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再出土明代皇家石碑:是她當上了皇后,給娘家立的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7月底,河北滄州滄縣興濟鎮發現了一塊斷碑,為明孝宗為皇后張氏修建崇真宮時所立石碑的上半塊,它與當地博物館內收藏的另一塊斷碑相吻合,兩塊斷碑拼合修復。

興濟鎮是張皇后的家鄉。僅過了一個月,這裡又有新發現。

9月3日下午,張皇后祭祀母親金氏一族所立石碑在興濟鎮餘慶屯村出土。石碑發現於興濟公園南側的餘慶屯村運河邊,根據碑上清晰的字跡可以判斷,這是明孝宗張皇后為母親金氏一族所立。

石碑碑首是精雕細刻的龍紋,與此前發現的明孝宗敕建崇真宮石碑上半部分一致。碑首中部刻有「中宮祭文」四字。古代以宮殿名稱指代皇室成員,中宮是明朝皇后的寢宮坤寧宮,在此即代表張皇后。石碑出土後立即被運往興濟博物館。

張皇后為母親家族立碑事,記載於《興濟縣誌》中。長久以來,當地百姓口口相傳,石碑就在大運河邊的餘慶屯村,卻沒人知道它的確切位置。

根據碑文可知,張皇后派遣人祭祀外曾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碑文稱,張皇后母親一族世代積德行善,張氏成為皇后,特地派人前來祭祀,「以表素心」。立碑時間是明孝宗弘治八年,比崇真宮石碑還早7年。

明孝宗朱祐樘在明朝皇帝中評價較高,他勵精圖治,開創了「弘治中興」的局面,同時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奉行「一夫一妻」的皇帝,終身只有張皇后一位伴侶。他專門在皇后家鄉敕建崇真宮,可見與皇后感情甚篤。

興濟博物館館長顧維新表示,這塊石碑的出土,為進一步研究張皇后以及明代弘治年間的政治文化和風土人情提供了重要依據。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白波 滄州日報 | 記者 楊金麗

