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金融全球化成本向新興國家轉嫁與中國生態文明戰略

2020-12-20 鳳凰網讀書


2016年5月30日晚,中信大講堂•中國道路系列講座第十一期在北京師範大學成功舉辦。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諮詢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作為主講嘉賓,從全球危機與中國「去工業化」談起,結合金融全球化成本向新興國家轉嫁所帶來的困局,深刻剖析中國生態文明戰略的提出背景與發展現狀。

此次講座由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中信出版集團、經濟導刊主辦。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原董事長、黨委書記孔丹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校黨委書記劉川生女士,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郭克彤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先生,中信地產副總裁、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院林竹先生,經濟導刊社長季紅女士出席活動。百人會場座無虛席,溫教授鞭辟入裡的演講令現場氛圍高潮迭起,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圓滿成功。

全球危機與中國「去工業化」是生態文明戰略的背景

在全球危機與中國的「去工業化」的背景下,生態文明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項重大調整而提出。全球危機源於「發展主義」現代化、即殖民化與資本化的制度成本。西方國家殖民擴張所孕育出的「現代化」,從來都伴隨著巨大成本及惡性轉嫁,而戰後形成的第三世界則接受產業轉移與「發展主義」意識形態。在生產過剩的同時,加之國家競爭,最終釀成了全面危機。

其背後的客觀規律是:產業資本階段內生性生產過剩,致使戰後實體經濟為主的世界真實人均GDP下降;促使金融異化為內涵的資本全球化在20世紀80年代起步。隨著美國金融資產加速增長。1990年世界資本市場總值6倍於全球GDP;2010年躍升為15倍以上。實現了從產業化到金融化的轉變的同時,產業資本階段的老三性讓位於金融資本異化於產業資本形成的「新三性」:流動性、短期性、集中性,這決定著產業資本和資源經濟的「負外部性」。發達國家金融擴張導致發展中國家輸入型危機和宏觀調控兩難。

中國作為一個有數千年國家史的原住民人口大國和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超大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濟上遭遇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商業資本的三大過剩。在社會方面則經歷著小資國家的全民積累向大資異化和內部化佔有的社會結構複雜變化。與此同時還伴隨著國情約束與安全壓力趨緊之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等制度成本內部消化的進程。

對此,中央政府與時俱進,提出重大戰略調整,即生態文明理念與民生新政。包括:2002年城鄉統籌、2003年科學發展觀、2004年和諧社會、2005年新農村建設、2006年農業多功能性、2007年生態文明、2008年宏觀調控、2009年包容性可持續發展、2012年美麗中國、2013年城鎮化戰略同期「留住鄉愁」和美麗鄉村、2014年新鄉賢治理等。

西方代價轉移所引發的衝突與困境

無論何種體制下的經濟危機都促使社會矛盾全面爆發。20世紀50-80年代雙寡頭延續冷戰期間,發生韓戰、亞非拉解放鬥爭;西方產業資本經歷了復甦、過剩、退出,導致階級鬥爭與產業資本同步向外轉移。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主流進入金融時代從生產過剩改為生產短缺和金融過剩,發生巴爾幹衝突、顏色革命、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戰爭,唯以強權+意識形態維持舊秩序。總體而言,西方優勢在於代價轉移,表現為上述的冷戰與後冷戰的不同區域衝突。

而中國在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出新世紀的發展經驗。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促發1998年中國生產過剩,進行區域差別再平衡;2001年拉美金融危機與美國IT泡沫崩潰同步推動資本外流,中國入世;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2008年美國華爾街金融海嘯和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強調生態文明戰略與增加農村投入進修城鄉差別再平衡;2010年西方債務危機帶動歐盟日本相繼QE惡化金融過剩,2013年新興國家經濟下滑,中國藉助城鎮化增加投資;2014年美國退出QE,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推行。

