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經歷著大變革。具體而言:
(1)從國家政局看: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
(2)從社會性質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興起預示著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逐步向封建社會過渡。
(3)從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看: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歷史由青銅時代進入鐵器時代;耕作動力由人力轉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時期的大規模簡單協作轉向以戶為單位,以男耕女織為特點的家庭個體經營。
(4)從民族關係看:諸侯爭霸和兼併戰爭直接推動了中原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往,我國歷史出現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從思想文化看:呈現出繁榮景象。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國」,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尚賢」等思想主張,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而且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重大的現實借鑑意義。
[新視角]
從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徵
(1)生產力水平:青銅器大量出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由青銅發展到使用鐵器、牛耕,體現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生產工具的飛躍推動了社會轉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權色彩:青銅器大多有銘文且用於祭祀,說明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神權色彩」濃厚。
②戰亂紛爭變法圖強:出土車馬坑、戈等文物,說明國家政治生活中戰爭的頻繁性。只有變法圖強才能成為強者,兼併弱者。
(3)文化:青銅器上有銘文,印證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這一時期的銘文我們一般稱之為「金文」。
[特別提醒]
1.社會變革都以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為根本推動力,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是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變革的根本動力。
2.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推動了社會轉型的加速發展,諸侯國為增強本國實力,致力於改革,增加生產;注意籠絡人才。改革加速了社會的轉型。
3.每一次社會轉型都會造成社會階層的分化,貴族階層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中趨於衰落,新興的平民階層逐漸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新舊政治勢力的鬥爭貫穿於社會轉型的始終。
4.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對中國古代社會影響非常深遠,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強調「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張辯證思維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古代經濟、政治、思想和哲學的基礎。
[總體特徵]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具體而言:
(1)政治領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的腐敗。
(2)經濟領域: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但自然經濟仍佔統治地位。
(3)民族關係領域:明清大大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定型。
(4)對外關係出現新現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開始侵略中國,中國開始了反殖民侵略的鬥爭;另一方面,對外政策由開放逐步走向閉關。
(5)思想文化領域呈現的特徵——承古萌新。「承古」的具體表現: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問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類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叢書——《四庫全書》)。「萌新」的具體表現:一方面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另一方面「西學東漸」,西方一些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知識開始傳入中國。
[史家爭鳴]
有學者認為,「我們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史,幾乎是千年未變;而鴉片戰爭後,則幾乎是十年一變。」這裡的「未變」,主要是指中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天朝上國、華夷之辨的觀念等。
[特別提醒]
1.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的落後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上。從經濟總量上看,當時中國在世界大國中,仍然處於絕對的領先位置,但是,中國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自給自足,從事商品生產的手工業很少,更沒有機器生產。
2.明清時期的商人沒有發展成為獨立的社會力量。大部分商人既是商人也是地主,甚至是官僚,形成「以商致富、以地守財、以官護商」的循環,這是明清時期商人未能成為瓦解封建社會力量的重要原因。
3.明清時期對外關係是在封建制度衰落和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蓬勃興起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它明顯地呈現出新舊交替、承上啟下的時代特點。
[總體特徵]
由傳統農業社會逐步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中國近代化全面展開。具體而言:
(1)政治領域: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先後發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開始啟動,並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結束、中華民國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2)經濟領域:產生於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兩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第一次是甲午戰爭後的「初步發展」,第二次是一戰期間的「短暫的春天」;在列強侵略和近代工業的衝擊下,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領域:先進的中國人在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中,由政治領域逐步轉向思想文化領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和科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文化邁向近代化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而且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歷史影響。
[史家爭鳴]
中國近代化的「衝擊—反應」模式。費正清教授主張「當時西方是19世紀及20世紀震撼全球的技術進步及其他種種進步的搖籃和發明者,因而西方能夠從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國由於自身獨特的傳統,則只能藉助外部力量實現近代化」。由此可見,西方的衝擊是影響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別提醒]
