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下鄉就血本無歸,農村存款不用於本村?溫鐵軍:金融嫌貧愛富

2020-12-14 網易新聞

現如今,在中國農村地區的發展依然十分落後,用不少相關的專業人士的話來說,就是農村發展相對滯後,重點還是由於資金的有限造成的

但農業研究專家溫鐵軍卻發現,農村地區並不是真正缺乏資金,農村地區的存款甚至只有60%用於貸款,也就是說農村地區並不缺少資金,而是缺少合理的貸款政策。用溫鐵軍先生的話來說,其實,越是農業地區,其縣域金融越是存大於貸。

農村地區其實不是沒有資金,但是農村地區的資金往往不能投入在這些傳統農業地區。至今,資金對於農村地區來說依然是個瓶頸。農村金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關於農村的金融與投資也是最複雜的事情。

中國農村現存的問題

幾十年來從事三農研究的溫鐵軍先生就對農村的金融問題有著獨到的見解。溫鐵軍先生認為,對於教科書裡規定的金融問題的相關知識是無法用來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

眾所周知,農村中大量的資源性資產都是非標的,是不可以作為抵押品的。例如農村地區的土地為國有資產,農民只是擁有使用權,並非農民自己的資產。因此也就無法用於抵押貸款。

然而在金融教科書中卻是這樣告訴大家的,如果要獲取投資,必須拿出東西來,並且這個東西一定必須是可變現的。拿這種東西來做抵押,銀行才能給予資金投資。

因此,當提到農村的投資問題、農村金融問題時,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而這也就是農村金融問題中比較明顯的矛盾。

溫鐵軍先生認為:"農村金融最主要的困難,是中國其實現在面臨著很重要的金融改革條件,那就是金融過剩的問題"

近些年來,根據不少的研究調查表明,其實在各個地方縣市區這一級別的金融機構裡,越是農業地區,其縣域金融越是存大於貸。貸款佔存款的比重很小,很多地方甚至不足50%,然而能達到60%就已經是很不錯了。

而在縣域金融機構又將資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存款,投資於更高收益的領域,這就造成了農村金融的主要困難。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的問題農村地區其實並不是沒有資金,而是金融機構抽取了農村大量的資金變成存款,然後又以非常低的成本將存款抽走。

溫鐵軍先生認為,這一級金融機構的做法類似於"抽水機"。這一級農村金融機構將資金抽走,用於農村以外的投資收益高的地方,變成了金融機構賺錢的投資。但它不能投在這些傳統農業地區。

於是就出現了,越是農業地區,縣級資金就越短缺。一邊來說,是資金相對的過剩;而另外一邊,就是資金短缺問題。這也就變成了,過剩與短缺並存。

而對於那些本來銀行裡有著大量存款的農業地區的縣級市。因為所謂的不發達,所以便從縣委、縣政府,從領導開始,要求各個部門甚至是相關的教師、技術員等等,都被迫去想盡辦法來招商引資,並採取一定的地方優惠政策,承諾給投資者較高回報率。

於是乎,在農區的縣裡,大家都拼命的招商引資。而這些農村地區也就不得不給外來投資者以較高的回報率,才能收穫投資。

因此,在這種農村地區,銀行方面用很低的資金回報將資金調走;而政府方面又用很高很高的資金回報率去招商引資。這樣對於農村地區的金融來看裡外是虧著的。而這個虧對於大多數的能農區來說,都是一個客觀事實。

因此,我們一方面把農村中的這些,特別尤其是農村縣農區縣,它的金融機構用極低的收益把資金調出去給別人用,然後又要去招商引資向別人承諾極高的回報。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有很多的招商引資,從一開始就是虧損的。

在很多山區或者農區的這些縣裡,他們在縣級城關鎮附近辦了一個開發區。而在開發區的大部分其實並沒有想像當中欣欣向榮的景氣局面。大部分企業從一進入開發區的開始就面臨著虧損的問題。

於是,這些企業的虧損就轉變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現象其實比比皆是。

而溫鐵軍先生表示,現象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國家要創新出一套行而有效的方法,來使本地存款用於本地的發展。這也證明了確實在金融體制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

歷史上出現的解決措施

而從一開始所講的農村金融難以解決,是因為農村大量資金屬於資源性資產。而這種資產是非標的。因此就使得農村地區的金融,沒有辦法對應金融這種一定要求:有抵押才能夠借款這樣的制度。

但這並不能責怪銀行,因為銀行方面,必須得執行金融的有關法規,如果不給銀行抵押品,銀行也就不能放款。因為這意味著,對於銀行來說,風險敞口太大。這種做法對於銀行來說是違規甚至違法的。

