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點專題二|都城變遷史

2021-02-23 歷史教育家

專題二 都城變遷史

【名詞解釋】

都城的含義: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

都城的地位: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知識梳理】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王朝

都城

都城所在的區域和城市

夏朝

陽城

河南登封

商朝

亳-殷

河南鄭州-河南安陽

西周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洛邑

河南洛陽

秦朝

鹹陽

陝西鹹陽

西漢

長安

陝西西安

東漢

洛陽

河南洛陽

吳國、東晉南朝

建康

江蘇南京

隋唐

長安

陝西西安

北宋

東京

河南開封

西夏

興慶

寧夏銀川

金朝

會寧-燕京

黑龍江阿城-北京

元朝

大都

北京

明朝

南京-北京

江蘇南京-北京

清朝

北京

北京

 

二、古代中國的都城遷移過程

 

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

(1)夏商時期主要建在黃河支流

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陽)位於黃河的支流洹水之濱。西周的鎬京,地處灃水和渭水的交匯之處。這裡是關中平原中央,是關中平原最為開闊的地帶,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與諸侯國進行便利的經濟文化往來。

(2)西周末年開始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如鎬京、鹹陽、長安→洛陽。這局面前後經歷了2000多年。這一經濟文化軸心帶的建立,也完成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兩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權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二是諸夏的融合與漢族的形成。

西安、洛陽、開封這三個早期古都皆位於黃河流域。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和,平原廣大,土地疏鬆,便於早期開發。唐代以前,黃河中下遊地區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3)五代及兩宋國都處於游離狀態。

中唐以後氣候的變遷,黃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黃河三門峽一帶漕運十分困難,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糧而居」,就食東都洛陽。關中已失去了容納國都城市的經濟基礎。國都城址向經濟文化發展更有前途的東部轉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公元10-13世紀間,國都處於一種游離狀態。先後建都的城市有北宋的東京(開封)、南宋的臨安(杭州)、揚州、建康(南京);西夏的興慶府(銀川);遼的中京大定府(內蒙寧城縣大名城)、上京臨潢府(內蒙巴林左旗南)、東京遼陽府(今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等和金中都(今北京)。這時的國都雖處於一種游離狀態,商業經濟和市民文化卻得到空前的發展。商業活動在國都城市裡的巨大活力,衝淡了王權的力量,尤以東京和臨安最為顯著,形成中世紀世界壯麗無比的大都會市場。此間,中華民族文化的統一性,沒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加強。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都無一例外地繼承發展了由孔子總結的夏商周文化的傳統精華。

自唐後期五代起,南方成為經濟重心所在。南方由於經濟地位上升,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斷上升,開封靠近江淮,也便於控制作為國家經濟重心所在且容易鬧分裂的南方地區。

(4)元統一中國後,北京終於上升為全國惟一的政治中心

北京位於東北大平原、華北大平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單元的接洽處。經過遼、金、元、明、清五代,從陪都發展成為首都前後也近1000年。這裡處於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為了連接中國另外兩大地理單元,即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特別是得到長江流域經濟與文化的支持,南北大運河的開鑿成為歷屆中央政府關切的大問題。元世祖忽必烈把分裂的中國統一起來,也為我國運河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南北經濟文化重心及南北大運河形成了南北軸心帶。特別是明朝將南京也定為都城或陪都,體現了這一時期都城地理格局的總特點。元朝、清朝定都北京,則主要是在民族鬥爭的背景下產生的。明政府遷都北京,也與民族鬥爭的背景分不開。

 

三、中國古代六大古都及其當時的名稱

六大古都

當時的名稱

西安

西周(鎬京);西漢、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長安)

洛陽

東周(洛邑);東漢、曹魏、後唐、西晉、北魏(洛陽)

開封

魏國(大梁);後梁(開封府);後晉、後漢、後周、北宋(東京)

北京

燕國(薊);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南京

東吳(建業);東晉、南朝(建康);南唐(江寧府);明(應天府)

杭州

吳越(杭州);南宋(臨安)

 

