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二十四,年味漸濃。在當下,觀展過新年已漸漸成一種過年的生活方式之一。
各地除以生肖、年畫、祥瑞為主題的鼠年迎新展外,幾乎所有大型的美術館、博物館都相繼開幕了跨年特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為您梳理春節前後的展覽精選:
在上海,上海博物館除了唐招提寺文物展,歷代書法館、歷代繪畫館呈現了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一些久未露面的作品;在成都,「映世菩提」特展呈現南北朝造像的「益州風範」;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大展、紅樓文化展、首都博物館的「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在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巨幅名畫」與「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等均極具看點。
此外,一些個展與聯展也頗有特色,如中華藝術宮的「賀友直畫上海展」、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歐遊90周年紀念展」、上海古美術藝術中心的「青春有約·不忘童心」兩岸三地謝春彥、羅青、劉培和書畫聯展」、明珠美術館的「風景與書」特展、廣州美術館的「西遊南行——丁立人個展」、浙江錢君匋藝術研究館的「畫隱 浙江美術館館藏朱豹卿作品展」等。
在海外,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文徵明誕辰550周年紀念特展、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的「畢卡索與紙的藝術」特展、美國國家美術館的歐洲戶外繪畫展等同樣精彩紛呈。
上海
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
展期:2020年1月14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廳、書畫館、陶瓷管、玉器館
鼠年新春之際,上海博物館特別甄選五件與鼠有關的文物,首次採用分散多點式的展覽呈現方式,鼓勵觀眾在探索中發現各個靈鼠的精彩故事。
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館換展
展期:常設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內的思路,新增書法精品、新品共計九件。其中,《淳化閣帖》中的王羲之遠宦、蜀都諸帖、元代楊維楨募緣疏、明代祝枝山和陶詩,南田畫跋均是首次在書法館常規展中展出,此外還有北宋蘇軾《行書答謝民師帖卷》、明代王寵小楷《包山集》、清代金農 《隸書錄趙構女史箴軸》、吳昌碩《行書七言詩軸》等。
上海博物館歷代繪畫館換展
展期:2019年12月17日—2020年2月1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2020年伊始,上博繪畫館更換了一些新展品,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卷》、元代王冕《墨梅圖》等一些久未露面的作品再次亮相,更有一些作品首次亮相。此次歷代繪畫館常設展覽更換陳列,將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新增書畫精品、新品22件。
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
展期:2019年12月17日—2020年2月1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以鑑真營造的唐招提寺為具體背景,遴選了描繪鑑真弘揚佛法、壯烈人生的《東徵傳繪卷》(重要文化財)等5組該寺珍藏的與鑑真相關的珍貴文物。此外,展覽還將展現東山魁夷為唐招提寺創作的隔扇畫,以彰顯中日文化交流的淵源,續寫中日兩國的友好篇章。
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
展期:2019年12月7日—2020年2月23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為紀念金西厓先生去世四十周年、誕辰一百三十周年而舉辦,展覽系統展出金西厓的竹木雕刻作品。展覽包含展品共計163件(套),以竹刻作品為主,還包括木雕、繪畫、印章、拓本、名家題跋、檔案資料等與金西厓藝術生涯有關的文物。
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崙——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
展期:2019年11月5日—2020年2月9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將展出八十餘件來自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收藏的藝術珍品,通過油畫、雕塑、版畫、模型、書籍和手稿等多樣形式,對法國藝術自路易十四至拿破崙帝國時期以來逐步邁向歐洲藝術之巔的澎湃歷程進行回顧。
「海上風華——賀友直畫上海」
展期:2020年1月18日-2020年3月31日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覽以賀友直畫上海為題,從畫家捐贈中華藝術宮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藏品中遴選《海上繁華》、《三百六十行》進行展出,觀眾可隨著畫家的目光回味老上海的歷史風韻。其中上海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三百六十行》為首次對外展出。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成立25周年特展