這就變成了一個制度性的約束,也就是一種對於農村金融的障礙。而關於農村金融的兩大問題一是資金滯存,一是資金不足。這樣就導致農村發展極其困難。

而在以往,也是出現過能夠緩解這個矛盾的做法。

早在80年代,農村合作基金會鄉鎮企業以股權質押來直接融資緩解農村金融的矛盾。也就是80年代當農村開始百業興旺,農民的投資用於各種不同的業態的積極性大幅度上升的時候。

農村中的集體資金就改制為農民合作基金會。也就是農民把自己的資金變成他們的生產投資。在那時,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農民合作基金會,這樣的形式至少涵蓋了50%以上的農村。有些鄉級地區也有鄉級的農民合作基金會

甚至那個時候的糧食部門由於沒有現金,便給農民打白條。而農民可以拿了糧食部門給的白條到供銷社去購買所需的生產資料。也就是用白條流轉。類似的各種各樣的另類的金融方式都曾經存在過。那個時候以集體的現金資產有償使用、合理流轉為名的,農村是自主的在經營著他的現金資產。

因此,當時和完全規範的金融運作之間也有著如何適應的問題。作為農業農村政策的主管部門跟人民銀行進行談判,形成了一個不算是金融機構的運作而是農村集體經濟資金內部的運作,也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有區別的投資方式,能夠形成對農村自主發展的資金需求的支持。

而在同時,也在爭取發展農村中直接融資市場。例如說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以後,推動鄉鎮企業股權化改制,將鄉鎮企業的股票抵押在所謂鄉鎮企業股權交易中心。集中放在這裡然後交易。

這樣對鄉鎮企業的股權進行交易的方式也就形成了鄉鎮企業以股權質押來直接融資的市場。

而所謂的間接融資就是用農村集體資金運作的方式在村內間接融資。而直接融資是利用所謂的產權交易,這種方式,在當時被稱為場外的交易,英文叫做OTCBB(場外櫃檯交易系統)。

板外

因此,溫鐵軍說道,早在80年代便設計過農村中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並且還包括各種各樣的行業內部融資、市場內部融資等等。因此溫鐵軍認為農村的金融問題不是完全沒有解決的經驗,只是後來當我們更多的強調防範風險的時候,以前的這些實驗也就被放棄了。

溫鐵軍認為他作為80年代一直參與農村改革的特別是曾經開展過農村改革試驗的研究人員來說,他對過去的很多經驗都歷歷在目。而那些實驗其實仍然能夠有效的解決目前的問題。

國外行之有效的模式

此外,我們再將目光轉向國外。很多國外也出現過類似的例子,例如說西班牙的蒙德拉貢。

西班牙蒙德拉貢合作社創辦於1956年,堅持"合作、參與、社會責任和創新"四個價值觀,堅持"社員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社員參與管理,資金從輔"等理念,目前已經發展成集工業、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商業、金融、教育和培訓、科研和信息服務等100多家合作社,為一體的跨行業合作社聯合體,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合作社集團。

就像在今天中國的華為是全員股份制。而其實孟德拉貢歷史上 在它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是全員股份制。任何一個加入蒙德拉貢,其第一年的收益作為基本的股權,變成作為股東的一個入股來源。

生老病死皆有依靠,所有的資金都是夢德拉貢自己的金融機構予以融資。這樣也就形成了一個大型的農業和聯合企業,所有的員工都是股東。無論什麼方面的資金需求都能夠在蒙德拉貢的內部得到解決。這,便是一種類型。

而另外一種類型大家就更了解了。那就是中國本來應該屬於其中一個的東亞的綜合農協模式。而所謂綜合農協,就是無論是金融還是保險、房地產又或者是購銷、批發,還有生產和加工、教育和文化等等。

這些所有的業態都被裝在一個綜合農協體系內。官方對於三農的支持政策,通過綜合農學體系下達,那在金融問題上面是中央成立相關部門直接負責,例如日本建立中央農林金庫,對各個日本各地的農村金融,特別是對日本各地的合作金融提供存款準備金、撥備覆蓋等等所有的宏觀的金融政策。

通過中央農林金庫,國家給這種低收益的領域,畢竟農業不僅是低收益領域而又關乎國民經濟安全。所以給農業從事金融的這些業務予以免稅的待遇。於是,日韓臺模式是一個統一的模式也就是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金融投資,是每個農民都是股東。在日語中叫做"正會員"。也就是農民,是綜合農協的基礎會員。農民在農協的存款變成農協用於投資的主要來源。

在農村地區生活的所有市民被叫做"準會員","準會員"進行存款也就意味著與合作合作社有所交易。

各種各樣的人都在農協的金融存款範圍內,而農協所運作的資金範圍在日本大約佔28%到30%,然後給予免稅政策其51%的收益用於返還給農民或者返還給農村各項事業。比如教育、培訓等等。

