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國博上博賞元明瓷器,倫敦展達·文西手稿

2020-12-20 澎湃新聞
目前,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正在上海舉辦,中華藝術宮展現了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與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這也是中國藝術節首次將美術、書法篆刻、攝影展覽匯聚在同一個場館裡。

上海博物館繼「太平洋藝術」展開幕後,即將舉辦「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呈現空白期時期的瓷器面貌;而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則舉辦了「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與亞洲文明展。此外,在「5·18」之際,各地博物館也開展了不少值得觀看的展覽,例如湖南省博物館的特展「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山西博物院的「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等。在倫敦,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大英圖書館和倫敦女王畫廊則將呈現達·文西的手稿與素描。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書法篆刻作品展覽、全國優秀攝影作品展覽

展期:2019年5月21日—8月14日

地點:中華藝術宮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首次將美術、書法篆刻、攝影展覽匯聚在同一個場館裡。將展出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和水彩(粉)畫等門類的美術作品600件、書法篆刻作品和攝影作品各300件。

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

展期:2019年5月28日 - 9月1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將展出國內外28家機構收藏和出土的超過280件器物,分4個部分展示正統到天順時期的皇家官瓷、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瓷器及標本、與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的產品以及民窯瓷器。

浮槎於海: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藏太平洋藝術

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8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一展廳

展示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所藏大洋洲藝術作品中最為精美的部分,150件作品具有非凡的美學和人類學價值,它們提供了一個視角,讓人們認識到一個廣袤的文化區域是如何的豐富多彩、包含著怎樣的多元身份與超越地理距離的多樣關係。

熠熠千年:中國貨幣史中的白銀

展期:2019年4月26日—7月28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四樓第三展廳

展覽展示白銀貨幣和相關器物,涵蓋中國傳統銀兩、外來銀元、中國新式銀元、紙鈔等,帶領參觀者直觀了解貨幣史中白銀的發展歷史、白銀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銀聯結下的中國和世界。

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書法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常設展

展期:2019年4月13日起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沿襲書畫常設展將首次亮相、久未露面以及用於特展的佳作融入常設展內的思路,特新增書畫精品、新品共計十八件。其中明代沈周《西山雲靄圖卷》、清代鄧石如《隸書黃鶴樓詩軸》為首次展出。南宋李嵩(款)《西湖圖卷》、元代柯九思《雙竹圖軸》、明代沈周《行書落花詩卷》、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卷》、清代朱耷《秋山圖軸》、樊圻《山水圖冊》、吳歷《葑溪會琴圖卷》、伊秉綬《行書屏》等作品均為多年未展的精品。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

展期:2019年4月28日—7月28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苗江路678號)

展覽是在中國境內第一次大規模展出伊夫·克萊因的作品。展出伊夫·克萊因、李禹煥與丁乙的文獻、繪畫和裝置作品超過100件,帶領參觀者感受3位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對實驗、創新和發現的追求。

雍正故宮文物大展

展期:2019年5月16日—8月16日

地點:奉賢博物館B棟二樓臨展廳(奉賢區湖畔路333號)

「雍正故宮文物大展」作為奉賢博物館新館的開館臨展,將展出故宮博物院院藏的120餘件珍貴文物,講述雍正皇帝的人生經歷、政治措施及雍正朝的藝術工藝。此次大展是目前滬上首次雍正文物專題展、也是迄今為止展出故宮所藏雍正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展覽,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出宮、面向觀眾。

疁城遺蹤——嘉定出土文物展

展期:2019年4月19日—7月19日

地點:嘉定博物館(博樂路215號)

為了向嘉定孔廟建成800年、嘉定博物館建館60周年獻禮,由上海博物館和嘉定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疁城遺蹤——嘉定出土文物展」。展覽分六個部分,共展出各個時期嘉定地區出土文物標本104件(套),涵蓋了動物化石、玉器、陶器、青銅器、鐵器、錫器、瓷器、石器、木器、金銀器、墓誌等類型。

