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信札等267件文物見證明代遷都史,首博特展今起展出

2020-12-20 騰訊網

2020年正逢明代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將滿600年,1月17日上午,首都博物館2020年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正式開展,澎湃新聞從現場獲悉,此次展覽圍繞明代遷都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分「定都南京」、「遷都北京」、「用致雍熙」三大部分。

此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展覽匯集了北京、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共267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級品37件(套),包括明太祖朱元璋信札、 「黔寧王遺記」金牌、"子剛"款玉器。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11月,北京宮殿建成,永樂皇帝朱棣以之昭告天下,並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初)在奉天殿接受朝賀,北京變為京師,而南京變為陪都。2020年正逢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將滿600年,為增強人們對古都北京的認識,增強人們對保護古都歷史文化遺存的理解與支持,增強人們對北京作為國際性大都市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自信,首都博物館特別推出此項展覽。

「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覽圍繞明代遷都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定都南京、第二部分遷都北京、第三部分用致雍熙。

展覽現場

展覽的第一部分為「定都南京」,元朝末年,朝綱紊亂,法度寬縱,貧富不均。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劉福通以紅巾為號,起義於潁州,荊、漢、許、汝、山東、豐、沛及兩淮等地紅軍紛紛響應。不久,劉福通攻克汴梁,並尊奉韓林兒為主,建國號宋,紀元龍鳳,一時之間反元勢力無出其右者。其他大股反元勢力如張士城割據高郵、陳友涼佔領江漢、明玉珍坐斷西蜀,方國珍霸有浙東,小股勢力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在四海鼎沸、群雄逐鹿的過程,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應時乘勢,以南京為大本營,戡亂摧強,統一全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

第二部分「遷都北京」展示的是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軍攻克大都,改大興府為北平府。洪武三年,朱棣被分封為燕王,駐守北平。明太祖駕崩後,嗣位的建文皇帝採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經過與大臣數月密議,朱棣決定遷都於燕。明永樂十八年(1420)十月,北京宮殿建成,明成祖朱棣發布建北京詔,並於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在奉天殿接受朝賀。北京各衙門取消「行在」二字;同時應天各衙門皆加「南京」二字,北京變為京師,而南京變為陪都。繼元大都之後,北京再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展覽現場

第三部分為「用致雍熙」,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導致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區發生分離,但是共生關係使南北關係更為聯繫更為緊密。以北京為中心,明朝在北方構築的防線雖然常常被攻破,但是,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它有效地保護了核心農業區安全。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明代恢復並呈現出繁榮景象。在這些傳統繁榮背後,又存在著種種新變化、新機遇和挑戰。

以下為重點展品及介紹:

朱元璋行書大軍帖 明 長33.7釐米、寬47.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是朱元璋寫給北伐將領的一封信。全文為:大軍自下山東,所過去處,得到迤北省院官員甚多。吾見二將軍留此等於軍中,甚是憂慮。恐大軍下營及行兵,此等雜於軍隊中,忽白日遇敵不便,夜間遇偷寨者亦不便。況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門,難以姑假補之。親筆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員,無分星夜發來,布列於南方觀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後用之,決無患已。如濟寧陳平章、盧平章等家小,東平馬德家小,盡數發來。至京之後,安下穩當。卻遣家人一名,前赴彼舊官去處言,信人心可動。朱。

幅末有「朱」字花押。鑑藏印有「永瑢」、「張珩審定真跡」等5方。

從內容分析,是朱元璋對如何妥善處置元朝官員的指示。信文曉暢明白,對研究元末明初歷史頗具價值。對於朱元璋的書法,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價說,「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評價說:明太祖書雄強無敵。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黔寧王遺記」金牌 明 高13釐米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啟元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1974年南京江寧縣殷巷將軍山沐睿墓出土。金質,圓形。上端飾兩片蕉葉,穿一孔。正面中間刻「黔寧王遺記」5字,右側刻「此牌須用」4字,左側刻「印綬帶之」4字。反面刻「凡我子孫,務要忠心報國,事上必勤慎小心,處同僚謙和為本。特喻。慎之戒之。」凡5行,滿行10字,共30字,每行字數不等。書寫字體除「黔寧王遺記」字體為隸書,且空心字外,其餘均為楷書。此牌是沐氏家族告誡子孫處世之物,迄今明代考古中僅見。