這個體系是比較完整的,其最大的特點是因為大家都參與其中,因此每個人都是股東。任何人的借款等於向全體農民進行借款。這使得其信用度會很高。再加上這是所有的業態都在一個體系內。

因此,就出現了外部性的風險內部化處置的這種機制,也就使得風險最小化。至今來說,這種綜合性的合作金融與商業金融相比,對於農民做貸款的服務效率更好、風險也更小。

因此我們若是往遠看,可以關注到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它是一個大型的合作企業,其排位在全西班牙排第四位的大企業。或者分析東亞模式,而中國本來也應該屬於是東亞模式的卻被生生拆拆散了。

因此,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國,既沒有使用東亞模式也沒有使用西班牙的經驗。中國現在使用的或許有點像美國的模式,但我們實際情況離美國相去甚遠,也就造成了今天中國農村金融問題始終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真正意義的破解。

所以,面對如此嚴峻的農業金融問題,中國想要徹底解決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農區金融模式,若是不加改革,那麼中國農村的金融將進入死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溫鐵軍個人簡介
    [2]  2004年被校內聘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鄉村建設中心主任、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學位委員會工商管理和農林經濟管理分委員會主席。
  • 解讀溫鐵軍與三農問題脈絡
    以前,他幾乎與農村沒有什麼關係:爺爺是大商人,「舊社會的剝削階級」,父親是人民大學的老教授,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呢?新中國成立兩年,就出生了。同樣逃脫不了國家政治運動的影響,國家讓他上學讀書、讓他停課鬧革命,讓他上山下鄉。
  • 溫鐵軍新書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只有理解「去依附」,才能讀懂中國熟悉溫鐵軍的讀者對《八次危機》這本書不會陌生。《八次危機》在2013年出版,原本是一本學術著作,沒想到出版之後長期位居財經圖書暢銷榜之上。在《八次危機》中,溫鐵軍對新中國的歷次經濟危機及其化解做了系統梳理。作者把研究的歷史起點設定在1959年。
  • 溫鐵軍: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
    針對這一問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溫鐵軍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什麼男權女權?問題本質,是資本的定價權。權力的背後,需要有資本作為支撐。現如今,不少女性積極推動男女平權。可面對大部分資本握在男性手中的實際情況,想要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溫鐵軍新書出版 聚焦新中國第一場經濟戰
    這就不得不談到埃及思想家薩米爾·阿明針對歐洲中心主義掌控第三世界而提出的「依附理論」,以及由此而發展出來的「去依附理論」。  國民政府在1948年依靠向美國借入4800萬美金重建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依附型貨幣體制,幣值的穩定性決定於美國的支持程度。而事實上,國民政府的這次幣制改革是失敗的,僅僅4個月之後新幣制就崩潰了,國家陷入惡性通脹之中。
  • 溫鐵軍:我們這代人得知恥
    人物簡介溫鐵軍,1951年生於北京,著名三農問題專家。「其實這在發達國家是很普遍的現象。別說不成,你們沒有試。我剛實踐生態農業的時候壓力非常大,現在幹了十幾年已經遍地開花了。我只是一己之力,你們這麼多人,沒做怎麼就說不成呢?」做,這正是溫鐵軍一直堅持的。他說自己是Doer,直譯就是幹人。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呼籲三農問題,「不能只強調農業政策,不講農村,更不講農民。眼中有數、心中無人!咋行?」
  • 溫鐵軍:激活數百萬億元生態資源價值
    中國鄉村的醫療和防疫條件與城市不能相比,但恰逢大疫起於春節將至,3億打工者大部分已經返鄉,那些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缺醫少藥,但為什麼大疫會止步於村野? 做法上和當年應對SARS疫情相似——農民把通往外界的路挖斷了,村裡派出值班人員在路口守著,村人不能出,外人不許進,有效地阻止了疫情下鄉。我們看到,許多農村群眾連口罩都沒戴。
  • 募集資金用於生產運營不應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因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前者侵犯了國家的金融管理秩序是毫無疑問的,而後者則不然。一般而言,國家制定法律禁止非商業銀行組織、個人從事只有商業銀行才能從事的放貸款業務就是為了維護現存的金融管理秩序。只有當行為人將集資款用於從事資本和貨幣經營時,才可能擾亂金融管理秩序;而當其將集資款用於合法的商業、生產運營時,則不會對金融管理秩序造成損害。
  • 溫鐵軍:金融全球化成本向新興國家轉嫁與中國生態文明戰略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諮詢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作為主講嘉賓,從全球危機與中國「去工業化」談起,結合金融全球化成本向新興國家轉嫁所帶來的困局,深刻剖析中國生態文明戰略的提出背景與發展現狀。此次講座由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中信出版集團、經濟導刊主辦。