「有間書房」系列展 第二季

展期:2019年6月2日 - 7月10日

地點:安簃(上海市靜安區銅仁路90弄4號1樓)

繼去年「有間書房」第一季之後,此次安簃藝術空間的第二季展覽,策劃了一個文人雅集性質的書畫展覽,連同文人案頭器物一起展出。展出餘啟平、丁健飛、沈偉、邵仄炯、陸灝、顧村言、石建邦、施遠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陳述了對於書房的品味和態度。


宮島達男:如來

展期: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汶水路210號靜安新業坊3號樓)

展出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三十年來的藝術創作,展出從1988年以來每個階段代表性的LED裝置作品以及行為作品。此外還將展出一件宮島達男為本展特別製作的巨型LED裝置「時間瀑布」以及行為作品「時間皮膚」。

慕夏作品展

展期:2019年3月30日 - 7月21日

地點:明珠美術館(吳中路1588號愛琴海購物公園8樓)

展出超過230件捷克新藝術運動藝術家慕夏(Alphonse Mucha)的作品,涵蓋新藝術風格海報、裝飾品、珠寶設計等,以及此前從未公開的素描、繪畫、攝影、書籍設計和私人物品,是慕夏家族收藏在國內首次展覽。

慶祝上海解放七十周年:新中國海派筆墨成果展

展期:2019年4月28日-6月2日

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

此展將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2000年(新世紀)2008年(企業轉制改革)為界分為三個時段,通過不同時期的筆墨製品、文獻資料和相關筆墨文化展示,回顧上海傳統筆墨企業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繼承非遺技藝、創新海派特色所作的努力和探索。

北京

幾暇怡情——乾隆朝君臣書畫特展

展期:2019年4月30日—6月30日

地點:故宮文華殿展廳

本次展覽遴選院藏乾隆朝君臣書畫100餘件,有90%保留著清宮文物原貌,又有一半以上是首次面世。重點展品包括乾隆親筆《臨三希文翰卷》、《盤山千尺雪圖卷》、《臨宋人西園雅集圖卷》,乾隆叔父允禧所繪《盤山十六景圖冊》,以及獨一無二的「畫中畫」——《是一是二圖》。

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

展期:2019年5月21日 - 7月2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出11家博物館收藏的96件藏品,以元代瓷器為主,輔以清光緒本《島夷志略》、張成款剔紅人物圓漆盒、僧帽形帶柄銅壺等其他類別文物,力求通過展示元代瓷器的歷史、文化、科技和審美等方面的價值,還原出元代物質文化面貌。

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

展期:2019年5月13日—8月1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是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的主展覽,共展出451件(組)文物,涵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全部47個國家,以及2個亞洲之外的文明古國——希臘和埃及。這是中國舉辦的首個全景式亞洲文明專題文物展。

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

展期:2019年5月16日—7月2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出516件(套)文物,以時間為軸、以文化交流為線索,展示甘肅的歷史悠久輝煌、文化異彩紛呈、多民族和諧聚居的歷史人文圖景,介紹甘肅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與作用。

器服物佩好無疆: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

展期:2019年4月18日 - 6月23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出超過230件(套)阿富汗文物,按出土地點即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蒂拉丘地和貝格拉姆古城遺址劃分單元,分別呈現青銅時代、希臘化時期、月氏人入侵至貴霜王朝建立之前、貴霜王朝四個時期的文化遺產,介紹阿富汗作為東西文明交匯中心的歷史。

江蘇

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

展期:2019年5月2日—6月26日

地點:揚州博物館

展覽通過各個時期、不同門類的文物組合,實證大運河沿線城市豐富多樣的文化交流,講述運河的開鑿對人口遷徙、經貿往來、科技交流、宗教傳播和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的影響等。

