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2020-12-22 暢明軒

今天分享的是在北京出土的明成化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氏家族,這名聽著就霸氣,莫不是要流芳「萬世」?可這萬氏家族是哪個家族?一時半會還真想不起來。但要說那流傳了近700年,上過電視的皇家姐弟戀。八卦泛濫的人估計能有點印象了。沒錯,這姐弟戀的女主萬貴妃(萬貞兒)就是萬氏家族的掌上明珠。男主是誰?都貴妃了,男主肯定是皇上啊,就是那個小她17歲的明憲宗朱見深啊。

萬貞兒是明憲宗的寵妃,後世多稱萬貴妃,史載其「機警,善迎帝意」,「帝每遊幸,妃戎服前驅」。萬貴妃16歲進宮照顧2歲的朱見深,英宗土木堡之變後被困瓦剌,朱見深的叔父趁機搶去皇位,同時罷免了他的太子職位。

從此,朱見深便跟隨萬貴妃住在後宮,直到英宗捲土重來。在這段最艱難的日子裡,朱見深和萬貴妃相濡以沫,在他最落魄的時候,萬貴妃一直守護在他身邊,於是,萬貴妃在他心目中就有了多角色的朦朧的定位。甚至為萬貴妃廢了皇后。

萬貴妃於明成化二十三年春(1487年),因鞭打一宮女,氣急敗壞,抱病而卒,終年58歲。深愛他的明憲宗在哀嘆:「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後,為之輟朝七天,於同年駕崩。萬貴妃因深得明憲宗寵愛,死後破例在帝陵區域內為她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墳園。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萬貞兒的父親萬貴因此從山東諸城縣衙裡的一名小吏而得到了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官位。她的兄弟萬通也加官晉爵。

萬貴去世時,「上悼惜賜寶鏹貳萬緡齋糧布為喪葬資,命禮部諭祭,工部營墳域」,地位可謂榮顯。蘇天鈞在《北京考古集成》中有專文論述萬貴與萬通,文中對憲宗在位二十三年,朝政由萬貴妃操縱而導致的宮廷要案如憲宗皇后被廢黜案、淑妃之死案等一一進行了剖析,並認為萬氏家族在宮廷中並非僅左右一般事務,整個朝廷權柄幾乎都掌握在萬氏家族手中,而其搜斂的財物更是不計其數。

1957年北京東莊農業社社員挖菜窖時發現了萬貴及其妻王氏的墓。萬貴墓誌長、寬均為65釐米,底、蓋通高64釐米。蓋篆「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之墓」,志文首題「贈驃騎將軍錦衣衛都指揮使萬公墓志銘」。

萬貴墓保存完好,並沒有被盜掘,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金器、銀器、珠寶和玉器。金器有執壺、「海水江崖」金盞託、「太白醉酒」八方金杯、荷葉金洗、金嵌寶石頭花等;銀器有壺、盤、盒、銀錠等。金銀器物總重量達2500餘克。

在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隻雙螭耳白玉杯,也是墓中唯一出土的玉器。這件明代玉器精品,置於死者胸前,應是「慈寧宮」的宮廷製品,由皇帝賞賜給萬貴。從出土位置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應該十分喜愛這隻玉杯。所以死後不僅用它陪葬,還讓人們把它放在自己的胸前。

這件玉杯的裝飾也很特別,兩螭相對稱作為杯耳,剔雕得非常精細,額頭上帶有「王」字的小螭,面部近似方形,前爪把著杯的口沿,昂首聳身,嘴巴正處於杯沿,好奇地探望著杯中裝著何種瓊漿玉液,似乎正要飲用,神態頑皮而又專注,尾巴分叉,十分有力地盤繞於杯壁,後足向前蹬,形成支點,平衡得恰到好處,仿佛再稍一用力就會躍入杯中,頗有元代遺風。

有專家認為「王」字可能與虎有關,古代工匠將虎與螭的造型相結合,又稱為螭虎。這種異獸圓頭圓腦,看上去非龍非虎,因為老虎是百獸之王,所以螭虎額頭上刻有「王」字。不僅如此,螭虎還是皇權的象徵。同款玉耳杯有出土自蘭州晏家坪明肅藩系延長王墓的青玉雙螭耳杯,還有故宮博物院與天津博物館收藏的螭耳玉杯和螭柄玉杯。