  • 溫鐵軍在網際網路上火了,真實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
    著有《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解構現代化》、《告別百年激進》、《八次危機》、《去依附》等。大家好,我是觀課堂的班主任。2013年,我在香港一所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一次講座上,聽到有人說,現在全世界的主流都是自由民主,中國這邊竟出現幾個逆流,其中一個就是溫鐵軍。
  • 溫鐵軍:西方大肆宣揚消費主義,其實是陰謀
    溫鐵軍教授在今年的一次採訪中一針見血地道出西方所大肆宣揚崇尚的消費主義盛行的背後,其實是陰謀。適用於西方社會的超前消費,正在改變中國的青年溫鐵軍教授指出,西方社會利用各種媒體教會了富起來的中國人如何花錢,將適用於西方社會的超前消費觀傳入中國。
  • 溫鐵軍:20世紀80年代億萬農民對國家的貢獻
    作為國家間利益交換籌碼,美國也答應了借債給中國幫助其引進外來資本調整工業結構。 而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負債,形成了財政赤字。當時的領導人,還能憑藉個人威望發動"上山下鄉"運動來緩解城市就業壓力過大的問題。
  • 溫鐵軍:去依附——億萬農民救中國
    【在12月29日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召開的「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溫鐵軍教授發表了題為《去依附:億萬農民救中國》的演講,以下為速記稿整理的演講內容,已經本人審閱。】 謝謝40人論壇的邀請。我今天的發言是要嘗試著講好「50」「80」「10」三個年代發生的中國故事。
  • 部分工商資本下鄉後「跑馬圈地、圈而不種」,媒體:要立規矩
    對工商資本下鄉,要鼓勵務農、警惕「圈地」,既要激發其投資農業農村的活力,也要為工商資本下鄉立規矩,完善資本下鄉準入和監管制度,構建企業與農民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近期,工商資本下鄉成為社會熱點話題,一些工商資本租地亂象也引起關注。
  • 拆解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新工具 廣西為何選擇可轉股協議存款?
    12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披露,將於12月25日發行三期專項債用於支持北部灣銀行等21家中小銀行補充資本金,面值合計118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與廣東、浙江、山西通過間接入股相關銀行的方式不同,此次廣西決定利用可轉股協議存款的方式補充銀行資本,同時其補充的資本為其他一級資本(一級資本充足率),而非一級資本(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而除資本補充方式不一樣外,其他均類似。
  • 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新工具:可轉股協議存款,廣西為何選它?
    值得注意的,與廣東、浙江、山西通過間接入股相關銀行的方式不同,此次廣西決定利用可轉股協議存款的方式補充銀行資本,同時其補充的資本為其他一級資本(一級資本充足率),而非一級資本(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而除資本補充方式不一樣外,其他均類似。
  • 「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背景情況
    中國銀監會一直將改善「三農」金融服務、普及金融知識,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作為工作重點。 2007年3月,由中國銀監會發起的全國銀行業「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啟動。中國銀監會具體承辦部門為中央金融團工委。
  • 溫鐵軍:新冷戰究竟新在哪裡,為何讓人如此措手不及?
    中國拿到大量出口換回來的美元投資到美國國債市場,相比只有人家十分之一的回報率,當然不合算。又因為中國的金融管理制度和強制結匯,我們對衝增發貨幣越來越多,也導致中國金融相對的過剩。我們的儲蓄率很高,現在各地銀行的貸存比很低,貸款佔存款的比重很低,大量的資金用不出去。所以中央才強調金融供給側改革。
  • 郵儲銀行安嶽支行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和關於存款保險的宣傳活動
    近日,郵儲銀行安嶽支行開展了送金融知識下鄉和關於存款保險的宣傳活動。冬雨寒冷,擋不住郵儲銀行安嶽支行,黨員同志們的熱情,他們不辭辛苦,積極參與此次宣傳活動,為客戶全面普及金融知識,他們中有服務在一線的客戶經理、網點櫃員,也有在後臺默默支撐的辦公室人員。
  • 農村女孩往城裡嫁,就是嫌貧愛富?當事人的話直擊要害
    文|好孕姐前兩天回老家,聽到一個嬸子跟我婆婆聊天,語氣相當氣憤:「現在的農村女孩怎麼都那麼嫌貧愛富啊?都擠破頭往城裡嫁。這不,昨天我兒子跟一個女孩相親,人家看不上,說想找城裡的,除非我們在城裡買套房,不買房子不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