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哥窯,金逸瑞

2020-12-17 覺青堂

金逸瑞,1970年出生於浙江龍泉,師從徐朝興老先生,2004年成功恢復南宋哥窯燒制技藝。他是哥窯工藝的傳承人,其哥窯器物的金絲鐵線,不僅是哥窯千年來的工藝繼承,更是文化與審美的繼承。他的哥窯,秉承的是宋代文人理想,他把人性的野逸、孤獨、高潔,揉進哥窯的紋理中,是一種審美,更是自身性情的注入。

哥窯,蘊涵著南宋文人的思想情懷,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敬天尚青審美品性的物質載體,是當時制陶者從匠心到天巧的尋美過程。是從「人工醞釀」到「自然天成」的天然成紋的過程,也是技近乎於道的過程。

金逸瑞善洗類器物,其作品所傳達的靜穆與高潔,在紛雜的當代陶瓷藝術中發出了深沉而厚重的聲音。這種聲音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高度,來自於獨一無二的工藝傳承,他不再是哥窯形質表達,而是源於作者本心的傳達,在傳承與製作器物的過程中,是作者內心的錘鍊與修行,是心物的齊一

《鬲式爐》

匠心,超越於普通的雕琢,是一種技藝的積澱,是對天道法則的認識,是對天趣的捕捉,能使開片在寧靜中顯露天機靈動的韻味。

《香薰爐》

天巧,不是用人力來斷喪自然,只是用人的智慧來幫助造化,更不是用來代替造化或者徵服造化,中國文化不喜歡機械。

《出戟尊》

瓷器是人工造物,而非自然界之原初。宋瓷之所以以哥窯為貴,開片為上妙之器,讚嘆之餘,則在於匠心達到的天巧。宋瓷所尋求的審美是細膩的、寧靜的、溫潤的。宋瓷追求開片,在形式上對人工秩序規避,在內涵上對人生命關懷。金逸瑞的哥窯器物,匠心與天巧則是他的藝術本源境界。如中國的古典園林,中國繪畫中的逸品之作,崇尚的是道法自然之美,是摒棄人工痕跡達到巧奪天工的魅力。兩宋以來,中國瓷器藝人和賞評者迷戀於瓷器的開片之間。器物的開片無所從來,自然延伸,毫無心機,暗度驚鴻,無所掛礙。無秩序的秩序,打破了人工的造作,是天趣的逸品,也更加趨近於陶瓷質地類玉似石,不加雕琢的鴻蒙之態。

《弦紋瓶》

這些器物包含著深刻的詩情畫意,包含著深刻的道德訓教與文化精神,無論是在色澤上,形質上,總是和平靜穆,協調均勻,尚含蓄不尚發露,尚自然不尚雕琢。而金逸瑞的哥窯魅力,是匠心與天巧的合一,也是器物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

《紙槌瓶》

靜觀金逸瑞先生的哥窯作品,令人欣喜的是他作為一個現代人,能夠觸摸到古代的聲音,一個浮躁的時代,能夠靜聽如玉溫婉的哥窯作品,無妄其形,無露其神,美得令人欣慰。與青瓷結緣,對於金逸瑞來說,也許是他今生早已經註定了的事情。

《紙槌瓶》二

1957年,龍泉青瓷在斷燒了幾個世紀後,在周總理的囑託下,恢復了燒制技藝。在龍泉上垟等地,逐漸成立了國營龍泉青瓷廠。從此,龍泉青瓷踏上了它的復興之路。

《鬥笠碗》

當時,龍泉青瓷產業的一些中堅力量來到了上垟,有老一輩大師李懷德老先生,有少壯派的金可喜(金逸瑞的父親),也有日後成為龍泉青瓷界的代表人物徐朝興老師等人。他們滿懷一腔熱血,為龍泉青瓷業的復興和強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幾十年,國營瓷廠逐漸步入繁榮。

《雙環瓶》

在金逸瑞的記憶裡,他的童年幾乎都是在瓷廠裡度過的:「父母都在瓷廠裡上班,我們家又住在瓷廠宿舍裡,那個年代沒什麼東西好玩,我們要麼在瓷廠裡跑來跑去,要麼跑到車間裡在大人的身邊玩泥巴。」

《玉壺春》

上學後,少年金逸瑞就不再調皮。課餘經常去瓷廠裡看人幹活。不知不覺,他便知道了青瓷燒制的許多工序,譬如灌漿、修坯、素燒、上釉等等。有時,大人們興致來了,還會手把手教他如何拉坯修坯。

