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正逢明代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將滿600年,1月17日上午,首都博物館2020年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正式開展,澎湃新聞從現場獲悉,此次展覽圍繞明代遷都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分「定都南京」、「遷都北京」、「用致雍熙」三大部分。
此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展覽匯集了北京、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共267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級品37件(套),包括明太祖朱元璋信札、 「黔寧王遺記」金牌、"子剛"款玉器。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11月,北京宮殿建成,永樂皇帝朱棣以之昭告天下,並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初)在奉天殿接受朝賀,北京變為京師,而南京變為陪都。2020年正逢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將滿600年,為增強人們對古都北京的認識,增強人們對保護古都歷史文化遺存的理解與支持,增強人們對北京作為國際性大都市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自信,首都博物館特別推出此項展覽。
「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覽圍繞明代遷都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定都南京、第二部分遷都北京、第三部分用致雍熙。
展覽現場
展覽的第一部分為「定都南京」,元朝末年,朝綱紊亂,法度寬縱,貧富不均。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劉福通以紅巾為號,起義於潁州,荊、漢、許、汝、山東、豐、沛及兩淮等地紅軍紛紛響應。不久,劉福通攻克汴梁,並尊奉韓林兒為主,建國號宋,紀元龍鳳,一時之間反元勢力無出其右者。其他大股反元勢力如張士城割據高郵、陳友涼佔領江漢、明玉珍坐斷西蜀,方國珍霸有浙東,小股勢力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在四海鼎沸、群雄逐鹿的過程,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應時乘勢,以南京為大本營,戡亂摧強,統一全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
第二部分「遷都北京」展示的是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軍攻克大都,改大興府為北平府。洪武三年,朱棣被分封為燕王,駐守北平。明太祖駕崩後,嗣位的建文皇帝採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經過與大臣數月密議,朱棣決定遷都於燕。明永樂十八年(1420)十月,北京宮殿建成,明成祖朱棣發布建北京詔,並於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在奉天殿接受朝賀。北京各衙門取消「行在」二字;同時應天各衙門皆加「南京」二字,北京變為京師,而南京變為陪都。繼元大都之後,北京再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展覽現場
第三部分為「用致雍熙」,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導致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區發生分離,但是共生關係使南北關係更為聯繫更為緊密。以北京為中心,明朝在北方構築的防線雖然常常被攻破,但是,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它有效地保護了核心農業區安全。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明代恢復並呈現出繁榮景象。在這些傳統繁榮背後,又存在著種種新變化、新機遇和挑戰。
以下為重點展品及介紹:
朱元璋行書大軍帖 明 長33.7釐米、寬47.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是朱元璋寫給北伐將領的一封信。全文為:大軍自下山東,所過去處,得到迤北省院官員甚多。吾見二將軍留此等於軍中,甚是憂慮。恐大軍下營及行兵,此等雜於軍隊中,忽白日遇敵不便,夜間遇偷寨者亦不便。況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門,難以姑假補之。親筆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員,無分星夜發來,布列於南方觀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後用之,決無患已。如濟寧陳平章、盧平章等家小,東平馬德家小,盡數發來。至京之後,安下穩當。卻遣家人一名,前赴彼舊官去處言,信人心可動。朱。
幅末有「朱」字花押。鑑藏印有「永瑢」、「張珩審定真跡」等5方。
