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官窯方花盆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名窯薈萃,群星燦爛,而北宋官窯是宋瓷這頂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北宋官窯集北宋時期青瓷窯藝精華之大成;溶天文地理和儒道學說於一體,創官窯之先例,開瓷質禮器之先河,樹開片為飾的新風;其品質之高,器型之美,開片之奇,內涵之深可謂登峰造極,空前絕後,為後世所推崇和景仰。
北宋官窯的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01官窯制度的創立
北宋官窯不僅以其出類拔萃的技術和無以倫比的產品傲視群雄,而且還以官窯這種獨特的組織管理形式直接影響了後代制瓷業的發展。南宋官窯就是沿襲北宋官窯的體制而設立的,明清兩代的官窯也同樣是繼承了這種模式而各自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官窯的產生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對中國古代陶瓷產業的進化與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歷代的官窯都代表了那個時期瓷器生產的最高水準,並主導了瓷器製作的潮流和方向。
宋官窯青釉弦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官窯是為燒制禮器而專門設置的一座官控窯廠,由禮制局製造所管理,而禮制局是由宋徽宗設置在編類御筆所內的專屬機構。無論是組織形式還是產品的種類等級,以及皇帝的參與程度,北宋官窯與明清兩代的御窯相比都有過之而無所不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御窯,學術界有關「御窯只存在於明清兩代」的定論與事實並不相符。北宋官窯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同時還有我發現和收藏的實物標準器相佐證,是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也是迄今為止能夠得到證實的第一座官窯。
北宋官窯之前是否還有官窯存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
從廣義上來說,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州縣設立和管理的窯作都可以稱為「官窯」,而狹義上的官窯僅僅限於由朝廷設立,專為皇帝和皇室生產御用瓷器的窯廠,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御窯。
我個人認為對官窯的界定應該有特定的標準和要求,因為從整個中國古代陶瓷發展的歷程來看,官窯無可爭辯地佔據著行業的領導地位,並擁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強大的影響力。
官窯的這種特殊地位不僅僅是由其官辦的性質所決定,最主要還是依靠其遠勝民窯的品質和實力來奠定的;官窯實際上就是最高水準和品質的代表,也是皇權和等級的象徵。
從北宋官窯到明清官窯,歷代的官窯本身都具有鮮明的皇家色彩和等級特徵,都毫無例外的成為各個時代瓷業的高峰和代表,相對民窯而言都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和至高無上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品質和皇權,就不成其為官窯。唯有中央朝廷直接設立並主要服務於帝王的御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只有御窯才擁有遠超民窯的實力和能力。其他不具有最高水準,不代表皇家特權,產品質量甚至不如民窯的的各級官辦窯場都不能稱之為官窯。
宋官窯青釉盞託 故宮博物院藏
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各種官辦性質的窯作,絕大多數的官辦窯場並不是由中央朝廷所設立,而且其技術和產品的品質並不具備領先民窯的實力,許多官辦窯廠生產的只是皇宮、皇陵、城牆等建築用材,例如《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五》將作監條載:「窯務,掌陶為磚瓦,以給繕營及瓶缶之器」。
這種主要生產磚瓦的窯廠怎麼能和宋徽宗朝設立的專門生產國家禮器的御窯相提並論都稱之為北宋官窯呢?
它們之間有天壤之別,完全沒有可比性,更不是同類。如果不做出明確的界定就會出現同一時期或同一朝代會同時存在多個官窯的情況,這就徹底混淆了官窯的概念,也使官窯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在歷史上的作用變得微不足道。故意模糊、擴展官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把北宋時期的東西窯務及所屬窯作都列為北宋官窯,實際上是魚目混珠,完全脫離了學術探討的範疇,充其量只是搶奪窯址資源,進行商業炒作的把戲而已。歷代歷朝只能有一個官窯,只有代表那個時代最高水準的御窯才可以稱之為官窯,北宋年間唯有宋徽宗朝設立的窯場才是真正的北宋官窯。
宋官窯青釉圓洗 故宮博物院藏
02瓷質禮器的創燒
北宋官窯燒制的不是陶質禮器,而是全新的瓷質禮器;沒有瓷質禮器的窯口就不成其為北宋官窯。
瓷質禮器是從北宋政和四年以後才真正的開始登上祭壇的,到南宋時期已得到普遍的認可,其使用的範圍也從郊祭天地擴展到名堂和家廟,並逐漸成為一種定製和慣例。明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磁。清代「初沿明舊,壇廟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可見北宋官窯所創導的瓷質禮器的影響深遠,並最終成為祭器的主角和主流。
