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2020-12-20 騰訊網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近十年來最大規模三國文物展「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正在中華世紀壇展出。

該展覽去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率先開幕,引發日本觀展熱潮。在東京和九州兩地巡展後,展覽回到中國,1月23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但由於疫情防控,中華世紀壇從1月24日起暫停開放,直至五一假期之後,展覽才重新限流開放。

觀眾觀看明代關公銅坐像,河南新鄉博物館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中日專家歷經3年,共同尋訪10多個省份,走訪近40餘家文博單位,幾乎遍及三國文物發掘和收藏的重點單位。他們從中精選出220餘件(套)文物,重現了真實的東漢—三國分立—西晉時期歷史風貌,並結合後世的三國演義故事,呈現出龐大的三國文化體系。

其中,曹操墓、曹休墓、曹魏大墓、朱然墓等多個重要墓葬的出土文物首次聚首。著名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在出土10年中,僅公開展出過一次。

中華世紀壇目前對持有「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門票者開放,其他展廳及場所暫不開放。三國志展覽線上已購票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通過微信「中華世紀壇參觀預約」小程序進行實名制預約登記,每日預約參觀人數限300人。

三國最新考古成果首聚 曹操墓多件文物現身

「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2019年率先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九州國立博物館啟動巡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60餘天中,觀眾數量超過33萬人次。其中10%的觀眾來自中國,不乏專程前往日本觀展的三國迷。

以2009年曹操高陵發掘為始,其後10年,三國考古重大成果迭出。最重要的發現包括曹魏家族的曹操高陵、曹休墓、西朱村曹魏大墓等。

這些重要考古成果首次在展覽中匯集。最受關注的文物,當屬「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石牌上的文字是確認曹操高陵的關鍵證據之一。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魏武王」就是曹操,他生前曾被封為魏王,其子曹丕建立魏國後,給已故的父親加上「武」的諡號,「魏武王」名稱由此而來。「常所用」的意義仍有爭議,有「曹操經常用的」和「曹操在常住的居所使用的」兩種觀點,後者是指專門用於地下陪葬的。與這塊石牌同時出土的,確實有一桿大戟,這塊石牌是武器的說明牌。這樣的石牌還在魏國其他貴族墓葬裡發現過,很有可能是魏國高等級貴族所特有的陪葬品。

曹操高陵多件文物進入此次展覽,不少是首次公開展出,包括三塊石牌、鎏銀銅張合器、瑪瑙餅、畫像石殘塊、玉觽、銀飾件等。陶器陪葬品有數百件,但瓷器只有少數幾件,此次展出的青瓷罐正是有代表性的一件。東漢到魏晉南北朝,青瓷廣為流行,不僅用於日常生活,還大量用於陪葬,這件青瓷罐表面有一層青色釉,但厚薄不均,還留下了加工時的布料紋路,這種比較粗糙的製作工藝,說明很可能是專門用於陪葬的瓷器。

青瓷罐,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曹休」銅印章為大將曹休的墓葬確證了身份,與曹休逝世年代印證,該墓葬成為首次發現的有明確紀年和墓主人姓名記載的曹魏貴族大墓,也是第一個曹魏時期的標誌性墓葬。

「曹休」銅印章,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展覽中的一些出土文物,可以讓觀眾直觀感受三國「薄葬」的傳統。

例如一組12件曹操高陵陪葬的陶鼎,周身沒有紋飾,工藝非常樸素,與漢代帝陵中紋飾繁複的銅鼎形成鮮明對比。曹操父子執政期間,大力推行薄葬。《三國志》記載,曹操去世之後「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也就是說曹操穿著平時的衣裳下葬,墓葬之內也沒藏有金銀財寶。曹操墓中的這些陶鼎與豫北地區中小型漢墓陪葬品幾乎一樣,與史料中的記載高度吻合。

陶鼎,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晉平吳天下太平磚」 標註三國時代落幕

三國時期徵伐不休,動亂的歷史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年的故事。展覽中的不少展品,直接指向一些著名的三國故事與人物。

展覽中的「孟騰子母印」,與諸葛亮徵討西南「七擒孟獲」有關。

孟姓曾是東漢魏晉時期雲南、貴州和川南一帶的「南中大姓」,可以左右南中政局。劉備去世後南中大姓造反,丞相諸葛亮南徵,七擒孟獲,平定動亂。史籍中關於孟騰的信息不多,歷史學家認為與孟獲來自同一豪族,代表了當時的地方勢力。

子母印起源於漢代,盛行於魏晉,小印可以嵌入大印中,故稱子母印。「孟騰子母印」大印印文為「孟滕之印」,小印印文為「孟滕」, 這對印章也是西南人群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物證之一。

