委召開縣委書記座談會,提出全面規劃、綜合治理、三年消滅普通水旱災害的初步意見。
  • 日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瓷器
    1、日本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龍泉瓷   日本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仿製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是最優良的,給大家看看日本19世紀仿製的南宋龍泉,確實很有點味道。此件仿品是日本陶瓷仿古名家加藤所為,加藤生於1879 年,去世於1962年,他精心仿製的中國南宋龍泉瓷器一度讓西方一些收藏家打眼,他自20年代以來的很多作品現在作為現代藝術品上拍,拍價也不菲。其兒子也是日本一位很有造詣的中國古瓷仿製大師。他們對中國古陶瓷的傳承和領悟,確實讓我們刮目相看。(此文本人最先發古美術論壇,圖片由日本朋友提供)
  • 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的歷史往事。朝鮮的廣場,宏偉龐大,富於氣氛本文對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今天,來到朝鮮的絕大多數遊客,尤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遊客,都是在朝鮮旅遊社導遊的陪同下,前往相關景區觀光旅遊的
  • 軍隊文職備考:教綜大事年表(20世紀——21世紀)(2)
    軍隊文職備考:教綜大事年表(20世紀——21世紀)(2)由北京軍轉考試培訓網提供:更多關於軍隊文職備考,文職,2020軍隊文職的內容請關注北京軍轉考試培訓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軍轉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MISES: 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
    隨著上世紀70年代出現嚴重衰退,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殘酷的現實:當時的滯脹削弱了凱恩斯主義的假設,並使其失去了可信度。此外,20世紀70年代和滯脹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人們對奧地利經濟學興趣的重生,哈耶克正是因為對商業周期理論的研究而獲得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同20世紀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國的毛澤東研究領域,無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研究還是毛澤東生平研究都有長足的進步並有其歷史特點。由於毛澤東著作的系統出版,研究者手中有了更多的原始材料,這不僅催生了毛澤東著作版本的研究,也使毛澤東著作「文本」的研究更加嚴謹有序。
  • 21世紀中國樣板小城,滬甬合作示範區新平臺,就在寧波杭州灣新區!
    就算時疫情當下 2019年,寧波杭州灣新區全面啟動建設對標國際化灣區名城的濱海新城。這裡將是21世紀中國樣板小城、滬甬合作示範區新平臺,預計到2022年,濱海新城將初顯國際範兒。
  • 21世紀教育集團劉宏煒:做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親歷者和實踐者
    這些政策都利好職業教育的發展。近期,港股上市公司中國21世紀教育集團(1598.HK)的股價明顯攀升,而且近期該公司中報顯示2019年高教板塊收入貢獻超過60%,旗下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新入讀學生數於2020-2021學年同比增長21.61%,保持了高增長水平,遠高於行業平均增速。
  • 寧波北高教園區首個法律服務中心 今日在浙紡院掛牌成立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王國海)9月7日,寧波北高教園區(莊市街道)法律服務中心紡院站、浙江紡服職院警務室在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揭牌成立。據悉,該法律服務中心由鎮海區莊市街道派出所、莊市司法所、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三方聯合設立,是寧波北高教園區首個大學生法律服務機構。
  • 專訪21世紀教育集團劉宏煒:做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親歷者和實踐者
    這些政策都利好職業教育的發展。近期,港股上市公司中國21世紀教育集團(1598.HK)的股價明顯攀升,而且近期該公司中報顯示2019年高教板塊收入貢獻超過60%,旗下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新入讀學生數於2020-2021學年同比增長21.61%,保持了高增長水平,遠高於行業平均增速。
  • 李均,李鴻:建設「教育學一級學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學科的困境與出路