浙江

化古為我·館藏明清仿古山水展

展期:2019年4月11日—6月30日

地點:浙博武林館區三樓書畫廳

展覽分五個部分,展出浙博館藏晚明以降直至清末的仿古山水作品近八十件(組),呈現出明清仿古山水畫創作的多樣面貌和發展流變。

榮擢百代——王羲之的譜系展、盡得風流——王羲之的尺牘展

展期:2019年4月7日—5月30日

地點:紹興博物館

「榮擢百代——王羲之的譜系」展、「盡得風流——王羲之的尺牘」展是「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前書法創作」暨「紹興論壇」學術主題系列活動中的內容。其中,「榮擢百代——王羲之的譜系」展共展出歷代善本法帖12件,法書墨跡17件,展品均來自故宮博物院。「盡得風流——王羲之的尺牘」展則展示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大量難得一見的王羲之單帖。

後山心圖 - 王紹強作品展

展期:2019年5月24日—6月6日

地點:杭州市上城區吳山景區元寶心67號石觀音閣《湖上》雜誌社林泉山房

王紹強對地圖符號的引用拋棄了傳統地圖作品中所蘊含的政治性表達以及功利性的宗教想像圖景,轉而將其引向對抽象空間的探索,並嘗試將作品主題置於人與自然、生命與大地的關係域之中。

湖南

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

展期:2019年5月18日—7月18日

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作為2019年「5·18國際博物館日」 主會場,湖南省博物館推出「根·魂——中華文明物語展」。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支撐這一結論的依據,有浩如煙海的「實證」。展覽從「實物」角度,觀照中華文明歷史長河,儘管僅30件套展品,然亦可窺「文明」之一斑。

山西

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

期: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山西古陶瓷雖成就卓著,但因其深受歷史上瓷業發達的冀、豫、陝窯業之影響,故其光芒長期被磁州窯、定窯等歷史名窯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塵,鮮為人知。經由幾代文博人的艱辛探索,得以揭開山西陶瓷的神秘面紗,通過200餘件文物,領略山西陶瓷發展的歷史概貌與非凡成就。

楮墨增華——明清山西書畫藝術展

展期: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一部山西明清書畫史,也是一部三晉知識分子五百年的坎坷心路、顛連歷程。展覽展出省內博物館藏明清山西書畫作品,從傅山到祁寯藻,再到趙鐵山,作家未必完全,作品亦未必精粹,斯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湖北

自然的力量: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古代瑪雅藝術品

展期:2019年4月26日—7月26日

地點: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60號)

瑪雅文明是美洲一支重要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它是哥倫布抵達之前美洲大陸人類成就的傑出代表,在科學、農業、文化、藝術等許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瑪雅文明對自然力量的想像和認識。

廣州

永恆的城市:龐貝出土文物特展

展期:2019年5月17日 - 8月18日

地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展出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120件/套文物,分為「地中海上的龐貝:到達與發現」、「龐貝的城市景觀」、「龐貝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景觀:維蘇威—龐貝重現」和「訴說龐貝」六部分,通過光影技術還原城市景觀與建築實物,重現龐貝古城的社會生活全貌。

深圳

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特展

展期:2019年4月18日 - 2020年4月18日

地點:南山博物館

展出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逾200件/套文物,涵蓋骨器、瓷器、玉器、銅器等,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宋金元時期,全面展現中原地區的文明歷程和古代先民的精神追求。

未知城市:中國當代建築裝置影像展

展期:2019年3月30日 - 9月30日

地點:深圳市坪山美術館(新館)

展出71件建築模型、裝置及影像作品,參展人包括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藝術家、城市研究者等不同身份,從多領域和多視角,思考有關人類物質生存空間的體系化狀態,以及新一代未來建築學發展的方向性等問題。

香港

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展期:2019年5月18日—9月9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沙田區文林路1號)

展出大英博物館的100組文物,涵蓋藝術品、生活用品、貨幣、科學儀器、儀仗用具等,講述跨越200萬年的人類故事。展覽呈現了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類在權力、信仰、貿易、科技等方面的渴求,以全球化視野回顧人類的發展軌跡。

菊與龍:17至19世紀中日東方藝術展

展期:2019年3月19日 - 8月15日

地點:兩依藏博物館

展出超過180件日本工藝品,包括從江戶至昭和時代的矢立、煙管工藝系列,以及逾50件館藏明清家具,回溯中日自唐朝起的文化交流活動,呈現兩國從17世紀至19世紀的藝術及工藝發展進程。

