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仁洪與中國世界史研究

2020-12-1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韓家炳(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

  光仁洪(1918-199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為我國世界史學科奠基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一位前輩。他1918年出生於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9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法學院國際公法專業;1945年春負笈美利堅,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國際公法和國際關係史方面的課程;1948年學成回國。他與同時代的吳於廑、周一良、齊思和、林志純、吳廷璆、蔣孟引、張芝聯、楊生茂諸先生一樣,在世界史教材編寫、學術組織建設以及學術研究方面進行了艱辛探索。

  篳路藍縷創「新編」

  我國世界史學科起步晚,底子薄,發展慢。新中國的成立為世界史研究打開了廣闊的發展前景。1962年,由周一良、吳於廑主編的《世界通史》(四卷本)出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由中國學者編寫的第一部綜合性世界通史,被當時國內高校指定為歷史學專業使用的世界史教材。其實在此之前,光仁洪已經開始撰寫並出版了《世界近代史》(上、下冊),約100萬字。據先生回憶,此著的講義在1956年即已編寫完成。多次討論修改後於1960年由合肥師範學院印刷發行,曾被當時一些高校歷史系作為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此套教材不僅關注世界近代史上的經濟、戰爭和人物,還涉及典章制度和文化;不僅關注歐美大國的歷史,也明顯增加了亞非拉國家的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歐洲中心論」的偏見,較蘇聯的世界史教材也有所改進。

  「文革」結束後,光仁洪帶領下的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在我國世界史教材編寫方面扮演過重要角色。1977年,光仁洪即承辦全國高校世界史教材第二次協作會,與眾多史學前輩如韓承文、崔連仲、劉祚昌、張文淳、樓均信、朱寰等先生一起討論修訂世界史各段教材編寫大綱。1979年4月17日至24日,我國世界歷史學科規劃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受會議精神的影響,光仁洪積極探索世界史教材的編寫工作。10月,在他的帶領下,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研室集體討論並編寫了《世界近代史教學大綱》。大綱具有鮮明的特色,如從整體上敘述各國的歷史,不僅增加了亞非拉史的內容,還增添了社會思想、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部分的介紹。大綱還根據課程的特點和需要,介紹各種學派的觀點,同時儘可能了解和反映本專業範圍內最新的研究成果,採用翻譯過來的新材料。1984年,劉祚昌、光仁洪與韓承文主編的《世界史·近代史》(上、下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套教材在編寫體系、內容取捨、史料徵引與鑑定、歷史事件和人物論述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融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與啟迪性於一體,凝聚著老一輩學者對世界近代史的認識與突破,體現了當時中國學者的研究水準。該書1987年修訂再版,韓承文、楊啟潾、徐雲霞和黃鴻釗為修訂小組成員,劉祚昌和孫祥秀擔任審訂人,光仁洪、劉祚昌和艾周昌擔任教材的修訂顧問;2017年,《世界史·近代史》作為《世界史》(六卷本)中的兩冊,由人民出版社修訂再版。

  嘔心瀝血建「家園」

  改革開放甫始,光仁洪即主持或同其他世界史前輩一起參與了世界史學術「家園」的籌建工作。1979年4月17日至24日召開的中國世界歷史學科規劃工作會議任務之一就是醞釀成立世界史學會問題。光仁洪代表安徽師範大學聯合鄭州大學和西北大學歷史系,即於當年5月12日至20日在蕪湖舉辦了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籌備會,討論世界史學科發展問題。25所高校和有關科研單位近60人出席,吳於廑、齊世榮、張象、靳文翰、程人乾、王斯德、蔣相澤、李植枬、王振德、侯成德等悉數到場。會議提出了世界史學科發展新理念,認為人類社會經歷了由分散到整體的發展過程。會議還準備籌建我國世界史專業領域中第一個專業學術組織——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推薦靳文翰為理事長、齊世榮為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計劃第二年召開學會成立大會和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並編印我國第一本《世界現代史論文集》,編寫《世界現代史》和《世界當代史》教材。由此可以看出,蕪湖會議為中國世界史學術組織的建立和世界史學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光仁洪亦是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後改名為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創始人之一。1979年2月20日至23日,光仁洪與南京大學王繩祖、吳世民,中山大學歷史系的蔣相澤、吳機鵬在南京舉行了籌備國際關係史研究會的預備會。同年8月7日,25所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代表在蘭州召開籌備會議,決定由甘肅師大、南京大學、北京師院、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廈門大學、安徽師大、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東北師大、中山大學和外交學院等單位代表組成中國國際關係史籌備委員會工作組,並由中山大學具體負責成立大會和第一次學術討論會事宜。在先生們的精心策劃、組織與推動下,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於1980年12月16日至22日在廣州舉行,並與廣東省歷史學會聯合召開了第一次學術討論會。光仁洪在交流會上作了《均勢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十年國際關係的變化》的發言,並當選為副理事長。