    從70年代末開始,大批高教研究室、高教研究所(以下統稱高教所)在各院校陸續建立,到90年代末達到1000多所。建立高教所的初衷主要是為本校高教改革與發展提供服務,與教育學科的發展關係不大。80年代以後,為了適應高教研究發展的需要,一些力量較強的高教所開始創建高等教育學的碩士點和博士點,到90年代末全國已有4個高等教育學博士點和20多個高等教育學碩士點。
  • 從劉德華到蔡徐坤,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20年代男星審美的變遷
    從舞蹈動作而言,加入了籃球動作的部分算是比較有創意的點子,奈何籃球運動從來都是屬於比較MAN的男人運動,而蔡徐坤本身的形象和並不太標準的籃球動作就成為了最大的黑點。當然,就我個人而言,我對蔡徐坤並沒有太大的成見,但是從蔡徐坤的身上,老貓突然發現,現在男星的審美標準,已經離我們曾經的青春年代太遠了。曾幾何時,帥氣而充滿男人味幾乎是整個八九十年代男星的標準。而如今,「小鮮肉」卻成為了21世紀20年代新的流行趨勢。點解?其實我也曾想了很久。
  • 2020年軍隊文職備考之——教綜大事年表(20世紀——21世紀)
    江西軍轉幹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20年軍隊文職備考之——教綜大事年表(20世紀——21世紀),報名時間:,請考生多加關注。 招聘公告:2020年軍隊文職備考之——教綜大事年表(20世紀——21世紀) 招聘人數:人
  • 20世紀90年代能否寫成「1990年代」?
    具體地說,要表示「一百年」,用「世紀」;要表示「十年」,用「年代」;要表示「一年」,用「年」。其詞語含義是非常明確的。更應提及的是,文件中還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的示例。因此,「1990年代」的寫法是錯誤的,應當堅決禁止。高東升認為:「年」與「年代」阿拉伯數字表示的數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數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兩位數表示,如「90年代」。
  • 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緣分:我與春節的點心、點心箋
    「百花齊放」是20世紀80年代點心箋的凸顯格調。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爸爸仍在新疆支邊工作,每月照例給家寄來50多元錢,逢此,我最樂意跟媽媽到郵局取匯款。為啥?因為拿了錢可以到馬路對面的糕點店買好吃的,特別是過大年的時候,媽媽常會多買幾樣點心給我們解饞,如今想來那才是真正的年味啊。
  •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該書是韓先生20世紀80年代出版關於南海問題研究著述的繼續,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提供了豐富而又確鑿的歷史佐證。海南省南海問題研究院吳士存先生等人編輯的《南海資料索引》也屬於同類文獻,[3] (P1-516)該書收錄了從20世紀初到1997年與南海有關的文獻6000餘條,全書共分為南海綜合資料、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北部灣、綜合文獻資料七部分,梳理了以往的南海問題研究文獻,為當前和今後的南海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 ——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視的媒介形象研究
    首先,這個小品表明,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電視開始被許多中國家庭乃至中國農村地區的家庭當作必須的電子財產,觀看電視不再像20世紀80年代初那樣不同尋常。其次,儘管這個小品明確表示擁有電視在鄉村居民生活中極為常見,但電視在普及之前的發展演變過程不容忽視。無獨有偶,1983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就出現過類似的一幕。在馬季和趙炎表演的小品《鄉村小景》中,馬季說道:「農村政策落實後,你們家有了大變化。
  • 溫鐵軍: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
    溫鐵軍教授在談及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時認為,我們沒有崩潰的重要原因,就是靠農民。 3.第二次拯救 而當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樣的問題更進一步加劇,面對這樣的局面,當時我國的有識之士就提出國家財政已經不可能同時負擔城市與農村的民生與社保
  • 伊格爾斯:從21世紀的視角反思20世紀的史學
    以下我將對20世紀及21世紀初的歷史學做一點批判性評論,重點在於指出當今歷史學的缺點。必須承認,這是我個人的反思,因此歡迎商榷與挑戰。我主要想提供的不是有關過去一百多年歷史學的一個回顧,而是一個批判性的和儘可能全球性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