1、西安

西安成為王朝的都城最早是在西周時期,漢唐時代稱之為「長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前期的的鼎盛王朝均定都於此。這與當時經濟重心在西北地區的狀況是相適應的。此後,隨著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和自然環境的變化,西安漸漸喪失了都城的地位

 

2、北京

北京在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諸侯國燕國的都城,當時稱為「薊」。此後,北京一直是北方的軍事重鎮,其名稱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隋朝時稱為涿郡,唐朝時稱為範陽,北宋時期宋朝稱為幽州,遼朝則稱為「南京」。金朝建立後,為加強對南部中原地區的控制,遷都於燕京,改名為中都。這是北京作為中原王朝都城的開始。元朝建立以後,在1271年,定都燕京,改名為大都,北京在這時第一次成為全國性政權的都城,元朝以後,明清兩代均定都於北京。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北京的基本輪廓布局就是建立於明朝

 

3、南京

南京成為都城開始於三國時代的吳國,此後東晉和南朝五個朝代連續在此定都,所以南京又被稱為六朝古都。在東晉和南朝時期,南京稱為建康;明朝建立前期,即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時期,明朝定都於南京。明成祖即位後,出於加強北部邊防的考慮,才遷都於北京,但南京依然為南方重鎮,政治、經濟、軍事地位異常重要。在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均與南京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複習中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具體事例如下: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籤訂於南京城下

(2)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定都於南京,改名為天京,建立起與清政府南北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

(3)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規定定都於南京

(4)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5)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

(6)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標誌著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

 

四、中國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地區與原因

中國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幾個大一統的朝代都是如此。主要原因如下:這裡是華夏族起源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自然條件優越,經濟發展起步較早,經濟發展水平高;這裡處於全國的中心,戰略地位重要,建都於此有利於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漢族政權在歷史上時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襲擾,為了加強防禦力量

 

五、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原因和特點

中國古代有多次遷都,導致遷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因為戰亂,原來的都城受到戰火的破壞,如東周遷都洛邑;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原都城失陷,無力收復,如南宋定都臨安;為了便利向漢族學習,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和全國的控制,如元朝定都大都;為加強北方的防禦力量而遷都,如明朝遷都北京。

中國古代的遷都,除明朝以外,遷都的基本特點是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遷移,尤其是向南遷移使政治中心對南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體現出來

 

六、中國古代歷次著名遷都及其原因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遷都不勝枚舉,但學術界公認的著名的遷都卻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把都城從淹(山東曲東)遷到殷(河南安陽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4)1141年宋金議和以後,金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南)遷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從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裡)遷到燕京,改名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應天(今江蘇南京)遷到北京;

(7)後金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後,1618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遷到瀋陽;

(8)1644年,清軍入關進佔北京,清順治帝把都城從瀋陽遷到北京。

 

遷都原因

1、商王盤庚遷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現在的都城淹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會比現在的情況要好。

(2)抑制奢侈,倡導節儉,藉以緩和階級矛盾。太甲以後,商朝歷代的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過著腐化的生活。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們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緩和。在《尚書·盤庚》中記載了盤庚對臣民的演說詞,將遷之時,盤庚指責貴族中有貪求財富的亂政官吏,既遷之後,他又告誡官吏不要積聚財物,應施惠於民。

 

2、周平王遷都洛邑的原因

(1)原來的都城鎬京,經犬戎之亂後,殘破狼藉。公元前770年,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經大肆掠奪後,一片狼藉,無以成都。

(2)為避開犬戎,擺脫困境。鎬京已處於西北戎人的威脅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強,遷都實為躲避少數民族「戎人」的侵襲。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

(1)從軍事上來看,為了避開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北魏原來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於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又不利於對整個北方的軍事控制,同時不利於加強北魏對中原地區的管轄和治理。

(2)從經濟上來看,為了解決都城糧食供應的嚴重匱乏問題。平城地方寒瘠,雖然從398年定都平城至遷都洛陽之時已有百年歷史,農業也有所發展,但糧食產量遠不夠供應軍需和不能滿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無水路漕運之便,從外面運入糧食也困難,要解決糧食問題,就需要 遷到農業發達、運輸方便的地區。(3)從政治上來看,一方面為了鎮壓中原地區日益頻繁的武裝暴動;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統一全國大業的需要;再一方面為了擺脫平城地區鮮卑貴族盤根錯節的勢力網,削弱他們對政治的影響力,尤其是儘快擺脫已故馮太后的陰影,不讓馮太后的勢力繼續左右政局。

