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展傳世弘治、正德瓷器精品 多半系首次公開

2020-12-19 央廣網

正德孔雀綠釉青花魚藻圖盤 杜洋 攝

故宮展傳世弘治、正德瓷器精品 多半展品系首次公開

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對比系列展之三——「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29日在故宮博物院齋宮展廳開幕。

早在20世紀70年代,位於今景德鎮市珠山的明代御窯遺址已零星出土過一些明代御窯瓷器殘片。80年代以來,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設工程對明代御窯遺址進行過多次局部考古發掘,取得豐碩成果。出土的數以噸計的御窯瓷片標本和窯具,成為研究明代御窯生產制度和燒造瓷器品種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

隨著對出土瓷片標本的不斷修復、展示和出版,人們發現其中有大量瓷器標本能與傳世品相互印證,而且寄希望於能看到將傳世品與出土物進行對比展示。

杜洋 攝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家建築——紫禁城及其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明清時期的皇宮是景德鎮御窯(器)廠所燒造瓷器成品的使用地,廢品則被打碎掩埋於御窯(器)廠。由此造成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御窯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精,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傳世與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展,可謂珠聯璧合。舉辦這樣的展覽,也是讓分離數百年瓷器的一次再聚首。

本次推出的「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是明代御窯瓷器對比系列展中的第三個。

明代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時期處於15世紀與16世紀之交,是明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分水嶺,即明代社會開始由之前的保守、沉悶逐漸走向革新、活躍。表現在社會風氣上,最突出的是淳厚樸實之風逐漸消失,人們開始變得崇尚錢財、追求財富。由於這兩朝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御用瓷器具有一定共性,如生產規模均相對縮小、品種都急劇減少、裝飾風格也都相對樸素,因此,特將這兩朝瓷器一同展出。

展覽共分五個單元,分別為清新優雅——青花、釉裡紅瓷器、輕盈秀麗——五彩、鬥彩瓷器、色彩繽紛——雜釉彩、素三彩瓷器、均勻純正——顏色釉瓷器、影響深遠——後仿弘治、正德朝御窯瓷器。共展出文物和標本約160件套,其中一多半展品均為首次公開展出。其中,展出的弘治朝御窯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澆黃釉犧耳尊、茄皮紫釉雙耳尊、祭藍釉描金牛紋雙耳尊和正德朝御窯青花阿拉伯文燭臺、青花八思巴文款海水雲龍紋盤、素三彩錐拱海水蟾蜍紋三足洗、孔雀綠釉宮碗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正德朝御窯瓷器品種多達20多個,少於成化朝,但多於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綠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綠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2月28日。(完)