展期:2020年1月15日起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此次紀念特展由「劉海粟歐遊九十周年紀念展」「劉海粟文獻展」和「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組成,均以藏品和文獻結合的方式,從不同角度梳理劉海粟的壯麗一生。在這三個展覽中,最大型的是「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周年紀念展」,展覽以時間順序梳理了從1926年9月12日接教育部之命委派歐遊,至1935年6月25日第二次歸國的點滴,清晰解讀了劉海粟首次歐遊學習和吸收西方美術、以及再次歐遊將中國當時的藝術帶到歐洲之歷程。
「青春有約·不忘童心」兩岸三地謝春彥、羅青、劉培和書畫聯展
展期:1月19日—2月12日
地點:上海古美藝術中心(顧戴路205號)一樓朵雲軒古美展廳
三位出生於1940年代的華人藝術界名家,謝春彥、羅青、劉培和,一在上海,一在臺北,一在新加坡,最年長的生於1941年,最年輕的羅青,生於1948年,然而他們卻都有著一種童心,有著一種青春放歌的抒懷,也在作品中追求一種人生的單純與真趣。此次展覽的作品近百幅,既有大幅畫作,也有滿紙或奔放或古拙的書法,也有手卷與小品之作,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類型。既見出三位藝術名家的藝術探索與追求,也見出兩岸三地藝術風格的和而不同與文人書畫的性情真趣。
「風景與書」
展期:2020年1月17日-2020年5月5日
地點:明珠美術館(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8樓)
兩周歲的上海明珠美術館以「風景與書」的獨特展覽迎接新春。展覽邀請了陳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徐冰等藝術家,圍繞「風景與書」的主題進行了呈現。展覽還呈現了一組五代、宋元、明清的古代書籍,令觀眾在穿梭古今的藝術與文獻之旅中步入即將來到的庚子新春。漫步展廳,觀書中畫、遊畫中景、遇景中人,可謂一場融貫古今的對話,一次跨越千年的漫遊。
對話:視覺進行時
展期: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24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出二十世紀至今的繪畫及雕塑作品,共分為三個部分:30-60年代,70-90年代,千禧年至今。展覽通過時間的發展來探索視覺文化在藝術作品中的傳遞與延續,發掘不同時期的流派與表現方式,以及同時期的流行與風格。觀眾可以通過展覽去發掘這種來自不同時空之間的對話。
承古萌新 瑞靄迎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年畫展
展期:2019年12月27日—2020年3月1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覽展出兩館所藏全國各地年畫精品87組,內容涵蓋全國27個年畫產地的年畫流派和典型作品,其中,「老鼠娶親」即是其中一例,也是各地年畫慣常表現的主題。
有間書房系列展 第三季
展期:2020年1月12日—3月4日
地點:安簃(靜安區銅仁路90弄4號1樓)
今年是蘇軾誕辰983年,為紀念其誕辰,主辦方徵集以蘇軾為主題的藏品,包括宋石清拓《雪浪齋碑》、《姑蘇帖考》、清拓趙松雪《赤壁賦》等,文人與文玩互文見義,在書房這樣的自我修行空間裡,雙方互相呼應,互相交錯,在各自的生命經驗上互相滲透、互相補充。
鮑勃·迪倫藝術展
展期:2019年9月28日 —2020年3月8日
地點:藝倉美術館
展覽展出鮑勃·迪倫從1960年代至今超過250件作品,包括手稿、素描、油畫、雕塑及影像等,展現他在藝術領域的創作。
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展期:2019年11月8日—2021年5月9日
地點:西岸美術館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期間,美術館將為公眾帶來三場為期18個月的常設展,以及每年兩場的臨時展。「時間的形態」作為首個常設展,匯集了來自蓬皮杜中心的百餘件館藏作品,將向公眾介紹中心在藝術收藏方面的定位和歷史,以及相關藏品同歐洲乃至整個西方社會的重要淵源。
讓·努維爾:在我腦中,在我眼中……歸屬……
展期:2019年11月7日—2020年3月1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是普利茲克獎得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這將是他中國首次個人展覽,這個展覽並非一次常規的建築展示,努維爾將把展廳轉變為一間飽含光影力量的劇場。這個劇場將首度公開一部由努維爾擔任監製的長達三個半小時的電影,同時展出6件以建築為原型的藝術作品,讓觀者沉浸式體驗這位建築師設計實踐背後的所見與所想,從而進入其思緒和情感的歸屬之地。
風流餘韻——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南社文物、文獻展
展期:2019年12月18日—2020年3月22日
地點:崧澤遺址博物館
此次展出的南社文物文獻基本來自1930年代上海市通志館舊藏, 1950年柳亞子捐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文獻,少數為其他南社社友遺留物品,九成以上的展品均為首次與觀眾見面。
家國印記 攝影展
