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司馬光不光砸了缸,還砸了自己的人品

2021-01-16 時光日記歷史

小時候對司馬缸砸光,鑿壁偷光,孔融讓梨故事深深折服,佩服匡衡的勤奮,佩服司馬光的機智,佩服孔融的謙讓。可知了解長大後的他們的所做所為後直呼毀童年啊!

前兩天寫了鑿壁偷光的匡衡,今天就寫一下年僅7歲就做出砸缸救友「壯舉」的司馬光。

司馬光公園1019年11月17日出生,正好今天是他1001年的誕辰,北宋人,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說起司馬光,大家肯定會想到「司馬光砸缸」這個家喻戶曉的美譽故事。細觀他的生平,大家一定認為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的謙謙君子。

其實我卻認為司馬光卻是一個腹黑小人。

北宋年間,有一少女名阿雲。十三歲父母離世,而母服未除(宋朝是母親時候沒有到一周年,子女不可嫁娶)。其叔叔卻強行把她嫁給了本村的一個老光棍「韋大」。阿雲心中憤怒,但勢單力薄無可奈何。為母守孝,她決定,阿雲趁韋大休息,拿刀連砍十幾刀。史記「嫌胥陋,伺其寢田舍,懷刀譯之十餘創,不能殺,段其一指」只砍斷一根手指。

阿雲被抓,指控她「謀殺親夫」(當時法律女子想殺丈夫,不管殺沒殺成,一律處死)。縣令叫許遵同情啊雲,認為喪母期間未出服,不可有婚約無效。所以不存在謀害親夫,史記「母服未除,應以凡人輪」訂婚無效,不可算為謀害親夫,可免死。誰知御史臺知道此事後,覺得他不合禮法,便上報給了宋神宗,在朝堂上宋神宗讓王安石和司馬光來討論。

王安石遵循宋神宗發的詔令有「自首情節、坦白從寬情節,從謀殺減二等論」而且事出有因,罪不致死,支持判決無期。

司馬光則支持刑部,判決阿雲死刑(絞刑)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但怕其他大臣不服,於是爭論不休,此事後一年多。宋神宗為了快點解決此事,便下令發配邊疆流放。刑期滿後,那也是幾年後阿雲改嫁並孕有一子。

本欲此事已經過去,後來王安石因變法失敗被罷官,司馬光上臺為相(王安石變法失敗,被群臣趕下丞相之位,後由司馬光即位丞相),此時王安石已然作古,此事以有十七年。

據野史記載「司馬光因記恨王安石,居然又把此事有翻了出來,重新審理,依然判處阿雲有罪判處死刑。可憐已為人母的婦人,就這樣被司馬光判處死刑。而後被處死。

此案件一直被人提起直到現在,這是史上少有的經典案例。

我們坐下來想想這個事情,是不是司馬光最後的翻案的本意,不僅僅是為了記恨王安石。而主要原因可能還是不服皇帝判決,認為他可以凌駕於皇帝以及法律之上,可見他早有謀逆之心。

阿雲已被流放,對於他的懲罰已經結束。司馬光卻在十七年後重新宣判,一意孤行直接判處死刑。

由此可見這老小子絕對不是什麼好人,我沒學過法律,不能多方面來來評判此案件。但是我從這個案件可以看出,此人為人臣不忠,為人不義。定是個不忠、不義之人。

你們同意我的觀點嗎?