相關焦點

  • 「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在故宮...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 由故宮博物院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對比展之「御瓷新見——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展」今天在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展出。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產地,紫禁城則是這些御用瓷器成品的使用地。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品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所藏明代御窯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精,與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傳世與出土明代御窯瓷器對比展,可謂珠聯璧合。
  • 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一)
    結束了弘治篇的內容展示,今天咱們一起來看《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之正德篇。但是正德皇帝也有很好玩兒的一面,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很小就能背《古蘭經》,對伊斯蘭教、藏傳佛教都很感興趣。正德皇帝對瓷器燒造也感興趣,這一朝是明代景德鎮御窯瓷器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點,主要表現在逐漸擺脫了成化、弘治朝御窯瓷器胎體輕薄、造型較少、裝飾疏朗等特點,而變得器物胎體趨於厚重、造型逐漸增多、裝飾偏向繁縟等。
  • 故宮「御瓷新見」展看盡明代御窯瓷器
    9月22日起,這些罕見顏色的瓷器都可以在故宮博物院「御瓷新見」展上看到。該展將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一些新發現且未曾展出的重要出土瓷器修復件和殘片標本,配以精選的故宮博物院藏傳世明代御窯瓷器,共展出文物和標本合計196件套。
  • 2017故宮年度大展門票網上怎麼預定?手機微信訂票入口
    2017故宮年度大展時間表:*展覽時間以實際展出時間為準*  趙孟頫書畫特展  時間:2017年9月6日—12月5日  地點:故宮武英殿書畫館  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2月底  地點:故宮永壽宮  茜茜公主與匈牙利:17—19世紀匈牙利貴族生活展  時間:2017年9月28日—2018年1月3日  地點:故宮神武門  明代御窯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  時間:2017年9月29日—2018年2月28日
  • 古代景德鎮瓷器,正統景泰天順時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
    大家好,這裡是葉瀠潞聊一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我國古代景德鎮瓷器,正統、景泰、天順時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處於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所燒造的瓷器,上承永樂、宣德舊制,下啟棄靖、萬曆新貌,在品種、造型和紋飾上除了繼承前代傳統外,又有新的發展,形成這一時期獨特的風格。
  • 明代正德瓷器的特徵和真偽鑑別
    正德皇帝生活奢侈的需求使得景德鎮瓷器開始了大量生產燒造,器形和品種都較明弘治朝更為豐富。正德朝正處於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承成化、弘治朝,下啟嘉靖、萬曆朝,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的精緻、纖細、小巧的風格,生產出造型凝重的大件器物。而且正德皇帝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正德時期大量集中出現裝飾阿拉伯文字的瓷器,這也是正德瓷器典型的時代特徵。
  •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汝窯傳世瓷器中的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汝窯青瓷橢圓小洗,汝窯傳世瓷器中的珍品在目前瓷器收藏界,宋代五大名窯之中,汝窯瓷器為收藏界所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貴藏品。汝窯瓷器,傳統觀點認為,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只有六十多件。我曾經和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我認為目前世界上肯定還有存世的汝窯瓷器。專家認證是否是汝窯瓷器時,不能僅局限於所謂的60多件這個數字,要大膽的敢於承認,還有沒有發現的汝窯瓷器。當然也不能盲目的把一些後世的仿品,確認為汝窯瓷器,必須要加以認真的鑑別。要想對汝窯瓷器進行正確的鑑別,就需要對汝窯瓷器的傳承和不同時代的燒造工藝,進行認真的分析。
  • 2020西泠春拍:傳世哥窯僅見——四方花盆領銜宋元瓷器精賞
    哥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傳世不足百件,其珍罕程度在宋代諸窯中僅有汝窯可以比擬。更由於傳世哥窯多藏於兩岸故宮,考古發掘甚少發現,而其窯址亦未發現,故哥窯也是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窯口,真可謂貴似辰星。宋朝距今久矣,該朝之意境在於洗盡鉛華、煢煢孑立的藝術之美感如皓月長空般雋永。
  • 故宮「御瓷新見」展:御窯「親兄弟」跨越百年的重逢