編輯:匡峰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海龍囤出土明代石碑 證明囤上土地曾歸龍巖廟
    海龍囤出土明代石碑 證明囤上土地曾歸龍巖廟  1日,記者從海龍囤考古隊獲悉,在尋找古時登囤道路時,考古隊員發掘出一塊石碑。此碑為一告示碑,證明平播戰爭後,當時政府將海龍囤劃歸了囤上的龍巖廟所有。  在海龍囤,記者看到這塊石碑位於海龍囤飛鳳關後側約20米處的一塊荒地內。考古隊員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他們在尋找古時登囤道路時,在草叢中發現了這塊被泥土掩埋了一半,有殘缺文字的石碑。考古隊員掘開土層,發現石碑長約2米、寬約1米、高約0。3米,石碑損毀嚴重,已經裂成了幾大塊。石碑旁,則是一個完整的碑座。  經仔細辨認,碑上共有大小42個文字。
  • 令妃十年生育六名子女,乾隆為什麼沒有立她為皇后?
    而魏瓔珞的歷史原型就是乾隆皇帝的令妃,即後來乾隆追封的孝儀皇后。她是繼富察氏、烏拉那拉氏之後的乾隆第三位皇后。令妃即魏佳氏,出生於正黃旗包衣世家。父親魏清泰為內務府總管,女兒魏佳氏被乾隆立為令妃後,魏清泰父憑女貴,由包衣管領提升為包衣佐領。
  • 她當上皇后僅一天就去世,皇帝在她死後再無立後,清朝最短命皇后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中,從皇太極孝端文皇后開始,清朝記錄在冊的皇后一共有16位。我們先暫且不算死後被追封的皇后。這16位皇后在位時間長短都不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清朝在位最短的一個皇后,僅僅一天的時間就去世。這個人大家可能都不熟悉,她就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她是康熙帝的第三任皇后。她家境殷實,父親是當時的侍衛內大臣,承恩公。
  • 河北臨城發現明代天順年間古石碑 距今550多年
    原標題:河北臨城發現明代天順年間古石碑 距今550多年 記者從河北省臨城縣文保部門獲悉,該縣文保人員日前在石城鄉寺莊村發現一通明代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所立古石碑,距今已有550多年。 該石碑青石材質,高125釐米、寬74釐米、厚22釐米。
  • 明代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今天分享的是在北京出土的明成化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玉文物。萬氏家族,這名聽著就霸氣,莫不是要流芳「萬世」?可這萬氏家族是哪個家族?一時半會還真想不起來。但要說那流傳了近700年,上過電視的皇家姐弟戀。八卦泛濫的人估計能有點印象了。沒錯,這姐弟戀的女主萬貴妃(萬貞兒)就是萬氏家族的掌上明珠。
  • 臺東郵電局附近出土92年前石碑 造型古樸(圖)
    「臺東鎮新修財神殿碑記」,昨天,在臺東郵電局附近一建築工地上,一臺挖掘機施工時挖出了一塊石碑,該石碑造型古樸,刻滿了繁體漢字。目前,經島城書畫收藏專家初步鑑定,該石碑刻於1921年,是當年修財神殿時為捐款人立的「功德碑」,而石碑所在地就是原蘿蔔會的發源地。文物專家表示,石碑的出土對研究青島和臺東的歷史有重要的意義。
  • 明朝首飾: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后分心雕刻人物栩栩如生,華美至極!
    今天小編繼續為您介紹中國古代那些美輪美奐的金銀首飾,明代出土文物眾多,其中貴族婦女們的首飾極其華美,可以說每一件小巧的首飾都是當時工匠們心血凝固的藝術品!這件金分心簪頭高3.5釐米、直徑5.7釐米,純金質地和精緻的紅藍寶石宣告著它主人身份的顯赫,這是萬曆皇后的首飾,分心上的神仙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纖毫畢現,可見工藝之高超。
  • 冶山出土一塊神秘石碑!碑上4個大字,引人深思……
    日前,小編從福州市名城委獲悉,在清理泉山摩崖石刻時,他們在摩崖石刻北側發現了一塊神秘石碑,上面有四個大字「張弓匹馬」。這塊石碑是什麼年代的?又與哪位名人有關?快和小編一起了解下!據了解,該石碑為殘碑,長和寬都接近60釐米,厚度十幾釐米。
  • 她是大清唯一被廢的皇后,身懷六甲被趕回娘家,改嫁後,幸福一生
    在順治帝時期,出現了一位皇后,被廢後還改嫁的皇后,她就是順治帝的第一任妻子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1643年,還只有6歲的時候就登基,1644年的時候,就將都城從盛京遷都北京,從此也就有了紫禁城。順治帝是一位厲害的帝王,14歲的時候就親政了。
  • 明代宗去世,留下30歲美貌的皇后,明英宗如何對待她?
    朱祁鈺的皇后名曰汪氏(汪皇后,後世稱為孝淵景皇后),她美貌端莊,性格直爽,為人善良,怕朱祁鎮夫妻遭人陷害,所以經常暗中照顧,還派人送去衣服、食物等所需物品。汪皇后還辦過一件大事,當時朱祁鈺想把名義上的太子朱見深廢掉,因為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並不是朱祁鈺的兒子,朱祁鈺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汪皇后覺得丈夫這麼做不地道,出面反抗,最後被朱祁鈺廢掉了汪皇后。
