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

2020-12-22 騰訊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本身說的是民眾是古代封建王朝奠基之石,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到當代中國卻也是如此,而作為人口基數佔比最大的農民,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但這個群體卻往往被公眾所遺忘。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峰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就發表了關於億萬農民對於國家貢獻的分析,這其中,對農民對國家的貢獻與犧牲有著深刻的表現與剖析,可以讓我們從更多的角度認識到農民這一邊緣群體。

溫鐵軍教授曾在各種交流場合問西方人,你們國家有2500萬人失業會怎麼樣?西方人很直接地說他們的國家就沒了,但我們沒有。溫鐵軍教授在談及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時認為,我們沒有崩潰的重要原因,就是靠農民。

1. 第一次拯救

溫鐵軍教授首先提出,要講好中國農民的故事,就要從新中國初創時開始說起。

在新中國的建設過程,曾經面臨多次歷史抉擇的重要時期,其中農民代表著中國的大多數群眾,而我黨的建設路線,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以農民作為群眾中的最大一部分,是新中國的奠基之石。

農民第一次作出巨大犧牲的拯救,就是在共產黨接收了國民政府統治下經濟秩序完全混亂的地區以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經濟秩序。

然而當時國民政府對於經濟治理毫無規劃,當時的各大城市的財政赤字率高達70%,通貨膨脹率也隨之高居不下。當時解放軍所有的供給基本上是向農民打白條所得,為了支持解放戰爭的勝利,很多白條到70年代都還未還清。

而農民再作出的犧牲就是,用低廉的價格向國家交售農場品,用以穩定當時混亂的市場經濟,維持住了經濟秩序,使得社會穩定,可以說,農民在新中國建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也是屬於農民對國家的第一次拯救。

這次拯救可能更為世人所知曉,畢竟當時國民政府的混亂與共產黨治下的井然有序形成鮮明的對比,其中來自農民群眾的付出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也是共產黨的立身之本,與私人資本家的價格戰與貿易戰都被編撰進了歷史書中。

2.時代基礎

新中國建立以後,世界就一直處於兩極格局的局面之下。正如溫教授所說,國家的選擇也是結合了當時的時代基礎。

為了維持主權與領土完整,中國並沒有選擇依附兩極中的任何一極,而這麼做的代價則是中國在50、60年代的極度貧困時期。

中國在50-60年代,依靠自身的艱苦奮鬥做到了既無外債也無內債的局面,但是當時的中國發展增速緩慢,依然面臨著嚴重的財政與經濟危機。

到了7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改變,美國開始鬆動對中國的封鎖,希望中國能夠成為他們的盟友,用以牽制當時強大的蘇聯。作為國家間利益交換籌碼,美國也答應了借債給中國幫助其引進外來資本調整工業結構。

而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負債,形成了財政赤字。當時的領導人,還能憑藉個人威望發動"上山下鄉"運動來緩解城市就業壓力過大的問題。

但隨著外債的雪球越滾越大,加上企業國有制帶來的經營問題使得企業入不敷出等問題,經濟上國家面臨著轉型的問題。

而另外一方面,當時百萬知青還需要重新回到城市,進行再就業,這些人的安置問題再次成為一個大問題,當時國家必須要做出一定的改革,不然會不可避免的滑向深淵。

3.第二次拯救

而當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樣的問題更進一步加劇,面對這樣的局面,當時我國的有識之士就提出國家財政已經不可能同時負擔城市與農村的民生與社保,所以要適當的拋棄掉一部分

在70年代末,財政沒有能力負擔常態的開支後,先被砍掉的就是對於"三農"的投入,在農村實行"大包幹",將土地權利、發展自主權都交還給了農民。

但同時也將養老、教育、醫療等壓力下放到農民身上,農民再次默默的為國家作出了犧牲。當然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把國有的土地下放私有也同樣給予了農民自主發展的機會,這對農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就好像當年毛主席土改,打土豪分田地一般,小平同志是把國家的地拿出來給農村再分配,但用的名義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在這個制度的基礎之下,表面上看起來犧牲了農民的部分權益,卻解放了農民的生產力,也減輕了國家的負擔。

減少了對於農民的財政支出,同時放開政策的前提下,農民就可以參與再生產,更是出現了百業興旺的局面。鄉鎮企業因此而興起並快速發展,創造了對於城市工業的拉動,這些都是中國農民實打實的付出與努力。

深究其原因,為何不管農村,國家放棄對於農村的財政支出,某種程度上卻促進了農村發展?