    一批同出景德鎮御窯的瓷器,它們之中有的被奉為上品,翻越千山萬水解運至京城,藏諸深宮內苑,成為傳世精品,而大多數瓷器則被貼上失敗的標籤,就地打碎、集中掩埋於深厚的雜土與棄物之下……而百年後,這些瓷器從泥土中重見天日,塵埃拂盡,碎片拼合,從景德鎮不遠萬裡來到故宮,與幾百年前不同命運的「親兄弟」聚首。
  • 金秋九月 故宮博物院舉辦多項展覽活動
    今年9月,故宮博物院的展覽活動再次進入黃金期,月內有《趙孟頫書畫特展》、《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新安八家書畫展》、《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天祿永昌——故宮藏瑞鹿文物特展》、《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茜茜公主與匈牙利:17—19世紀匈牙利貴族生活展
  • 名家書畫亮相 故宮進入展覽黃金期
    2017年09月12日 10:56 來源:新華社 作者:施雨岑 王思北 編輯:陳偉冬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施雨岑、王思北)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進入展覽
  • 弘治年間的「鄭旺妖言案」,撲朔迷離的案情,暗藏了正德生母之謎
    為何會出現這一情況,這還還要從正德的父親弘治皇帝說起。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情聖皇帝,他創造了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記錄,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只有皇后沒有嬪妃的皇帝。直到今天, 很多人還在熱情歌頌明弘治的專一及其與張皇后的偉大愛情。作為丈夫弘治皇帝是完美的,但是作為皇帝,弘治這種做法有點不負責任的任性。
  • 故宮進入展覽「黃金期」 趙孟頫書畫、《千裡江山圖》相繼亮相
    9月11日,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將《千裡江山圖》布置到展櫃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施雨岑、王思北)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進入展覽「黃金期」。9月內,《趙孟頫書畫特展》和《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多項臨時展覽、專題展覽以及引進展覽將相繼開展,帶領觀眾領略大批藝術珍品和寶貴文物的風採。  作為故宮博物院2017年的年度大展,備受關注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將於15日在午門展廳和東西雁翅樓開展。展覽以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為中心,旨在系統梳理、展示中國歷代青綠山水畫的發展脈絡。
  • 臺北故宮北院150件精品首次同時「出宮」赴南院展出
    (圖:臺灣《聯合報》/臺北故宮 提供)中新網6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南院6月29日起舉行「泥土的坐標」院藏陶瓷展,300件南北院展品中,150件來自北院,13件汝窯名瓷也首次同時「出宮」。該展策展人、臺北故宮助理研究員翁宇雯形容,臺北故宮南院300坪(1坪約等於3.3平方米)展場等於「一坪一精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瓷器特展
    「潔素瑩然,甚適於心」是永樂皇帝對自己心愛瓷器的讚譽。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二年期間,文治武功兼備,如營建紫禁城、派遣艦隊交通南洋、編輯永樂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樹極多。其中,這些合於永樂皇帝心意的瓷器,經過了六百年的歲月,留存至今,不僅展現永樂時期瓷器的工藝成就,同時是多方文化來往的具體例證。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炎炎夏日,京滬兩地紛紛開啟了關於瓷器的大展,「龍泉青瓷」、「空白期瓷器」、「明德化瓷器」等,望觀眾感受瓷器的魅力。而在江南、蘇杭等地則接連推出了「明清扇面展」、「扇與江南雅文化」等,為酷暑帶來一絲涼風。此外,北京故宮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敦煌的「吐蕃文明展」,深圳的「國漫展」也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 玩瓷器,要學會看款識!
    明代瓷器的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明永樂以前明永樂之前,瓷器上也有落款的情況,但不多見,不成體系。此前瓷器上見有款識的,舉例如下:宋代建窯部分器物足底見有「進琖」、「供御」刻款,作為貢品的銘文。
  • 傳世哥窯瓷器獨有的「金絲鐵線」片紋是怎樣形成的?
    傳世哥窯瓷器釉層肥腴,釉面開有交織如網的裂紋,統稱「百圾碎」。瓷釉開片系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在焙燒後冷卻時所形成,在瓷器流傳過程中如遇冷熱變化仍會繼續開裂。通過梳理考古材料,他指出在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地區無論官窯還是民窯都在燒造仿哥釉瓷器,產品雖在造型上與傳世哥窯或哥(官)窯型瓷器大相逕庭,但在胎釉特徵上卻是模仿哥窯的灰胎和釉面開片,或許這就是明代人概念中的哥窯瓷器。
  • 故宮首次公開回應靈異事件 稱純屬子虛烏有
    故宮首次公開回應「靈異事件」  稱純屬子虛烏有 西部區域開放將使傳聞不攻自破  一直以來,社會公眾對於有關故宮的各種靈異事件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甚至有網絡恐怖小說以此為題材,編造稀奇古怪的恐怖故事,讓紫禁城平添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