展期:2019年12月30日—2020年3月1日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中山東一路27號6層)
陳海汶生於1958年的上海,小時候家境貧寒但卻熱愛畫畫,新中國主題繪畫作品深深印刻在他心裡,1983年有了人生第一臺海鷗4B雙反相機,他將印刻在心裡的畫面結構應用到攝影中,心無旁騖的堅守著攝影人這一身份。此次展覽分為「外灘」、「幸福生存」、「中國56個民族」、「上海浦江兩岸老工業」4大板塊組成。
北京
「1420:從南京到北京」
展期:2020年1月17日-2020年6月28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此次展覽圍繞明代遷都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分「定都南京」、「遷都北京」、「用致雍熙」三大部分。
此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展覽匯集了北京、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共267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級品37件(套),包括明太祖朱元璋信札、 「黔寧王遺記」金牌、"子剛"款玉器。
「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
展期:2020年1月16日-2020年2月29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覽集中展示37件套國家博物館藏祥瑞題材文物,包括周代「者生」文鼎、青玉夔龍紋璧、漢代鎏金「中國大寧」神獸紋鏡,其中許多文物系首次展出。
「灼灼其華——北京畫院藏寫意花鳥畫精品展」
展期:2020年1月10日-2020年2月10日
地點:北京畫院
展覽聚焦近現代寫意花鳥,展出北京畫院珍藏的吳昌碩、齊白石、陳半丁、汪慎生、李苦禪、王雪濤、崔子範等11位名家的近60幅珍品,幾乎可以見出中國近現代寫意花鳥畫的「半壁江山」。
大聖遺音——鍾粹宮古琴藝術展
展期:2019年11月29日—2020年2月29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故宮博物院開設的第一個古琴和與古琴相關的器物展覽,除展示院藏唐、宋、元、明、清古琴標準器各一把外,還搭建古琴與明清帝王的生活展區,展示琴墨、琴式盒等生活類器物。
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
展期:2019年12月10日—2020年2月29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鍾粹宮展廳
是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首次舉辦以一至九世班禪額爾得尼和扎什倫布寺為主題的文物展覽。展覽將展出220餘件(套)展品,其中140餘件(套)文物來自故宮博物院,另外80餘件(套)來自扎什倫布寺,這些展品大多數為首次公開展出。
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
展期:2019年12月13日 —2020年3月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展出超過300件文物,主要為陝西劉家窪遺址出土的青銅禮樂器、車馬器、兵器、金玉器、陶器等,大多數是首次公開展出,介紹劉家窪遺址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部分展品來自梁帶村芮國墓地,共同揭示3000多年前的芮國歷史。
中國古代佛造像
展期:長期陳列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範。展覽力圖通過265件藏品勾勒中國古代佛造像的發展歷程,系統地呈現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豐富內涵,彰顯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開放包容和博大精深。
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
展期: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2月28日
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展覽由北京大學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展出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維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博物館、木木美術館等11家博物館的共70件(組)文物,包括公元前1500年的 「小河公主」乾屍、出自漢晉時期的「營盤男子」服飾、《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寫本殘卷以及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陶俑。
十九世紀的「吟遊詩人」館藏德拉克洛瓦版畫展
展期:2019年12月20日—2020年9月13日
地點: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展覽主要展出唐納德·斯通教授捐贈的19世紀藝術大師德拉克洛瓦的傑作,包括4幅素描、1幅水彩畫、2幅蝕刻版畫和41幅石版畫。
江蘇
「回望江南——蘇州美術畫賽會100周年特展」
展期:2020年1月1日—2020年2月16日
地點:蘇州美術館
