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末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缸來!你聽過這個成語嗎?

2020-12-15 一個人的家常事啊

《宋史》載:光生七歲,大度如成人,聞說《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說,即其大指。手不釋書,亦不知饑渴與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足跌落在水裡,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水出,兒得活。此後京,洛之間畫意畫。

當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七歲時,和一群小夥伴在院子裡玩耍時,有一個小孩爬到水缸上玩,結果卻失足跌落水缸,嚇得旁邊的小孩都跑了,只有司馬光急切地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把水缸砸壞,救出小孩。

《司馬光破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馬不都卻跳出來說:「司馬光破缸不行,因為宋人燒不出大缸!」一波又一波的風波,網友們紛紛發表意見,到底是馬末都不太了解宋朝,還是真有這回事?馬未都195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市,母親的祖籍為利津鹽商,雖然馬末都的曾祖父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卻憑藉勤勞闖出了名堂,後來又是攢了六條船。

而且馬末都的父親在民國時期讀過書,後來當過教師,又身著軍裝參加過戰鬥。雖然父親和母親很少和馬末都談起他們以前的事,但是馬末都出生在一個思想開放的家庭,父親和母親的品性對馬末都也有很大影響。

在20世紀80年代,25歲的馬末都似乎習慣於打破常規,早些年他曾到鄉下插隊,回城後當了幾年銑床工人,後來他在20世紀80年代,25歲的馬末都開始了文學創作,小說《今夜月兒圓》出版後,馬末都被調到《青年文學》編輯部工作。

另外,馬未都還從1980年開始對我國古代文物進行收藏,到90年代,馬未都的收藏已成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超過千件,從90年代至今,馬未都還出版了大量有關收藏的著作。馬言陶器也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1996年,馬言陶器創辦了我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我國古代藝術作品。

今日央視頻道開播的「百家講壇」欄目,深受觀眾喜愛,其主題涉及中國歷史和文化,具有歷史科普知識和深度點評講解的功能,令不少觀眾記憶猶新。馬老師從2008年開始做客《百家講壇》,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博學的人。

但馬末都說「宋人燒不出大缸」,這一說法,還是頗有爭議,眾所周知,宋代經濟發展很快,且宋代是我國瓷器的鼎盛時期,未必燒不出大缸。《宋史》上有記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之破,水出,兒得活。缸體是盛東西的器物,有陶、瓷、搪瓷、玻璃等各種材質,翁是盛東西的陶器,翁是缸的一類。

終於有一位專家用一句成語反駁道:「請君入甕」。《朝野僉載·周興》載:

「唐秋官侍郎與來俊臣對推事」,唐高宗在位期間,進士及第。俊臣別奉進止之興,興無所知。與其同歸於盡,謂興曰:「囚徒多不肯承,若有此法,何用?」興曰:「甚易也。大甕四面燒炭,四面燒炭,令囚徒在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翻老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鹹即叩首。周興曾是武則天的寵臣,武則天很喜歡他,他年少時學過律法,在河陽當縣時被唐高宗賞識,被唐高宗賞識,但沒能升遷。

隨後武則天得勢,周興因積極參與告密行動,被升為中書令,但據說有數千人因周興告密而喪命,周興成武則天復職後,又發明了「千刀萬剮」、「不能喘」等令人震驚的酷刑。

周興陷害朝臣幹得特別順從,他也特別會看武則天的眼色,只要是武則天不喜歡的臣子,周興便任意拉出罪狀,將朝臣逮捕入獄,但凡進了周興的監獄,即使無罪,也會變得有罪,很難有人能倖免。

然而酷吏作惡太多,任其繼續,必致武則天之禍,691年,酷吏丘神績被人告發造反,因而被處死,周興也被人告發與丘神績共謀,武則天便讓酷吏來俊臣審問。

周興同來俊臣一丘之貉,周興不知其意,當來俊臣問:「囚犯若硬不認罪,該怎麼辦?」周興笑道:「將囚犯放入甕中,四面燒炭,即可。」來俊臣便照周興所說,讓周興招認。

由此可以看出,能裝人的甕早在唐代就已出現,馬末都說「宋人燒不出甕蓋」還是有失偏頗的。然而,古代人在敘述事物時,的確有誇大之意,史書上所記載的「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言於《左氏春秋》,愛之,退居家門,即其大指。手不釋書,亦不知饑寒。」

司馬光在七歲時就已經成熟穩重,聽過老師和家裡人講的《左氏春秋》,便已明白了此書的意義,後來讀書更是達到了忘卻饑渴,忘卻寒冷的境界。這是誇大其詞的修辭手法,意在突出司馬光的天分,比同齡人穩重多了,而且喜歡讀書,但司馬光畢竟是個孩子,與成人還是不同,而且饑渴、寒冷等感覺都是人類正常的感官,如果真的感覺不到饑渴、寒冷,這個人就得去看病了。