相關焦點

  •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砸的可能是甕
    絕大多數中國人童年都聽過一個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2019年,故事裡那個砸缸的少年誕辰整整一千年了。  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在我們的記憶中,「司馬光砸缸」應該是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
  •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學者:知道請君入甕嗎
    ——《司馬光》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後世留下了很多藝術瑰寶,比如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還記得課本上的那些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嗎?像聞雞起舞,刻舟求劍等等,這些故事不僅帶有豐富的趣味性,還告訴了大家深刻的哲理。今天要談的是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 馬未都:宋朝沒有大缸,所以司馬光砸不了缸,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只有司馬光冷靜的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砸破大缸,救出了掉落缸中的小夥伴。 因為司馬光在這裡表現出的非凡的冷靜以及他與同伴之間的友情,所以這個故事就被教育局編錄了教科書當中。可沒想到在20世紀的時候,竟然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司馬光不可能砸破大缸救出他的夥伴,之所以他會有這樣的結論也是有證據的。
  • 司馬光真砸過缸救過人?馬未都提出不同意見,老師從不說後來的事
    司馬池是光山縣的縣令,而他的兒子司馬光當時只有7歲,但卻非常穩重,自小就喜歡賞析《左氏春秋》,甚至讀到了廢寢忘食,手不釋卷的程度。一日,司馬光在庭院讀書,一個小孩卻因貪玩,爬上了裝滿水的大缸,並失足落水。這在當時非常危險!畢竟,孩子沒有水缸高,已在缸中嗆水。而周圍又沒有大人,也沒辦法將他救出,小孩幾乎必死無疑。
  • 司馬光砸個缸出名了?我有更好的救小孩方法,求火!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概講的就是,一次他跟小夥伴們玩耍,有個小孩失足掉進水缸裡,別的孩子們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用一塊大石頭把水缸砸破。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只要缸內水面高度低於缸內孩子的身高,就可放心回家找大人救援。恐怖篇網友愛斯希爾:砸孩子,這樣他就不會淹死了。
  • 司馬光:我砸的真不是缸,是甕!缸和甕到底咋辨別,各有啥妙用?
    宋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您肯定不陌生司馬光天賦異稟小小年紀就知道砸缸救人廣為後人讚頌但您知道嗎?司馬光砸的其實並不是缸而是甕······這是咋回事?可見缸在這一段史料中未被提及它在民間出現並使用是在清代末期它既不是瓷器,也並非陶器屬於炻(shí)器範疇有著耐磕耐碰的特點而且從燒制工藝上來說像缸這樣的大件器物燒製成功難度很大宋代燒制工藝還不足以燒制出
  • 馬末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缸來!專家:聽過這個成語嗎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七歲時,跟一群小夥伴在院子裡玩耍時,有個小孩爬到了大缸上玩耍,結果卻失足掉了進去,嚇得旁邊的小孩都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塊大石頭,將缸砸壞救出了小孩。
  • 只知道司馬光砸缸,卻不知砸誰家的缸,被救的人又是誰?
    「砸」這麼的一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常常令人聯想到「打砸搶」這種暴力的行為,然而歷史上卻有一人靠"砸」東西「砸」出了一段流傳千年的好人好事。 救人的孩童名字叫司馬光,他家出生陝西大族,父親司馬池官至天章閣待制,在士林中頗有聲望。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瞬間就被傳播開來,連官方史書《宋史》也破天荒地將這件好人好事記錄了下來,還加上了事件的後續「……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 歷史上司馬光雖救人卻沒砸過缸!原因很簡單,是課本這裡說錯了!
    不過雖然我們從小聽這個故事長大,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小時候的司馬光哪來那麼大力氣砸缸?而即使他真的救了人,砸缸到底是救的誰呢?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孩子後來如何了呢?其實就像最開始所說,其實司馬光雖救人卻沒砸過缸!難道我們學的課本是錯的?其實也不是這樣,原因很簡單,是課本這裡說錯了而已!我們不妨接著說下去。
  • 馬末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缸來!你聽過這個成語嗎?
    當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七歲時,和一群小夥伴在院子裡玩耍時,有一個小孩爬到水缸上玩,結果卻失足跌落水缸,嚇得旁邊的小孩都跑了,只有司馬光急切地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把水缸砸壞,救出小孩。《司馬光破缸》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馬不都卻跳出來說:「司馬光破缸不行,因為宋人燒不出大缸!」
  • 砸缸砸出名的司馬光,官場上不得志,卻成就了《資治通鑑》
    導讀:砸缸砸出名的司馬光,官場上不得志,卻成就了《資治通鑑》談到司馬光,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肯定就是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了。在司馬光的七歲那年,他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時候,有一個小夥伴想要用水缸的水照鏡子,可是一不小心掉到了水中,這下大家都急壞了,聰明的司馬光絲毫不慌,拿起個石頭就把缸給砸漏了,水流出來,小夥伴得救了,就因為這個事情,司馬光在那十裡八鄉就出名了。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
  • 司馬光砸缸眾人皆知,但你知道他救了誰麼?此人可能是虛構的
    在歷史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其背後的思想也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故事是這樣的,在宋朝年間,一小孩因貪玩爬上水缸,卻踩空失足掉入缸中。小孩個矮,缸中水多,孩子隨時可能發生不測。就在大家束手無策之際,司馬光卻做出一項驚人之舉。
  • 司馬光砸缸真相:這個流傳了千年的經典故事,竟然是後人瞎編的?
    在小學的課本上,往往都會出現關於司馬光的一個故事——司馬光砸缸。當一個小孩子因為貪玩掉進了水缸之中時,旁邊的小孩子都無能為力,甚至害怕得哭了起來的時候,司馬光找來了一塊石頭,把水缸砸了,水流出來之後,孩子便被得救了。
  • 你聽過司馬光的故事嗎?
    有人說,你的800字作文,感覺還沒讀夠就沒了啊?我說,你還意猶未盡了呀!於是我回過頭一看,似乎自己的確是草率的結尾了。剛開始的行雲流水,到最後的戛然而止,自己看著也有點不舒服起來,奈何公眾號文章只能刪,不能續寫了。​      兒時無法獨處最大的原因是自己,小孩子還是喜歡熱鬧的。
  • ...砸光」——記日本內閣文庫藏宋刊本《增廣司馬溫公全集》影印出版
    不僅僅只有「司馬缸砸光」——記日本內閣文庫藏宋刊本《增廣司馬溫公全集》影印出版 2020-05-30 0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司馬光砸缸是假的?其實他救的也是個大人物,不然這故事流傳不了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已經流傳了好幾百年了,這麼多年來一直被視為美談,畢竟司馬光是個大人物,而且砸缸這個故事也是件比較具有生活氣息的小事,也特別容易在人群中流傳開。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司馬光在小時候就具有非凡的智慧,所以在後面才能成為大人物,因此很適合作為啟蒙故事放在語文教材裡面。
  • 司馬光砸缸人人皆知,你可知救出的小孩是誰?為何老師不主動提起
    司馬光砸缸的傳說人們在幼時就已經耳熟能詳,在課本中它是一篇非常簡單的文章,講的就是七歲的司馬光臨危不亂,勇敢砸破大水缸救出幼兒的故事。因為主要面向小孩子,所以故事的背景、發展都不曾交代清楚,連那個孩子姓甚名誰都很少有人提起。
  • 讀課文司馬光「砸甕」,看古人和今人的智慧
    這一天上的課,我們也熟悉,叫《司馬光》,雖說改成了文言文小段,但還是我們熟悉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上課的時候,老師設置了一個互動環節,讓學生到講臺上回答「除了砸缸以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救出小夥伴?」一個調皮的男同學說:「可以一口氣把缸裡的水喝掉。」臺上臺上哄堂大笑。
  • 司馬光與王安石|風骨自在,和而不同
    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並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最好的交往,是保持距離古人云「君子求和而不同」,何謂君子?我敬重你的人品,不代表我一定要同意你的主張。我反對你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並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