展覽以作品與文獻聯合展陳的形式,呈現二十世紀上半葉在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明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國早期美術展覽的面貌。
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
展期:2019年12月20日—2020年3月15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此次展覽是清代收藏家系列學術展的第四個展覽,以《三松堂書畫記》《須靜齋雲煙過眼錄》為記錄依據,展示蘇州潘氏家族中潘雋奕、潘世璜、潘遵祁等祖孫幾代人的收藏,展品以書畫、碑帖、手稿為主,延續了明清傳統文人的審美趣味。
兄弟王——從滿城漢墓到大雲山漢墓
展期:2019年12月20日—2020年3月29日
地點:南京博物院
由南京博物院與河北博物院聯手打造的反映漢代諸侯王文化禮儀生活的展覽,分為「諸侯王權」「王室儀軌」「事死如生」「永生之夢」四個部分,將兄弟王兩座陵墓中考古發掘的250件/套精品文物融合在主題中穿插展示,珍貴文物達90%以上。
浙江
「秘色在人間——越窯秘色瓷特展」
展期:2019年11月14日—2020年2月1日
地點:慈谿市博物館
展覽不僅展出了慈谿博物館和上林湖越窯博物館館藏的近60件精美秘色瓷,還匯聚了故宮、法門寺等全國七家文博單位的秘色瓷珍品,其中陝西法門寺博物館史無前例地一次性出借5件地宮出土的秘色瓷。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
展期:2019年11月15日 - 2020年2月16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展出全球42家文博機構的513件/組文物,闡釋12-15世紀龍泉青瓷在中國本土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發展、使用情況、技術傳播,立體化呈現龍泉青瓷文化的全球化圖景,也是對浙江省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專家近10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最憶是江南——湖州凡石橋宋元遺址出土文物展
展期:2019年12月8日 - 2020年2月9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
展覽匯集了湖州凡石橋遺址出土的二百餘件文物,期望通過這一件件出土遺物,讓更多的人了解宋元時期繁榮富饒的江南,了解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畫隱 浙江美術館館藏朱豹卿作品展
展期:2020年1月19日 - 2020年2月16日
地點:錢君匋藝術研究館
朱豹卿(1930—2011年)先生的繪畫從吳昌碩、齊白石入手,由黃賓虹悟入。得傳統筆墨精神,顯心性光華。他的繪畫從傳統而入,終從傳統化出,他說:「在大方向上,我是有掌握的,畫畫的意義在精神層面,無關實在物質。」其畫風呈現出「豪華落盡見真淳」般的沉靜與恬澹。他的筆墨語言溫潤雅厚,無絲毫的霸悍之氣,章法空靈,其線條簡練純粹,著墨不多,卻意味雋永純正,直指內心的思想深度。他的水墨畫著意於「心」、「空」、「簡」、「淡」,豐富了「浙派」繪畫的內涵,為傳統「浙派」繪畫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廣東
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五百年
展期:2020年1月10日 - 2020年5月5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覽展出從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借展的60幅繪畫作品,年代跨越14-19世紀,涵蓋文藝復興、法國印象派,以及義大利、荷蘭、英國等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流派作品,呈現歐洲繪畫500年的發展史。
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
展期:2019年12月22日—2020年3月1日
地點: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展覽展出文藝復興至20世紀的160餘件宮廷珍寶華麗亮相,跨越4個世紀、覆蓋20個國家,其中2017年在Osenat拍賣行被中國藏家買下的拿破崙皇冠上的一枚金葉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西遊南行——丁立人個展
展期:1月14日—2020年2月9日
地點:廣東美術館
「西遊南行——丁立人個展」,集中展示九十歲的藝術家丁立人《戲曲人物》《西遊記》重彩系列作品一百餘幅,配合他樸實而真誠的文字,及其各個時期重要文獻手稿,以此表現他真、善、美的藝術追求,勾勒出其藝術風貌。廣東美術館一直關注現當代美術中每個鮮活的個案現象,通過對個案的深入研究和展示,向公眾展示中國現當代美術豐富性的同時,推動與充實對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研究。
太原
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
展期:2019年12月12日—2020年3月12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墓葬壁畫是山西博物院的特色收藏。此次展覽集中展示婁睿墓壁畫、九原崗墓壁畫、水泉梁墓壁畫等代表北朝墓葬壁畫最高藝術水平作品,鮮活呈現北朝高超的繪畫藝術和真實的社會面貌。
「百川匯海——院藏百年捐贈書畫藝術」