1.推動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轉型的動力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嚴重的民族危機,一個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兩大訴求,第一是民族獨立,第二是民主富強。
2.甲午戰爭後至五四運動前,中國的社會轉型本質上是向近代化邁進,具體表現為:政治上體現為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體現為工業化、市場化;思想上體現為理性化、科學化;社會生活上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3.甲午戰爭後至五四運動前中國歷史舞臺的主角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在政治上發動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經濟上掀起實業救國浪潮;思想上發動新文化運動,這些活動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4.這一時期雖然處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已經孕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火種。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了無產階級隊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可以說這一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總體特徵]
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具體而言:
(1)兩個階段:經濟恢復(1949~1952年)、經濟建設(1953~1956年)。
(2)三項任務: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3)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民主政治建設開始啟動;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程,其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建設與改造並舉(即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係同步進行),建設成就顯著,其中東北成為「新中國工業的長子」;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開啟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歷程。
(4)外交方面: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兩極格局的影響,新中國選擇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表明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新視角]
從學者觀點分析新中國初期工業化道路的策略、特點及原因
(1)策略:實行「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借鑑蘇聯的經驗,走不同於西方的工業化道路。
(2)特點
①實行五年計劃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
②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步進行。
③立足於中國國情。
(3)原因
①國內資金和資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進行重工業與工業體系的建設。
②史達林模式的影響。
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遏制和孤立」;中國「一邊倒」政策倒向蘇聯。
④中國經歷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原因。
[特別提醒]
1.社會主義國家在建立社會經濟基礎的過程中從兩個方面開展:第一、大力發展生產力,也就是進行工業化建設;第二、變革生產關係,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國在過渡時期也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的。
2.新中國成立時,世界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初步形成並走向對峙,這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產生了深刻影響。
3.新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借鑑了蘇聯的經驗,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借鑑了蘇聯的蘇維埃體制;第二、經濟方面,計劃經濟體制借鑑了蘇聯高度集中的史達林體制,重點發展重工業;第三、科技教育,大力發展軍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
4.計劃經濟體制,是落後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最初的一種必要手段,同時對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調整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總體特徵]
作為社會轉型期,其變化表現在:
(1)對內改革:①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目標(直接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性質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內容: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由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轉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從經濟體制的演變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計劃管理轉向間接宏觀調控;從經濟增長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轉向規模、集約型。②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對外開放:目的是利用外國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綜合國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從沿海到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3)新時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一是與西方大國開展不結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構建戰略協作關係(夥伴關係或互惠關係)。二是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係。三是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
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經濟領域,並與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相聯繫,要求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和產生的深遠影響。
[新視角]
從學者觀點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經驗教訓
(1)中心任務:「文化大革命」中以階級鬥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論: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
(2)建設速度:1958年「大躍進」,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結論: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急於求成。
