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樓大茶壺
當我們研究世界史時,我們必須先界定好世界史的邊界在哪裡、範圍有多大,正如圈地運動中新貴族必須要劃定自己的地界,才好在自己的土地上放牧綿羊。倘若沒有劃定界限就開始放牧,不免會惹出麻煩和糾紛,正如當今中國世界史研究缺乏清楚自我定位的尷尬境遇。"名不正則言不順。"缺乏清楚的自我定位,世界史研究就難以有的放矢,在自己的領域內體現本學科的價值。
英國圈地運動:影射世界史邊界
本文寫作的目的即是為世界史"丈量地界",儘量圈出一塊可以踏踏實實開展本學科研究的"草場",進而有助於世界史學科"工業革命"般的發展進步。
首先,"世界史"一詞在中文、英文等多數語言中均為合成詞,是"世界"(world)與"歷史"(history)的結合。在界定世界史範圍之前,我們應該對二者分別分析。這其中,"歷史"的概念不是我們在此分析的重點,因為世界史應該是依附於歷史學的,而本文的重點並非界定歷史學的邊界,而是在歷史學的範圍內界定出世界史的邊界。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英國歷史學家,專長國際關係史
因此筆者暫且以愛德華·霍列特·卡爾代表作《歷史學是什麼》之中的觀點為基準,認為歷史的研究對象是"過去"(過去是客觀事實卻不可再現),而歷史是"歷史學家跟他的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盡的問答交談"(歷史是人書寫出來的,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性)。
在"歷史"這個詞上我們可以把"世界史"的研究範圍限制在過去,但難以做出進一步的限制(此時就把歷史的範圍限制在人類出現之後未免有人類中心主義的嫌疑)。此時世界史的面目並未變得清晰多少,只是顯露出了歷史學的血統。
由此,我們可以繼續開展本文努力的重點:如何界定"世界"。
"世界"一詞在不同語言中有著細微的差異,同時也與它的近義詞(如"天地""宇宙"等)有著些許不同。中文裡的"世界"一詞產生於佛教東傳,先是在月支國來漢代朝廷的高僧支婁迦讖的漢譯佛經(其譯經時間在漢靈帝光和至中平年間(公元178~189)中出現,之後在佛經譯典中不斷被使用,經過東晉時期的鳩摩羅什和僧肇的闡釋而成為漢語的固有詞彙。
譯者為何要用這兩個字來詮釋這一概念呢?
三十年為一世:前因後果
我們知道:"世"在古漢語中表示時間概念,原本可能是量化的(《說文》:"三十年為一世"),卻在使用中更強調與人的時間的關係(梅膺祚編《字彙》:"父子相繼為一世。")。因此"世"這個字在使用時,會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人的烙印,如"在世"、"去世"等。
而"界"字,由《說文》《爾雅》等作品可知,多作邊界講,與"疆"、"邊"類似,突出空間性。
因此"世界"一詞在中文中兼具時間和空間概念,且與"人"有相當的聯繫。
這一譯名對應的是梵語中loka-dha^tu一詞!loka對應形成世界的maya(幻力),突出時間流動,對應"世"。
而dha^tu對應由maya形成的空間結構,突出空間實體,對應"界"。因而"世界"一詞即代表一個劃定的時空範疇,且與唯一的、整體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宇宙"不同,"世界"一詞更加靈活,可大可小,可為一也可為多(如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淨土極樂世界等)。
這既是梵文中"世界"一詞的靈活性用詞所決定的!同時,"世界"與"人"這一概念的緊密相連,也是不可忽視的。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亞歐大陸西側
今天代表世界的"world"一詞來自於希臘文明對宇宙秩序性安排的明晰呈現,在拉丁語中為"mundus"。而在接下來的西歐古語中,如古日爾曼語中的wira-aliz、古撒克遜語中的 werold、古高地德語中的 weralt等,詞義又發生了一定變化。
以古英語舉例:weorold (-uld)weorld worold (-uld-eld),由 wer(人)和eld(時代)兩詞義組合而成,義為由人而來的世界。這裡的"世界"與中文中"世界"的意義發生了相當的重合:與人有關、兼具時空概念,且可大到整體的宇宙(universe)、小到個人的"world"。
這樣一來,儘管各語言之間有些許差別,我們還是可以提煉出一個不同於整體的"宇宙"的"世界"概念。
那麼"世界"與"歷史"相遇的產物"世界史"又該如何界定呢?
第四紀: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
首先它研究的對象應該是過去發生過的,才能符合"歷史"。其次它又必須符合"世界"的特點。
這個"世界"應該是與人密切相關的,因此人類出現以前的過去將不被納入世界史的邊界內,世界史的範圍就應該限制在起碼第四紀至今(如果把"人"這一概念限制在智人就應該是約25萬年以後)。
因為人類最早何時產生了"世界"這一觀念已難以考證,所以我們不妨把範圍劃得大一些,就以人的出現為邊界。
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一種歷史觀,又稱為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往往只因為全球化開始而以地理大發現為世界史的開端,我認為是不夠嚴謹,最起碼不夠符合"世界史"的含義的。因為"世界"這一概念從未局限在地球這一星球。它從誕生時就擁有著自己的上限和下限。上限是人類認知和活動的邊界,因此,考慮到認知水平和交通技術的限制,古代中國將四海之內的"天下"作為世界是符合"世界"概念的,則中國史(近代以前)也可以當作世界史來研究。同理,其他文明國家亦然。由此說來,中國傳統世界史"將英國史、美國史等國別史也納入其中"的做法也有了一定的道理。下限是人自身,所以,世界史研究也完全可以從微觀入手,借一個人的經歷、認知等等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研究某某人的內心世界、生活經歷常常可以以小見大,"窺一斑而知全豹"(當然過去不可再現是必然的,這實際上只是加深認識)。
史景遷學者出席文化活動
這一點來說,諸如史景遷《王氏之死》等作品也可以納入世界史的範圍,使世界史研究避免被局限在宏大敘事與粗略的全局視角上。另外,"世界"兼具時空概念,往往具有時空流動性。因而世界史經常也是動態的,其範圍受時代中人們的認知水平和活動範圍的變化而變化。今天人們的世界往往指太陽系這顆小小的藍色星球,因此世界史常常與全球史、全球化放在一起討論。但明天的世界史,很可能便會放眼星辰大海,以整個宇宙為範圍。
亞歷山大大帝"把世界當作自己的家鄉"。世界史或許也終將"把宇宙作為人類的世界"。
世界史邊界:新定義
經過了一番"圈地運動",世界史的範圍終於有了大概的著落,即從人類誕生開始至今,以人類認知和活動的邊界為邊界的歷史。
世界史的研究可以是關係微乎其微的,如研究英國史和瑪雅史。
世界史的研究也可以是關係密切的、如研究英國史和法國史。
世界史的研究可以是宏觀的,如視野開闊的全球史。
世界史的研究也可以是微觀的,如著眼個人的微觀史學。
當然,中國史也可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納入其中。事實上,這樣的世界史已與公認的歷史學範圍相差不大,而歷史學則可以擴大到對整個過去的研究。至於歷史學的邊界在哪裡,這可能就要交給下一場"圈地運動"來回答了,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歷史是什麼》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著,吳柱存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發生的是"過去" 寫出來的是"歷史"——關於"歷史"是什麼》錢乘旦著,載於《史學月刊》2013年第7期
《中西印關於世界(宇宙)的基本詞彙的詞源和詞義比較(從關鍵詞看中西印哲學的世界(宇宙)觀之異同之一》張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