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我們這代人得知恥

2021-02-20 環球人物

人物簡介

溫鐵軍,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1968年插隊,1979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在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從事政策研究,2004年開始擔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兼鄉村建設中心主任,2013年辭去院長一職務。

每個領域,都有那麼幾個永遠值得採訪的人,無論這一刻他在浪尖或低谷,抑或默不作聲。在三農領域,溫鐵軍就是一個。從17歲到山西汾陽插隊,到耳順之年仍帶著一撥人搞鄉村建設,他始終沒離開過農民、農村、農業。別人覺得不可為,他也要勉力為之。

溫鐵軍說自己過去是「因人睚眥拍案而起」,誰給個白眼就能拍桌子打架,「現在脾氣大改了」。整個採訪和拍照過程中,他始終平和地笑著。談話間,他老是笑眯眯地揭短:笑眯眯地講他一手創辦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被取締;笑眯眯地講「小毛驢」那群愛鬧彆扭的年輕人;笑眯眯地談及理論界「內生的反智」——有人說他從來不點人名,卻一竿子打倒一大片……雖然性子平和了,但那股較真的勁兒一點沒變。

沒做怎麼就說不成呢

9月18日晚上,溫鐵軍在中科院做了一場名為「新農人的烏託邦實踐」的演講,他對臺下的年輕聽眾說:「我最希望的是你們自己組織起來,把小區綠地改造成市民菜園。」頓時,臺下一片交頭接耳。「其實這在發達國家是很普遍的現象。別說不成,你們沒有試。我剛實踐生態農業的時候壓力非常大,現在幹了十幾年已經遍地開花了。我只是一己之力,你們這麼多人,沒做怎麼就說不成呢?」

做,這正是溫鐵軍一直堅持的。他說自己是Doer,直譯就是幹人。

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呼籲三農問題,「不能只強調農業政策,不講農村,更不講農民。眼中有數、心中無人!咋行?」1997年,主持了一次關於農村股權流轉的會議讓他在單位靠邊站了。「官本位體系中,想保持獨立人格很難,唯一辦法是找到潔身自好的藉口。為此,我不抽菸,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不下棋,不打牌。」當年住在機關大院,溫鐵軍是有名的半仙,常在古樹下練氣功,其實只是為了躲開那些吃喝玩樂。

閒下來的溫鐵軍沒閒著,根據農村試驗區研究成果寫書、讀學位,研究近代經濟史。也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反思資本深化帶來的三農問題。

2003年,溫鐵軍與幾家單位合作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成立了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實驗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在那裡,他請來海外著名建築師教農民使用糞尿分離的生態廁所;他的妻子還認養了一頭小毛驢,並給它起了個名字「教授」——當時,溫鐵軍剛到人民大學當教授。

2008年,「小毛驢」不再只是一頭驢了,它成了國內社區支持農業(簡稱CSA)的第一個標杆。幾年下來,社會化農業不脛而走,5萬多人自發參觀學習;CSA農園也發展到200多家。溫鐵軍身邊也聚集了一群熱情而堅定的實踐者,邱建生、何慧麗、劉湘波、石嫣、程存旺、嚴曉輝、鍾芳等等,他們有的早在2001年就開始推進自下而上的草根化的鄉村建設了。

同時在改變的,還有社會思潮和國家政策:關注三農問題,提倡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多功能農業,關注食品安全,通過合作社法……但對此,溫鐵軍只是謹慎樂觀,「不要簡單寄希望於某一個政策出臺你就怎麼樣了,畢竟利益結構是多樣化的。政府肯定都有善意,但能有效節制資本、規範利益集團的獲利行為,才是真正意義的治理。」

按照溫鐵軍原來的想法,60不做、70不述、80不說。「60歲體力差了,事情交給年輕人做;70歲,調查研究能力差了,就不寫東西了;80歲,思想更新能力也不行了,就不要瞎說些老話幹擾別人了。」