從內容分析,是朱元璋對如何妥善處置元朝官員的指示。信文曉暢明白,對研究元末明初歷史頗具價值。對於朱元璋的書法,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價說,「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評價說:明太祖書雄強無敵。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黔寧王遺記」金牌 明 高13釐米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啟元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1974年南京江寧縣殷巷將軍山沐睿墓出土。金質,圓形。上端飾兩片蕉葉,穿一孔。正面中間刻「黔寧王遺記」5字,右側刻「此牌須用」4字,左側刻「印綬帶之」4字。反面刻「凡我子孫,務要忠心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喻。慎之戒之。」凡5行,滿行10字,共30字,每行字數不等。書寫字體除「黔寧王遺記」字體為隸書,且空心字外,其餘均為楷書。此牌是沐氏家族告誡子孫處世之物,迄今明代考古中僅見。
漁翁把桃形琥珀杯 明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啟元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嵌寶石金鍊香盒 明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夫人梅氏墓 南京博物總館
此次展覽中,沐斌夫人梅氏墓中的多件出土文物參展,沐斌為黔寧王沐英之孫,沐晟之子,於明英宗正統五年襲封黔國公,正統十四年以疾卒,諡榮康。梅氏,名妙燈。梅氏卒於成化十年,葬於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去世之時,其子沐琮還不滿周歲,梅氏將沐琮撫養成人。沐琮襲爵鎮守雲南後,母以子貴,梅氏被賜封誥命太夫人,得以「遣官諭祭為營葬事」,因沐斌已與夫人張氏、劉氏合葬,無梅氏的地方,故只能在緊挨沐斌墓旁另開墓穴,以另一種方式彰顯名分、地位。其墓於2008 年發掘,墓中出土了多件精美絕倫的金首飾,包括一整套頭面和鑲寶石金鍊香盒等。
嵌寶石金頭面 明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夫人梅氏墓 南京博物總館
頂簪通常是插在發罩正上方的簪子。在保持簪首端正的情況下,頂簪的簪腳不一定與簪首呈直線,也可以是斜彎的。挑心是插在發罩正面中心位置的簪子。通常用上挑的方式戴在當中,基本造型是略呈三角形,紋樣題材廣泛。
分心也插在發罩正面位置。它的作用是配合挑心,使首飾副滿髻正面,因此分心的高度一般不超過挑心。掩鬢是一左一右戴於兩鬢的簪子。其通行樣式是雲形、團花形。
白象琉璃磚 明 南京中華門外眼香廟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嵌寶石桃形金杯 明 北京右安門外萬貴、萬通父子夫婦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此杯集範鑄、焊接、鑲嵌等工藝於一體,杯體為桃形,構思巧妙,杯柄為桃枝與桃葉,杯中與柄部鑲嵌紅、藍寶石,製作考究,富麗華美。
青花雲龍高足碗 明 南京中央門外張家窪汪興祖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高足杯撇口,弧腹,竹節形高圈足。白釉泛青,肥腴,青花發色微微泛青灰色,外壁繪雲龍紋,小頭細頸,斜方格紋龍鱗,三爪,內壁口沿繪卷草紋,碗心飾一朵菊花紋,碗壁飾印花龍紋。造型和紋樣與元青花高足杯一致。
獅蠻紋琥珀帶 明 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明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從唐代開始,用玉帶,金帶來裝飾的革帶,成為官階等級的重要標誌。特別是到了明朝,不同品級在紋飾和質地上更是有了明顯的等級區別和規定。如明朝官服制度中所言:一品以上入閣者,大學士直至帝後可用玉帶,但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出現紋樣。三品四品也可用金帶,但在紋樣上也是有區別的。在南京明朝王公貴族墓葬中已出土數十條腰帶,分男帶。女帶兩類。男女帶飾的區別主要在於形制大小及其風格。相對而言,男子帶飾規格尺寸要大一些,並且顯得較為健壯有力;女子帶飾規格尺寸明顯小於男帶,並且顯得較為精細。南京出土的帶飾普遍檔次較高,絕大多數是玉帶,還有金帶,琥珀帶。金鑲玉帶。寶石帶。南京板倉出土的雲龍紋金帶,蟒龍穿雲圖案十分精緻,為明代考古發現的最精美的一副金帶。
獅蠻紋琥珀帶在1987年南京太平門外板倉出土。琥珀質。共二十塊,採用減地浮雕方法雕出獅蠻紋,每塊帶板上的圖案均不相同。獅子張口瞪目,或踞或躍,身體兩側繞以火焰形雲紋,威風凜凜。蠻王頭頂小髻,身著左衽短衣,足蹬短靴,手持火珠,身姿靈活,戲舞獅子。在獅蠻主體紋樣之外,還雕有火珠,寶錠、珊瑚等雜寶輔助紋樣。這條獅蠻紋琥珀帶在明朝考古中極為罕見。
青白玉夔鳳紋子剛款樽 明 黑舍裡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館藏
青白玉夔(kuí)鳳紋子剛款樽,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區出土的唯一帶"子剛"款的玉器。此樽為新疆和闐玉,由樽體和蓋兩部分組成。蓋面與樽底,以三小獸等距排列,紋飾精美。樽周身飾以勾連雲紋為錦地,錦地上的夔鳳紋,隱起變形。柄以鏤空的環狀雲形為設計,並飾一小象,設計新穎,琢磨細潤。
據說,陸子剛生前所琢玉器不及百數,玉料尤以羊脂白玉為多。另外,其獨創了 「昆吾刀」雕刻法,這也是他能夠流暢隨意書寫詩文銘款的主要原因。陸子剛離世後,這種技法便成絕響。青白玉夔鳳紋子剛款樽,便是當時玉制器皿中的上乘之作。
景德鎮窯青花折枝桃竹靈芝梅瓶 明永樂時期 石景山區雍王府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竹刻山林人物紋筆筒 明 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