臺北

巨匠的剪影:張大千誕辰120周年紀念展

展期:2019年4月1日—6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為紀念張大千誕辰120周年,本次展覽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及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的作品中,遴選部分書畫作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希望能具體反映張大千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

東京

日本美術的名品:從雪舟、永德至光琳、北齋

展期:2019年5月3日—6月2日

地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此次展覽展出了日本美術的名品,如狩野永德畫的《唐獅子圖屏風》和永德最晚年的作品國寶《絲柏圖屏風》,同時還有雪舟、尾形光琳、葛飾北齋等名家的作品,比較全面地展示平安時代到近代日本美術的名家,以及日本美術的發展與流變。

設計的(居)處所

展期:2019年5月21日—6月30日

地點: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從1988年起將工業設計先驅Christopher Dresser、裝飾風藝術家具設計師Pierre Chareau等人的作品納入館藏,截至今日(2019年3月)藏有工業設計192件、平面設計776件。本展是館藏設計作品展,以「設計的(居)處所在哪裡?」這個問題為線索,圍繞著「國境」、「領域」、「時間」三個視角進行解答。

倫敦

達·文西:素描的一生

展期:2019年5月24日—10月13日

地點:倫敦女王畫廊

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展覽將展出達·文西的200幅素描畫,均來自英國皇家收藏,是過去65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達·文西作品展。

達·文西:關於運動的思考

展期:2019年6月7日 - 9月8日

地點:大英圖書館

展覽將首次同時展出3份由達·文西親筆書寫的珍貴手稿,展現他對自然和物理現象的細緻觀察。

巴黎

浪漫主義時代的德國:魏瑪博物館藏素描展

展期:2019年5月22日—9月1日

地點:巴黎小皇宮

展覽將展出約35位德國藝術家的140件素描作品,以浪漫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Caspar Friedrich和Philipp Runge為重點,全面呈現1780至1850年德國繪畫的鼎盛時代。展品借展自魏瑪的多家博物館機構,全部為首次在法國公開展出。

講座信息

上海

「康先生」(Mr. Commodity)在江南

時間:2019年5月31日(周五)19:00-21:00

地點:上海博物館觀眾活動中心

主講人:孫競昊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德先生」(Mr. Democracy)和「賽先生」(Mr. Science)成為時代精神的標誌,但兩位先生後來的境遇不盡如意。已故謝天佑教授提出「康先生」(Mr. Commodity)應與德、賽先生同行的觀點。其實,商品的生產與交換在中國由來已久,而市場機制在近千百年來的江南更是非常發達。考察商品先生在江南的經歷,有助於我們認識區域經濟與社會模式的獨特性,以及文化繁榮的根由。而且商品先生高度活躍其中的「江南經驗」,也裨益於我們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張力及其限制等重大議題。

江南的絲綢

時間:2019年6月2日(周日)10:00-12: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趙豐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絲綢由中國發明,是中國的特產與文化象徵。絲綢不僅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還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絲綢在江南的出現甚早,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帛殘片便是明證。六朝特別是中唐,江南絲綢進一步發展。宋元時期,全國絲綢生產重心開始逐漸轉移至江南地區。江南地區絲綢業的商品化生產起步早、程度高,從明代開始獲得了極大的繁榮,以「絲綢之府」名揚天下。這一時期,江南的官營織造和民間絲織競相爭豔,出現了蘇、杭、松、嘉、湖等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區域性密集生產。同時,江南出產的絲綢海外貿易發展迅速,在世界經濟大流通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扇面之美——復旦大學博物館扇面展擷英