但他做不到,今年63歲的他更忙了。「我想形成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群體,讓他們自覺和農民群眾相結合,否則農民的很多東西是盲目的,甚至被激進所誤導。我參與新建了兩個學院,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和福建農林大學海峽鄉村建設學院,加上北京的人大鄉村建設中心,基本上構成一個三角;還有很多高校戰略同盟軍,中國農業大學農民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嶺南大學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化研究中心等等。這些年,我們資助、培養了十幾個鄉村建設博士、幾十個深入基層的碩士,他們支撐著遍布全國的鄉村建設運動。學術界多產學霸,年輕人想說點什麼,很容易被掐死。但我這個年紀不用怕,所以,我還得再繼續做。」

以成敗來看鄉村建設,是比較淺層次的


環球人物雜誌:現在,食品安全事件多得見怪不怪了,您覺得根源在哪?

溫鐵軍:我們現在的農業已經被工業改造過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恰恰是工業文明走到生產過剩階段而引發的。1998年是農業產業化元年,其實就是工業領域中過剩的生產能力轉向農業領域。10年後,農業也過剩了,標誌就是2008年的三聚氰氨事件。

我們的人口不到全球的19%,卻蓋了全球80%的大棚,生產了全球51%的豬肉、67%的大宗蔬菜、70%的淡水養殖產品,造成汙染和地下水超採,真有必要嗎?有人說這是為了農民增加收入,錯!資本深化意味著整個農業的鏈條拉長,第一生產者農民只得到8%,92%被不同利益集團獲得。所以,別拿農民說事,根本就是產業資本在主導。

我們是世界上第一化肥大國、第一農藥大國、第一除草劑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農業汙染大國。根據國務院公布的面源汙染普查,農業已經成了全國面源汙染最大的行業,遠超城市工業汙染、生活汙染。任何過剩領域中的競爭都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利潤下降了,你不搞點什麼假冒偽劣,怎麼活得下去。

現在,我們已經在農業過剩的泥淖中掙扎幾年了,還沒人承認這件事。如果以現有的思路和話語來考慮這些問題,我們將無解。

環球人物雜誌:我們應該在承認農業生產過剩的基礎上,換一種思路了?

溫鐵軍:可以看看歐洲、日本的市民農業已經普及到什麼程度了。在歐洲,很多地方動員市民參與都市農業,把綠地改成菜園,把行道樹改成果樹,然後社區共享,歐盟60%的農場主是市民。也就是說歐洲的農業生產主體已經不再是農民了,而是市民。農業轉型與城鄉統籌結合,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變化,節約型消費,綠色出行,建築修舊如舊,山區農業變成景觀環境農業。但很遺憾,國內很少有媒體報導這個新潮流。

環球人物雜誌:說到現代農業,很多人還是想到大規模耕地、現代化機械。

溫鐵軍:世界農業發展經驗上有統一的模式嗎?如果沒有,我們怎麼能構建統一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呢?農業領域的差異太大了,我把我的研究放低到經驗層次上才敢說話。農業是什麼?農業首先是個自然過程,又是經濟過程、社會過程、文化過程;農業還是個歷史過程,同時是個教育和學習過程。

農業在近幾百年被劃為三大類:一是殖民化條件下把土著基本消滅光形成的大農業,加拿大、美國、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土著佔比都低於5%;二是歐洲,儘管大規模向外移出人口,但現在歐洲沒有大農場,有的只能是小農場;三是沒有機會向外移民的亞洲大陸,現在連日韓在內都是小農經濟。

1909年,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富蘭克林?H?金考察了中國、日本和朝鮮三國古老的農耕體系,把自己的思考寫成了《四千年農夫》一書。他感慨:中國4000年了,用最少的資源,養活了世界最多的人口,並且是可持續的。而現在我們呢,恰恰學的是那種殖民化大農場的經驗,試圖減少農民人口以推進大規模農業,這樣能行嗎?!

環球人物雜誌:各地也有了很多的像「小毛驢」這樣的市民農園,您覺得有沒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能?