展品中一隻童子對棍圖漆盤,歸屬於吳大將朱然,在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朱然曾在擒關羽、奪荊州的戰役中立下大功。朱然墓出土漆器60餘件,採用多種漆藝,是極為重要的考古發現,漆盤底部的「蜀郡作牢」說明其產地為蜀郡,蜀郡漆器出現在東吳墓中,或表明儘管吳蜀之間存在對峙,但經濟文化交流並未斷絕。

銅車馬儀仗俑,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墓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曾出土過銅奔馬(即「馬踏飛燕」)的甘肅武威雷臺漢墓中,一共發現了銅車馬類儀仗俑99件,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的一批銅車馬儀仗俑,包含騎馬武士、銅馬、銅軺車、銅輂車、銅斧車等。這批儀仗俑此次在展廳「列陣」,生動展現了東漢末年的軍事圖景。

「晉平吳天下太平」 磚,南京市江寧區出土,南京市博物總館藏。圖/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晉平吳天下太平磚」也是標註三國史的重要文物。這塊磚出土於南京江寧索墅西晉墓,側面模印了花紋和文字,文字內容連讀為「姓朱江乘人居上(描)大歲庚子晉平吳天下太平」。這裡的庚子年應為太康元年(公元208年),這一年西晉滅吳,三國落幕。

■ 幕後:

中日專家3年尋訪聯合策展,85%展品首度展出

這個關於三國的大展,凝結了中日兩國對三國文化的熱愛,由中日兩國專家攜手打造。

日本人對於三國文化情有獨鍾,不僅三國故事、人物在日本知名度頗高,也誕生了一批漫畫、歷史劇等演繹作品。

2008年,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的「大三國志展」就曾在日本東京、北海道、關西、福岡、香川、松阪、前橋等七地巡展,參觀量達100萬人, 引發轟動。2016 年,時任東京國立博物館副館長松本伸之拜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提出希望再次合作舉辦「三國志展」。次年3月至12月,日本放送協會NHK、東京國立博物館相關專家學者來到中國,考察了十多個省市40多家三國相關的博物館、遺址、遺蹟,重點考察了三國有關「帝陵」和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

距「大三國志展」11年之後,「三國志展」又一次率先在日本開幕。從去年7月至今年1月,先後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九州國立博物館巡展。開幕之前,東京各地就開啟了長達數月的預熱,來自河南新鄉博物館的關公銅像海報,懸掛在新宿、澀谷的街頭。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穀真美說,「三國志展」是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最大規模的中國主題展之一,其中85%的展品是首度在日本公開展出。

展覽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觀眾排長隊等待入場。圖/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許嫈曾介紹,2008年「大三國志展」的不少文物與曹操家族有關,最受矚目的是曹操父親曹嵩的一件銀縷玉衣,以及一件曹操書法「袞雪」的拓片。而此次新展,則呈現了更為重磅的曹操文物。2009年,河南安陽曹操墓中一批重要文物出土,包括直接證明墓主身份的關鍵證據「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石牌。這些文物是三國研究史上最大發現之一,去年系首次在海外展出。

曹操高陵文物在國內也僅展出過一次,「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於2017年首都博物館的「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展出,「三國志展」是第二次公開亮相。

東漢「偏將軍印章」金印,重慶市嘉陵江邊採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 對話

策展人柳青:用關公銅坐像壓軸,呈現後人對三國的演繹

新京報:在設計上魏蜀吳三國部分的展廳風格明顯不同,有什麼考慮?

柳青:魏蜀吳三國的設計風格,與三個國家本身特點有關。比如蜀國是天府之國,蜀中以生活富足休閒著稱,從展示的很多陶俑中有所體現,這部分展覽牆壁的美術設計用了很多竹子,這是四川有代表性的植物。

吳國水路通衢,進出口貿易發達,展廳設計成象徵海洋的藍色,地面上也設計了幾道水系的圖案。魏國的特徵是制度創新,包括九品中正制,都城的中軸線,展廳四周用圖表形式介紹了這一系列制度創新。

展廳中「箭雨」的設計與火燒赤壁的壁畫交相輝映,烘託三國徵伐的歷史氛圍。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三國文化經過了上千年的不斷演繹,如何呈現三國文化的延續與演變?

