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2020春季拍賣會的瓷器部分除了「中國明清瓷器專場」 ,另開設「中國宋元瓷器專場」,高山仰止、氣韻卓然的宋瓷,是促成南宋故都青幽雅韻的藝術掠影。
哥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傳世不足百件,其珍罕程度在宋代諸窯中僅有汝窯可以比擬。更由於傳世哥窯多藏於兩岸故宮,考古發掘甚少發現,而其窯址亦未發現,故哥窯也是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窯口,真可謂貴似辰星。
宋朝距今久矣,該朝之意境在於洗盡鉛華、煢煢孑立的藝術之美感如皓月長空般雋永。由故宮博物院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籌辦的 「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 讓世人一睹宋代哥窯的風採。
▲2020西泠春拍 中國宋元瓷器專場
南宋·哥窯四方花盆
高: 11.4cm 邊長: 14.5cm
「些子景」初入帝苑
此類小花盆追溯起來,曾經備受唐宋宮廷青睞,乃貢皇家,以盛「盆景」(宋元時稱「些子景」,即小景致之意)之用。此類花盆頗受重用,尺寸小於尋常亦有其因。唐高宗第六子章懷太子墓中有一繪於706年之壁畫,畫中一名僕侍,身著宮衣,手捧小盆景,盆內盛有山石草木。故可知此哥窯小盆初入帝苑,深藏禁中。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靄」
宋室已故,珍稀之器或損毀或散佚,愈演愈烈,存世之量或已寥寥。元明清時期,哥窯瓷器皆為歷代君王珍而重之。以清代乾隆帝為例,他常命人在清宮舊藏哥窯上鐫刻其所擬的詩文,並收錄於《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如《詠哥窯爐》「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靄」,《詠哥窯葵花碗》「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現傳世哥窯多為清宮舊藏,大宗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及英國達維德基金會。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共收藏51件清宮舊藏哥窯,哥窯花盆僅一例,足見其珍罕程度。
宋人推崇自然之美,觀察自然界之物狀,提煉其內在形與氣,
洗去其外在鉛華,把自然美升華成藝術美,
形成了宋瓷質樸純淨、清新雅麗之風格。
· 觀其釉 ·
稠厚緻密,油若堆脂,觸之凝滑如絲,觀之賞心悅目。將其置於放大鏡下,可見釉層滿布氣泡,細入毫芒,古稱 「聚沬攢珠」 。氣泡經散射而晶亮通透,使器表隱現酥光寶暈,宛若和田美玉。
色如晨靄,酥光內蘊
· 品其色 ·
釉呈灰青,釉面瑩潤透徹,火氣消盡,寶光內蘊,似有雲靄。口沿由於釉水流淌,釉層較薄,略呈紫色,底足露棕黑色鐵胎,正所謂 「紫口鐵足」 。
口沿及底足
· 賞其紋 ·
周身紋片緻密,靜穆古雅,大開片呈紫黑色,淺者則為或淺黃或透明,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 「金絲鐵線」,匠心之巧、技藝之高、氣韻之卓,盡覽無遺。
盆內縮釉處特寫 :「鐵線交織 金絲隱顯」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選址建窯為朝廷燒造御瓷。早期著錄提到的郊壇下和修內司官窯,其窯址均已定位及進行發掘。至於另一類紋片瓷 「哥窯瓷器」 ,其窯址迄今仍未勘定。近年來,哥窯和官窯瓷器一直是海內外學者和藏家研究收藏的重點。
官、哥二窯均以蘊藉含蓄的釉色著稱,其釉面的開片乃故意為之,一般官窯為大開片,哥窯為縱橫交織的金絲鐵線狀小開片。
「形四方」,傳世哥窯中僅見
此盆作四方,折沿翻唇,側壁平坦微斜,直壁漸收,下承四足微張,更顯四方形制之雅。傳世哥窯花盆極為稀少,公開資料可考的僅寥寥數件,同類之器多形狀有別,有三件哥窯海棠形花盆可資參考。
其一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刊於故宮博物院編《哥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哥窯瓷器薈萃》,北京,2017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海棠式盆
其二貯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收入該院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特展》,臺北,2016年。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哥窯海棠式盆