  除了籌備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和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光仁洪還參與了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籌備委員會工作。1982年8月,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籌備會在遼寧大學召開,光仁洪與張芝聯、劉祚昌、王榮堂、李純武組成籌委會領導小組,著手研究會的籌備工作。1984年5月,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第一屆年會在瀋陽召開,光仁洪與吳廷璆、王養衝、張芝聯、楊生茂、劉祚昌、郭聖銘、王覺非等先生成為研究會的學術顧問,關心、支持和指導研究會開展各種學術活動。

  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以及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的建立和學術活動的開展,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世界近現代史與國際關係史研究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毫無疑問,這些活動的開展和成績的取得,凝聚了光仁洪與其他老一輩世界史和國際關係史學者無數的心血與汗水。

  殫精竭慮書「新篇」

  改革開放後,光仁洪獲得了學術新生,在一些重要期刊雜誌上發表了有關世界史尤其是國際關係史方面的文章,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他先後在《世界歷史》《學術界》等刊物上發表了《均勢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十年國際關係的變化》《沙俄霸權主義和維也納會議後近代國際關係的變化》《沙皇俄國的對外政策和近代國際關係的變化》《論國際關係史研究的對象、方法及其重要性》,並提出了一些首創性觀點。光仁洪認為,國際關係研究除對國家間的雙邊、多邊關係作重點考察外,對國家之外的行為主體的活動也應給予一定的關注;國際關係的變化是隨著國際均勢的變化而變化,而均勢的變化又是以「均勢結構」的變化為依歸。因此,他主張通過考察「均勢結構」來研究國際關係的變化。從源頭上來探索「均勢結構」的變化,可以明晰其中的來龍去脈,不致為外交假象所迷惑,構成國際關係的「全景視野」;揭示均勢變化的癥結,可以掌握國際關係變化的核心和趨向,求得對國際關係變化的最佳預見和最優對策。正如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袁明在為《光仁洪文集》所作的序中寫道:「光先生對於國際關係中的『均勢』之說有著獨到的見解,我以為是打通了中西之學的見地。」

  此外,光仁洪作為副主編還參與編撰了十卷本的《國際關係史》(後來又增至12卷)。從1979年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籌備會召開初設寫作願景開始,到1987年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撰寫任務的落實以及1996年十卷本、近350萬字大作的出版,前後將近18年,凝聚了近百名專家的心血與智慧。這一鴻著對近代、現代和當代國際關係中的重大事件進行了詳盡的、實事求是的敘述和分析,探討了國際關係的發展規律,理出了國際關係通史的總線索。光仁洪雖然未能親眼看到鴻篇巨製,但其在理事會和編委會會議上的多次講話、建議,無不為專著的順利出版起到了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光仁洪在世界史工具書的編纂方面也有所建樹。1986年,光仁洪聯合安徽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廈門大學多位專家編寫《世界近代史詞典》,並擔任主編。該詞典共收詞5000多條,凡150萬字,200多幅插圖,在「廣」「精」「要」「新」四個方面具有鮮明特色,是我國學者歷時12年精心編纂的第一部世界斷代史詞典。