(4)從文化上來看,北魏雖然實現了北方的局部統一,但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隔閡,文化衝突劇烈,不利於接受漢族先進 的文化,改變鮮卑民族的舊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華夏正統的姿態雄踞中原,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5)而洛陽是歷代帝王建都立業之所,也是漢文化積澱 深厚之地,遷都洛陽不僅有利於鞏固前期改革的成果,還有利於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改革。洛陽曾是多個漢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過遷都洛陽取得漢族地主認可的正統地位。

 

 

七、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的規律性認識

1、都城遷移的趨勢及特點:

中國古代王朝的都城總體呈現出由西向東發展的趨勢: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其間,在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後,漢族政權的都城又出現由北向南遷移的傾向。具體說來,從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區,都城的遷移呈現出由西向東的趨勢:西安——洛陽——開封。從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離開中原移到臨海地區,都城的遷移出現由北向南,而後又由南向北移動的趨勢:杭州——南京——北京。

 

全國性政權的建都特點

一、從整體上來看呈現出自西向東的態勢

二、從長時段來看呈現出先東西橫向遷徙,後南北向縱向變化的格局,即「前東西拉鋸,後南北抗衡」的都城格局

三、從對外交通來看,隨著封建王朝的日漸封閉而逐漸偏離對外交通要道

四、與政權統治集團發軔或依靠的地域勢力有著密切的聯繫

 

區域性政權的建都特點

一、凡控制黃河流域大部分土地,又欲統一南北的政權,往往定都洛陽。

二、凡統治黃河流城東部地區的政權,往往定都於鄴。

三、凡統治西南地區的政權必定都於成都。

四、邊區少數民族在其政權建立和勢力逐漸進入中原地區的過程中,在都城選址問題上,往往表現為不斷地從邊區向內地遷移。

2、都城遷移的一般原因:

(1)黃河流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是根本原因。

(2)經濟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

(3)軍事、政治鬥爭中心的東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幾點認識:

(1)考察中國古代都城的遷移,不難看出其蘊涵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特點。因為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誌。

(2)古代都城一般都會遷到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歷代王朝遷都的標準基本是一致的,誰也不會把首都遷到偏遠的貧瘠地區去。

(3)在中國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形下,政治、經濟、軍事(國防)是決定都城遷移的首要因素。後期,隨著運輸系統的改善,經濟的因素則退居次席。

 

4.總結

古代王朝的變遷,有著深刻的歷史、地理、經濟以及人文背景,之所以出現「東西循環、南北往復」的局面,和經濟重心的南移,遊牧民族主要入侵方向的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封建社會後期王朝選址更是反映了其走向走向封閉的傾向。區域性都城的選址往往和其控制的地理疆域以及統治者的擴張意願有關,遊牧民族的都城則表現出不斷向內地遷移的趨勢,體現出了漢化的過程,希望讀者能從這篇文章中,發現出更多與都城相關的歷史人文規律。

 

【名師點撥】

【點撥】中國古代定都遷都的原因(背景)

(1) 戰略地位/地理條件優越

還可以反著說:都城偏遠,統治者迫切需要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2) 處在或靠近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

(3) 便於對內控制割據勢力,鞏固統治,對外抵禦外族入侵

(4) 位於或接近賴以起家的根據地

(5) 受古代經濟重心轉移的影響

 

【點撥】中國古代都城變遷的趨勢

(1) 自西向東遷移

(2) 從中原的腹心地區向中原的邊緣地帶遷移

 

【點撥】中國古代都城布局特點

(1) 布局方正,宮城居中

(2) 凸出中軸線對稱布局

(3) 前朝後殿,凸顯皇權

(4) 體現皇權至上

(5) 遵從禮制

(6) 政治色彩濃厚

 