漁翁把桃形琥珀杯 明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啟元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嵌寶石金鍊香盒 明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夫人梅氏墓 南京博物總館

此次展覽中,沐斌夫人梅氏墓中的多件出土文物參展,沐斌為黔寧王沐英之孫,沐晟之子,於明英宗正統五年襲封黔國公,正統十四年以疾卒,諡榮康。梅氏,名妙燈。梅氏卒於成化十年,葬於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去世之時,其子沐琮還不滿周歲,梅氏將沐琮撫養成人。沐琮襲爵鎮守雲南後,母以子貴,梅氏被賜封誥命太夫人,得以「遣官諭祭為營葬事」,因沐斌已與夫人張氏、劉氏合葬,無梅氏的地方,故只能在緊挨沐斌墓旁另開墓穴,以另一種方式彰顯名分、地位。其墓於2008 年發掘,墓中出土了多件精美絕倫的金首飾,包括一整套頭面和鑲寶石金鍊香盒等。

嵌寶石金頭面 明 南京江寧將軍山沐斌夫人梅氏墓 南京博物總館

頂簪通常是插在發罩正上方的簪子。在保持簪首端正的情況下,頂簪的簪腳不一定與簪首呈直線,也可以是斜彎的。挑心是插在發罩正面中心位置的簪子。通常用上挑的方式戴在當中,基本造型是略呈三角形,紋樣題材廣泛。

分心也插在發罩正面位置。它的作用是配合挑心,使首飾副滿髻正面,因此分心的高度一般不超過挑心。掩鬢是一左一右戴於兩鬢的簪子。其通行樣式是雲形、團花形。

白象琉璃磚 明 南京中華門外眼香廟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嵌寶石桃形金杯 明 北京右安門外萬貴、萬通父子夫婦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此杯集範鑄、焊接、鑲嵌等工藝於一體,杯體為桃形,構思巧妙,杯柄為桃枝與桃葉,杯中與柄部鑲嵌紅、藍寶石,製作考究,富麗華美。

青花雲龍高足碗 明 南京中央門外張家窪汪興祖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高足杯撇口,弧腹,竹節形高圈足。白釉泛青,肥腴,青花發色微微泛青灰色,外壁繪雲龍紋,小頭細頸,斜方格紋龍鱗,三爪,內壁口沿繪卷草紋,碗心飾一朵菊花紋,碗壁飾印花龍紋。造型和紋樣與元青花高足杯一致。

獅蠻紋琥珀帶 明 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明墓出土 南京博物總館藏

從唐代開始,用玉帶,金帶來裝飾的革帶,成為官階等級的重要標誌。特別是到了明朝,不同品級在紋飾和質地上更是有了明顯的等級區別和規定。如明朝官服制度中所言:一品以上入閣者,大學士直至帝後可用玉帶,但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出現紋樣。三品四品也可用金帶,但在紋樣上也是有區別的。在南京明朝王公貴族墓葬中已出土數十條腰帶,分男帶。女帶兩類。男女帶飾的區別主要在於形制大小及其風格。相對而言,男子帶飾規格尺寸要大一些,並且顯得較為健壯有力;女子帶飾規格尺寸明顯小於男帶,並且顯得較為精細。南京出土的帶飾普遍檔次較高,絕大多數是玉帶,還有金帶,琥珀帶。金鑲玉帶。寶石帶。南京板倉出土的雲龍紋金帶,蟒龍穿雲圖案十分精緻,為明代考古發現的最精美的一副金帶。