  玉壺存冰心,硃筆寫師魂。光仁洪先生一生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為推動中國世界史和國際關係史教學與研究作出了積極貢獻。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25日 14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世界史研究方法芻議
    與國際學術界相比,中國的世界史學科設置頗具特色。在國外,世界史多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關注世界歷史是如何形成的,即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歷史是如何逐步被形塑的。我們的世界史學科也關注世界歷史的形成以及與之相關的世界性問題,但除此之外,世界史還是由諸多國別史和專門史組成的一級學科。
  • 錢乘旦:世界史研究的時代關懷
    原標題:世界史研究的時代關懷(學者論壇)   改革開放迄今已30多年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更深入、更準確地觀察和了解世界,而世界史研究就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也是走向世界的一道門。
  • 專家學者研討「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
    【信息與動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美近現代史學科主辦的「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上海舉行。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世界史研究要具有回應現實問題的能力,世界史學者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職責和使命,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研究大變局的時間內涵、歷史上發生變局的來龍去脈等,為我國應對大變局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與會學者認為,在大變局之下,我國世界史研究需要從學科建設、研究立意、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審視自身。
  • 構建中國特色的世界史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的世界史體系 2016年09月05日 06: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象 字號 內容摘要:該書是國家重點出版規劃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集中了國內世界史研究的主要力量
  • 「圖書推薦」《世界史研究外文資料庫指南》緒論
    《世界史研究外文資料庫指南》緒論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微信平臺編輯:周悅01本書旨在對國內館藏或可資利用的世界史研究資料庫,做一嘗試性分類和簡介,它希望起到的作用包括三方面。其一,作為世界史研究初學者的入門嚮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踵事增華 | 莽原闢蹊:楊生茂先生與中國的世界史、美國史研究 ——楊令俠老師專訪
    1949年之前,中國從來沒有過「世界史」這個學科概念,只有「西洋史」之稱。1949年1月天津解放。遵從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的指示,南開大學取消了以西方為中心的「西洋史」舊課程,改為開設「世界通史」這一新課程。但是世界通史究竟該怎麼講、體系和內容為何,前無先例。
  • 世界史一級學科簡介
    綜觀近代以來各國發展的經歷,一個國家越是開放和發展,就越是重視世界歷史,反映在學術上便是對世界史研究和教學的加強,世界史學科被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我國的世界史研究起步較晚,是從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的。世界史學科的成長經歷了一個半世紀,見證了中國從19世紀中葉被西方列強欺辱而被迫睜開眼睛看世界,到自強自立、重新走上世界舞臺成為強大國家的發展過程。
  • 世界史之圈地運動:為世界史「丈量地界」,圈出一塊踏實「草場」
    文|青樓大茶壺當我們研究世界史時,我們必須先界定好世界史的邊界在哪裡、範圍有多大,正如圈地運動中新貴族必須要劃定自己的地界,才好在自己的土地上放牧綿羊。倘若沒有劃定界限就開始放牧,不免會惹出麻煩和糾紛,正如當今中國世界史研究缺乏清楚自我定位的尷尬境遇。"名不正則言不順。"缺乏清楚的自我定位,世界史研究就難以有的放矢,在自己的領域內體現本學科的價值。
  • 我校與臺灣新北市私立光仁高中達成友好合作意向
    11月26日下午,臺灣新北市私立光仁高中江校長來訪我校,我校校長董健、副校長蔡長春參與接待
  • 世界史視野中的亞洲海域
    首先,採用了世界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徑。所謂「世界史」,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與傳統民族史學不同的、以研究世界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相互聯繫為面向的歷史。為了同過去的世界史 (即外國史)相區別,包括羽田正教授在內的史家又稱晚近的世界史為「新世界史」。世界史研究最早出現在美國和中國,但進入21世紀後日本跟進很快。
  • 《歷史研究》2020年第4期筆談:中國史與世界史的融合(五)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新時代中國史學,既要立足中國,又要放眼世界,推動歷史學相關學科融合發展。中國史與世界史的對話與融合,是歷史學永恆的命題,將中國史與世界史互寓其中,有助於對中國史有更深刻的詮釋,有助於對世界史有更全面的認識,有助於在對人類歷史的科學探索中,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解釋人類文明的真諦。中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碰撞和交融,既是歷史學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歷史學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本刊始終秉持的理念。