有人說,司馬光在七歲的時候不一定能打碎這個大缸,這口大缸可能已經有些年頭了,所以被人用來堆在院子裡,沒想到孩子們上去玩,裡面又有水,而司馬光抬起石頭,使勁一擊,這個缸就被打碎了。

而且司馬光的「神童」也因此事遠近聞名,曾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於1086年過世,但其死後,卻遭宋哲宗奪諡、砸碑,甚至險些被鞭屍,不過宋高宗在位期間,司馬光又與哲宗同祀。

相關焦點

  • 馬末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缸來!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馬未都卻跳出來說「司馬光砸不了缸,因為宋人燒不出大缸!」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發表看法,究竟是馬末都對宋朝了解得不夠透徹,還是真有這麼一回事? 馬未都於1955年出生在北京,祖籍山東榮成市,其母的祖輩屬於利津鹽商,雖然馬末都的曾祖父是吃著百家飯長大,但憑著勤奮闖出了自己的名堂,後來也是攢下了六條船。 而馬末都的父親在民國時期讀過書,後來成了一名老師,又穿上過軍裝打過仗。
  •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學者:知道請君入甕嗎
    司馬光找來一塊大石頭,叮噹一聲大缸就被砸破,小夥伴獲救。這個故事告訴了大家什麼道理不言而喻,多年來大家也一直對這個故事非常認同。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來看看這個馬先生何等人也,看看他的話有沒有一定的可信度。馬先生一直對文學還比較感興趣,後來還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在中國權威雜誌社發表過小說,後來還成立了工作室,創作了一部小有影響力的影視劇。後來馬先生又迷上了「收藏」古玩,馬先生也不是隨便玩玩,而是認真研究那些精美的文物。
  • 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所以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在小學的課本上,大家都應該讀到過司馬光砸缸這一個故事,這件事情大概發生在公元11世紀,那個時候正好是北宋時期,司馬光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了他不同於一般人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了。
  •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砸的可能是甕
    絕大多數中國人童年都聽過一個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2019年,故事裡那個砸缸的少年誕辰整整一千年了。  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在我們的記憶中,「司馬光砸缸」應該是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
  • 司馬光真砸過缸救過人?馬未都提出不同意見,老師從不說後來的事
    司馬池是光山縣的縣令,而他的兒子司馬光當時只有7歲,但卻非常穩重,自小就喜歡賞析《左氏春秋》,甚至讀到了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程度。一日,司馬光在庭院讀書,一個小孩卻因貪玩,爬上了裝滿水的大缸,並失足落水。這在當時非常危險!畢竟,孩子沒有水缸高,已在缸中嗆水。而周圍又沒有大人,也沒辦法將他救出,小孩幾乎必死無疑。
  • 司馬光砸個缸出名了?我有更好的救小孩方法,求火!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概講的就是,一次他跟小夥伴們玩耍,有個小孩失足掉進水缸裡,別的孩子們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用一塊大石頭把水缸砸破。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如果你身邊有小刀,就在缸上刻一道劃痕,下次來就記得了網友麥子不是饅頭:丟個嬰兒紙尿褲進去,可以吸乾遊泳池的那種。網友汪宇庭:1.所有孩子脫掉衣服。
  • 論司馬光不光砸了缸,還砸了自己的人品
    小時候對司馬缸砸光,鑿壁偷光,孔融讓梨故事深深折服,佩服匡衡的勤奮,佩服司馬光的機智,佩服孔融的謙讓。可知了解長大後的他們的所做所為後直呼毀童年啊!前兩天寫了鑿壁偷光的匡衡,今天就寫一下年僅7歲就做出砸缸救友「壯舉」的司馬光。
  • 歷史上司馬光雖救人卻沒砸過缸!原因很簡單,是課本這裡說錯了!
    這是史書中的原文,大致意思小編也不再贅述,想必大家對這個故事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不過雖然我們從小聽這個故事長大,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小時候的司馬光哪來那麼大力氣砸缸?而即使他真的救了人,砸缸到底是救的誰呢?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孩子後來如何了呢?其實就像最開始所說,其實司馬光雖救人卻沒砸過缸!
  • 司馬光:我砸的真不是缸,是甕!缸和甕到底咋辨別,各有啥妙用?
    宋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您肯定不陌生司馬光天賦異稟小小年紀就知道砸缸救人廣為後人讚頌但您知道嗎?司馬光砸的其實並不是缸而是甕······這是咋回事?可見缸在這一段史料中未被提及它在民間出現並使用是在清代末期它既不是瓷器,也並非陶器屬於炻(shí)器範疇有著耐磕耐碰的特點而且從燒制工藝上來說像缸這樣的大件器物燒製成功難度很大宋代燒制工藝還不足以燒制出
  • 你聽過司馬光的故事嗎?