獅蠻紋琥珀帶在1987年南京太平門外板倉出土。琥珀質。共二十塊,採用減地浮雕方法雕出獅蠻紋,每塊帶板上的圖案均不相同。獅子張口瞪目,或踞或躍,身體兩側繞以火焰形雲紋,威風凜凜。蠻王頭頂小髻,身著左衽短衣,足蹬短靴,手持火珠,身姿靈活,戲舞獅子。在獅蠻主體紋樣之外,還雕有火珠,寶錠、珊瑚等雜寶輔助紋樣。這條獅蠻紋琥珀帶在明朝考古中極為罕見。

青白玉夔鳳紋子剛款樽 明 黑舍裡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館藏

青白玉夔(kuí)鳳紋子剛款樽,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區出土的唯一帶"子剛"款的玉器。此樽為新疆和闐玉,由樽體和蓋兩部分組成。蓋面與樽底,以三小獸等距排列,紋飾精美。樽周身飾以勾連雲紋為錦地,錦地上的夔鳳紋,隱起變形。柄以鏤空的環狀雲形為設計,並飾一小象,設計新穎,琢磨細潤。

據說,陸子剛生前所琢玉器不及百數,玉料尤以羊脂白玉為多。另外,其獨創了 「昆吾刀」雕刻法,這也是他能夠流暢隨意書寫詩文銘款的主要原因。陸子剛離世後,這種技法便成絕響。青白玉夔鳳紋子剛款樽,便是當時玉制器皿中的上乘之作。

景德鎮窯青花折枝桃竹靈芝梅瓶 明永樂時期 石景山區雍王府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竹刻山林人物紋筆筒 明 南京博物院

