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0年城市坐標:上世紀60年代建成 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2021-01-09 紅星新聞網

在老成都的記憶中,上個世紀60年代,數得上號的事情有很多,但記憶尤其深的絕對要數這五大件——

成都—拉薩航線首航成功,從此架起「空中金橋」;

錦江賓館建成營業,至今,錦江賓館仍是成都著名地標之一;

成都市開通第一條無軌電車,1毛2可以坐全程;

1960年夏天,肉聯廠工人霍德明意外燒傷,得到全市、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救治援助,譜寫了成都版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定格為當年最溫暖的記憶;

人民南路毛主席塑像建成,成為成都最紅的城市地標。

城市坐標——

成都-拉薩航線首航架起「空中金橋」

川藏公路通車前,拉薩到成都往返一次,人畜馱運,頂風冒雪,至少要半年時間。由於西藏的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峰高聳,冰川廣布,常年風雪、冰雹、雷雨、高空強風天氣,曾被民航界視為「空中禁區」,是全世界公認飛行難度最大的空域。1956年5月29日,中國民航第一任總飛行師潘國定率試飛機組駕駛康維爾型活塞飛機從四川廣漢起飛,成功降落在海拔4250米的拉薩當雄民用機場,引起國際民航界的巨大震驚。

經過近10年的艱難探索和實踐積累,1965年3月1日,經過精心籌備,國航前身——中國民航第一飛行大隊資深機長孫全貴和畢春芳駕駛伊爾18型螺旋槳飛機平穩降落在當雄機場,實現了成都—拉薩航線首航。這條航線的開通,架起了「空中金橋」,成都成為連接全國各地至拉薩的重要空中樞紐城市。

城市建設——

錦江賓館成為成都最高建築

雖說現在成都的五星級酒店不勝枚舉,但錦江賓館在成都人心目中一直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至今,錦江賓館仍是成都著名地標之一。

1958年,作為國慶10周年獻禮工程破土動工的錦江賓館,選址在城市中軸線人民南路與錦江交匯處,距城市中心廣場僅1公裡。建成後,賓館佔地78畝,綠化覆蓋率達51%,被譽為「花園式賓館」,在當時的全國城市酒店中得天獨厚,極為難得。

1960年,錦江賓館建成之際,朱德和陳毅兩位元帥親自選定了「錦江」這個名字,寓意有三:一是賓館毗鄰錦江;二指成都自古有「錦城」「錦官城」的美譽;三則期望賓館與新中國一樣前程似錦。當年建成時,錦江賓館成為當時成都最高的標誌性建築。站在賓館九樓上,就可以將城市盡收眼底,遠處的龍泉山也清晰可見。

從1961年3月試營業開始,錦江賓館就是成都人了解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個窗口。

建成以後的20多年時間內,錦江賓館一直是四川省重要政務接待、外事接待的首選。在那個時候,成都人會把到「錦江賓館看老外」作為一件稀罕事。

城市交通——

街頭出現帶「毛根兒」的公交車

1962年1月1日,成都無軌電車帶著「毛根兒」(辮子)正式開通,穿梭在主要街道上,給老成都人留下許多親切記憶。

這一天的《成都晚報》在頭版的倒頭條位置,刊發了這一重大民生新聞。據當時的報導:本市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鹽市口至火車站正式通車。上午10時,兩輛新型無軌電車,扎著鮮豔的彩綢,滿載乘客開出鹽市口車站,年輕的女司機林美芳和吳桂蓉熟練地扳動方向盤和各式電鈕,操縱巨大的車身沿著架空電線平穩地向前行駛,車內的乘客和滿街歡度節日的群眾為本市增添了現代化公共運輸工具感到高興……

據悉,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有的公交車背著黑色大氣包,因汽油短缺常常不能發車。為解決運力運量矛盾,1960年成都市政府決定利用社會福利投資債券,成立了無軌電車籌備處。無軌電車線網基本採用單臂懸空線路,需用大量鋼管,當時成都無法解決,工程技術人員便採用鋼線橫繃方式架線。電車所需材料種類繁多,上級單位和全國兄弟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重慶公交公司派工程師指導架線,西安電車公司幫助代培電車心臟整流站值班人員,上海、北京電車公司加工生產電車、滑觸線……難怪當年的《成都晚報》在報導中稱:成都無軌電車的通車,是全市各方面協作和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的結果。

當時的無軌電車開行兩條線路,鹽市口至火車站、九眼橋至通惠門,票價很便宜:4分錢坐兩個站,1毛2可以坐全程。

1996年6月12日,成都無軌電車走完了35年曆程,正式退出城市營運。35年間,無軌電車給成都市民帶去了便捷和歡樂。

城市記憶——

全力救治一個燙傷工人

很多人還記得一篇名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的課文。這是一篇上個世紀60年代著名的通訊報導,報導了1960年發生在山西省平陸縣,搶救61名食物中毒民工的動人故事。當地醫院在沒解救藥品的危急關頭,用電話連線全國各地醫療部門,終於找到了解藥。但當時交通不便,藥品不能及時送達。當地政府便越級報告國務院,中央領導當即下令,動用部隊運五運輸機,將藥品及時空投到事發地點,61名民工兄弟得救了。之後,這篇通訊入選了中學課本,影響了幾代人。

在成都,很多人都還記得1964年酷暑時節發生的一件事情,1964年7月8日,成都肉聯廠工人霍德明不慎掉入膠鍋嚴重燒傷面積達90%,為搶救他,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全市乃至全國人民一起演繹出了成都版本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

