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各位國慶假期開心!祝祖國69周歲生日快樂!
我們本章節是教大家認識「瓷」,瓷器精美,具有收藏價值,一件國寶級的瓷器動輒價值上億,它們代表著我國的文化底蘊,物有價而其精神無價!
部分內容參考至範冬青女士所著《說瓷》,範冬青女士是古陶瓷研究領域著名專家之一。
隨著喜愛收藏古董的人越來越多,收藏界也免不了魚龍混雜。一份可信度較高的權威讀物,透露箇中玄機,其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了南宋官窯的特點,還有一個比較劃時代的特點,就是器型仿銅器和玉器的禮器。有的仿青銅器的簋;在商周時期簋是盛裝食物的,到了宋代,這類器物的功用已經發生改變,成為一種香爐的樣式,我們稱為「簋式爐」。
鼎;有兩個耳和三個足,也是作為祭祀的禮器。對宋代人來說,是作為香爐供香的。
樽;是直筒形的,下面有三個矮足。汝窯器型裡有官窯裡也有。青銅器的器型有自名謂「酒樽」的,也就是古代人用來盛酒的。青銅樽還配套有一個託盤,樽裡面放一個勺子,樽的上面有蓋子。宋代人用瓷器來仿照的樽,也是作為香爐,叫「樽式爐」。
還有鬲式爐;模仿青銅鬲的造型。
貫耳壺;兩邊各有一個直通貫耳。
觚;古代一種飲酒器。
琮式瓶;仿玉的禮器,不是用來插花的。
鵝頸瓶;頸比較粗一些。
還有夾層碗。
這些都是仿青銅和玉禮器的器型,都不是日用器,都是南宋官窯具備的器型。
那麼為什麼南宋官窯裡面會出現仿青銅和玉禮器的器型呢?大家需要了解這一點
如果看到一件琮式瓶瓷器或簋式爐,別人告訴你,這是汝窯器,可千萬不要相信,這個就是器型學裡面的道理。我們要知道一件器物的器型出現的時代,像仿銅、玉禮器的器型,在北宋的時候是不會出現的,它一定是南宋的器型。如果看到一件定窯白瓷仿銅、玉禮器的造型,那麼它的時代應該是金代而不是北宋。
在中國古代,國家比較重視戰爭和祭祀。宋代的時候,祭典活動有十幾項,包括祭天、祭地、祭社稷、祭郊壇、祭宗廟、祭明堂等等。在一年裡面有好多次的祭祀活動,那是整個朝廷的活動。不過陶瓷器,特別是瓷器,在北宋朝廷的祭祀條典活動中都不是重要的祭器,當時的祭器主要是青銅器和玉器。到了南宋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瓷器作為禮器的功能越來越突出。這個時期的南宋官窯瓷器不是作為餐具、陳設和把玩,而是成為了一種禮器的象徵,瓷器的禮器功能也就從此開始影顯了。
為什麼南宋初期朝廷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有關。北宋末年發生靖康之變,金人攻入京師汴梁,大肆地搜掠搶奪,當時北宋的徽欽二帝都被金人擄去北方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宋高宗趙構就離開汴京南下遷徙改元建炎。在建炎二年的時候,宋高宗先到了揚州,在揚州設立了一個郊壇開始祭祀,當時缺少祭祀的禮器,他就只好召集還滯留在東京汴梁的一些官員帶著禮器過來,這些禮器都是宋徽宗的時候新做成的禮器,都是用青銅製作的。
到了建炎三年的時候,金人繼續南下,宋高宗倉皇南渡。從汴梁帶來的青銅禮器在逃難的路途中大部分都散失了。當時南宋也沒有那麼多財力物力像北宋一樣大量製作新的銅禮器。《續資治通鑑》記載紹興十三年「祭器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滷簿應用文繡者,皆以纈代之。」這裡就明確提出了銅、玉材質的禮器,應該用陶瓷器、木器來代替,「滷簿」就是指古代帝王出駕時,扈從的儀仗隊的旗幟等,本來應該用很華麗的布製成,現在都以簡單的布來代替。這則文獻就告訴我們,南宋宮廷由於祭祀的需求,對瓷器的需求量增加了。
《中興禮書》卷五十九《明堂祭器》:「(紹興元年)四月三日,太常寺言:條具到明堂合行事件下項:一、祀天並配位用匏爵陶器,乞令太常寺具數下越州製造,仍乞依見今竹木祭器樣制燒造……」