時間:5月29日(周三) 18:30-20:00

地點:H3108

主講人: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講師 趙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東京觀松方西畫收藏,倫敦展達·文西素描
    瓷器特展與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活動最近成了博物館的觀展熱點:上海博物館有「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則有「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蘇州博物館將推出「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展覽」、山西有「古代陶瓷特展」……而在海外,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即將迎來創立六十周年紀念展,回顧構成館藏主體的松方幸次郎收藏西方繪畫的百年曆程,在倫敦,女王畫廊和大英圖書館將呈現達·文西的素描和手稿
  • 一周觀展指南|京滬瓷器特展多,江南扇面涼風至
    炎炎夏日,京滬兩地紛紛開啟了關於瓷器的大展,「龍泉青瓷」、「空白期瓷器」、「明德化瓷器」等,望觀眾感受瓷器的魅力。而在江南、蘇杭等地則接連推出了「明清扇面展」、「扇與江南雅文化」等,為酷暑帶來一絲涼風。此外,北京故宮的「良渚與古代中國——玉器顯示的五千年文明」,敦煌的「吐蕃文明展」,深圳的「國漫展」也都吸引著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 一周觀展指南|畢卡索「走進」尤倫斯,肖像展再現倫敦肖像館
    一周觀展指南|畢卡索「走進」尤倫斯,肖像展再現倫敦肖像館 整理/畹町 2019-06-15 09:24 來源:澎湃新聞
  • 一周觀展指南|倫敦再讀提香「愛欲」,上博新展宋拓鍾繇
    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展期:2020年8月30日起
  • 達·文西素描倫敦展出,是線條的一生,也是驚喜不停的一生
    為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英國倫敦女王畫廊於5月24日起舉辦「萊昂納多·達·文西:素描的一生」展覽,這是近65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達·文西作品展。展覽展出超過200幅素描和手稿,涵蓋了他65年的繪畫生涯。達·文西筆下所描繪的事物大多雖並不超出我們的認知世界,但他對線條超凡敏銳的研究使人驚嘆。
  •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
    雲遊上海歷史博物館,賞絕美瓷器大展!雲遊「上歷博」上歷博(上革博)新館總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基本陳列展覽面積5002平方米,館藏文物12萬餘件,展出各類珍貴文物1145件。建築本身就是上歷博最好的展品。如果你還沒來得及去欣賞,不如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全景導覽模式,雲遊上歷博,珍貴展品一一呈現。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近日,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推出線上展,呈現近百幅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畫家費德裡科·祖卡裡為《神曲》創作的插圖。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向社會開放,60件達·文西真跡在展
    在開幕展覽中,有清華「鎮校之寶」之譽的「清華簡」, 因為文保需要僅展出複製品;首展還展出了長達8米的「無量壽尊佛」刻絲佛像,60件達·文西手稿真跡、130位著名清華學人親筆手扎。展品時代從青銅器和甲骨殷墟的時代一直到近到現當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前,杜鵬飛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談到博物館,大家首先想到就是放古代文物的。但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核心詞是『藝術』 。」
  • 央美呈現「達·文西畫派」與師承,部分畫作繪者仍有爭議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此次展覽,從達·文西與作為藝術群體的達·文西畫派的師承關係這一角度入手,雖然央美已經在展覽的介紹和展牌中對於有爭議的展品進行了標識和介紹,但這次展覽還是引來了不少爭議。一些藝術界人士直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達·文西假畫。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發現此次參展的作品的確頗多有爭議,中央美術學院在部分展牌中也呈現了這種爭議。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筆歌墨舞」,上博呈現「煙江疊嶂」
    上海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繪畫館珍品展展期:常設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中歷代書法精品包括《淳化閣帖》中的王羲之遠宦、蜀都諸帖、元代楊維楨募緣疏、明代祝枝山和陶詩。展覽共展出當代版畫、油畫、裝置、藝術家手工書、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手稿等200餘件精彩之作,開啟了一場關乎書籍與藝術、時光與記憶的獨特旅程,引發未來創造之思考。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賞文房供石,杭州觀閨閣藝術