溫鐵軍:「小毛驢」提供了一個案例,告訴人們農業還可以這樣做。我們用了不到100畝的地,供給1000多戶市民有機食材,做到了嗎?做到了。有沒有收益?有。能不能可持續?能。但你問有沒有可能普遍推廣,這就是政府的事了。作為一個學者,一沒資本,二沒宣傳工具,白手起家做了個案例,民間學著做起了幾百家,我對社會盡了責任了。

你可以想想,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自發做這個事,因為大家腦子裡都潛在有一種不信邪的東西,它像小蟲子一樣撓著你已經被現代化燻壞了的思想體系。

環球人物雜誌:能不能談談您的鄉村治理實踐?哪些做得比較好,或者有什麼比較好的模式?

溫鐵軍:很簡單,第一是組織起來,第二是組織起來,第三還是組織起來。高度分散的小農什麼事也幹不了,所以一定要組織起來;只有組織起來,它才有自我賦權的能力。我們叫自我組織、自我賦權和自我管理。

我現在指導各地的實驗,重點並不在於哪個點好,哪個點不好。以成敗來看鄉村建設,是一個比較淺層次的看法。我們首先得承認大家的利益是有差別的,承認每個人都有表達和獲得自己利益的基本權利,然後再看該怎麼搭配,怎麼平衡。鄉村建設是個歷史過程,需要很多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只是這幾代人中的一個普通人而已。

站在任何資本一邊的學者都不再是獨立意義的學者


環球人物雜誌:您現在關注的重點是什麼?

溫鐵軍:我現在的研究重點集中在鄉村治理,這是國家總體安全的基礎。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內部和外部疊加的挑戰。內部是鄉土社會長期出現土地、勞動力、資金三要素外流,鄉村衰敗成了必然。外部則是世界範圍內的各種食品不安全事件、土地爭佔、環境汙染,這其實是全球化金融資本擴張向實體經濟、向弱勢群體、向資源環境逐級轉嫁形成的後果。內外張力都很大,這是以往制度、思想不能化解的。所以,我們要把研究回歸到鄉村治理。這個治理不是我們以前那種「我管你」的概念,現在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結合。

環球人物雜誌:怎麼自下而上?

溫鐵軍:國家機關做研究,它是一個官方的自上而下的體系;而高校研究又是學科化的,資源被集中在一個學科點上。我們必須得從這種極化體制中跳出來,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知識分享體系——把我們的知識生產來源植根於草根社會,同時讓活學術回歸社會。我還想強調的是,在這個鄉村建設體系裡沒有領導,沒有總部,沒有專人去做籌資,就是為了防止出現NGO中常出現的那種狀況——籌資人的意願被帶進NGO,使它改變了最初的理念,進而整個行為也會變性。站在任何資本一邊的學者都不再是獨立意義的學者。

環球人物雜誌:現代都市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關心的是商品、品牌,而不是這些背後的資源環境。這一趨勢發展下去,會不會很危險?

溫鐵軍:我們這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上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瘋狂過——大多數人沉迷於消費主義的大潮中。這個潮流非常有害,它把你帶到一個互相攀比的環境,有一套房子還要有兩套,有一雙鞋子還要有兩雙,你會永遠這樣不斷浪費。資源是有限的,而浪費造成的嚴重的環境破壞、資源破壞誰都知道,卻停不下來。

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得知恥,否則何以言勇?要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任。中國為什麼裸官、裸商、裸教授比比皆是,他把老婆孩子送出去,名義上是對社會制度不滿,實際上對自己造成的代價有所感覺,但是不願意承認。而另一方面,現在我遇到的最大障礙是那些堅持錯誤的人,還要反對甚至壓制別人提出來。有誰敢站出來扯開嗓子喊一聲,註定招來一片罵。早就有人說:溫鐵軍,你就是三更天打鳴的雞,太討厭。其實說來說去,我不過就是叫得早了一點。