相關焦點

  • 「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移師南京 展出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
    新華社南京12月20日電(記者朱筱、蔣芳)合成「明」字的雲託「日」「月」紋銀飾件、定陵萬曆帝棺內出土的金盆……南京市博物總館與北京、南京等地多家博物館聯合舉辦「1420:從南京到北京」特展,並於近日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
  • 首博2020年重點展覽公布 開年特展「出圈」
    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引關注在展廳認真參觀的人們。首都博物館攝影師 張京虎 攝「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是首博的開年特展,十分受關注。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共同協辦。
  • 明代文物展將亮相大英博物館
    新華網倫敦9月16日電(記者夏曉 吳叢司)大型明代文物展18日將在大英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為觀眾展示明代早期鮮為歐洲人所知卻有重要意義的一段歷史。  由英國石油公司贊助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展覽將通過生活、軍事、藝術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外交貿易等不同主題向觀眾展示明代1400年至1450年間的珍貴文物。
  • 首都博物館2020年開年特展來了!明代貴族婦女頭飾都有什麼?
    子剛款的清白玉樽配上青花雲龍高足碗,明代江寧將軍夫人墓出土的金鍊香盒酷似近年流行款,還有南京明故宮的「時鐘」……今天上午,首都博物館2020年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拉開大幕,267件文物首博回望北京六百年,其中一級品37件(套)。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28日,市民可以到首博免費參觀。
  • 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山東博物館展出 重現「大明風華」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9月29日電(趙曉)由山東博物館與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9月29日在濟南開幕,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等多角度為觀眾重現「大明風華」。此次展覽共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體系完整、保存完好、色彩鮮豔。
  • 《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展在南京開展 340餘件文物帶你回望歷史
    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在南京朝天宮開幕。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共展出340餘件(套)明代精品文物,展覽主要圍繞明朱元璋與朱棣兩位皇帝的重大歷史事件展開。「今年是永樂遷都北京600年,如果以城市為基點去回望明朝,最適合的兩座城市就是北京和南京。」
  • 首都博物館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重現大明風華
    展覽匯集了北京、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共267件(套)文物展品,其中一級品37件(套)。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11月,北京宮殿建成,永樂皇帝朱棣以之昭告天下,並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初)在奉天殿接受朝賀,北京變為京師,而南京變為陪都。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2020-12-02 17: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跨年特展裡的祥瑞、名跡、文物以及畢卡索的紙
    其中,《淳化閣帖》中的王羲之遠宦、蜀都諸帖、元代楊維楨募緣疏、明代祝枝山和陶詩,南田畫跋均是首次在書法館常規展中展出,此外還有北宋蘇軾《行書答謝民師帖卷》、明代王寵小楷《包山集》、清代金農 《隸書錄趙構女史箴軸》、吳昌碩《行書七言詩軸》等。
  • 「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特展藏著哪些「彩蛋」?
    南報網訊 一場展覽、99件文物,道盡古都南京的6000年文明史。如果文物會說話,它們會講述關於這座城市怎樣的過往?  正在南京市博物館多功能廳展出的「源流:99件文物裡的南京」特展,匯集了南京市博物總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圖書館、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8家文博單位的精品文物,其中一半以上為國家一級文物。
  • 「三國志」特展北京重開 曹操墓多件文物首度公開
    觀眾觀看明代關公銅坐像,河南新鄉博物館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中日專家歷經3年,共同尋訪10多個省份,走訪近40餘家文博單位,幾乎遍及三國文物發掘和收藏的重點單位。他們從中精選出220餘件(套)文物,重現了真實的東漢—三國分立—西晉時期歷史風貌,並結合後世的三國演義故事,呈現出龐大的三國文化體系。
  • 411件海昏侯墓文物首博開箱 下周三開始展出 參觀需提前預約
    文物工作人員正在測量文物尺寸。(首都博物館 供圖)   本報記者 劉冕   昨日9時許,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展廳裡,七八位文物工作人員戴著白色手套,圍在一張臨時搭起的方桌前,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將一件精美的編鐘捧出囊匣。此時,備受關注的《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已進入開箱布展階段。下周三起,411組件文物將在首博展出,同時還將揭開這座恢宏墓葬真正主人身份。
  • 館藏明清肖像畫首展 50餘件展品亮相國博
    朱元璋、諸葛亮、李清照……在近日開展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上,可以看到許多歷史名人的畫像。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共展出國博收藏的50餘件(套)展品,從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畫的歷史、文獻與美學價值。
  • 期待已久的年終大展,來了!
    帶來《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 通過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 講述600年前從南京到北京的故事 展示南京與北京在明代歷史文化上獨具優勢
  • 故宮博物院七大展千餘件珍貴文物「十一」亮相太原
    中國網新聞9月19日訊 (記者 蘇向東) 故宮博物院7項專題大展,1000餘件珍貴文物將於10月1日亮相太原博物館。展示主題包括清代萬壽盛典、明清官式建築、宮廷琺瑯器、明代御窯瓷器、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書法和畫作等。「這是故宮歷史上到地方城市辦展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展覽也是太原博物館開館後的首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圖為參展文物。記者近日從市縣兩級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應故宮博物院邀請,鳳陽縣博物館借給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11件,用於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感悟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據了解,紫禁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 首次完整解讀三千年希臘文明 今年首博四大展覽不可錯過
    在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滿600年的年份(2020年),該展覽圍繞明代遷都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展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定都南京、第二部分遷都北京、第三部分兩京繁盛。上展展品約300組件,主要來自北京和南京兩地十餘家文博單位。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河南唐三彩文物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
    2015年12月4日,正值臺北歷史博物館建館60周年之際,由河南省文物局、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臺北歷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盛世風華—洛陽唐三彩特展」在臺北歷史博物館開展,河南省洛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鞏義博物館等單位所藏60件唐三彩,與臺北歷史博物館館藏60件唐三彩精品文物合璧展出。
  • 陝西《法門寺地宮與唐代文物大展》從臺北移至高雄展出
    由臺灣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和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法門寺地宮與唐代文物大展》2010年10月29日至2011年1月9日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圓滿完成展任務出後,即日將移至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