萬通為萬貴之子、憲宗皇帝朱見深最為寵愛的女人萬貴妃之弟,生於明英宗正統四年,卒於明憲宗成化十八年。

明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太監黃賜傳奉聖旨,升錦衣衛正千戶萬通為指揮僉事,副千戶萬達軍人,邵宗、王敏為正千戶,俱世襲。

通、達,皇貴妃之弟,宗,宸妃之弟,敏,順妃之弟也。萬貴生前經常告誡自己的兒子萬通,在外要低調,不能有恃無恐。但萬通沒有聽從父親的話,他依靠姐姐的特殊地位,橫行霸道。萬貴妃和憲宗去世後不久,萬通就被罷官,還差點兒丟了性命,後經考古人員發掘其墓,那也是金玉輝映,當得是寶物連連。

該件帶飾一般稱作提攜,背面有一扁穿,用於系在腰間革帶上,下部有一隨形之環,用於懸掛墜飾與工具。古人想像力很豐富,提攜本有牽扶,攜帶;照顧,扶持;提拔;攜手,合作;帶小孩之意,便為腰帶上的掛扣起了這麼雅致的名字。

正面內飾龍紋,滿身陰刻鱗片,四周飾連珠紋飾。此類飾件宋遼金元明均有使用,形制多樣,有長方形、橢圓形、花形、荷葉形等多種。所用材質也頗為廣泛,有金銀銅鐵玉等。

帶鉤是我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收藏市場的一個重要品種。有金銀銅玉及似玉材質等。從考古發現看,玉帶鉤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是帶鉤的雛形。至春秋時期,玉帶鉤的形制趨於成熟。戰國和漢代是玉帶鉤的興盛期,數量和類型都極其豐富。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玉帶鉤數量銳減,造型單調,進入了衰落期。隋唐以後,玉帶鉤成為玩賞品。明代玉帶鉤的使用,受到了傳統玉器的影響,玉帶鉤主要與絛繩配套,所以飾有帶板的玉帶一般不用玉鉤。

玉帶鉤的使用一是與鉤環相配,成組使用,絛繩的一端繫於鉤,另一端繫於環。二是單一的帶鉤與絛繩相配使用。絛繩的一端繫於鉤紐,另一端編成繩套,套於鉤頭上,絛帶繞於人身。元明清三代,玉帶鉤重又興盛,最多見的就是鉤首雕龍首、腹部雕螭紋的「蒼龍教子」帶鉤。

萬通墓出土的青白玉龍首螭紋帶鉤,其紋飾叫作「蒼龍教子」,一條老龍在與一隻子螭對話,蒼龍沉穩厚重,小螭則頑皮活潑,陰刻的細毛髮向後飄拂,帶出了一點毛毛躁躁的感覺,工匠對於角色的把握真是到位。此件帶鉤青白玉質,帶土沁,龍首為鉤,圓紐上附一金別子。