  • 湖南師範大學歷史學考研747中國史綜合、726世界史綜合
    湖南師範大學2021歷史學考研考747中國史綜合、726世界史綜合!學院擁有國家歷史學文科基地、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湖湘文化研究、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具有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後流動站;設有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湖湘文化研究所。現有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3人,副教授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6人。
  • 首都師範大學21歷史學考783中國史綜合、784世界史綜合
    首都師範大學2021歷史學考考783中國史綜合、784世界史綜合!歷史研究所下設四庫學研究中心、全球史研究中心、北京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早期文明研究中心、中國古代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心、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歐洲古典文明研究中心、歐洲中世紀與近代早期研究中心、古文獻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 蘇州大學2021歷史學考研659中國史、660世界史專業
    蘇州大學2021歷史學考研659中國史專業基礎綜合、660世界史專業基礎綜合!下設歷史學、檔案學、圖書館學等8個專業和吳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所2個校級科研機構以及紅十字運動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國學研究所、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研究室、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所、檔案數位化研究所等7個院級科研機構。
  • 2017中國史·世界史推薦閱讀書目長編
    所以,我們給新近接觸歷史學的大家設定了三種中國史方向的讀書套餐:套餐一:通史讀物一種,斷代史研究一種,古籍一種。這一方案適用於對中國古代史有一定了解,並有志於進行古代史研究的同學。(非師,概括研究動態及熱點)14.【日】山根幸夫編,田人隆、黃正建譯:《中國史研究入門(增訂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版。(非師,海外尤其是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成果匯集) II.通史叢書: 1.《中國斷代史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 講座︱夫馬進:世界史與中國史上的訟師
    講座以「世界史和中國史上的訟師」為題,以宏觀的視角比較了古今中外類似於訟師的社會群體,對於明清時代的訟師在世界史和中國史上的定位進行了討論,並交流了治史的心得。畫圖《訟棍宜懲》,《點石齋畫報》1910年丁12,第8-9頁(圖片來自《晚清期刊全文資料庫(1833~1911)》)夫馬教授首先以1910年《點石齋畫報》中的一幅圖畫引起大家的興趣。
  • 南京大學2021歷史學考研675中國史基礎、647世界史基礎
    南京大學2021歷史學考研675中國史基礎、647世界史基礎!全院設中國歷史系、世界歷史系、考古文物系。全院設有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國際關係史、邊疆學、考古學7個博士點;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國際關係、民族學7個碩士點。
  • 中國人民大學世界史專業在職課程研修班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目前擁有戴逸、孫家洲、包偉民、魏堅、黃興濤、劉後濱、楊念群、夏明方、孟廣林、韓樹峰等一批知名學者。課程研修班師資力量全國排名第一。★學科齊全。學院下設歷史系、清史所、考古文博系,同時擁有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大一級學科點,中國史八個二級學科建制完備,世界史學科設有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教研室,考古文博系設有先秦考古、漢唐考古、宋元考古和文博科技四個教研室;三個一級學科都擁有碩博士學位授予權。★特色鮮明。
  • 杉山正明:「世界史」科目是十九世紀的負面遺產
    在戰前相當於戰後新制高中的舊制中學歷史教學裡,原是以國史、東洋史、西洋史三門為主,大學裡頭的歷史研究和教育也屬同樣形式。也就是說,戰後新制高中裡頭以日本史、世界史兩門為主的情況,乃是將國史改稱了日本史,至於新設的世界史,實際上是將戰前的東洋史和西洋史並在一起而已。然而,在戰後大學、學術層次的歷史研究領域,戰前型的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三門仍繼續存在,這使情況變得複雜。
  • 孔子參與變亂中國世界史而今撥亂反正正當時
    孔子參與變亂中國世界史而今撥亂反正正當時倪寄如 (退休工人)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確實如此,因為諾大的至聖並未交代出中華民族華夏古史的歷史真實,這位至聖先師也曾統一口徑在中華民族華夏歷史上耍了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