關注到農業改革這一方面,印度「合法」土改轉化為農民武裝鬥爭,印度國父甘地曾經提出和平土改,但響應者寥寥;土地私有化造成三分之一農民處於無地、無業、無社保的絕對貧困之中。印度的城市化與貧民窟化同步,灰色就業佔90%以上,不利於外資進入和政府推進本國工業化的努力。而在巴西,80%以上城市化的陷阱讓貧困更加嚴重,財政赤字增加。失去食物主權帶來的一系列惡果則發人深思:跨國公司掌控農產品期貨貿易只為在國際市場獲利而不為本地負責,致使食物從國外進口價格高於發達國家,造成勞動力成本過高,沒有工業原始積累條件,只能賣資源;無資源可賣的則墮入極貧國家。

而在東亞,西方冷戰促使東亞均分土地,形成制度收益及穩態的社會基礎。中國半個世紀的工業化仍主要得益於土改後的村社理性。土改也使得人口佔比最大的農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在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經過兩次外資轉化外債造成四次赤字危機,以及1978年以後幾乎每次「三中全會」都遭遇的經濟危機,通過匯率、分稅制、貨幣化的改革、投資拉動等各種手段,當代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呈現金字塔形的雙穩態結構,既沒有絕對貧困只有現金收入能力低下人群;也沒有19世紀歐洲那種無產階級而有外出打工的農村小資群體忍受低工資無社保高剝奪。

生態化+社會化+網際網路:農業4.0的模式

農業自身內在具有自然過程與經濟過程高度結合的特徵;在世界近代通過殖民化推進工業化的資本文明史中,農業內在特質不可能被根除,遂客觀分化為三個異質性很強的不同類型:一是「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前殖民地國家(美加澳為代表)的大農場農業——因徹底殖民化造成資源廣大的客觀條件而得以實現農業規模化和資本化,對應的則是公司化和產業化的農業政策。 二是「萊茵模式」的前殖民主義宗主國(歐盟為代表)的中小農場農業——因歐洲人口增長絕對值大於移出人口絕對值而致使資源愈益有限,只能實現農業資本化與生態化相結合,並且60%農場由兼業化中產階級市民經營;遂導致一方面其農業普遍沒有自由市場體制下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與農業生態化高度相關的綠色社會運動從歐洲興起。三是未被徹底殖民化的原住民為主的「東亞模式」的傳統小農經濟國家(日韓為代表)的農戶經濟——因人地關係高度緊張而唯有在國家戰略目標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幹預:通過對農村人口全覆蓋的壟斷性但普惠制的綜合性合作社體系來實現社會資源資本化,才能維持三農的穩定;鄉土中國屬原住民為主的東亞小農村社制經濟基礎。

中國是唯一主要依靠內部化原始積累完成工業化的大型原住民國家。

20世紀60、70年代中國開展了以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建設運動。政府支付部分原材料,調動規模化農民勞動力投入建設替代極度稀缺的資本。現在生態文明戰略下,農業要實現1.0到4.0的演進,可以概括為生態化+社會化+網際網路。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試驗區,早期試驗集中在草根三農領域,當期試驗注重市民農業,包括生態農業與環保農業,社區大學與農民培訓,購銷合作社與互助金融,老年與婦女協會等,從農民的需要出發,既有打工青年藝術團到農村義演,也有北京的醫生志願者為村民義診。發展六位一體的生態農業:豬圈/廁所/沼氣池,菜地/果園/養魚池。另外,生態文明離不開城鄉互動以及公平貿易的原則,這方面的各項舉措也在大力推進中例如:「市民農業」在2012年第四屆大會上成立了「生態農業互助網絡」,2015年舉辦了世界社會化生態農業大會。