【點撥】定都遷都的影響

(1) 政治上

① 便於控制中原地區,加強統治

② 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

③ 防範少數民族,穩定邊疆

④ 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重合,加強國防、軍事實力

⑤ 開發了邊疆地區

⑥ 靠近沿海地區,便於統治者控制海疆

⑦ 靠近統治者經營的根據地,政治上安全可靠

⑧ 影響之後王朝都城的定都

⑨ 奠定都城城市布局

(2) 經濟上

①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促進經濟流動發展

② 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興盛,促進商幫形成

③ 完善交通運輸網絡

④ 促進資本主義萌芽

⑤ 便於開展對外貿易

⑥ 為古代中國經濟格局的變化埋下伏筆

(3) 文化

① 有利於人口流動,促進文化交流繁榮

② 加強民族融合,移風易俗

③ 有利於中華文明的外向擴展

(4) 少數民族

① 少數民族定都靠近本民族區域,便於保持與本民族區域的緊密聯繫

② 便於少數民族南下,作為統一全國的基地

③ 便於少數民族適應氣候的變化

不利影響

(1) 政治上:過於靠近邊疆,一旦淪陷,敵兵易於長驅直入

(2) 經濟上

① 遠離經濟中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

②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不利於國家對財政控制

③ 都城與產糧地區距離過遠,運糧困難

(3) 文化上:易於產生民族衝突

(4) 環境上:修建都城大興土木容易破壞環境

 

【點撥】城市發展的背景與原因

(1) 正面的背景與原因

① 政府政策影響

② 人口流動頻繁、人口集中,市場繁榮

③ 商業環境相對寬鬆,城市商業繁榮

④ 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⑤ 市民階層的擴大

⑥ 區域分工和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發展

⑦ 交通便利

(2) 反面的背景與原因

① 國家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

② 受戰亂影響

③ 農耕經濟的制約

④ 專制集權制度和商業官辦的遏制

⑤ 封建制度強大的穩定性和封閉性

 

【點撥】城市發展的特點

(1) 中國古代城市特點的概述

① 體現儒家思想和等級規範

② 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觀念

③ 都城具有政治、文化功能

④ 城市主要發揮的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功能

⑤ 居民以行政人員和文教人士為主

⑥ 城市控制農村

⑦ 地域性中心城市聯結都城與農村,城市形態相對穩定

⑧ 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經濟中心和工商業市鎮

⑨ 出現承載百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2) 中外城市發展歷史沿革

① 先秦時期

(1) 強調等級尊卑制度和宗法禮教思想,突出王權

(2) 政治軍事功能突出

(3) 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中心

(4) 文化教育發達且資源集中

(5) 發揮宗族凝聚作用

② 唐朝前期

(1) 坊市分離

(2) 市的交易時間受到限制

(3) 國際大都會(中外、民族交流頻繁)

(4) 文化多元

③ 宋代

(1) 規模不斷擴大,帶動周邊地區商業發展

(2) 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會救濟功能

(3) 商業職能上升

(4) 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出現街市和夜市)

(5) 出現專業服務性場所(娛樂、服務設施完備)

(6) 區域特徵明顯,商品種類豐富

④ 明清時期

(1) 以工商活動為主要功能

(2) 輻射範圍廣

(3) 分布密集

(4) 與周邊農村聯繫密切

⑤ 近代

(1) 近代城市化是外國侵略的結果,帶有濃厚的半殖半封特徵

(2) 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

(3) 更多具有經濟功能

(4) 近代服務業的初步建立,城鎮功能的擴展

⑥ 西方

(1) 城市規劃則適應城鄉協闊發展需要

(2) 彰顯了人本主義價值追求

⑦ 對比(補充)

 

【唐宋城市發展對比】

1) 唐代長安實行整齊劃一的坊市制,北宋東京打破了坊市界限

2) 唐代長安商業活動有時間限制,北宋東京打破了對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夜市和早市進一步發展

3) 北宋東京服務業發達,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

4) 北宋東京的人口大大超過了唐代長安

 

 

【中英城市化對比】

1) 英國城市化進程伴隨著工業革命而推進,城市化水平較高

2) 中國城市化在1949—1978年間,曲折發展,進程緩慢,改革開放後快速發展

3) 中國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響較大,形成了獨特的農村城市化道路

 