《環球人物》雜誌2014年第27期,總第264期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溫鐵軍在網際網路上火了,真實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2013年,我在香港一所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一次講座上,聽到有人說,現在全世界的主流都是自由民主,中國這邊竟出現幾個逆流,其中一個就是溫鐵軍。2014年,有人在知乎提問:為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溫鐵軍?這是知乎上關於溫鐵軍的第一個正經問題。
  • 溫鐵軍:忘記農民就是忘本!別說是教授,做中國人都不夠資格!
    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說:「時代發展到今天,如果我們這代人忘了本,忘記一直以來是農民給了我們口糧,別說是教授,做中國人都不夠資格」。在中國,能夠說出這些話的人值得被我們尊重。
  • 解讀溫鐵軍與三農問題脈絡
    學新聞的,想辦報紙,但調動手續還沒辦完,他就跑到西北去「考察」,4個月與北京失去聯繫,這年是1985年。回來後,他恰好碰到小時候一起玩的「孩子頭」,這個人的父親在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經介紹,他也來到這裡。從此,開啟了他的「三農」人生之路。
  • 溫鐵軍新書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在新書《去依附》這本「三年磨一劍」的最新作品中,將文字聚焦於70年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那一場經濟戰役。1949-1952年的經濟危機,可謂是當時中國經濟必須面對的重要戰役,也是關鍵之戰。作者深入挖掘了這一次經濟危機因「去依附」理論的具體實踐而實現經濟「軟著陸」的成功經驗。
  • 前有「知恥近乎勇」,後有「辱莫大於不知恥」,為何知恥如此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大概就是告訴我們,最讓人痛心的事情,莫過於拒絕接受批判,最讓人感到羞辱的事情,莫過於恬不知恥。其實這句話的前後邏輯關係並不難理解,恬不知恥之人不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錯,於是便會拒絕接受批評。因為拒絕接受批評,所以依舊會我行我素,做出恬不知恥的事情來。所以,一個不知恥的人,大抵是不接受批評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總結,「辱莫大於不知恥」旨在強調知恥。
  • 劉夢溪論知恥(一)修身從知恥開始
    【編者按】我們是不是處在空前的俗世化時代?這個問題讓很多人憂心忡忡。俗世化最顯著的表現是物慾橫流,恥感淡薄。毫無疑問,各種突破道德底線的事件,各種殊無禁忌刺激感官的話題,充斥於日常見聞,已是不爭的事實。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 知恥,敬畏,自律
    >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知羞恥,明是非,然後才會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可成大器。最可怕的事,他們從不會為自己的醜惡行徑感到臉紅。
  • 溫鐵軍:有些學科不願跟進「生態化」調整,但我們不能再這麼激進了
    在「中國未來發展模式的重新思考」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通過遠程連線與現場對話。本文為溫鐵軍教授現場演講,編輯時略有調整。【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溫鐵軍】大家好,我是溫鐵軍。
  • 溫鐵軍新書出版 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2019年9月,溫鐵軍教授的新書《去依附》付梓。在這本「三年磨一劍」的最新作品中,溫教授將文字聚焦於70年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那一場經濟戰役。  《去依附》與《八次危機》  熟悉溫鐵軍教授的讀者一定對《八次危機》這本書不會陌生。《八次危機》在2013年出版,原本是溫教授的一本學術著作,沒想到出版之後竟長期位居財經圖書暢銷榜之上。
  •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常說:知恥而後勇,其實上句才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中華文化傳承千年。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數不清的知識與思想。在這浩如煙海的知識之中我們不斷學習。得益於造紙術的發明,各種思想得以記錄並進行傳承。這些知識由先輩們書寫,再由我們繼承。經過了千年傳承與創新,我們國家已然成為一個思想大國。經過這千年積累,我們國家成為了雄獅,成為了祥龍。屹立於東方之巔。經過了無數年的淘洗後,能流傳下來的典籍一定有著他自己的妙處。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就是《中庸》。《中庸》列為四書五經之列。
  • 為人當知恥、敬畏、自律!
    這山賊雖然被擒,卻一臉不屑,他嗤笑王陽明說:「王大人,你說人人都有良知,我卻不以為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幹我這行的就已經沒有良知了!」王陽明聽後,一言不發,立即讓手下把這個山賊的衣服一件件脫掉。脫到還剩最後一條褲子時,山賊頭子跪地哀求道:「大人,給我留條褲子吧!要不我可怎麼見人啊!」王陽明笑道:「原來你還有羞恥心啊,這不正是良知嗎?」