因為我國的農村構造本身就有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傳統,而當時農民佔我國85%的人口,所以在自給自足方面有著有著深厚的人口基礎,基本上不需要國家財政負擔額外的支出。

此外,糧食部門只需要獲得農村糧食產量的15%就足以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政策放寬的基礎下,鄉鎮企業的發展沒有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而迅猛發展。

中央需要外匯還債,而農村的鄉鎮企業正好促進了創匯,在距離港澳臺地區較近的地區形成了電子產業,而距離韓國較近的地區形成了電子產業,這些地區都成為中國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

農民就這樣"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發展了幾十年,當時的農民早起幹一點農活,到了上班時間再去工廠上班,下午下班以後還能回家進行農活,這樣多產業結構的農村的經濟也進一步為我國創造外匯與內需。

中國度過70年代的危機,不是誰的主觀意願驅使,而是一個客觀發展的過程,政策只是順應了發展的趨勢,在這個客觀的過程中,導致大量的農民成為半農半工的就業模式,節約了勞動力成本,並成為中國的改革紅利。

結合種種原因加上歷史的機遇,才讓這個表面看起來讓農民犧牲的政策反而促進了農村發展,然而這一政策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農民。

4.深遠影響

"國家的財富是人民,而不是任何黃金或者其他東西。"人民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整體,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領袖,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缺少。

但很多人對於農民等階層一直有所輕視,即使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下來,加上鄉鎮企業與新農村不斷發展,但是社會上普遍對於農民依然存在著很深的偏見——衣衫襤褸就是窮;衣著華麗就是暴發戶;沒有文化,粗口成髒等等,都是城市人對於農村人的刻板印象。

我國在政策的制定上,很多時候也是以犧牲農村的利益服務於城市,像剛接手國民政府城市時,統一收購農民的農產品打贏與私人資本的糧食價格戰,平穩市場;80年代時,放棄國家財政對於農村的支出,轉而將更多的錢投入到城市的就業安置與建設等。

首當其衝的就是由國家制定的工農產品的"剪刀差",所謂"剪刀差"就是指工農產品交換時,工業產品高於他本身的價值,而農業產品低於其本身價值而所出現的差額,它表明了工農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

"剪刀差"政策是從新中國建立伊始就默許存在的政策,因為當時的中國工業基礎幾乎是空白,而我國國家初創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工業化建設,只能利用剪刀差理念,人為降低農場品價格,對農產品進行統購統銷,通過"剪刀差"的價格差異為工業發展積累資本。

然而,農產品的價格與利潤空間本身就有限,國家刻意壓低農產品的價格就會損害農民的利益,所以農民辛辛苦苦工作下來,收穫的價值可能還沒有一個工廠工人的工資高,但是實際上他們產生的價值是幾乎相同的。

這種"剪刀差"為國家帶來的工業產值是巨大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沒有農民的貢獻,國家的工業發展起碼會滯後將近即使幾十年,我國也不會這麼快就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家轉化為工業國。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用地規模需要不斷的擴大,而當時被國家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放的土地國家又需要收回來,國家只能用說服的方式收回土地。

然而在地價上,國家又採取了"剪刀差"的方式,由於徵地補償較低,農民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很多的補償

這一放一收之間,損害的幾乎都是農民的利益,放的時候是以國家財政不再為農民撥款,讓農民自給自足;收的時候又以較低的地價回收,加上各級地方幹部上的貪官汙吏將徵地補償貪汙了將近60-70%,農民實際上獲得的補償非常有限。

可以說,我國的農民為了國家的發展與建設付出自己的土地與勞動,而他們卻還是被這些他們支持建設起來的城市人所輕視。

到了千禧年以後,城市的發展與農村進一步拉開差距,農村生活愈發艱難,很多農村人為了生活不得不進城就業。然而農民進城後的生活,卻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美好。

農民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又沒有城市生活的經驗,他們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勤勞踏實的態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這樣只得讓他們成為資本手中最為廉價的勞動力,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這些農民是處於最為底端的勞動力,他們總是拿著最低的工資,幹著最為辛苦的工作。他們所創造的價值與付出的勞動力遠遠不成正比。

但即使是這樣,很多農民依然心甘情願的在城市做廉價勞動力,因為這樣他們可以按月準時拿到收入,不需要在家工作一年,還要看老天臉色才能在秋天有所收穫。

除了"剪刀差"、廉價勞動力、土地流轉等等,這些都是農民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有些是因為一些特殊歷史時代的政策,有些還影響至今。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今社會對於農民的刻板印象是病態的——很多時候認為農民的生活狀態是理所當然,並沒有從歷史的原因與農民的生存現狀去考慮。

