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至今,大學生入學裝備的變遷史

2020-09-05 無線電貳廠

隨著各大高校錄取通知書的發出,備受關注的2020年高考終於步入尾聲。各位小夥伴們開始準備入學裝備了嗎?


從60年代的大飯碗、換洗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到現在的各種智能設備,中國大學生入學時的必備裝備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新換代的裝備不僅是時代進步的直接體現,更是一個時代特定的記憶符號。今天帶大家圍觀一下,上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大學生入學裝備的變遷史。


60年代


此時的中國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全國人民都在溫飽線上掙扎,當時的大學生可是鳳毛麟角。上學時的費用基本由國家全部承擔,生活必備的被褥、臉盆等,學習必備的課本之類的都是由學校統一發放。入學時,大家幾乎都是輕裝上陣,一支筆、換洗衣物等就幾乎是全部的行李了。


70年代


70年代,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好在上大學不收學費,還會分級發放生活費。那個時期,新生上學的裝備也很簡單,普遍拿著彩虹色的網兜去報到。網兜裡必定有這三樣東西:印有「紅雙喜」的搪瓷臉盆、淡黃色印有牡丹花的國民床單、露出黑色底色的搪瓷缸子。手錶則是極少數同學才戴得起的奢侈品。

80年代


80年代生活水平逐漸改善,各種新鮮事物開始湧入,新生上學裝備不再是單純的為了滿足生活、學習需要,機械手錶、收音機等逐漸成為流行單品。

(收音機)


90年代


90年代,見證了數碼的更新換代。用磁帶聽音樂可是當時的潮流,錄音機、隨身聽成為新生的新寵,自然而然出現在了新生入學必備裝備中。


(錄音機)


雖然當時已經出現大哥大、BP機等通訊設備,但價格昂貴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買得起的。

21世紀


進入新世紀,電子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功能手機、MP3等成為新一代的潮流,其中最奢侈的,莫過於桌上型電腦、膠片相機。

近年來,智能時代來臨,智慧型手機、筆記本等成為新生入學標配,平板、單眼相機、kindle等則是根據愛好來配置,個性化的需求已成為常態。

無線電二廠,一個專注「經典回歸」的新國貨品牌,帶你重溫舊時光裡的那人、那事、那物件。


無線電二廠已上線產品:


產品一:



產品二:



產品三:



產品四:


相關焦點

  • 大學開學「新三大件」,竟是它們!幾代人的行囊變遷史 未讀 | 未來...
    未來主播:韓棟瀟(A008-45)湖北大學9/4/2019 No.528期 未來電臺總第652期>未來網官方微信首播<大學生入學行囊變遷史據最新數據顯示,除了手機、電腦和平板之外,2019年大學生的開學行囊裡又增添了「新三樣」: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
  • 上世紀50年代至今,春運交通工具的變遷
    上世紀50—70年代:短途探親客車為主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春運概念。這一時期的火車以蒸汽機車為主,雖是綠皮車、悶罐車,條件差、速度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火車票仍是奢侈品,春節主要以短途探親為主,客運汽車是運輸主力。
  • ...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大學開學「三大件」折射70年變遷
    李佳很感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帶著臉盆暖壺,提著沉重的行李,從海南鄉下用了3天才抵達武漢的大學。他聽叔父——一位50年代的大學生說,當年上大學,他背著鋪蓋卷,拎著母親手縫的布袋,裡邊就裝著幾件打補丁的衣服。
  • 準大學生開學「三大件」變遷史,笑著笑著就哭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同樣是上大學,同樣是購買入學裝備,各個年代都有著各自的特點,烙著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太形象了!    開學「三大件」變遷史    70年代:毛主席語錄隨身攜帶      八十年代:鋼筆、收音機、手錶成了新三大件      在中山裝口袋裡插上一支鋼筆,  也是那個年代的標誌。
  • 成都70年城市坐標:上世紀60年代建成 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在老成都的記憶中,上個世紀60年代,數得上號的事情有很多,但記憶尤其深的絕對要數這五大件——成都—拉薩航線首航成功,從此架起「空中金橋」;錦江賓館建成營業,至今,錦江賓館仍是成都著名地標之一;從1961年3月試營業開始,錦江賓館就是成都人了解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個窗口。建成以後的20多年時間內,錦江賓館一直是四川省重要政務接待、外事接待的首選。在那個時候,成都人會把到「錦江賓館看老外」作為一件稀罕事。
  • 70、80、90、00年代,開學「三大件」都有啥?
    從搪瓷缸到筆記本電腦中國大學生的「入學裝備」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裝在行囊裡的不僅是大學必備品更是一個年代的記憶你還記得那些年被你視若珍寶的開學裝備麼?60年代生活標配「三件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學生入學時學生們基本上都是輕裝上陣。入學時,一支鋼筆、裝著換洗衣物的背包或箱子,還有裝著熱水瓶、飯碗之類的網兜,加上縫在衣服裡的幾十塊錢(好幾個月的生活費),就幾乎是全部的行李。
  • 魔獸世界:從60年代至今都存在爭議的一件裝備
    今天我們不聊魔獸歷史,不聊攻略,今天來聊一件魔獸中的裝備。在黑翼之巢擊敗奈法利安之後,玩家得到了奈法利安的頭顱,回到主城交完任務之後,玩家可以從屠龍大師勳章、屠龍大師之戒、屠龍大師寶珠中選擇一件裝備,我們要講的就是三件裡面的屠龍大師勳章。
  • 從「被褥、臉盆、暖壺」到「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大學...
    李佳很感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帶著臉盆暖壺,提著沉重的行李,從海南鄉下用了3天才抵達武漢的大學。他聽叔父——一位50年代的大學生說,當年上大學,他背著鋪蓋卷,拎著母親手縫的布袋,裡邊就裝著幾件打補丁的衣服。  天貓最新數據顯示,除了手機、電腦和平板之外,2019年大學生的開學行囊裡又增添了「新三樣」: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
  •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原標題:這條沿海公交線駛過近70年,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半島記者 馬正拓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
  • 附:近40年大學熱門專業變遷史
    大學專業熱度的此起彼伏其實折射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那麼從70年代至今,熱門專業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呢?你的目標專業在這些「熱門」專業當中嗎?據統計,恢復高考那年,廈門大學文科錄取平均分最高的是中文系,其次是歷史系,理科錄取分數最高的是數學系。20世紀80年代財經專業「大火」上個世紀80年代的高考錄取率很低,是真正意義上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由於我國的「四化建設」方興未艾,經濟人才極缺。財經專業的畢業生分配大都去了銀行、審計等待遇優厚的部門。
  • 驚呆:原來這才是中國人英語學習的變遷史!
    但是,我們的英語學習變遷史,大家又都知道嗎?視頻在此,不到5分鐘,還沒看過的盆友趕緊看下來源:網易教育論壇上世紀20年代,中國教育界出現了學習西方教育的熱潮。翻譯西文、向西方學習之勢蔚然成風,英語教學開始初具規模。
  • 大學生入學裝備變遷:檔次節節攀升 帳單越來越厚
    學生論壇  九月各大高校紛紛開學,大一新生的裝備引人關注。從多年前的糧票、棉被到現在的手機、電腦,各個階段的裝備都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不僅見證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更折射出整個社會的深刻變遷。
  •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  廣州「十大名雞」變遷史,也是廣州飲食界「雞聚雞散」的變化歷史,更是廣州食客飲食習慣演變的生活史。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一些擅長製作廣州名雞的老廚師退休或所服務的酒家飯店幾經合併,令一些廣州名雞退出了食壇。
  • 《風車》講上世紀60年代家庭故事 接棒「番號」
    《風車》講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發生在北京大雜院中的家庭故事。整劇不僅家庭味兒十足,京味兒更是一大看點。  很多網友表示雖然劇情還沒展開,但是聽到地道的北京味兒就感到親切。對於劇中一些年代的痕跡,除了讓中老年人有感觸外,年輕人也非常感興趣。
  • 《常春藤詩叢》再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壇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三十八冊,呈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創作成果,紀念「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重要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詩人們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
  • 60、70、80、90年代大學生,開學「大三件」都有啥?
    60、70、80、90年代大學生,開學「大三件」都有啥?開學季丨那些年的開學「大三件」從鐵飯盒到手機,大學生們更新換代的「入學裝備」,就像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 60年代入學裝備:鋼筆、換洗衣服、大個的飯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學生可算是鳳毛麟角,家裡出了一個大學生,就等於家裡少一個人吃飯,反而減輕了負擔。
  • 視覺圖像記錄城市變遷史
    1920年代漢口碼頭。主辦方希望通過多樣化、多維度的視覺呈現,讓觀眾能夠更加立體地感知武漢的文化變遷。 該展以視覺圖像來記錄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的變遷,用老照片及作為互文映照的各類藝術作品一起作為老武漢的景觀圖像訴說這座城市在社會、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故事。本次展覽從敘事結構上分為老武漢和新武漢兩大板塊。
  • 「頭」上的潮流變遷
       「二公理髮鋪」雖沒招牌,但那個年代在鎮上名氣很大,一提到理髮、刮鬍子,大家不約而同就會想到林師傅。「我小時候都是外公和父親給我理髮,外公的手藝很好。」林鴻仍的外孫李勇偉說,他外公20歲出頭便入行,手中的剃頭刀一握便是60年。
  • 吃在浙裡 上世紀90年代的浙大美食
    思緒一經喚醒,就像杭州的春雨,先是淅淅瀝瀝,漸次瀰漫開去,終於匯成回憶的細流,流向上世紀90年代的玉泉……再睡,成了細流上的泡沫。 1990年,我從平度一中考入浙江大學。入學須知中要求「外省城鎮人口及農村人口,帶全國糧票30斤」。我那時正在長個兒,又是乍到南方,米飯總覺著吃不飽,最多的時候,一頓要吃八兩米飯。
  • 上世紀60年代伊朗老照片,人民非常時尚開放,與現在天壤之別
    上世紀60年代伊朗老照片,人民非常時尚開放,與現在天壤之別 這張20世紀70年代的照片有一種絕對不尋常的地方,乍一看,你認為這張照片是在歐洲拍的,僅僅從照片上看的話是沒有任何的線索可以顯示拍攝地,但是事實上,這是伊朗大不裡士街頭一個普通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