  • 負荊請罪 知恥後勇
    千年之後的今天,許多人都在學生時代學到過這篇文章。回想起當年學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常常還沒有所謂「將相和」的切身體驗。當長大成人後,如果我們再去重溫史記裡的這篇名章,也許我們會恍然而悟:「將相和」不就是合伙人之間的愉快合作,辦公室內的和諧嗎? 在這期的節目中,我們能夠通過鐵西區公益小學精心出品的一出課本劇來愉快地重溫廉頗藺相如的故事。
  • 溫鐵軍:金融嫌貧愛富
    近些年來,根據不少的研究調查表明,其實在各個地方縣市區這一級別的金融機構裡,越是農業地區,其縣域金融越是存大於貸。貸款佔存款的比重很小,很多地方甚至不足50%,然而能達到60%就已經是很不錯了。而在縣域金融機構又將資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存款,投資於更高收益的領域,這就造成了農村金融的主要困難。
  • 溫鐵軍: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
    這本身說的是民眾是古代封建王朝奠基之石,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到當代中國卻也是如此,而作為人口基數佔比最大的農民,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但這個群體卻往往被公眾所遺忘。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峰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就發表了關於億萬農民對於國家貢獻的分析,這其中,對農民對國家的貢獻與犧牲有著深刻的表現與剖析,可以讓我們從更多的角度認識到農民這一邊緣群體。 溫鐵軍教授曾在各種交流場合問西方人,你們國家有2500萬人失業會怎麼樣?
  • 知恥,敬畏,自律(深度好文)
    來源:哲學閱讀(ID:zxyd22)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知羞恥,明是非,然後才會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可成大器。最可怕的事,他們從不會為自己的醜惡行徑感到臉紅。做出了,有損道德的事,還振振有詞,強詞奪理,不停地為自己的醜惡行徑辯護,一點羞恥感都沒有。知恥,方能守正,知恥才能自尊。做人,就要知恥。
  • 溫鐵軍個人簡介
    溫鐵軍,男,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管理學博士。  成果榮譽  溫鐵軍教授1998年獲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1999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部級,第一獲獎人),2000年獲長江讀書獎(優秀論文獎),2003年獲 「CCTV年度經濟人物獎」(中央電視臺),2005年獲杜潤生基金會農村發展研究優秀論文一等獎,2006年獲「中國環境  大使」稱號(環保部等7部委
  • 溫鐵軍:別問我中國是否存在私有制,討論這一問題降低我的智商
    沒話語權的人,總是被有話語權的人操控著。 溫鐵軍教授在受邀參加論壇之時,一些公知大腕對於一些基礎性問題的提問顯得那般無知愚昧,這直接惹惱了溫老。
  • 人生三件寶:知恥、敬畏、自律!
    每個人都應有知恥之心、敬畏之心、自律之心,只有這樣,做人才能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人生第一寶:知恥(知恥之心)知恥才能遠辱。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
  • 子曰:知恥近乎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孔子說:"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恥就接近了勇。知道這三點,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知道怎樣修養自己,就知道怎樣管理他人;知道怎樣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樣管理天下和國家了。孔子從好學、力行、知恥三點,推導到治理天下國家。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即使胸有大志,都要從修養自身品德開始,沒有比養自身品德更簡單,方便的路了。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往玄幻上面走了,根本就不是正道了。因為我們只有這一個身體是自己的,別的都是外來的,比如名聲、財富,面子。
  • 劉夢溪 | 論知恥
    「知恥近乎勇」,勇德尤其是士之為士的首要品格。《孟子》有四端之說,其中的「羞惡之心」即是知恥。有沒有知恥之心,是人與非人的判定標準。「恥」和「廉」的連接,進一步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維度。「廉恥」不僅是立人之大節,更是立國之要義。顧炎武鑑於明亡的歷史教訓,痛言「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是發人深省的人類尊銘,具有不可磨滅的警示意義,值得後世永遠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