    要是,現在來問我,如果再讓你換一個新的環境,你願意嘛?我一定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我願意,知道我的人大概都知道我現在巴不得馬上換一個環境吧。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至於這個故事怎麼講,看你怎麼發揮了,也許我們看似鐵板真真的故事,換個角度,一個幽默的故事,既可以講成一部懸疑劇,也可以是恐怖片。你聽過司馬光的故事嗎?
  • 只知道司馬光砸缸,卻不知砸誰家的缸,被救的人又是誰?
    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一筆一划,俱是精華。「砸」這麼的一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常常令人聯想到「打砸搶」這種暴力的行為,然而歷史上卻有一人靠"砸」東西「砸」出了一段流傳千年的好人好事。
  •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老師可不會告訴你被救的孩子是誰!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我們從小就聽過。講的是司馬光和小夥伴兒們在一起耍,結果一個小朋友掉進了一個大缸裡面,大傢伙兒都被嚇蒙了,一些人只知道哭,只有幾個孩子去叫父母,缸裡面的小朋友馬上就要淹死了。
  • 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其實他救的也是個大人物,不然這故事流傳不了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已經流傳了好幾百年了,這麼多年來一直被視為美談,畢竟司馬光是個大人物,而且砸缸這個故事也是件比較具有生活氣息的小事,也特別容易在人群中流傳開。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司馬光在小時候就具有非凡的智慧,所以在後面才能成為大人物,因此很適合作為啟蒙故事放在語文教材裡面。
  •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司馬光砸缸救人?那個孩子是怎麼掉進去的?
    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網上有一條段子是這麼說的:司馬光拍拍王安石的肩膀說道:「和老夫比,你還是太年輕了。」王安石淡然地說:「你不就是砸了個缸嗎?你一哂就可以,千萬不要當真。歷史上有沒有」司馬光砸缸「這回事呢?記得有一次,馬未都先生與北京大學教授趙冬梅女士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展開唇槍舌戰。趙教授從文獻資料證明,司馬光砸缸救人了。馬先生則從文物角度考證,宋代根本燒不出淹人的大缸,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應該沒有真實發生過。
  • 司馬光砸缸人人皆知,你可知救出的小孩是誰?為何老師不主動提起
    司馬光砸缸的傳說人們在幼時就已經耳熟能詳,在課本中它是一篇非常簡單的文章,講的就是七歲的司馬光臨危不亂,勇敢砸破大水缸救出幼兒的故事。因為主要面向小孩子,所以故事的背景、發展都不曾交代清楚,連那個孩子姓甚名誰都很少有人提起。
  • 司馬光砸缸真相:這個流傳了千年的經典故事,竟然是後人瞎編的?
    在小學的課本上,往往都會出現關於司馬光的一個故事——司馬光砸缸。當一個小孩子因為貪玩掉進了水缸之中時,旁邊的小孩子都無能為力,甚至害怕得哭了起來的時候,司馬光找來了一塊石頭,把水缸砸了,水流出來之後,孩子便被得救了。
  • 關於歷史的真相:為什麼說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有待考證!
    最近有期電視節目就談論到宋代司馬光砸缸的歷史典故。可以說這個典故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但是節目當中就有人對這個歷史典故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說司馬光砸缸是史學家杜撰出來的,更本是不可能發生的,真的是這樣嗎?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
  • 成語故事:腳踏實地
    「腳踏實地」這則成語比喻辦事或做學問踏踏實實,實事求是,不浮誇。 這則成語的來歷與司馬光有關。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大臣,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 司馬光從小聰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一群小孩在庭院裡玩,一個小孩站到裝滿水的大缸上面玩了起來,沒想到一個站不穩,失足跌入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趕緊跑著去找大人,司馬光卻很鎮靜。他搬起旁邊的一塊石頭,用力向缸砸去。缸破了一個大洞,水流了出來,落水的孩子得救了。
  • 誠實是做人的基本,就應學習司馬光賣馬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司馬光這個人,司馬光這個人很有本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出名,他最有名的事跡是司馬光砸缸,這一展現出司馬光的聰明,他的這個故事,我們從小時候都開始學習,但是卻從未學習過他賣馬的故事,兩個相比較起來,其實我更喜歡她賣馬的故事,因為聰明或許有的人可以但是有的人沒有那個天分,但誠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且人可以不聰明但不能不誠實,所以我感覺司馬光賣馬的故事更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