宋官窯青釉瓶 故宮博物院藏
學術界有人認為,瓷質禮器在宋徽宗朝之前就已經開始使用了,例如:北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郊廟奉祀禮文》中載:「今伏見新修祭器改用匏爵、瓦登、瓦罍之類,蓋亦追用古制,欲乞祭天神位。」再有,《宋史》卷九八《禮志第五一禮一·吉禮一》記載:「元豐六年,詳定禮文所言,本朝吳天上帝、皇地袛、太祖位各設三牲,非尚質貴誠之義,請親祠圜丘、方澤正配位皆用犢,不設羊豕,俎及鼎七,有司攝事亦如之。又簠、簋、尊、豆皆非陶器,及用龍杓,請改用陶,以撣為杓。」
這裡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慶曆七年所修制的的新禮器都是「瓦登、瓦罍之類」的陶器,沒有瓷器。陶和瓷古代通用,陶既可指陶器,也可代瓷器,但「瓦」絕對是指陶器。陶器和瓷器完全是不同等級和檔次的東西,沒有可比性,燒制這些陶質禮器的窯口也不能稱其為北宋官窯,因為它們根本就不能代表北宋官窯的品質和水準。而且這些「瓦」類禮器可能並沒有登上祭壇。
北宋官窯 粉青釉梅花式杯
雖然仁宗慶曆七年曾燒制過陶製禮器,但元豐(神宗)六年時使用的「簠、簋、尊、豆皆非陶器」,說明前代新造的陶質禮器實際上並沒有被使用。儘管神宗年間又有人提議要使用陶質禮器,到宋徽宗大觀年間祭天地時卻依然使用的是青銅禮器。
由此可見,「器用陶匏」雖然是共識,但北宋歷代都沒有真正的加以落實。陶質禮器不受待見的原因,是由於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陶器早已被青銅器和瓷器所淘汰,在瓷器盛行和高度發達的北宋年間,陶質禮器相形見拙而被棄用也是理所當然。
同時由於祭器日趨奢侈化,北宋時期「器必用金玉」已成為常態。陶質禮器的反覆出現和退出,彰顯出大儒們的迂腐和糾結,不能與時共進,對古制的理解死板而又不合時宜,直接導致了瓷質禮器遲遲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擺脫青銅禮器的束縛,並成功的使陶製禮器脫胎轉型為瓷質禮器正是北宋官窯的一大創舉和貢獻,也使瓷器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所以北宋官窯瓷質禮器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實際上創立了一種全新風格的禮器,是對傳統禮器的一次重大改革,不僅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和時代的變化,也徹底改變了禮器的歷史,為後世瓷質禮器的發展和普及打下了基礎。這也是北宋官窯能夠流傳千年,備受讚譽的原因所在。
北宋官窯青釉瓶 臺北故宮藏
03樹開片為飾的新風
中國古陶瓷製作的歷史雖然十分悠久,但受陶瓷材質的限制,陶瓷的裝飾手法非常有限,基本採用的是彩繪和刻劃這兩種技法。
彩繪是通過在器面施以色彩和圖案來表現一定的主題和含義,這種技法源自上古時代的彩陶,逐漸發展到釉上彩和釉下彩,並延續到現代,貫穿了中國陶瓷史的整個過程。
而刻劃這種手法則是通過在陶瓷表面刻劃出線條和圖案來達到裝飾陶瓷的目的,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又進化出鏤雕堆塑等更為複雜高級的技法,使陶瓷的裝飾由平面進入到了立體的階段。
但北宋官窯的裝飾手法既不是彩繪,也不是刻劃,而是使用開片的技法,通過人為的手段使釉面出現各種各樣長短大小不一,縱橫交錯環繞的開片,來表現瓷器的內涵,並達到外觀美化的目的。這種手法跳出了傳統裝飾技法的框架和束縛,用最簡潔、最自然的線條表達出最深刻的意像,使原本單調乏味的釉面陡然生輝,真可謂化腐朽為神奇,實在是出人意料,令人驚嘆不已,堪稱古今中外瓷器釉面裝飾的最經典的傑作。
北宋官窯粉青釉臂擱 臺北故宮藏
可以說,開片是瓷器釉面最自然的紋飾,也是極富創意和表現力的裝飾方法。其想像力之豐富,手法之新奇,感覺之美妙,技術之高超,迷倒了無數的收藏愛好者和瓷藝家,從古至今一直受到狂熱的追捧和愛戴。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成為一個全新的標誌和品牌,歷代都有無數的崇拜者追隨著它的腳印,研究和模仿這種獨特的技術。
正是因為開片有著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響力,才造就了一個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的夢幻般的「哥窯」傳說。北宋官窯不僅創立了以開片為飾的新風,更是集開片技藝之大成,它使古代青瓷的燒制技術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許多方面至今都還是不解之謎。開片既是著北宋官窯引以為豪的成就,也是北宋官窯留給後世的一份極其珍貴遺產。
北宋官窯青釉花插 臺北故宮藏
北宋官窯與歷代官窯及其他名窯的另一個顯著的不同是它所擁有的深刻的內涵,而不是簡單的器物製作。
寓意於器,器以藏禮是北宋官窯所不為人知的一個特點。宋徽宗在對禮器的改造和創製過程中,效法古代聖賢,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仰觀天上,俯察於地,擬而象之,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充分而且合理的運用了格物致知、制物尚像的方法,將天文地理、道法禮法溶於器物之中,創造性的通過釉色和開片來體現天地自然屬性,賦予瓷器崇高的精神品格,使瓷質禮器真正的成為溝通人與自然鬼神的道具法器。
北宋官窯至樸至簡,素極生華,胎不求緻密,釉不求透明,不假人工雕琢,講究自然天成,反映了儒家中庸和道家自然無為的觀念,表現出理學寧靜而致遠的境界,堪稱最經典的中國式古典美,不愧是中國古代青瓷的頂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