其三,英國大維德爵士,《Chinese Connoisseurship: The Ko Ku Yao Lun. The Essential Criteriaof Antiquities》出版一哥窯海棠花盆,紐約,1971年出版,曾拍出3800萬港幣。
大維德出版哥窯海棠花盆,拍賣成交價3800萬港幣
哥窯四方花盆未見公開資料發表,僅可比一南宋官窯四方盆,尺寸相當,而質量稍遜,貯北京故宮博物院,刊於《官窯瓷器》,北京,2016年,圖版32。
左:2020西泠春拍拍品 「南宋哥窯四方花盆」 右:故宮博物院藏官窯四方花盆
而此哥窯 「四方花盆」 素淨端麗,其釉潤澤雅麗,制於南宋,貢於宮廷,為中華瓷海之明珠,熠熠生輝,當為世人所珍。
中國宋元瓷器專場精品預賞
南宋·官窯鼓形水滴
lot1935
高:9.3cm 直徑:7.2cm
RMB:2,200,000—3,500,000
南宋葉置著作《坦齋筆衡》:「中興渡江……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花,極其精製,釉色瑩澈,為世所珍。」南宋覆滅後,官窯被毀,工匠失散,現傳世珍品不足百件,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市面流通極少。
此水滴造型小巧圓潤,小口上承滴管,平肩筒腹,底部微凸,下承三雲頭形足,器形優美自然。壁內外及底部滿青釉,僅足端露胎,呈鐵褐色。整器釉面厚潤如脂,溫和內斂,微泛酥油光澤。
明曹昭《格古要論》中記載南宋官窯:「好者與汝窯相類,官青瓷,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此水洗釉面即為典型的粉青色。通體開片,片紋大小各異,有呈金絲鐵線狀,有呈冰裂紋狀,縱橫交錯,疏密得當,富有變化
南宋·建窯鬥笠形油滴天目盞
lot1909
高:5.4cm 口徑:13cm
RMB:1,200,000—1,800,000
來源:日本私人珍藏,附舊木盒包裝。
敬請期待: 「紫玉甌心雪濤起」 ——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賞析
建盞之盛,源於宋代品茗傳統。時文人雅士,時常詠頌建盞。此盞口沿微撇、斜弧壁、小圈足,作鬥笠形。
盞內外施黑釉,釉色深沉悠遠,油滴斑點遍布器物全身,自下而上逐漸變得稀疏,均呈現金屬光澤。其狀如飛瀑擊滔,遠觀之猶如虹入溪澗,近觀之猶如深邃之宙宇,繁星閃爍,神秘莫測,凝視之令人心潮起伏。
建窯茶盌之賞鑑,亦與日本茶道宗師與收藏家息息相關,《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是建盞之無上神品,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五千匹絹。」建窯油滴盞之珍貴可見一斑。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琮式瓶
lot1919
高:38.5cm 邊長:13.7cm
來源:香港徐展堂舊藏。
來源:香港佳士得2003年4月拍賣會,Lot638。
RMB:2,000,000—3,000,000
南宋·龍泉窯米黃釉花插
lot1902
盒蓋題籤:南宋青磁大內瓶。
高 :18.3cm 直徑:7.1cm
RMB:900,000—1,200,000
宋·定窯刻花螭龍紋盤(一對)
lot1926
高:2.7cm 口徑:16.7cm
數量:2
來源:英國Lodge Francis Brodie夫婦舊藏。
RMB:300,000—500,000
南宋·定窯印花團菊海獸紋洗
lot1896
高:2.8cm 直徑:17cm
RMB:200,000—300,000
來源:姚方羊舊藏,此拍品直接得自其家屬。
宋·懷仁窯油滴盞
lot1899
高:4cm 口徑:9cm
RMB:350,000—500,000
北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lot1928
高:2cm 口徑:9.9cm
RMB:500,000—600,000
南宋·湖田窯瓷塑羅漢
lot1888
高:22cm
RMB:400,000-600,000
南宋·湖田窯博山爐
lot1904
高:11.8cm 直徑:9.2cm
RMB:300,000—400,000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花觚
lot1937
高:13.4cm 口徑:11cm
RMB:500,000—700,000
元·青花秋郊飲馬圖玉壺春瓶
lot1933
高:25.5cm 腹徑:12.8cm
RMB:1,200,000—1,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