展期:2020年1月21日—2020年4月21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展覽從館藏的眾多珍貴捐贈文物中精選展示50幅古代書畫作品,包括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接蝠圖》軸,清代傅山《臨王羲之明府帖》軸,元代顧安《風竹圖》軸等。
重慶
「百川歸海——天津博物館藏明清書畫展」
展期:2020年1月15日-2020年4月12日
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展覽依託天津博物館館藏優勢,從明清紛繁複雜的繪畫流派入手,梳理各流派的藝術特色,以及分屬不同流派的畫家群體,選取「浙派」、「吳門」、「松江」、「安徽」、「揚州」、「海上」等十一個畫派作品進行展示。展覽在闡述繪畫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的同時,也勾勒出明清中國繪畫的總體面貌。
四川
「映世菩提」特展
展期:2020年1月14日-2020年5月
地點:成都博物館
展覽以南北朝佛教造像為主題,聯合四川、河北、山東、甘肅、陝西等地12家相關文博單位,共展出102件(套)展品,包括青州、鄴城造像等,以全新角度及視野重新審視南朝造像,解讀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發現三星堆:三星堆與巴蜀考古」特展
展期:2019年12月20日—2020年3月20日
地點: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展覽展出文物共286件,包括神秘的青銅縱目面具、戴金面具人頭像、體量巨大的商代石璧等,其中,國寶級文物玉邊璋是近30年來首次公開展出。
湖南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
展覽時間:2020年1月15日-2020年6月15日
展覽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展覽聚焦於以往公眾並不熟悉甚至學界不太重視的明清寫實類人物畫,特別是試圖從明清以來的傳統祖宗畫和行樂雅集圖、風俗人物及道釋神仙圖中,解讀中國文化、中國傳統,展現明清以來的傳統中國家族社會和普羅大眾的生活與信仰。
臺北
巨幅名畫
展期:2020年1月1日~2020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作為臺北故宮頗具特色的常設展,「巨幅名畫」將繼續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如馬遠《畫雪景》、文伯仁 《吳山春霽》、王翬《千巖萬壑圖》等。
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展期:2020年1月1日—2020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次展覽將分第一期(1月1日至2月13日)和第二期(2月14日至3月25日)兩個時間段,展出20件(組)「職貢」主題書畫,包括傳為唐朝閻立本《職貢圖》卷、《王會圖》卷、傳為唐代周昉的《蠻夷執貢圖》冊,傳宋李公麟《萬國職貢圖》卷、元趙孟頫《貢獒圖》卷等,可謂傾囊而出。
受贈名畫展
展期:2020年1月1日—2020年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覽選展作品以活動於北京、上海畫家為主,包括吳昌碩(1844-1927)、齊白石(1864-1957)、陳衡恪(1876-1923)、陳年(1876-1970)、吳湖帆(1894-1968)、溥儒(1896-1963)、張大千(1899-1983)、王雪濤(1903-1982)、謝稚柳(1910-1997)等人。
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展期:2020年1月1日 —2020年 3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次展覽將展出我國不同時期的篆書作品,包括西周青銅器毛公鼎的全形拓與銘文拓片等,介紹篆書的風格流變與不同的欣賞角度。
海外
華盛頓
自然的真實:歐洲戶外繪畫,1780-1870
展期: 2020年2月2日—2020年5月3日
地點:美國國家美術館
展覽「自然的真實」展出了100餘幅歐洲1780-1870年間戶外繪畫,展出畫家包括吉恩·巴蒂斯特·卡米爾·柯羅(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西蒙·丹尼斯(Simon Denis),朱爾斯·科尼內特(Jules Coignet)和安德烈·吉魯(AndréGiroux)。
紐約
雅克·路易斯·大衛和凱欣德 威利:拿破崙率領軍隊
展期:2020年1月24日—2020年5月10日
地點:布魯克林博物館
展覽將展出藝術家凱欣德 威利(Kehinde Wiley) 2005的畫作「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與19世紀雅克·路易斯·大衛的畫作「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Jacques-Louis David’s Bonaparte Crossing the Alps, 1800-1),兩張畫作通過強烈對比,形成了有趣的對話。
東京
誕辰550周年紀念:文徵明及其時代
展期: 2020年1月2日—2020年3月1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活躍於明朝中期的文徵明(1470-1559),他的創作提升了當時的書法水平,對後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不例外,尤其在江戶時代,文徵明的書法在日本書界佔主導地位。2020年是文徵明誕辰550周年。東京國立博物館和書道博物館連袂舉行了文徵明大展,展出日本現有的文徵明作品和在同一時代活躍大家的書法,探索文徵明的魅力並介紹其對後代的影響。