相關焦點

  • 溫鐵軍個人簡介
    2005年被校外聘為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部戰略環評專家,農業部、國家林業總局、衛生部等部委研究中心特聘專家;2007年當選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2008年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任為第六屆學科評議組農林經濟管理組成員。[3-4] 2012年支援西部高校建設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2013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計劃兼任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建學院執行院長。
  • 溫鐵軍:激活數百萬億元生態資源價值
    激活數百萬億元生態資源價值——疫後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銜接溫鐵軍要高質量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僅需要對標「十六字」方針總要求,還應當著力做好兩個高質量銜接,即: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下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
  • 溫鐵軍新書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美國為了擺脫危機而調整了國內的貴金屬政策,同時將巨大的成本向外轉嫁給其他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下,民國政府貴金屬本位的幣制無以為繼,無奈被迫進行外匯本位的紙幣改革。改革之後,國內長期陷於高通脹,直至民國謝幕。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政權被動接收了民國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脹。在國際上,新中國又遭遇西方的封鎖。內憂外困之下,按照現代經濟學的常識,新政權基本沒有可能走出這場危機。
  • 溫鐵軍:這才是中國能化解大危機的真正原因!
    還是中國農民。 5 一場「去依附」的偉大鬥爭 21世紀初,中國在連續遭遇全球化轉嫁來的「輸入型危機」的挑戰下,提出了生態文明轉型戰略。 進入21世紀,中國對衝外匯和承接外資流入而大規模增發貨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金融總量國家。但是,中國不可能走美國式金融資本擴張的道路,因為中國的人民幣不是世界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也就沒條件像美國那樣,在佔有國外廉價製成品和資源的同時直接對外轉嫁金融資本的制度成本。於是,國內巨額貨幣增量客觀上促進了虛擬部門的擴張和金融風險的累積。
  • 溫鐵軍新書出版 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為何只有理解了「去依附」,才能讀懂中國?  新中國建國之初的這場危機,其根源可以追溯至1929年那場嚴重的經濟大蕭條。美國為了擺脫危機而調整了國內的貴金屬政策,同時將巨大的成本向外轉嫁給其他國家。在這樣的環境下,民國政府貴金屬本位的幣制無以為繼,無奈被迫進行外匯本位的紙幣改革。改革之後,國內長期陷於高通脹,直至民國謝幕。
  • 溫鐵軍:從日本的視角看東亞地緣戰略格局中的日本與中國
    日本 20世紀 30年代本來受到美國軍火支持,先向北去打蘇聯,卻敗於諾門坎戰役,這才回頭向南。也是打下中國東部沿海沒有得到能源和原材料,但卻已經得罪了歐美,遂不得不與歐美為敵進攻東南亞佔據能源通道。從 19世紀中葉東亞遭遇殖民主義侵略和瓜分至今,傳統的產業資本階段的地緣戰略仍然有很大作用或者影響。所以,在這塊版圖上先列強、後大國上演的一幕幕,都不是用中日兩國關係變化就可以簡單概述的。
  • 溫鐵軍:日本的兩個真實經驗值得做客觀研究 | 檢書140
    這種模式就是不搞條塊分割,把農業的產加銷,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超市、餐飲甚至醫療衛生全放在一個大系統內。沒有中國這種條塊分割互相摩擦造成的過大的制度成本,95%以上的農戶加入綜合農協,政府的支農惠農政策等給農民的好處,通過一個農協系統下達。然後,農協可以廣泛地開展多種經營。在農村辦超市、辦飯店、辦旅遊、辦金融、辦保險,一概免稅,法律規定50%以上的收益,返回給小農。
  • 溫鐵軍:我們這代人得知恥
    1997年,主持了一次關於農村股權流轉的會議讓他在單位靠邊站了。「官本位體系中,想保持獨立人格很難,唯一辦法是找到潔身自好的藉口。為此,我不抽菸,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下棋,不打牌。」當年住在機關大院,溫鐵軍是有名的半仙,常在古樹下練氣功,其實只是為了躲開那些吃喝玩樂。閒下來的溫鐵軍沒閒著,根據農村試驗區研究成果寫書、讀學位,研究近代經濟史。
  • 溫鐵軍:新冷戰究竟新在哪裡,為何讓人如此措手不及?
    在這樣一個新的三大戰略支撐之下,中國將有可能化危為機,危機挑戰確實是客觀的,想躲是躲不開的,只能通過戰略調整來應對。那這個應對總得有個導向,那就是從2007年已經提出的生態文明這個導向。當年提出的是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但如果中國能夠順利的推行這三大「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戰略,那將會出現向生態文明的轉型。