《箸瓶》

1986年,16歲的金逸瑞從國營瓷廠子弟中學畢業。當年12月,進入了瓷廠工作。剛開始,他被分配到高壓灌漿車間,跟著老工人學習。車間裡的老工人,大多是叔伯前輩,幾乎是看著他長大。在工作過程中,大家都對金逸瑞傾囊相授,沒過多久,他在灌漿技藝上就十分精練了。

《花觚》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國營瓷廠由輝煌走向衰敗直至倒閉。「我和我的兩位哥哥以及其他許多瓷廠的工人,就這麼被卷進了『商海』,各自成了青瓷私營大軍中的一員。」 金逸瑞說,為了謀生,上垟瓷廠正式倒閉之前,就有許多工人提早開始另尋出路了。

《葵口洗》

金逸瑞的大哥金逸林,早在1995年瓷廠衰落時,就開始自辦青瓷作坊。隨後,金逸瑞開始跟隨大哥系統地學習制瓷技藝。2000年年底的某一天,二哥金逸榮回到龍泉,拜訪徐朝興、夏侯文等青瓷老師,一邊鑑賞他們的作品,一邊和他們進行了深入的交談。那天,跟隨二哥一起的金逸瑞在一旁聽得如痴如醉,從此對青瓷有了全新的理解。

《琴爐》

「大師作品和那些瓷廠裡用模具生產出來的陶瓷工藝品有著本質的區別,大師作品講究的是個人技藝的表現與作品的藝術內涵,而批量生產的日用產品則是服務日常生活的用具。這使我發現自己過去對青瓷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是商品的層面上,而沒有認識到青瓷其實更應該是一門藝術!」金逸瑞至今回憶起來還有些激動不已。

《鬲式爐》

此後,金逸瑞便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去聆聽大師前輩們對他們自己作品的創作過程的回味、藝術內涵的闡述,以及對每一件青瓷的造型、釉色、工藝等好壞的取捨。而這一切,都讓他對青瓷藝術的理解仿佛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

2004年,對龍泉青瓷有了更深一層理解的金逸瑞,動手開始創作自己的青瓷作品,而被南宋哥窯特殊的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的他,決定潛心研修南宋哥窯瓷藝。

《魚耳爐》

但是,要把理論付諸實踐又談何容易?青瓷的燒制工序非常多,一件完美的作品,必須在造型、釉色和工藝等多方面都無可挑剔。其中,釉料配方不僅關係到一件作品的完美度,更是一件青瓷能否成品的關鍵。「剛開始可以說基本沒有成品率,辛苦了幾個月做好的東西拿去燒,出爐的都是廢品!」金逸瑞說,那時最常見的是燒出來的青瓷縮釉、坯體斷裂、掛釉等,而這一切都和釉料配方有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反覆調配釉料配方,幾百次試驗之後,金逸瑞終於逐漸摸索出了其中的奧秘,提高青瓷燒制的成品率。而在這過程中,他更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擅長薄胎厚釉和支釘燒!

哥窯,帶著傳統文化的血脈。金逸瑞傳承的不僅僅是燒制技藝的血脈,還在他對哥窯的體悟中。因為哥窯是在圓融的器皿中找到了人生的洪荒,在斷裂的紋理中尋求到那種無拘無束的生命目標。

古人已經將哥窯的性靈推崇到一種極致,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之物。它無限延伸的金絲鐵線,敦厚凝重的紫口鐵足,形成了理想中的人格,這種人格既有中庸之道,立足於天地,又有天趣盎然,自然自在,這是哥窯的魅力,也固然是金逸瑞哥窯作品中秉承的魅力。