柳青:除了考古發現的一些文物,展覽還展出了一些三國故事的演繹版本。比如在第一部分,展示了幾幅內蒙古清水河伏龍寺的清代關帝廟壁畫,畫上有鞭打督尤、大破黃巾、霸橋進袍等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故事。來自天津博物館的張玉亭制古城訓弟彩塑和三國人物故事圖頁,也是通過不同形式展示的三國故事。還有一件明代張瑞圖草書《前赤壁賦》冊,這些都是後代人對三國的不同演繹,展現了很多大家熟悉的《三國演義》故事。

包括這次展覽海報中的明關羽銅坐像,來自河南新鄉博物館,其實也是後代的一種演繹。從內容來看,應該放在展覽開篇的位置,或者蜀國的部分裡。但是這個展品的分量很重,我們移到了結尾的部分,能起到壓軸的作用。

新京報:如何利用這些零散的文物,讓觀眾直觀感受三國這個時代?

柳青:一方面通過展廳的色彩、多媒體等設計,讓觀眾比較直觀地理解三國時代。另一方面,展板上的文字也會告訴觀眾,這組文物為什麼擺在這裡,能展現三國的什麼特點。例如通過一組來自廣西的銅器,觀眾能夠想像諸葛亮南徵的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導覽上注重學術性和公眾性的調和。文物展牌上有兩個導覽二維碼,其中一個內容由社科院漢唐所專家撰寫,考古色彩濃厚,非常嚴謹;另一個是從大眾尤其是孩子的角度來撰寫,貼近公眾的理解。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丁天 校對 趙琳