  • 上襖下裙:明代女性為何酷愛穿襖?
    各式或長或短的上衣與裙搭配,被稱為「襖裙」或「衫裙」,上襖下裙,也是明代女子著裝中經久不衰的典型搭配。明代的襖服與前代相比要流行的多,適用範圍也更為廣泛,上至皇后命婦,中至庶民裨女,下至優伶娟妓,皆常服之。
  • 乾隆的皇后位空缺,令妃又是嘉慶帝生母,為何乾隆還不肯立她為後
    而是在她死後二十年,她的兒子永琰成為皇帝後,才被追封為皇后。圖片:令妃體弱多病劇照二、歷史上的令妃是怎樣的人?如果說令妃真的是像乾隆描述的那樣「單純、善良、正直」,這個女人根本不可能在你死我活的後宮笑到最後。
  • 一塊清朝石碑,立於韓國百年,石碑上有七個字,讓韓國人萬分尷尬
    一塊石碑,飽經滄桑而愈發珍貴,它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曾經光輝歲月的印記;七個刻字,歷經風雨而愈加深刻,它是歷史的參與者,也是韓國永遠不可磨滅的屈辱。「大清皇帝功德碑」,一塊清朝的石碑,立在韓國的土地上近於百年,被清朝人民視為榮耀的象徵,然而卻是壓在韓國人民頭上的一座屈辱大山。
  • 古代皇后頭戴和田玉雕刻的鳳凰玉冠飾,代表其身份高貴
    鳳首簪應為皇家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人所使用的束髮冠上的衡笄。古代皇后所戴的玉冠飾,並沒有權力的意義,只是代表其身份高貴是皇后。記載《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明代品官章服簡表》一品,七梁,玉。二品,六梁,犀。三品,五梁,金花。四品,四梁,素金。五品,三梁,銀鈒花。六品,二梁,素銀。七品,二梁,素銀。八品,一梁,烏角。九品,一梁,烏角。按其規定,冠上的梁數應是表示王公大臣的品級。
  • 孝文帝元宏的一對姐妹皇后
    北魏孝文帝元宏上臺後,遷都洛陽,為鮮卑與漢族的融合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算是歷史上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了。可你知道嗎?元宏的兩任皇后,卻是一對同父異母的親姐妹。而且是姐姐使陰招,搶了妹妹的皇后位。北魏文明太后是個很有影響力的太后,多次臨朝聽政。
  • 清朝皇后住在家裡時 父親母親都要向她下跪行禮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那麼,如果皇后居住在家中,會有什麼樣的禮儀呢?我們以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為例,講一講皇后居住在家中的禮儀問題。阿魯特氏便被選中為同治皇帝的皇后。按照宮廷禮儀,阿魯特氏被立為皇后之後,要吹吹打打地送回娘家,在娘家居住一段時間,等候正式的大婚典禮。從那一刻開始,阿魯特氏與娘家就斷絕了家人禮儀,改為行使君臣禮儀。當阿魯特氏來到家門口時,她的父親崇綺和母親以及其餘家人,早早地跪在大門外迎接她。
  • 明代丁氏五代將軍墓或重現河北正定
    一名文物勘測工作者邊勘探邊指著南側不足50米遠的一條深溝說,從出土墓誌和棺材擺列方向分析,墓群可能在西北方向。 隨後,記者沿著這位文物勘測者所指的那條深溝,找到了戳在溝邊的一根根紅褐色的朽木。從眾多朽木中,記者找到了一塊3釐米厚的朽木板,木板上能夠清晰地看到雕花的痕跡,而在發現這塊木板的土層斷面上,也能隱約看到印在土層上的花紋。
  • 55歲雅子皇后,活動上一身「貴族藍」,自信笑容令她回歸顏值巔峰
    每次談到日本雅子妃的時候,人們都免不了的一陣惋惜,天賦異稟的她年輕時從哈佛畢業,夢想著成為一名優秀的外交官。而命運讓她嫁進了日本皇室,開啟了她完全始料未及的一生。在今年5月1日,55歲的雅子成為了皇后,原本被擔心的她完全沒有令人們失望。
  • 李隆基一生獨愛楊貴妃,為何不冊封她為皇后
    李隆基一生獨愛楊貴妃,為何不冊封她為皇后文/梁青繚《妖貓傳》《大唐榮耀》《王朝的女人·楊貴妃》這些影視劇都充分的介紹了楊貴妃,其中範冰冰扮演的楊貴妃我覺得最深入人心,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一說楊貴妃。唐玄宗也是男人自然貪戀美色抱著看看瞧的心理和她見了一面,從此過目不忘,下定決心要得到她。可是楊貴妃要是其他臣子的女人還好辦,可是他是自己親兒子的女人,也就是兒媳婦啊,唐朝當時雖然開放,但這個倫理綱常上面說不過去,但聰明的唐玄宗並沒有就此打住,他反而心生一條妙計,那就是他就讓楊玉環去出家當尼姑,再在重新給兒子找個妃子,最後再把她迎回來,可謂是滴水不漏。
  • 葡萄牙莉娜皇后博物館的明代瓷器是如何來的
    葡萄牙莉娜皇后博物館的明代瓷器是如何來的最先從海上進入中國的葡萄牙人,也是最早從海上把中國瓷器帶到歐洲的人。早在達迦馬第一次到達印度之時,裡斯本就已經了解到瓷器的信息。在珠江口位置上,劃有一艘克拉克帆船,旁邊刻著「1514年」,也就是說葡萄牙人確信,此時他們已經出現在廣東沿海。史載,這一年,葡萄牙船長若熱·阿爾瓦雷斯(Jorge Alvares澳門譯:奧維士)在屯門登陸,公元1522年,葡萄牙人再叩屯門的大門,被廣東海道副使汪鋐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