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生產的單色釉瓷器。單色釉也稱「一色釉」。因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在瓷器的坯體上施釉後經窯火燒,呈現出美麗的色澤,即成單色釉瓷器。如釉中含有一定量的鐵,經窯火燒成後呈青色,即為青釉瓷器;含有一定量的銅,經窯火燒成後呈紅色,即為紅釉瓷器。明代單色釉瓷器在元代基礎上發展起來,有明顯的進步,產品質量逐漸提高,品種日益增多。有白釉、青釉、藍釉、黃釉、紅釉、醬釉、影青釉、孔雀藍釉、孔雀綠釉、青金藍(灑藍)、茄皮紫、回青、瓜皮綠、仿龍泉釉、仿哥釉、仿汝釉等,比文獻記載的品種多。這些色釉瓷器,少數為低溫燒成,多數為高溫釉。
明初 鈞窯天青釉花盆
該花盆尊式,撇口,束頸,鼓腹,圈足,厚胎厚釉,施釉及底,裹足刮釉。器身通體呈天青色調,器腹以及內底泛出淡淡海棠紫暈,口沿及足牆外側釉水稀薄處,淺現胎骨色,底足施釉極薄,視為橄欖綠色。器底於入窯燒制前刻「六」字款(已磨),乾隆朝時加刻「建福宮 凝暉堂用」殿閣款。
明 黃釉暗刻龍紋賁巴壺
全壺由上冠口,壺頸,壺腹,盤形壺底座組成.壺腹為圓球狀,暗刻五爪飛龍,盤形底座部位也有海浪等暗刻紋,暗刻線條流暢,工藝精湛,通體施黃釉,釉色均勻,豔麗。
明永樂 甜白釉暗花榴開百子玉壺春瓶
該瓶撇口,束頸,溜肩,垂腹,圈足。通體施甜白釉暗花紋飾。頸刻卷草紋及如意雲頭各一周,腹部刻折枝石榴紋,枝幹舒展,花果並麗,榴實熟裂,下襯靈芝紋。足飾萬字紋一環。此瓶造形靈巧秀美,釉質細緻瑩潤,暗花紋飾活潑盎然,為永樂白瓷中的代表作。永樂白釉玉壺春瓶本來就不多見,暗刻榴開百子紋的例子更是寥寥無幾。
明永樂 藍釉印龍紋盤
此件拍品呈菱花形,口沿微外撇,露胎,平底無釉,上有點狀窯沾,胎體薄且細膩,白中微微泛紅,整體以印花工藝進行裝飾,內壁為回紋,盤心模印翼龍火珠紋,龍身線條簡約,勁健有力,魚尾、蛇身,爪如鷹鉤,細頸小頭,圓眼長角,火珠飛舞,極富動感,明顯繼承了元代龍紋的外形風格,通體施以寶石藍釉,釉質肥厚且平整,呈較為純正的寶石藍色,積釉處顏色更深,具有典型的永樂時期寶石藍釉特徵。
明初 鈞窯葡萄紫釉鼓釘三足水仙盆
該鈞窯水仙盆,結合天藍及葡萄紫二色,明豔攝人,屬中國陶瓷史上最耀眼之作。此器發色濃麗典雅,極為珍稀,釉色布局更是脫俗非凡,獨一無二。盆內施天藍釉,純正亮澤,可見鈞瓷特有的「蚯蚓走泥紋」,外壁葡萄紫釉華美奪目,然最是特別之處為其底足,上緣紫藍交融,再以天藍漸變融入盆底及三足之褐青釉,如意足緣更以鮮亮寶石紅色綴鑲。水仙盆取鼓釘盆器形,屬一類鈞窯模造花器,通器多僅施單色天藍或紫釉,常見底部刻有一至十數字,彷似與器物尺寸相關。
明宣德 紅釉盤
該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施紅釉,口沿因高溫熔融使銅紅釉向下流動而露出白色的胎骨,俗稱「燈草邊」。圈足內施青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此器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面勻淨,色澤豔麗如寶石,為典型的宣德紅釉器。高溫銅紅釉器始燒於元代景德鎮,至明永樂、宣德燒造技術成熟。「紅釉」又稱「祭紅」為名貴色釉,燒成技術極難掌握,有「千窯一寶」的說法。清朝《景德鎮陶歌》中曰:「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這記述了燒制祭紅的難度。
明宣德 孔雀藍釉暗刻雙龍戲珠紋盤
官窯所燒御瓷中,單色釉者數量極少,不僅於宣德年間,明清兩代亦然,故頗為珍貴。孔雀藍釉元代已用,時僅見於粗製陶器,至明代初期,孔雀藍釉燒制進入嶄新階段,於成形素胎之上施釉,再經二次低溫燒就,對於工匠技藝要求頗高。與本品相類之白瓷盤,內壁飾暗花龍紋,同見外罩銅紅及鈷藍釉例。因此二色釉燒成溫度與瓷胎成形之高溫相近,故顏色釉可與透明釉同時施釉,經一次燒制而成。然孔雀藍釉則需於窯燒之前先於內壁及器底施透明釉,外壁留素胎,一次高溫燒製成胎後再於外壁施孔雀藍釉,經二次低溫燒就。此過程中,工匠極需細心,以保內壁及底部素胎於燒制過程中不走色,而保持純白。
明初 鈞窯玟瑰紫釉尊
鈞瓷勝於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間色彩的流淌與幻化,非巧思可以成就,尤以紫鈞最為典雅,色彩之絢麗若晚霞,而釉色之細潤,似一潭靜謐湖水。其燒造頗為周折,需經多次素燒、施釉。因釉彩本身乳濁黏稠、流動緩慢,故上下加迭、色澤不同的釉彩,極易形成穿流、交織的現象,乃至一窯一火燒制的鈞瓷,千變萬化,無一相類,故有「鈞瓷無雙」之譽。玫瑰紫鈞瓷花盆,敞口圓腹,造型殊雅,仿高古青銅尊而得,本品器型端莊,胎厚釉濃,釉色濃豔典雅,藍紫融匯交織,流光含韻,乃人間爐焰之功,使之瞬息交融,融為奇異。本品器型挺碩端莊,口沿及外壁呈現「玫瑰紫」釉色,間雜淺紫色斑點,釉面瑩澈光亮,自頸至腹滿布蚯蚓走泥紋。器物內壁襯天藍釉色,深淺相襯,形成動靜相宜的相素大美。
明宣德 孔雀綠釉弦紋獸面三足筒式爐
此種筒式爐又稱三足樽式爐、弦紋三足爐,為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種爐式。宋代筒式爐三足落地,元代時三足逐步上移,至明弘治時爐底中心下突成為支撐面,三足僅為一種裝飾。此件器物胎質緻密,通體施孔雀綠釉,釉面瑩潤。爐身外壁突起數道弦紋,三足為獸面。造型古樸雅致,精緻小巧,可供案頭陳設或隨手把玩。孔雀綠釉在明代始燒於成化年間,但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時已有燒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續燒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