    上海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展期:2020年4月29日 - 6月28日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以文房供石為主題,展出旅美華人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一批古典文房供石,以及上博收藏的供石及文人畫石作品,帶領參觀者了解中國歷代文人對天然石的青睞。
  • 清代沉船文物歸國,「泰興號」出水瓷器今日入藏國博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8月13日,190餘件清代中晚期瓷器入藏國博,這些瓷器曾隨「泰興號」商船沉入海底,後經過打撈、出售、回購,最終被捐贈給國博。展出的「泰興號」出水瓷器。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今天,國家博物館舉行「泰興號」清代沉船瓷器捐贈儀式,泮廬集團正式向國家博物館捐贈這批文物。「泰興號」沉船為清代道光年間沉沒於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國商船,船貨以清中晚期民窯瓷器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屬器等。20世紀90年代,沉船被國外商業團隊打撈,出水文物在國際市場拍賣出售。
  • 「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入藏國博|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3日,190餘件清代中晚期瓷器入藏國博,這些瓷器曾隨「泰興號」商船沉入海底,後經過打撈、出售、回購,最終被捐贈給國博。今天,國家博物館舉行了「泰興號」清代沉船瓷器捐贈儀式。「泰興號」沉船為清代道光年間沉沒於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國商船,船貨以清中晚期民窯瓷器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屬器等。20世紀90年代,沉船被國外商業團隊打撈,出水文物在國際市場拍賣出售。2018年,泮廬集團從海外購回了10萬餘件該沉船出水瓷器。
  • 一周觀展指南|在倫敦、阿姆斯特丹、芝加哥,看倫勃朗繪畫
    2019年是倫勃朗逝世350周年,世界各地紀念展迭起,當前在倫敦、阿姆斯特丹、芝加哥,觀眾可以看到倫勃朗眾多的素描、版畫、油畫作品,他極其動人的肖像畫名作也會在芝加哥展出。地處松江醉白池的董其昌書畫博物館也有數十件上博所收藏的董其昌書畫對外展出,並對大量臺北故宮的董其昌書畫複製品。
  • 達·文西之師——韋羅基奧首次全面回顧展在佛羅倫斯開幕
    此次回顧展《韋羅基奧——達·文西之師》匯集了世界各地有關韋羅基奧傑作的藏品,與之同時展出的還包括韋羅基奧前人、同時代人的作品以及韋羅基奧曾經教過的許多學生,包括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彼得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Domenico Ghirlandaio)和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 國博開賣「瓷器棒棒糖」,網友:怎麼下口?
    故宮口紅後國家博物館開始賣棒棒糖了今天是博物館日國博一款棒棒糖正式上市售賣國博介紹,特別甄選最能代表美好寓意的瓷器紋樣,將平面圖案與食品結合,希望觀眾吃在嘴裡,甜在心裡。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棒棒糖是以食用色素將圖案印刷在糯米紙上,夾在棒棒糖中間。所以觀眾吃到最後,圖案仍清晰如初。
  • 一周觀展指南|上博將展文房供石,大都會150年線上呈現
    (書法館於4月15日-5月20日閉館調整)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展期:2020年4月29日 - 6月28日地點:上海博物館展覽以文房供石為主題,展出旅美華人收藏家胡可敏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一批古典文房供石,以及上博收藏的供石及文人畫石作品,帶領參觀者了解中國歷代文人對天然石的青睞
  • 一周觀展指南|蘇軾特展尚餘十多天,正倉院、馬蒂斯展將啟幕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
  • 一周觀展指南丨瓷器特展「灼爍重現」,「有間書房」見出雅韻
    瓷器特展與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活動幾乎成了最近的博物館觀展熱點:上海博物館有「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則有「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蘇州博物館將推出「大邦之夢——吳越楚玉器·青瓷展覽」,儼然一部中國瓷器發展史,浙江博物館的「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也是對吳越文化的再梳理。
  • 一周觀展指南|泰特珍藏展進入倒計時,東京紀念藤田嗣治
    指南針/Saudade復星基金會中葡當代藝術大展展期:2018年7月3日—8月26日 地點:復星藝術中心展覽匯聚了12位中葡當代藝術家近100件作品,涵蓋繪畫、綜合材料創作、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是國內首次對中葡兩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系統比照和學術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