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為了出名無所不用其極,像前面那位網紅羅玉鳳說,「我九歲博覽群書,二十歲達到頂峰。我現在都是看社會人文類的書,例如《知音》《故事會》……往前推三百年,往後推三百年,總共六百年沒有人超過我。」還有徵婚的要求等等,這樣奇葩的言論,無論是什麼方式,反正紅了。
編輯
這不,有位王姓經濟學家,突然火了,看了他的視頻,什麼扯淡啊,什麼農民懶惰,沒有啥貢獻之類的雷人言語,靠這樣出格的言語火遍全網了。但是這種火卻是以一種卑鄙,無恥的嘴臉,不知道這樣的經濟學論述與社會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他說這麼多年,農民沒有什麼貢獻,出大力流大汗是懶惰和愚蠢,真的是讓人憤慨。
編輯
王教授這個年紀不知道是真不知道還說裝不知道,不要說戰爭年代農民對取得最終勝利的貢獻,即便解放後,農民·對國家的貢獻更大。
溫鐵軍教授說過,億萬農民三次救了中國。第一次是1950年土改,億萬農民分的土地,節衣縮食儘可能多向國家交售農產品,化解了囤積居奇、通貨膨脹的危機。第二次是1980年的二次土改,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鄉鎮企業、鄉村工業發展,拉動了內需、推動了城鎮化。第三次是2010年代,也就是現在,億萬農民將通過生態文明轉型,讓鄉村資源貨幣化吸納過量增發的貨幣,提高內需,拯救中國經濟。
編輯
在農村的生活過得人們都知道,以前我們機械化水平低,每年每個村都會出人去很遠的地方挖河,每個村村民集資給他們,他們都要去很遠的地方,住到窩棚天一亮推著小車一鐵鍁一鐵鍁的挖,一去就是一個多月甚至更久。
還有包產到戶以後,那個割小麥,吃在地頭,然後打場曬糧,再把收下來的一部分作為公糧支援國家建設,後來叫提留,農業稅,這個時候你掙著工資,不用交什麼還吃著農民交售的糧食,說著農民懶惰,這樣的經濟學家學的都是啥經濟呢?
編輯
現在機械化程度高了,我們國家經濟強大了,很多以前人工有機械代替,這也不代表農民懶惰,沒有貢獻。
再到後來的農民工進城,那些一座座高樓大廈,工廠的打工妹,清潔工等等,有多少農民的參與,為我們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他們怎麼是懶惰了呢?
編輯
這下真火了,可是這種數典忘祖的火真的是你要的嗎?
你高高的傲慢,所謂不屑於蠻力,空有高級職稱的你,暴露了何種的無知。
我們看什麼問題,要看到問題的本質,結合實際,吃著農民種的糧食,說著農民沒文化,沒貢獻,這樣的素質,這樣不要臉的說話,這樣鄙視說明了自己的無知與不要臉。
編輯
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大道理,但是,凡事需要結合實際,需要深入調查,我們的國情,我們的農民的辛苦,我們城鄉二元結構,或許我們還有很多需要進步與改進的,但不是你說的懶惰,沒有貢獻。
我們常說換位思考,這位教授或許只站在自己的優勢面,坐在空調房裡說著一些不找邊際的話,這樣的教授教授學生是一種對下一代的不負責任。
編輯
真正優秀的人懂得謙遜,悲天憫人,他不會亂咬人,為了出名而來一些奇葩言語。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也許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但這並不代表不努力,一些客觀條件決定了農民的身份,不代表不勤奮,對社會沒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