跑了幾回首博,搜集了這些萬氏家族的文物遺存,雖不盡全,僅能一窺,但足以見墓誌與史料記載所言不虛,如此多的精美陪葬品,有些甚至不輸於十三陵的文物。可見生前斂財之道當是「圓潤貫通」。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王伯祿墓出土鑲寶石金簪,修路的鏟車鏟開了封存500多年的歷史
    花瓶式鑲寶石金簪,明代,濬縣東環城路王伯祿墓出土。鶴壁市博物館藏。(王建安 攝影)金鍊盒,明代,濬縣東環城路王伯祿墓出土。鶴壁市博物館藏。(王建安 攝影)河南省鶴壁市博物館藏文物,明代金飾品,1985年,濬縣東環城路王伯祿墓出土。
  • 明朝首飾: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后分心雕刻人物栩栩如生,華美至極!
    今天小編繼續為您介紹中國古代那些美輪美奐的金銀首飾,明代出土文物眾多,其中貴族婦女們的首飾極其華美,可以說每一件小巧的首飾都是當時工匠們心血凝固的藝術品!鑲寶石人物金分心下圖所示的是明代的一件金鑲寶石花卉挑心,出土於蘄州鎮雨湖村王宣明墓,長19釐米 、花頭直徑6.7釐米,「挑心」和分心一樣是明代婦女狄髻頭面中的一部分,多插在髮髻頂部
  • 「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其中,曹操墓、曹休墓、曹魏大墓、朱然墓等多個重要墓葬的出土文物首次聚首。著名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在出土10年中,僅公開展出過一次。中華世紀壇目前對持有「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門票者開放,其他展廳及場所暫不開放。三國志展覽線上已購票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通過微信「中華世紀壇參觀預約」小程序進行實名制預約登記,每日預約參觀人數限300人。
  • 明代丁氏五代將軍墓或重現河北正定
    據記載,此地可能為明代五代將軍墓群,而挖出的兩塊墓誌記錄著最後兩代將軍的事跡。此處是否還有其他三代將軍墓?省市縣三級文物部門已介入此事,施工單位目前已暫時停工,文物部門昨日(3月10日)已開始進行探墓等工作。丁家莊或將發現明五代將軍墓群,這對於正定縣歷史研究有很大價值,甚至對於研究大明王朝也有一定價值。
  • 朱元璋信札等267件文物見證明代遷都史,首博特展今起展出
    此牌是沐氏家族告誡子孫處世之物,迄今明代考古中僅見。 嵌寶石金鍊香盒 明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夫人梅氏墓 南京博物總館 此次展覽中,沐斌夫人梅氏墓中的多件出土文物參展,沐斌為黔寧王沐英之孫,沐晟之子
  • 江西出土明朝益莊王墓,一套金簪驚豔考古界,專家:美的不太真實
    從這裡出土的一套金簪,結果驚豔了考古界,甚至專家都認為,美的不太真實。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考古發現益莊王的墓位於江西今南城縣東南的長塘村,他的陵墓包括他本人以及元妃王氏和繼妃萬氏。據記載,這個益莊王生平比較普通,沒有值得記載的事物。
  • 「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特展藏著哪些「彩蛋」?
    與象牙尺相鄰而列的宋代、明代木尺,反映了「加長」這一發展趨勢,兩把木尺長度均為31釐米左右,即標準的一尺。  宋代木尺出土於中山門外孝衛街宋墓,長31.4釐米,應為墓主人日常生活所用。而明代木尺出自寶船廠遺址,是造船工匠使用的工作尺,背面刻有「魏家琴記」字樣,31.3釐米的長度,與明代工部頒布的尺度一致。
  • 西漢大墓飄香3年,出土1萬件珍貴文物,還有1800年前的精緻火鍋
    西漢大墓飄香3年,出土1萬件珍貴文物,還有1800年前的精緻火鍋眾所周知,漢武帝儘管晚年做了很多糊塗事,但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位期間大膽改革,比如說頒布「推恩令」、設立太學、重視農桑、本世紀初,南昌文物部門接到群眾舉報,有不法分子在新建區大塘坪鄉盜墓,於是便組織專家前去查看。經過初步勘察,專家發現當地的確存在一座古墓,而且規模宏大,在場發還需一個五代時期的盜洞,見已被盜,於是便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不曾想,整個發掘工作竟然先後經歷了5年時間。
  • 出土各類文物500餘件套,其中近50件套是帶有銘文的銅器-山西日報...
    本報訊(記者孟苗)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類文物確認,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最重要的收穫是出土帶有銘文的銅器近50件套,銘文內容豐富,文字清晰,計14篇。
  • 467年,浙江「神秘」家族世代守護一座明代墓!
    他們沒有離開過那座墓一步。左起:劉美琴、胡益源、胡如英墓,背靠金華很有名的九峰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和考古隊在九峰山下發掘九峰禪院遺址,考察周邊遺蹟時,經過了這座墓。墓碑上的字也漸漸風化——湊近,撥開碑上漫過的幾根綠草,手指抵著,才能艱難辨認:皇明誥贈鴻臚正卿安定郡七世祖考亙七十六府君胡公……長期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鄭嘉勵自然敏感——墓碑上有「嘉靖」二字,這是一座距今400多年的明代家族墓,墓地規模很大,墓體保存完整。