(3)生產關係: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結論:生產關係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水平。
(4)建設道路:新中國初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改革開放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論:立足中國國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國經驗。
(5)依靠力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統一戰線發展為愛國統一戰線,更具有廣泛性。結論:必須調動一切力量為經濟建設服務。
(6)外部環境:對外開放,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積極參與世界多極化趨勢與經濟全球化趨勢。結論: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為建設社會主義營造經濟建設的外部環境。
[特別提醒]
1.本次社會轉型從經濟領域開始,很快影響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領域,雖然沒有政治運動轟轟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無法比擬的。
2.本次社會轉型重點表現為與國際社會的全面接軌,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必然結果,但是,與國際社會的接軌並非西方化,而是借鑑西方先進的經驗。
3.本次社會轉型從進程上看,表現為漸進性的特點,從點滴開始,逐漸積累,最後達到質變的效果,避免了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動蕩,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4.任何一次社會轉型都會帶來利益的再分配和社會階層的分化,這是社會轉型期容易造成社會動蕩的原因所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不例外,需要政府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強力破除改革的阻力。
世界史熱點專題突破[總體特徵]
西歐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興起。具體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開闢、早期殖民擴張和文藝復興,均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1)從一體化進程看,新航路的開闢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相對分散、隔絕的狀態,世界開始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被看作人類一體化進程的開端。
(2)從世界市場的角度看,新航路開闢和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繫開始發生或加強,這都標誌著世界市場開始出現。
(3)從社會轉型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迅速興起加速了西歐封建社會的解體,西歐正在逐步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4)從思想文化看,文藝復興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所倡導的人文主義,不僅為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學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史家爭鳴]
美國學者法裡德·扎卡裡亞寫的《後美國時代》一書中認為,世界近500年來發生過三次結構性的權力中心的轉變:
(1)第一次轉變是西方世界(歐洲)的崛起,此轉變始於15世紀的新航路開闢與殖民擴張,在18、19世紀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急劇加速。
(2)第二次轉變發生在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美國的崛起,認為美國逐漸取代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20世紀的全球經濟、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時間是由美國主導的。
(3)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權力轉變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21世紀加速進行,也稱為「群雄競起」的時代。反映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化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特別提醒]
1.歐美17~18世紀的變化本質上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要求,其矛頭直指封建勢力,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是17~18世紀社會轉型的本質內涵。
2.18世紀,英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資本主義制度,歐洲大陸卻盛行君主專制,人民與封建君主的矛盾非常尖銳。因此,歐洲大陸國家反封建的要求更為強烈,這是啟蒙思想在法國發展進入高峰的原因所在。
3.英國之所以首先在18世紀60年代爆發工業革命,是民主政治建立、國內外市場擴大、資本市場發達、自由勞動力充裕、工業技術較高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4.歐美近代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產物。反過來,近代科學的發展又推動了工業革命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科學與經濟、思想之間是相互促進、交替上升的關係。
[總體特徵]
資本主義先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和帝國主義階段。表現:
(1)生產力方面: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資本主義各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產關係方面:工業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業革命使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東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4)都有負面影響。如環境問題、交通擁堵問題。
本主題是高考考查頻率最高的主題,大部分試題要求學生認識工業革命的複雜影響,一般要求學生一分為二地分析,客觀地看待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變革。
[新視角]
1.從新史觀的角度認識兩次工業革命
(1)從整體史觀的角度看,兩次工業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明為加強世界聯繫提供了物質條件,推動了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2)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是人類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轉折點。
(3)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推動了全球近代化進程,帶來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社會生活上的文明化。
(4)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社會問題: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化的問題(包括童工問題);城市化問題(如倫敦人口劇增);嚴重的集群性社會問題;特殊人群(失業者、退休者、殘疾人等)的生活保障、醫療健康、教育、住房、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等。
(5)從生態史觀的角度看,工業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過度消耗,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從縱向和橫向的視角審視工業革命