【點撥】中外城市發展趨勢

(1) 中國古代

① 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城市發展

② 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城市規模逐漸擴大

③ 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世俗化

④ 政治中心逐漸東移

⑤ 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

⑥ 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2) 世界

① 城市人口總體增長迅速,逐漸形成大都市群

② 不同國家或地區城市人口增長不平衡

 

【點撥】城市發展的影響

(1) 中國古代城市的作用

① 概述

(1) 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 促進了市民階層的形成與發展

(3) 有利於思想文化近代化

(4) 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

(5) 適應了自然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 宋代城市街市的發展帶來的影響

(1) 導致了中國古代城市在形態、制度及性質作用上的嬗變

(2) 商業突破了傳統市制在時空上的束縛(市坊制度解體、夜市出現)

(3) 城市由封閉走向開放

(4) 城市的經濟職能空前增加

(5) 使中國古代城市邁入新時期趨於近代化

 

(2) 中國近代城市發展的影響

① 加速自然經濟的瓦解

② 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

③ 推動了近代化進程

④ 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壓力,帶來一系列問題

⑤ 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⑥ 促進城市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

⑦ 成為列強商品、資本輸出的基地

 

 

 

【典例剖析】

1.(2013新課標1卷文綜歷史4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漢代的州集中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體平衡。

說明:漢唐間南方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示例二:信息:漢代州名與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說明:唐代"道的劃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勢。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從圖片中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描述與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答案不唯一,貼近材料並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相關焦點