— End —

關注覺青堂

尋找代表青瓷文化的實力派

每天都有實力名家青瓷作品等你圍觀

相關焦點

  • 五大名窯之-哥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浙江龍泉有章氏兄弟,均擅長製作陶瓷,哥哥名生一,所主之窯名哥窯,弟叫章生二,弟窯則又稱龍泉窯。哥窯出產的瓷器以釉色取勝,均勻光潔,晶瑩滋潤。胎質細膩且性能堅實,一般較重。
  • 中國璀璨文化宋代名窯傳奇之哥窯簡述
    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哥窯灰青釉魚耳簋式爐(外底鏨刻有乾隆皇帝詠哥窯御製詩),故宮博物院藏相傳南宋龍泉縣有一對姓章的兄弟,以燒瓷為生。哥哥的窯取名哥窯,弟弟的窯叫做弟窯。在競爭中,哥哥以燒制出的青瓷出名,弟弟卻燒不出這樣的瓷器。一天,弟弟為了得到哥哥制瓷的秘方,就將哥哥的窯門打開,這時尚未冷卻的窯流入了冷氣,使瓷器表面出現了無數細小的裂紋,這便是傳說中哥窯器的產生。而在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卷六「鎮仿古窯考中關於」哥窯的記載,哥窯,宋代所燒,本龍泉琉田窯,處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當時別其所陶,曰哥窯。
  • 2020西泠春拍:傳世哥窯僅見——四方花盆領銜宋元瓷器精賞
    由故宮博物院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籌辦的 「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 讓世人一睹宋代哥窯的風採。如《詠哥窯爐》「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靄」,《詠哥窯葵花碗》「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現傳世哥窯多為清宮舊藏,大宗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及英國達維德基金會。以故宮博物院為例,共收藏51件清宮舊藏哥窯,哥窯花盆僅一例,足見其珍罕程度。
  • 傳世哥窯瓷器獨有的「金絲鐵線」片紋是怎樣形成的?
    「傳世哥窯」 來源:快資訊明清兩代至今,哥窯一直被視作名瓷而被仿製。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介紹了該所近年考古發掘發現的一些類似哥窯瓷器的殘片標本。通過梳理考古材料,他指出在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地區無論官窯還是民窯都在燒造仿哥釉瓷器,產品雖在造型上與傳世哥窯或哥(官)窯型瓷器大相逕庭,但在胎釉特徵上卻是模仿哥窯的灰胎和釉面開片,或許這就是明代人概念中的哥窯瓷器。
  • 朝天宮藏有9件宋代「哥窯盤」
    標註為南宋官窯青釉瓷盤的國寶級文物正在南京市博物館內展出快報記者 路軍 攝這次故宮損壞的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南京也有。目前,正有一件這樣的盤子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玉堂佳器館展出。左邊是一個定窯盤,右邊也是一個哥窯盤。但三個盤子看下來,中間這個官窯盤更高貴一些。旁邊的木板上寫著:南宋官窯盤。這個官窯青釉瓷盤是1970年南京中央門外張家窪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汪興祖墓出土的。釉色青灰,釉面平滑,釉質光滑如玉。特點是利用釉面自然開裂裝飾瓷器,盤正反面冰裂的紋片縱橫交織,就像覆上了一層網。
  •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官窯、哥窯瓷器資料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官窯、哥窯瓷器資料英國 倫敦 大英博物館 95號陳列廳 實景一.南宋 官窯①南宋 官窯 粉青釉琮式瓶館藏編號:PDF.99尺寸:高 22.6cm;寬 13.7cm;長 13.6cm②南宋 官窯 粉青釉六方盆館藏編號:PDF.6
  • 汴京官窯真的是由哥窯大宋官窯演變而來的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現象只有在宋徽宗把哥窯 正式納入官窯系列之後才有可能。也就是大宋哥窯、大宋御哥、大宋官窯同時都在清涼寺的管轄之內。不過皇宋哥窯,應該是從魯山窯系的段家哥窯演變而來的。大宋哥窯、大宋御哥窯,又應該是承接皇宋哥窯的結果。
  • 哥窯米黃釉方罍之胎色胎質考
    符合宋官、哥窯的時代特徵。曾經參與老虎洞窯發掘和資料整理的張玉蘭在自己的博客裡曾對官窯的胎色有相關的描述。博文裡有提到屬於早期階段,編號為H20、H21、和H24的三個瓷片堆積坑中出土的瓷片,器物造型以仿青銅器為主,多見薄胎厚釉,灰黑色胎。現在學術界也一致認為,仿青銅器造型的官、哥窯精品的胎骨由瓷石和紫金土而制。
  • 哥窯米黃釉方罍之釉色釉質釉光(釉光篇)
    傳世哥窯的釉光是其特有的「油酥光」。總體來說,在相同的保存條件下,瓷器表面的釉層對光的反射會隨著年份的遞增而依次遞減。新燒瓷器的釉面平整,反光如水面或玻璃的反光,物理學上稱之為「鏡面反射」,這種反光強烈明亮刺眼,業內稱為「賊光」;隨著年份的增加,釉面反光越來越弱,越來越朦朧,直到最後幾乎接近消失的狀態,比如戰國時期原始青瓷。
  • 一周觀展指南|從故宮哥窯精品看到羅丹的青銅之軀
    11月中旬,上海的4場藝術博覽會結束後,先後開幕的有重要展覽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潤物無聲——陳盛鐸藝術展」,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青銅之軀:羅丹逝世100周年紀念展」等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