根據這條記載,最早在紹興元年,南宋宮廷祭祀的陶瓷禮器是在越州,也就是當時紹興府餘姚縣燒造的。
同前書《明堂祭器》:「(紹興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禮部太常寺言:『將來明堂大禮合用祭器等約九幹餘件,見今紹興府燒造陶器,臨安府、文思院製造竹木器等,將欲畢備,委實別無安頓去處,乞下臨安府指揮所屬,權令置庫安頓。』詔依。」
可以看到在紹興四年的時候,朝廷下令讓紹興府餘姚縣燒造9000件瓷器,可知所需祭器數量之大。越窯在唐代以來一直到北宋初期都是全國重要的窯場,其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很高的。
同前書載:「(紹興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禮部太常寺言,勘會國朝祖宗故事,遇大禮其所用祭器並依三禮圖用竹木製造,至宣和年做博古圖,改造新成禮器,內磷簋尊爵站盂洗用銅鑄造,餘用竹木,今來若並仿博古圖樣制改造,內銅器約九千二百餘件,竹木一千餘件。其銅約用三萬餘。若更製造準備值兩祭器,委是功力浩大,竊慮製造不及,今看詳欲乞先次圓壇上正配四位合用陶器,並今來所添從祀爵並依新成禮器仿博古圖,內陶器下平江府燒變,銅爵令建康府鑄,其竹木祭器令臨安府製造。」
到了紹興十三年的時候,陶瓷器的製作已經從紹興府餘姚縣轉到了平江府,平江府就是今天的蘇州地區。從以上幾條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臨安府設立修內司窯之前,朝廷在紹興府和平江府都有燒造官方祭祀用的陶瓷器。所以從廣義上講,餘姚官窯和平江官窯也都屬於「南宋官窯」。現在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我們在寧波地區的慈谿市的低嶺頭已經發現了「餘姚官窯」的窯址,慈谿市在南宋的時候就是屬於紹興府餘姚縣的,這也符合文獻的記載。
紹興十三年以後,宋高宗和大臣們對於餘姚縣和平江府兩地所生產的祭器不太滿意。於是在紹興十四年的時候,成立了一個機構叫「禮器局」,專門負責禮器的製造。到紹興十六年的時候,就設立了修內司官窯,後來又設置了郊壇下窯。這兩個窯燒造的禮器得到了宋高宗的讚許。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一般所講的南宋官窯。修內司和郊壇下兩個窯口為朝廷燒造了絕大部分的明堂祭奠禮器以及陳設器和生活用瓷,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那麼也就是說,陶瓷器中禮器這種器型是南宋官窯所獨有的,如果一件天青色的汝窯器物是禮器的造型,那麼這件東西肯定就是不對的,因為這不符合宋代的禮制。
還有一個情況,當時兩個官窯因為產量有限,有來不及燒造的情況,因為宮廷除了祭祀用器外還有大量的生活用器,當時浙江的龍泉窯也燒宮廷用瓷,我們現在稱它為「龍泉官窯」。龍泉官窯的特點與南宋官窯類似,因此龍泉官窯也可能由修內司管理。我認為龍泉官窯中有一部分的器物是可以識別的,就是那些經過高溫燒造的器物,釉面的光澤會比南宋官窯強。還有一部分器物,燒造的溫度略低,那麼它的釉面光澤就比較柔和,與南宋官窯就很難區別,特別是完整器。
比如鬲,龍泉窯燒造了不少,南宋官窯也有這樣的器型,兩者的釉色比較接近。完整器又無法看到斷面胎的顏色質地,所以在窯口的判斷上會比較困難。如果是標本的話,因為龍泉窯燒造的溫度會高一些,所以相對的,我們從瓷器的斷面上來看,龍泉官窯的開片會比南宋官窯的深一些。龍泉官窯斷面有尖角如刺,而郊壇下窯瓷片的斷面沒有那麼鋒利,比較平緩,所以說龍泉官窯的開片比較深,破片時,胎、釉斷裂不同步,1其斷面保留了釉層的尖角,這就是區別兩個窯口的一個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