從縱向發展來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資本、市場和勞動力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的必然發展。同時,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引起了社會關係的變革。
從橫向發展來看,歐美進行工業革命後,加快了對外殖民擴張的步伐,亞非拉美國家日益貧困,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時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特別提醒]
1.工業革命後的社會變革本質上是向工業文明的轉型,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的商品化、工業化,思想上的理性化。這些內容幾乎是所有經歷工業革命的國家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2.科技在推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家主要是一線的工人和技師,其發明主要依靠經驗的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家主要是科學家,其發明主要依靠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
3.當今史學界對工業革命的評價是一分為二的,對其負面的評價主要表現在:第一、經濟上,巨大的生產力造成了生產的相對過剩;第二、政治上,工人階級的貧困化,社會不公平現象嚴重;第三、生活上,工業革命使人成為經濟動物,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第四、環境上,環境破壞嚴重,從根本上損害了人類的生存根基;第五、軍事上,強大的生產能力製造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造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4.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是工業革命後的三股進步潮流,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總體特徵]
面對工業革命引發的社會問題,20世紀,人類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會,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運用政府力量幹預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並開始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20世紀,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社會制度相互借鑑,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經濟運行機制中如何運用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兩個經濟槓桿方面,要求學生認識市場和計劃都是經濟手段,在經濟發展中要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儘量避免兩者存在的問題。
[新視角]
整體史觀下的「經濟全球化」
目前在中國對全球化的理解有三種且代表三種不同的全球史觀。第一種認為全球化就是人類生活的一體化過程,是超越地區、尤其是民族國家主權的一種全球整體性發展階段;第二種觀點認為,所謂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是資本主義的一種新形式或新的發展階段;第三種觀點認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或美國化。上述第一種觀點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歷史,是一種整體史觀;第二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這種觀點的核心是「歐美中心論」;第三種觀點則認為,全球化就是美國化,其核心是「美國中心論」。
[特別提醒]
1.兩種社會制度的共存和競爭是20世紀人類社會的顯著特點,兩種社會制度既有競爭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鑑的一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調整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2.在史達林模式的影響下,社會主義國家單純地依靠政府的計劃來發展經濟,排斥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對這一誤區的修正。經濟大危機爆發前,資本主義國家單純依靠市場來調整經濟,羅斯福新政採取國家幹預經濟的政策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修正。
3.20世紀的變革本質是對生產相對過剩、社會不公、戰亂不斷等問題的回應和解決,這是現代史觀對世界現代史的解讀,是站在人類發展的角度分析20世紀的結論。
4.從20世紀上半期的混亂到二戰後的美蘇冷戰,再到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流,體現了國際社會共同進步的時代要求。
[總體特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衰背後的原因是本主題的目的所在。這裡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應如何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快速提升,「中國崛起」成為國際話題。總結世界歷史上大國崛起的經驗和教訓,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國崛起和大國關係是國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題關注的熱點問題。
[新視角]
1.俄羅斯(蘇聯、俄國):經濟、政治、法律等各項改革要協調進行;經濟改革要關注民生的改善;政治改革要關注權力的監督和法制建設;各項政策要隨環境、歷史背景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改革的挫折意味著新起點的開始。
2.德國:分裂削弱國家實力,統一能增強國力;外交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上結盟或不結盟都是為了謀求國家利益;積極的民族精神能使國家奮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國家偏離正確的軌道。
3.美國:科技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善於抓住機遇和吸收外來優秀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視法律制度建設;發展不能以強權為保護傘。
[特別提醒]
1.制度創新是大國崛起的普遍經驗。英國開創了君主立憲制,美國開創了民主共和制,這些都為本國的穩定和發展創造了條件,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德國因為保留濃厚的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傳統而使崛起之路夭折。
2.充分利用國際機遇期。英國充分利用了新航路開闢的機遇,卻未能充分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這是其衰落的重要因素。美國利用了兩次世界大戰和二戰後的有利地位,建立並強化了自己的強國地位。
3.經濟發展是大國崛起的基礎。英國曾經處於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國長期處於資本主義世界第一。
4.發達的科學技術是大國崛起的重要標誌。英國曾經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領頭羊,美國和德國則領跑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和蘇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領先。
5.主要大國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特點
(1)英法關係——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時而對立時而聯合。
(2)英德關係——長時期是相互爭奪的對手,目前是同盟關係。
(3)美日關係——從19世紀末起,是爭奪遠東優勢地位的兩個主要國家。
(4)法德關係——在近代為爭奪歐洲霸權進行了長期爭奪,並形成「世仇」。
(5)英美關係——長期爭奪世界霸權,18世紀曾一度形成敵對關係,一戰後、二戰後期、二戰後,兩國一直都是同盟關係。
(6)美蘇關係——二戰前是敵對國家,二戰中結盟共同反對法西斯國家,二戰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代表世界勢力的兩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