「成對」看的繪畫
展期:2020年1月9日 -2020年2月11日
地點:根津美術館
東方繪畫中有許多2幅一對或者3幅一組的複數構成作品,如對幅、屏風等,以成對的形式讓繪畫不僅可以作為整體被鑑賞,其中單幅也可以成為獨立的作品。此次展覽將著眼於「成對」繪畫的連續性、獨立性與對比性,呈現其豐富多樣的趣味。
上村松園與美人畫的世界
展期:2020年1月3日 - 2020年3月1日
地點:山種美術館
展出山種美術館(Yamatane Museum of Art)收藏的所有上村松園作品共18幅,其中包括《螢》、《砧》、《牡丹雪》等代表作,此外還會介紹近代日本畫中不同風格的美人形象。
未來與藝術:人工智慧、機器人、城市、生活
展期:2019年11月19日—2020年3月29日
地點:森美術館
過去數年的技術進步正在對今天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展覽展出100組作品/項目,旨在鼓勵觀眾去思考城市、環境議題、人類生活方式以及未來人類可能的狀態等等。展覽將生物學、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與藝術、設計和建築相結合,探索何為人類、何為生活。
巴黎
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紀念展
展期:2019年10月24日—2020年2月24日
地點:羅浮宮
今年是達·文西逝世500周年,羅浮宮將展出近20幅油畫,以及相關的小幅作品、素描手稿以及雕塑等,全面回顧他的職業生涯。展覽的核心是羅浮宮收藏的5件作品:《巖間聖母》、《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蒙娜麗莎》、《聖施洗約翰》,以及《聖母子與聖安妮》,另有超過10幅油畫借展自英國和義大利的藝術機構。
倫敦
「畢卡索與紙的藝術」特展
展期:2020年1月25日—4月13日
地點: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
2020年1月25日起,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將聯合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巴黎畢卡索美術館舉辦「畢卡索與紙的藝術」特展,從《格爾尼卡》的研究到4.8米寬的拼貼畫,展覽呈現橫跨畢卡索80年生涯的300多件紙製作品。
特洛伊:神話與現實
展期:2019年11月21日 —2020年3月8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覽展出300件與特洛伊城相關的歷史文物與藝術作品,年代跨越3000年,深入探討特洛伊神話對西方藝術與文學史的影響。
貨幣危機1914-1924年德國緊急貨幣
展期:2019年10月3日—2020年3月29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otgeld,即緊急貨幣,發行於早期魏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德國那段動蕩歲月的有力物證。此次展覽中,從反映1917年災難性食物短缺的「蕪菁貨幣」(Turnip Notgeld),到豐富多彩的以各地區地標和民間故事為主題的票面設計,都反應了德國社會與政治風貌的獨特設計,展現了緊急貨幣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如何應對國家危機。
資訊
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將於3月舉辦
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近日在北京798舉辦發布會。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總裁、798藝術區創始人王彥伶宣布,將於3月12日舉辦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與畫廊周北京2020相連,成為展覽與論壇相結合的當代藝術盛事。論壇總策劃胡欣和專題論壇主持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出席了發布會。
據了解,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創建於2019年,旨在搭建一個東西方對話平臺、一個思考和認知平臺、一個思辨和學術的平臺。第二屆北京國際藝術高峰論壇,主辦方將視野聚焦於當下全球熱門話題「藝術與科技」,分別邀請法國策展人黑陽將主持探討《數位化藝術形式如何影響/改變策展規則》,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將領銜對話《藝術與科學》。
據悉,法國策展人黑陽所主持探討的《數位化藝術形式如何影響/改變策展規則》,將把視點關注在當下世界各地,藝術家們都在以計算機為新的視覺語言來創造新形式和新圖像。同時,各藝術中心、藝術節和博物館也採用不同展覽形式,邁入這一最新潮的「新媒體」領域。然而,數字藝術的特質,迫使展覽的視覺感、作品的展示角度和展演時間等方面要有所改變。布展要具有生成性,要讓觀眾浸潤其中,有時要有互動,經常需要暗光空間。這種藝術形式也改變了觀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觀看藝術展覽成為一種真正的物理世界的體驗。當數字藝術改變了藝術作品的定義之後,它也會改變展覽概念嗎?(澎湃新聞記者王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