比如很多人都認為農民沒有文化,用廉價的工資僱傭他們並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實際上農民雖然沒有城市人的高文化與高素質,但是他們工作認真、勤奮,吃苦耐勞,而且他們只是為了生存,卻淪為了廉價的勞動力,也成為了很多城市人嘲弄與歧視的對象。

但是沒有人意識到他們的犧牲,他們為國家建設與發展付出了不為人知的努力卻被人忽視。

教授溫鐵軍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了我國農民對於國家發展的重大貢獻,把農民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去思考。很多人認為國家徵用農民用地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實際上國家對於用地在不同時期是不一樣的,農民卻一直依靠這塊僅有的地去生活。

所以土地補償對於農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又因為貪汙等原因陷入貧困,這是屬於農民的無奈。而國家利用"剪刀差"的方式為工業汲取資金,又用地價"剪刀差"的方式將土地收歸國有,但農民從沒有怨言。

有一個詞用來形容我國的農民最為合適,那就是隱秘而又偉大,他們的付出沒有多少人知曉。

然而在教授溫鐵軍的冷靜分析下,人們可以更加全方位認識到農民的付出,作為我國發展的鋪路石,農民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農民的辛勤努力,我們將失去事物與夥伴,農民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應該得到提升。

相關焦點

  • 溫鐵軍:去依附——億萬農民救中國
    【在12月29日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召開的「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溫鐵軍教授發表了題為《去依附:億萬農民救中國》的演講,以下為速記稿整理的演講內容,已經本人審閱。】 謝謝40人論壇的邀請。我今天的發言是要嘗試著講好「50」「80」「10」三個年代發生的中國故事。
  • 溫鐵軍:去依附,億萬農民三次救中國
    在剛剛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召開的「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發表了題為《去依附:億萬農民救中國》的演講,以下為速記稿整理的演講內容
  • 與王教授商榷,關於農民懶惰,沒有貢獻的奇葩言論
    編輯 王教授這個年紀不知道是真不知道還說裝不知道,不要說戰爭年代農民對取得最終勝利的貢獻,即便解放後,農民·對國家的貢獻更大。 溫鐵軍教授說過,億萬農民三次救了中國。第一次是1950年土改,億萬農民分的土地,節衣縮食儘可能多向國家交售農產品,化解了囤積居奇、通貨膨脹的危機。第二次是1980年的二次土改,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鄉鎮企業、鄉村工業發展,拉動了內需、推動了城鎮化。
  • 溫鐵軍:金融全球化成本向新興國家轉嫁與中國生態文明戰略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諮詢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作為主講嘉賓,從全球危機與中國「去工業化」談起,結合金融全球化成本向新興國家轉嫁所帶來的困局,深刻剖析中國生態文明戰略的提出背景與發展現狀。此次講座由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中信出版集團、經濟導刊主辦。
  • 溫鐵軍新書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出版方供圖溫鐵軍新書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南報網訊(記者解悅)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世界格局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新中國是如何依靠著億萬農民的承載,化解了惡性通脹,實現了宏觀經濟的「軟著陸」。只有理解「去依附」,才能讀懂中國熟悉溫鐵軍的讀者對《八次危機》這本書不會陌生。《八次危機》在2013年出版,原本是一本學術著作,沒想到出版之後長期位居財經圖書暢銷榜之上。
  • 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的歷史往事。朝鮮的廣場,宏偉龐大,富於氣氛本文對一組彩色照片: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朝鮮,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今天,來到朝鮮的絕大多數遊客,尤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遊客,都是在朝鮮旅遊社導遊的陪同下,前往相關景區觀光旅遊的
  • 溫鐵軍:忘記農民就是忘本!別說是教授,做中國人都不夠資格!
    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說:「時代發展到今天,如果我們這代人忘了本,忘記一直以來是農民給了我們口糧,別說是教授,做中國人都不夠資格」。在中國,能夠說出這些話的人值得被我們尊重。
  • 溫鐵軍:這才是中國能化解大危機的真正原因!
    就是靠大量農產品的供給壓低了物價,同時農民吸納貨幣,最終壓下了通脹,是億萬農民化解了這場「國初危機」。 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之初,其實我們進行過「第二次土改」,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其內容跟第一次土改幾乎完全一樣,也是按戶分別佔有土地。所以,50年代我們按戶分了一次地,到了80年代又按戶分了一次地。那80年代為什麼按戶分呢?