相關焦點

  • 日本東京博物館《三國志》大展:曹操高陵相關文物的首次海外展出
    這次展覽精選展出了全國46個博物館的162件三國文物,這些博物館雖然我全都想去,但去過只有6家!講真,作為三國迷,專門飛來東京看這展,比在國內逐個博物館巡遊,可划算多了!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7月9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
  • 盜墓賊多次光顧曹操墓,3.25萬平方米的安陽高陵有多少件文物?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頒布《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西門豹祠在今安陽市安豐鄉豐樂鎮村一處臨鐵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曹操墓所在位置之前是個高高的土丘,磚廠挖土造窯,將土丘漸漸挖低。
  • 日本人描述曹操屍骨:曹操的頭骨層被人取出來,用刀砍後埋土裡?
    先說正事,位於北京的中華世紀壇正在舉辦「三國志」特展,目前世紀壇只接待成功預約「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的觀眾。想要參觀,你必須要完成兩步操作!1:買票。可以在購物軟體搜索「三國志特展」,選好張數購買,會以電子碼的形式在購物軟體中給你。
  • 「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移師南京 展出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
    新華社南京12月20日電(記者朱筱、蔣芳)合成「明」字的雲託「日」「月」紋銀飾件、定陵萬曆帝棺內出土的金盆……南京市博物總館與北京、南京等地多家博物館聯合舉辦「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並於近日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
  • 日本人為何如此熱愛三國|福岡《三國志展》觀後記(之一)
    《三國志展》是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籤署40周年的一次大展,7月9日至9月16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1日至明年1月5日在位於福岡的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在日本整個展期長達半年。展覽展出了220餘件(組)漢末、三國時期的文物,它們來自50家中國文博單位。
  • 跨年特展裡的祥瑞、名跡、文物以及畢卡索的紙
    」特展呈現南北朝造像的「益州風範」;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大展、紅樓文化展、首都博物館的「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在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巨幅名畫」與「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等均極具看點。
  • 411件海昏侯墓文物首博開箱 下周三開始展出 參觀需提前預約
    文物工作人員正在測量文物尺寸。   首都博物館昨日發布消息:由於文物極為珍貴,該展覽將採取預約參觀制,前期以團隊為主,散客每天只有1000個參觀名額;3月19日起展覽只接受個人預約,每天開放預約名額5000人。一旦參觀需求量大,博物館可能會臨時加開夜場。   文物箱裹保鮮膜「保溼」   此次到京辦展,江西一共帶來了15箱海昏侯文物。
  • 海昏侯墓文物周三亮相首博 包含墓主人身份關鍵性證據
    這位「沉睡」了2000多年、擁有近兩萬件珍貴陪葬的神秘墓主人的身份謎團,牽動著大家的眼球。他是誰?他真是漢武帝之孫、漢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劉賀嗎?   昨日,記者從首都博物館獲悉,在即將亮相的441組件海昏侯墓文物中,將有詳實的物證和書證揭開墓主人身份。
  • 曹操墓驚現中國最早白瓷
    □首席記者 於茂世 文圖   引子  1949年前,殷墟15次考古發掘,共發掘隋唐墓175座,出土不少隋唐瓷器。  在殷墟的陰影下,相州窯比鴻毛都輕。  這批瓷器,至今無人研究,無人整理,至少無人公開發表考古報告。
  • 首都博物館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重現大明風華
    展覽前言 2020年1月17日,首都博物館2020年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開幕。展覽匯集了北京、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共267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級品37件(套)。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11月,北京宮殿建成,永樂皇帝朱棣以之昭告天下,並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初)在奉天殿接受朝賀,北京變為京師,而南京變為陪都。
  • 首博2020年重點展覽公布 開年特展「出圈」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7日電(記者 上官雲)17日,首都博物館(以下簡稱「首博」)公布了2020年度重點展覽概況,同時宣布2020年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正式拉開大幕。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引關注在展廳認真參觀的人們。首都博物館攝影師 張京虎 攝「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是首博的開年特展,十分受關注。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共同協辦。
  • 闊別2000年 60件海昏侯墓文物後天亮相巨野博物館
    此次參展的青銅編鐘掛鈎(資料圖)此次參展的青銅鈕鍾(資料圖)此次參展的青銅鼎(資料圖)此次參展的青銅壺(資料圖)此次參展的青銅提梁樽(資料圖)4月20日,巨野縣委、縣政府,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主辦的
  • 「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特展藏著哪些「彩蛋」?
    南報網訊 一場展覽、99件文物,道盡古都南京的6000年文明史。如果文物會說話,它們會講述關於這座城市怎樣的過往?  正在南京市博物館多功能廳展出的「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特展,匯集了南京市博物總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圖書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8家文博單位的精品文物,其中一半以上為國家一級文物。
  • 8件「鄂籍」海歸國寶亮相!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覽中最引人關注的,是2019年我國政府從日本追索回來「曾伯克父」青銅器群,包括鼎1、甗1、簋1、盨2、壺2、霝1,共計8件珍貴文物。這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回歸文物,也是這批來自湖北的青銅組器追索回國後首次重返故土、在京外展出。專家介紹,曾國是西周早期周王室分封至江漢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始祖為「南公」,可與齊、晉、魯等大國並列於《史記》中的「世家」,與文獻中的「隨國」為一國兩名。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展館:用心策展,守望經典與人文
    回顧一年來的藝術展覽與特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藝術場館史無前例地開開關關、展覽史無前例地斷斷續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編輯部盤點的2020年這十處藝術場館只是中國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群裡的部分代表。此外,「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以極短時間而匯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創作的美術作品近200件(套)。既有八十多歲的藝術名家作品,也有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筆下的抗疫作品。「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9月,展覽「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相關文物。
  • 「曾世家」文物特展 述說曾國八百年傳奇史(組圖)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首次以展覽形式全面梳理曾國近八百年歷史。本次展覽精選葉家山、郭家廟、蘇家壟、文峰塔、棗樹林等重要曾國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共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四個單元,串聯起曾國從西周早期立國到戰國中期滅亡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基本面貌。
  • 北大校內開絲綢之路特展,不少市民遭遇進門難,讓黃牛鑽了空子
    11月1日,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迎來年度大展「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展覽匯聚70件(組)新疆文物。「小河公主」、「營盤男子」服飾以及《三國志 吳書 孫權傳》寫本殘卷等珍貴展品均亮相其中。不少觀眾專程前來觀看「小河公主」。
  • 河北學者被指身份虛假靠質疑曹操墓躥紅網絡
    9月11日,「閆沛東」首次在河北一媒體上公開自己的照片。(翻拍圖)晚報記者 廖謙自從閆沛東聲稱自己有曹操墓造假的「鐵證」後,名聲大震,網絡熱度蓋過了反曹派領軍人物倪方六,成為反曹派一號人物。但其飄忽不定的語言,從來不公開亮相的行為吊起了眾多網友的胃口,閆沛東到底是誰,他是做什麼工作的,他質疑曹操墓造假的目的是什麼,他又有著什麼樣的文化背景。網友們對他身份的關注甚至超過曹操墓爭論的本身。但隨著事件的發展,網友們發現都被閆沛東「忽悠了」,閆沛東公開的四個身份沒有一個是真的,他的邢臺師專學歷被否認,博客頭像用的是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
  • 曹操的墓,真的設有72疑冢?
    摸金校尉在盜墓小說中出現的非常多,但是根據野史的記載,摸金校尉其實是曹操手下的一隻軍隊。前來勘探的人員確認了這是一座大型墓葬,而且認為這是一代梟雄曹操的墓葬。        曹操下葬口中所含的「翡翠珠」出世,這顆價值千萬的翡翠極品在泥土包裹中一次次躲過盜墓者的洗劫,終得以完好留存。曹操墓自發掘以來風波不斷,疑冢重重,而陸續出土的數百件珍貴文物逐漸證明了墓主曹操的確實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