  •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500餘件!根據對出土器物分析,結合發掘的9座墓葬形制,推斷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來自3號墓室的一件銅甗,其銘文內容與虢國有關。
  • 7件出土文物串起惠州發展簡史
    隋代筒瓦:惠州設府成為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出土時間地點:20世紀80年代,惠州中山公園內 發現過程:在今惠州中山公園梌山西側,南北長100米的地表,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地表發現並採集了隋唐年間的筒瓦、板瓦和陶罐殘片等,正是隋唐朝代的生活遺址,揭開了惠州隋代總管府在梌山人類生活的遺存。
  • 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才不是這樣的!
    黑縐紗銀絲髻與金頭面明武進王洛家族墓出土只有已婚婦女才能佩戴髻。由於身份、家境的差異,婦女佩戴的鬏髻材質也各不相同,就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以金銀絲編結的髻是當時的主流時尚。為了看上去更加美觀,即使並不必需,明代婦女也會進行佩戴。金累絲樓臺人物頂簪江西南城明益莊王妃萬氏墓出土從出土實物來看,頂簪造型以花朵為主。有的簪託片平置,簪腳與簪身垂直;也有些簪頂呈側立,使圖案在正面可見。
  • 河北宣化發現遼代大墓,墓中驚現十二星座,還出土千年飯局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出土的文物可謂是不計其數,但是有很多文物的出土讓考古專家倍感意外。像杭州半山發現的戰國水晶杯、三星堆青銅立人、商青銅鴞卣等等,發現之初無不讓考古專家驚訝。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就是發現於河北宣化的一座遼代大墓。
  • 洛陽定鼎北路,發現一座明代墓葬,墓主官至知府,可惜嚴重被盜
    這不,一位網友在網上諮詢洛陽市文物局:「請問四月七日在定鼎北路營盤立交橋處發現的古墓,是哪個朝代什麼規格的墓葬,有無被盜的情況,出土有什麼文物呢?」洛陽市文物局很快給予回覆:墓葬已於4月14日清理完畢,墓葬為一座明代單室券頂磚室墓,根據出土的兩合墓誌記載墓主人是董用威和他的兩位夫人戴氏、王氏。墓葬被盜嚴重,葬具被毀,人骨不存,隨葬器物僅餘幾塊陶俑碎片。
  • 河南發現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 出土大量精美相州窯白瓷
    雕刻精美、紋飾描金、瑞獸護門、樂隊助興……近日,一座規模較大、布局嚴謹的隋代漢白玉石棺床墓在河南安陽被發現。專家表示,該墓砌築和雕刻技術高超,為研究隋代美術工藝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對研究民族及宗教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 明代山東王爺的「衣食住行」
    咱們山東六百年前恰好生活著一位朱元璋十分疼愛的王爺,他的墓葬在1972年由考古人員科學挖掘,出土了大量明代精美文物,成了今天我們了解明代王爺生活最為直接的參照。  1969年底,鄒城市一個村子發生了部分村民擅自挖掘山體的事件。村民們挖掘的這處山體位於當地九龍山南部,當地的尚寨村一直流傳山下埋葬著一位明代王爺的故事。
  • 山西柳氏民居:家族興衰的見證,中國古民居建築藝術絕品
    據柳氏後裔柳春芳墓志銘所載:「始祖琛,是由翼城縣遷沁歷之西文興村」,而柳琛是西文興柳氏明初始祖,唐末至明歷經宋、元兩朝,卻無柳氏一人,是因河東柳氏唐末選址徙居沁歷建造文興村。 因交通不便或還有其他原因暫居翼城南關一帶,直至明永樂年間柳琛發跡,才實現了徙居沁歷建造文興村的遺訓。百世書香門第,千年興旺氏族。
  • 唐墓出土特殊「玻璃杯」,曾被認為是仿製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專家們才發現,這其實就是一個戰國時的水晶杯,由一整塊水晶泥打磨而成。由於熟練的技術和優良的材料,它看起來就像現在的杯子。現在已經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到國外展出。而且除了水晶杯,我們國家還出土了很多「奇怪」的文物,比如在唐朝公主墓裡,竟然出土了一個「異形」頭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山東濟寧這座明代親王第一陵,曾出土山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後經驗證這是明鹿王墓,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魯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於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於同年四月初七日冊封為魯王。朱檀自幼好詩書禮儀,禮賢下士,博學多識,甚得朱元璋喜愛。後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餌金石藥,毒發傷目」,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薨,時年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