  • 高考專題複習| 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二、古代中國的都城遷移過程 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
  • 【專題精講】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個國家的都城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所在地,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在多數情況下,又是這個國家的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 說「京」釋「都」——古代都城變遷小考
    唐至德二載(757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後,唐肅宗還都長安,因為鳳翔曾經為肅宗駐蹕之地,於是改鳳翔縣為鳳翔府,建號西京,相應地,改西京長安為中京。三年後,鳳翔的西京名號遭到廢止。三是渤海國時期,將鴨淥府定為西京,故址在今吉林省臨江市境內。四在今雲南大理。南詔國王尋閣勸時期,以太和(今雲南大理)為西京。五是今天洛陽。
  • 三國時期,江東孫吳政權都城的變遷史,蘇州、鎮江、武昌、南京
    蘇州、南京、武昌,都曾經是孫吳政權的都城。孫吳政權都城的搬遷,只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我們來看看孫吳政權都城的搬遷史。孫皓雖然平定了這次內亂,但是這次事件,讓他覺得建業才是孫吳的根基,又將都城遷回了建業。266年是孫吳最後一次遷都,直到280年,孫吳被西晉所滅。由此可見,孫吳政權治所(都城)的搬遷,多跟孫吳的勢力擴張和東漢朝廷(曹操)的冊封有關。
  • 高考攻略| 高考中國史+世界史熱點專題突破!(推薦收藏)
    相關連結:一口氣讀完高中歷史必修1                   一口氣讀完高中歷史必修2                  一口氣讀完高中歷史必修3中國史熱點專題突破二是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係。三是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經濟領域,並與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相聯繫,要求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和產生的深遠影響。
  • 2021屆新高考數學丨高考熱點核心突破專題——數列知識點匯總
    備戰新高考專題突破系列,以高考6大知識塊為主線,融會貫通知識,鎖定高考熱點,研析命題角度,點撥方法技巧,強化解題範圍。通過真題感悟考點整合,讓備考的同學們明確備考方向,整合知識要點;並配套專題訓練,對接高考。
  • 商朝的建立和都城的變遷
    二、玄鳥生商商人的開國史詩《商頌·玄鳥》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有一天,契的母親簡狄和她兩個姐妹在玄丘河裡洗澡。三人正在打鬧的時候,天上飛過一隻玄鳥,也就是燕子。玄鳥生下一枚鳥蛋,就飛走了,可鳥蛋卻從空中落了下來。
  • 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07——城市化
    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每日一練 | 2021年高考歷史熱點專題限時訓練
  • 韓國網友畫韓服變遷史,完全複製王凱江疏影趙麗穎...
    在韓網友極力表示是「漢服抄襲韓服」的時候,善於把握熱點的於正也曬出了自己的新劇造型證明,並聲稱「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
  • 中國史+世界史熱點專題突破!(附電子版下載)
    中國史熱點專題突破中國社會經歷著大變革。具體而言:(1)從國家政局看: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2)從社會性質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興起預示著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逐步向封建社會過渡。二是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係。三是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經濟領域,並與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相聯繫,要求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和產生的深遠影響。[新視角] 從學者觀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經驗教訓(1)中心任務:「文化大革命」中以階級鬥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 瞭望 | 高考作文題折射社會變遷
    ,是最能考查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道考題,是「為國掄才」分量最重的一把尺子,更是社會進步、時代變遷的一面鏡子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海鷹  婁辰       2017年高考已經結束,但高考作文的「刷屏」之效仍在持續。
  • 牛潤珍:鄴與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
    關於後趙、前燕鄴城的記載,主要文獻有田融《後趙錄》(或曰《趙書》、《二石集》、《二石傳》)、王度《二石傳》(石勒、石虎)、《二石偽治時事》、陸翽《鄴中記》、範亨《燕書》(記慕容儁)、崔鴻《十六國春秋》、酈道元《水經注》等。《水經注》卷10《濁漳水》記魏武、石趙鄴都較詳,是唯一流傳至今較為完整的文獻。
  • 上世紀60年代至今,大學生入學裝備的變遷史
    隨著各大高校錄取通知書的發出,備受關注的2020年高考終於步入尾聲。各位小夥伴們開始準備入學裝備了嗎?從60年代的大飯碗、換洗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到現在的各種智能設備,中國大學生入學時的必備裝備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視頻|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縮影!《「青」史「影」存》首發
    9月15日,大型精裝畫冊《「青」史「影」存》在青島首發,並被青島市檔案館收藏。作為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該書是一部填補了青島鐵路客運七十年歷史空白的重磅力作。首發儀式上,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社長李新宇代表出版社向青島市檔案館捐贈了《「青」史「影」存》圖書。
  • 唐朝曾設五座都城,兩座都城在山西省,一座都城在湖北省
    唐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置了五個類似於今天的直轄市的五座都城,號曰五都。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城被安祿山叛軍攻破。唐朝又暫時定都鳳翔,號稱西京。五都加上鳳翔,唐朝先後有六座都城。筆者今天就寫一篇文章,給大家講一下大唐五都的故事。 唐朝的上都,在隋文帝修建的大興城。
  • 成都躋身「十大古都」:中國都城史的特殊樣本
    五代古蜀王建立都城,都城歷史千年以上  在漢代成為全國五大工商業都市之一  在唐代成為中國最發達工商業城市之一  宋代蜀商發明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  2016年10月22日至25日, 「中國古都學研究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
  • 萬聖節的由來:揭秘美國裝扮的變遷史
    萬聖節的由來:揭秘美國裝扮的變遷史
  •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也是廣州飲食界「雞聚雞散」的變化歷史,更是廣州食客飲食習慣演變的生活史。
  • (臺)中研院近史所研究熱點一覽表
    過去五年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明清消費文化(主要是廣告文化)、明清城市史(江南城市的空間變遷)、明清之際逃難史、十八世紀下半葉地方物質消費等研究。2016-17的研究構想有二,一是持續消費文化史的研究,惟將焦點轉移探討十九世紀,主要透過縣級檔案來分析當地的物質消費,再與十八世紀比較,由此觀察出長期變化的趨勢。
  • 2018年杭州文史論壇暨中國南宋史及南宋都城臨安國際學術研討會(附日程安排)
    >1.黃純豔(雲南大學) 《宋代的疆界形態與疆界意識》   2.田志光(河南大學) 《政事堂與都堂:宋代宰輔理政場域之演變》3.尤東進(杭州師範大學) 《北宋禁軍兵力分布研究——以仁宗朝為中心》4.虞雲國(上海師範大學) 《紹興體制與南宋史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