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園區南區。
2004年4月15日,註定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精彩一筆。
就在這一天,中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校區的中外合作高校——寧波諾丁漢大學,在寧波高教園區舉行開工典禮。她的誕生,為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順著歷史的河流上溯,改革開放後的寧波高等教育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全新時期,高教園區建設形成了獨特的「寧波模式」。
高校與寧波,相融相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寧波的高等教育發展迎來了春天。
1984年春,剛剛成為我國對外開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寧波,對創建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的願望十分迫切。
得知此事的「寧波幫」傑出代表、世界船王包玉剛為家鄉慷慨捐資,鄧小平同志欣然題寫校名,一所叫「寧波大學」的高校就這樣出現在世人面前。從奠基到開學僅用一年,1986年9月,寧波大學迎來首批學生,這樣的建校速度令人驚嘆。
伴隨城市發展,寧波大學在20世紀末完成第一次華麗轉身。原寧波大學、寧波師範學院、浙江水產學院寧波分院三校合併,合併期間又創辦了醫學院,自此擁有了除哲學外的文、史、教、經、法、理、工、農、醫、管理10大學科門類,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大學。1998年,寧波大學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設立了國際貿易、工程力學、水產養殖3個碩士點,1999年起正式招生,從而改寫了寧波高等教育沒有碩士點的歷史。
之後,寧波大學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去年,寧波大學從全國2600餘所高校中脫穎而出,在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的137所大學中佔得一席!
寧波大學的每一次跨越,都與寧波這座城市的發展密不可分,都以服務城市發展為己任。僅海洋學院、海運學院近年就扶植孵化40多家涉海類企業;全校發明專利連續4年居全國高校前50位;近3年有139項科技成果實現轉讓或獲得智慧財產權實施許可。
1985年10月29日,國務院副總理萬裡(前左三)、包玉剛(前左一)及夫人(前左二)一起為寧波大學奠基。
寧波大學的發展歷程是寧波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寧波搶得先機,一路高歌猛進,1997年成為中國GDP千億元城市;然而當時寧波僅有3所全日制高校,在校本科生5000餘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7.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僅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9%,與先進城市差距較大。
這差距深深刺痛了寧波人的心。「高新技術是第一經濟增長點,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寧波要發展,高等教育一定要上去!」1999年,市委、市政府做出科教興市「一號工程」戰略決策,把建設寧波高教園區作為實施「一號工程」的重中之重。
同年10月,《關於深化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寧波教育現代化的決定》頒布,明確要「從城市長遠發展出發,依託現有高等院校,在科技產業園區、鄞州中心區建設以高等教育為主體的教育功能小區」。
一次會議、一個決定,宣告寧波市高教園區(南區)建設正式啟動。
高教園區的理念發軔於國外,在國外被稱為「大學城」。然而,由於涉及辦學觀念、辦學體制等諸多因素,當時在國內還未被付諸實施。正因為這樣,寧波高教園區的建設並不順利,剛開始可謂是步履維艱。
200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來到寧波,來到剛剛破土動工的高教園區,說道:「你們在做的事,正是多年來我想做的事。」「好!希望你們為中國大學新模式創造一個好的經驗。」6月22日,我市加快高教園區建設的專題會議召開,為園區建設突破瓶頸指明方向,園區建設全線啟動,創造出寧波效率和寧波速度。
2004年,落戶高教園區南區的9所院校和圖書信息中心、體育館等5個資源共享區,院士林、中心綠化帶等公共配套設施基本建設完成,在校學生7萬餘人。也是在這一年,寧波諾丁漢大學正式開工建設。
高教園區北區在市委、市政府關心下,迅速搭起了大學城骨架。到2004年底,北區已有寧波大學、寧波大學科技學院、寧波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等落戶。
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寧波走出了一條全國首創的高等教育園區化發展之路。
園區的每所院校凝聚著改革和創新的時代特色。
1999年,寧波大學吸納海外和民間資金,創辦寧波大學科技學院,成為全省第一個創辦民辦二級學院的本科院校。學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實行校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和會員聘任制,並依託寧波大學綜合性優勢推行平臺式教學模式。
萬裡教育集團與浙江農技師專「聯姻」,創辦起全國首家國有民辦的普通高校,改制後的浙江萬裡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和全員聘任制,分配機制上實行優勞優質優酬並向教師傾斜,後勤管理全部從學校行政管理體系中剝離出去,實行社會化服務。
寧波諾丁漢大學。
作為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自誕生始便受到全國甚至世界的關注。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採用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完全一樣的質量保障體系,實現了國人在「家門口」讀世界名校的「夢想」。
從1999年至2004年,寧波緊緊抓住國家調整高校設置機遇,高等教育實現超常規發展。
至2004年,在甬高校發展到15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全日制在校生9.6萬餘名,本科生4萬餘名;曾經令人汗顏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升至36%,高出全國17個百分點。
師資力量有了長足發展。至2004年,全市高校已引進6位共享院士及一大批教授、博士、碩士。其中,正教授由1998年的43人增加到2004年的333人,副教授由1998年的294人增加到2004年的1800人。
學科專業建設工程得到提升。2000年,寧波啟動了市級重點學科、重點專業建設,建設、扶植了一批與寧波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關的學科和專業。
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教育部高職高專示範專業3個、教育部教改專業6個,省屬高校科技創新基地2個,省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0個,市級重點(扶植)學科21個,市級重點專業18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也與學位點建設緊密結合,碩士學位點由1998年的3個猛增到27個,個別學位點具備了衝擊博士點的實力。
高教園區建設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動了寧波城市化進程,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城市人口整體素質。
佔地14.15平方公裡的寧波高教園區南北兩個區的建設,成為寧波城市擴張重要的拉動力量。園區濃鬱的文化氛圍、宜人的環境、先進的設施,吸引了眾人目光,帶動了70平方公裡城區建設。
在全市人口的文化程度走勢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快速上升,全市每10萬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從1982年的393人增加到2005年的2452人,增加了近5倍。與此同時,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比1998年增長近2年。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的20多年間,寧波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為之後高校、城市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