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宋朝是一個特殊的朝代,它經歷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立國三百餘年,兩次傾覆都是緣於外患,是一個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宋朝的兵力雖不算強大,但他的文化卻相當繁盛,無論文學、繪畫還是書法,甚至是理學,都達到了一個繁榮鼎盛的時期。
然而,它最受世界關注的還是它的瓷器。大家都知道,中國的英文名為」China」,與「瓷器」為同一單詞,這足以看出瓷器這一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在中國的地位,他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美好象徵,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驕傲。而宋代作為瓷器發展的鼎盛時代,它的影響和地位是無法超越的,它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
宋代時期陶瓷業生產得以高度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朝廷的支持。北宋時期個別皇帝特別喜好古器皿,尤其是宋徽宗。宋·葉夢得撰《避暑錄話》(卷下)曰:「宣和間,內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漢遺物,無敢隱者,悉獻於上,而好事者,復爭尋求,不較重價,一器有直千緡者。利之所趨,人競搜剔山澤,發掘塚墓,無所不至。往往數千載藏,一旦皆見,不可勝數矣!」可見,宋代皇帝對古器皿的珍愛。到了南宋時,臨安朝廷崇尚侈靡,宮中對各類藝術品的聚藏愈漸增盛,其中即包括大量各地名窯瓷器。
由於皇帝對瓷器的重視,朝廷在挑選瓷器時也尤為嚴謹,這就使得瓷器製造的方方面面都極其講究。宋代朝廷先是詔令幾個燒瓷質量較好的窯場如定窯、耀州窯等燒造貢瓷,後又專門設立汝窯、鈞窯、修內司官窯、郊壇下官窯等官辦瓷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官窯瓷器一旦燒成,就經嚴格挑選直入宮廷,一般不得作為商品出售,落選者也要砸碎後集中深埋,不得流入民間。
在宋朝,最為後人稱頌的當數它的五大名窯。宋代五大名窯之說源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所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因後世不知何種器物為柴窯,這才有了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之稱。
五大名窯之中,汝窯雄冠群窯之首,南宋時期葉寘的《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清麗素雅的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為宮廷御用瓷器。汝窯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豆青、粉青等品類。青瓷釉中含有瑪瑙,有「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譽。金滅北宋之後,汝窯也隨之滅亡。
「汁水瑩潤如堆脂」的官窯是北宋末年宮廷官窯燒制的御用瓷器,它的特點主要以素麵為主,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抹,但卻十分重視質地,追求釉色之美。它的這一特色凸顯出了他的高貴古雅之風。
滿布「金絲鐵線」的哥窯瓷,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做工精細,質地優良。但哥窯的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窯歷來被人們稱之為「國之瑰寶」。釉彩絢麗斑斕的鈞窯瓷,始燒於唐代,在宋代成就了第一個瓷器燒造的藝術高峰。鈞窯是五大窯中最特別的一種,規整對稱,高雅大氣,宮廷氣勢,一絲不苟,「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它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它瓷種。宋瓷珍貴,故有「千金易得,宋瓷難求」之說。
紋飾精緻的定窯白瓷,始燒於晚唐,到了北宋達到了鼎盛。定窯瓷器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他的紋飾豐富多彩,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精美絕倫,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