  • 溫鐵軍新書出版 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世界格局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中國經濟波動下行及其內生的社會變化波詭雲譎,全球危機的挑戰也如約而至。在如此複雜的局面之下,把70年前應對建國初期危機的經驗過程歸納出來,無外乎是希望讀者理解:70年前「去依附」的成功經驗對今日世界仍有借鑑和啟發。  2019年9月,溫鐵軍教授的新書《去依附》付梓。
  • 溫鐵軍:我們這代人得知恥
    「其實這在發達國家是很普遍的現象。別說不成,你們沒有試。我剛實踐生態農業的時候壓力非常大,現在幹了十幾年已經遍地開花了。我只是一己之力,你們這麼多人,沒做怎麼就說不成呢?」做,這正是溫鐵軍一直堅持的。他說自己是Doer,直譯就是幹人。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呼籲三農問題,「不能只強調農業政策,不講農村,更不講農民。眼中有數、心中無人!咋行?」
  • 溫鐵軍:金融嫌貧愛富
    溫鐵軍先生認為,對於教科書裡規定的金融問題的相關知識是無法用來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眾所周知,農村中大量的資源性資產都是非標的,是不可以作為抵押品的。例如農村地區的土地為國有資產,農民只是擁有使用權,並非農民自己的資產。因此也就無法用於抵押貸款。
  • 溫鐵軍:去依附:傳統農民挽救現代化
    溫鐵軍
  • 溫鐵軍在網際網路上火了,真實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著有《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解構現代化》、《告別百年激進》、《八次危機》、《去依附》等。大家好,我是觀課堂的班主任。2013年,我在香港一所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一次講座上,聽到有人說,現在全世界的主流都是自由民主,中國這邊竟出現幾個逆流,其中一個就是溫鐵軍。
  • 解讀溫鐵軍與三農問題脈絡
    1985年,是溫鐵軍的轉折之年。同樣逃脫不了國家政治運動的影響,國家讓他上學讀書、讓他停課鬧革命,讓他上山下鄉。1978年,國家改革開放,他才從鄉下回來。次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時,他已經32歲,他去了軍隊,給領導當秘書。兩年後,遇上鄧小平百萬大裁軍,他就離開了。
  • 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懷舊英語:20世紀50-80年代流行詞英語表達(雙語) 2012-10-29 16:38 來源:太原新東方博客 作者: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同20世紀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國的毛澤東研究領域,無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研究還是毛澤東生平研究都有長足的進步並有其歷史特點。由於毛澤東著作的系統出版,研究者手中有了更多的原始材料,這不僅催生了毛澤東著作版本的研究,也使毛澤東著作「文本」的研究更加嚴謹有序。
  • ——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視的媒介形象研究
    文化環境中的哪些要素造就了電視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象徵意義?本文將對20世紀80年代電視與文化語境的關係進行探討。直到1958年,也就是世界上第一臺電視產生後的31年,中國才生產出自己的第一臺電視並建立自己的第一家電視機構—北京電視臺。而這一年世界上已有67個國家開播了電視。繼北京電視臺之後,上海電視臺、哈爾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天津電視臺陸續成立。
  • 農民:上世紀80年代賣豬上世紀90年代賣牛
    「看病貴、看病難」一直是農村農民面臨的關鍵民生問題!但是當農民有了新農合之後,他們在醫療上花費了更多的錢,你知道為什麼嗎?提出新農合最根本的原因是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去年,國家還提出了一項新政策,即取消新農合醫療,改為城鎮社保卡,讓農村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一樣的醫保報銷待遇!然而仍有不少農民不敢看病,小病較重者重拖著,因此農民的健康不會受到太多的保護,許多人的小病拖著拖著變成嚴重疾病,只能忍受疼痛。對此,有專家問:有沒有新農合系統?
  • 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緣分:我與春節的點心、點心箋
    「百花齊放」是20世紀80年代點心箋的凸顯格調。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爸爸仍在新疆支邊工作,每月照例給家寄來50多元錢,逢此,我最樂意跟媽媽到郵局取匯款。為啥?因為拿了錢可以到馬路對面的糕點店買好吃的,特別是過大年的時候,媽媽常會多買幾樣點心給我們解饞,如今想來那才是真正的年味啊。
  • 20世紀90年代能否寫成「1990年代」?
    具體地說,要表示「一百年」,用「世紀」;要表示「十年」,用「年代」;要表示「一年」,用「年」。其詞語含義是非常明確的。更應提及的是,文件中還出現了"20世紀80年代」的示例。因此,「1990年代」的寫法是錯誤的,應當堅決禁止。高東升認為:「年」與「年代」阿拉伯數字表示的數位不同:年一般用四位數表示,如「1990年」;年代用兩位數表示,如「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