  • 溫鐵軍:去依附,億萬農民三次救中國
    在剛剛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召開的「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發表了題為《去依附:億萬農民救中國》的演講,以下為速記稿整理的演講內容
  • 溫鐵軍:有些學科不願跟進「生態化」調整,但我們不能再這麼激進了
    在「中國未來發展模式的重新思考」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通過遠程連線與現場對話。本文為溫鐵軍教授現場演講,編輯時略有調整。【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溫鐵軍】大家好,我是溫鐵軍。
  • 會議|紀念薩米爾·阿明:全球化的歷史脈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以哈特與奈格裡的《帝國》三部曲為代表,西方的左翼批判理論迎來新的高潮,對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全球生產形態進行了新的描述和分析,指出了金融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中心」的「偏移與流動」的新特徵,由此認為帝國主義已經發生變形,使得鬥爭形勢和鬥爭主體都必須發生變化。
  • 「全球化向何處去」的中國解決方案
    中國去年成功主辦了二十國集團峰會(G20),今年還擔任金磚國家峰會的輪值主席國,此前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相繼成立,中國與多個國家籤署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成功「入籃」。與此同時,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正面臨著「往何處去」的問題。許多國家開始討論全球化倒退、世界經濟出現碎片化趨勢、多邊主義受到嚴峻挑戰等問題。
  • 溫鐵軍: 每逢大挑戰, 中國為何總能力挽狂瀾?
    工業化城市化為主的現代化形成巨大成本,無處轉嫁。於是民國先亡於現代金融、現代財政,沒有現代金融,沒有現代財政,國民黨士兵可是拿錢的,於是乎沒人發軍餉。你不可能成捆的把那個毛的票子送給士兵,沒地兒藏啊。沒人發軍餉,軍隊就不打仗了。注意,沒有現代財政金融就沒有現代軍隊,因此,民國真正敗亡的原因乃是現代化成本過高。
  • 溫鐵軍在網際網路上火了,真實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 那時候,溫鐵軍還不被大眾和網際網路所熟知,即使他作為中國研究「三農」問題最權威的專家之一,在專業領域早已是泰鬥級的領軍人物。2016年,溫鐵軍的新書《告別百年激進》由東方出版社出版。這是他任教中國人民大學之後所做演講的彙編,前後時間跨度整整十年。
  • 「專家視角」鄉村振興,激活數百萬億元生態資源價值!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激活數百萬億元生態資源價值——疫後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銜接溫鐵軍要高質量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僅需要對標「十六字」方針總要求,還應當著力做好兩個高質量銜接,即: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下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
  • 溫鐵軍:金融嫌貧愛富
    溫鐵軍先生認為:"農村金融最主要的困難,是中國其實現在面臨著很重要的金融改革條件,那就是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的問題農村地區其實並不是沒有資金,而是金融機構抽取了農村大量的資金變成存款,然後又以非常低的成本將存款抽走。
  • 【清風聚焦】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
    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加重,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國罔顧國際規則,違背世界貿易組織基本精神和原則,採取單邊主義做法,發起針對中國等國家的貿易戰,破壞了國際貿易關係和經濟秩序,是一種逆全球化舉動。自由貿易是世界經濟發展和各國合作共贏的必然要求,以其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
  • 新興市場國家如何應對劇烈的貨幣衝擊?
    近期美元不斷走強,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受到劇烈衝擊,阿根廷、土耳其、俄羅斯、巴西等國金融市場處於大幅震蕩之中。從這次貨幣急劇貶值的幾個國家身上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經濟都對能源、資源出口有較高程度的依賴,一旦美元持續走強,大宗商品價格預期下跌,這些國家的經濟就極易受到外部衝擊。
  • 疫情重構企業戰略:回歸「人本主義」(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重磅)
    這從美國國家戰略來看有其合理性,但長期必然會帶動「逆全球化」的潮流與「文明共治」形成平行的發展軌跡。可以預見的宏觀變化還包括一點:疫情讓中美及大國之間出現全球性戰爭風險降低,但基於醫療和製藥相關領域國家安全性摩擦將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