1964年10月30日的《成都晚報》用頭版、二版、三版的大篇幅來報導這個溫暖人心、鼓舞士氣的愛心大接力故事《全力搶救醫治好一個大面積燙傷工人》,同時配發社論《集體主義的勝利》。報導用一次偶然事故、全力搶救、燒傷面積90%、危險的信號、巨大的關懷和援助、血血血、病房的日日夜夜、一場嚴肅的爭論、夜航送藥、喜訊、情深似海、第二次生命等多個小標題來引導讀者全面了解這場救助事件。

時間回到那年的7月8日,市二醫院收治霍德明後,由醫院總支書記親自負責,組織醫生全力投入搶救工作。生了孩子才68天的醫生楊世清為全身心觀察治療霍德明,毅然給孩子斷奶,值班醫生和護士一上班,就細緻觀察病情,記錄病人每一分鐘的變化。

在救治霍德明期間,全市醫療衛生系統通力合作,成都地區的省、市醫院先後有14個單位派出醫生和護士參與搶救工作,陝西某軍醫大學、省內某軍醫大學分別派出醫生參與會診和護理工作。由於病人急需人體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藥品,市二醫院向甘肅省衛生廳求助,此後,蘭州民航局接受任務,連夜將藥品運到成都,成為「雪中送炭」的佳話。

為了搶救階級兄弟,成都市成千上萬的廠礦職工踴躍獻血,肉聯廠的很多職工排在獻血隊伍前列,爭先恐後獻血救助工人霍師傅。全市人民積極表示願意為霍師傅獻愛心,捐錢捐物。

在整個搶救期間,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具體搶救指示。全市性的大會診舉行了10次,專科會診3次。

經過三個多月夜以繼日的緊張戰鬥,在各方面的協作配合下,病人終於順利度過了「休克」「感染」「功能障礙」三大關。10月29日,霍德明逐步恢復健康,轉入醫院療養部休養。

消息傳來,肉聯廠職工非常振奮,霍德明師傅也給市二醫院寫來了感謝信。

至今,上了年紀的成都人都對當年霍德明師傅的事情記憶猶新,那是一次齊心協力幫助陌生人、獻愛心的共同記憶。想起這些,大家心裡暖暖的。

城市標誌——

人民南路廣場毛主席像落成

位於天府廣場的毛主席塑像,是成都重要的城市標誌。1969年,人民南路廣場(現天府廣場)毛主席塑像建成。據悉,這是全國唯一一尊全部使用漢白玉材料製作的毛主席巨型塑像。據老成都人介紹,石材是來自幾百公裡之外的攀枝花市,質地細緻且硬度高,按建築用料來說可以上千年不風化,光是從山上採下的毛坯就有56噸!

歷經半個世紀的洗禮,毛主席塑像伴隨著成都人民,一起見證著成都的發展與繁榮。

成都大事記

1960年 錦江賓館建成,成為成都最高標誌性建築

1961年4月13日

成都市委對成都市郊區行政區划進行調整,調整後的郊區行政區為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全市形成東城區、西城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五個區格局

1962年1月1日

成都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鹽市口至火車站,正式通車

1964年7月

成都肉聯廠工人霍德明不慎掉入膠鍋嚴重燒傷面積達90%,為搶救他,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全市乃至全國人民一起演繹出了另一版本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成為那個年代成都人的共同記憶

1965年3月1日

成都-拉薩航線首航

1969年

人民南路廣場(現天府廣場)毛主席塑像建成

本報記者 晨迪 製圖 曹勁松

原標題:上世紀60年代 成都成為連接全國各地至拉薩的重要空中樞紐城市

相關焦點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東部新城效果圖上世紀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上世紀80年代標註有東西城區的成都地圖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汗親自作畫,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11953年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翻開一張古舊的成都地圖,或實或虛的線條中,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 懷念70年代的餐車盒飯,至今記憶猶新
    懷念70年代的餐車盒飯,至今記憶猶新隨著時代的發展啊,中國的鐵路運輸真是突飛猛進,從六七十年代的綠皮車,到了空調火車,再到動車和高鐵,火車經歷了4次革新,邁出了一大步,為人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之改變的還有火車餐和盒飯。最早的「火車餐」是什麼樣?
  • 上世紀60年代至今,大學生入學裝備的變遷史
    隨著各大高校錄取通知書的發出,備受關注的2020年高考終於步入尾聲。各位小夥伴們開始準備入學裝備了嗎?從60年代的大飯碗、換洗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到現在的各種智能設備,中國大學生入學時的必備裝備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成都70年城市坐標 | 成都高質量建設國際性區域通信樞紐
    這是數字背後的滄桑巨變——從零起步,我市通信設施不斷完善,技術加速更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信息紅利惠及每一個人。從溝通你我到連接世界,書信溝通到5G商用,70年信息技術的變革不斷助力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秘密在這7張地圖裡!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
  • 專家談70年來成都城市地理變化 最新版圖像一片芙蓉葉
    張忠(以下簡稱張):自上世紀60年代一環路始建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成都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通過人民南路、蜀都大道、新華大道和紅星路等主幹道建設,主城區向各個方向全面推進。  趙泰安(以下簡稱趙):原點是地理坐標的起算點和基準點,原點之於全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位於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對城市而言,原點就是為了確立統一的城市平面坐標體系而人為選定的基準點。成都原點於1956年「誕生」於當時城市中心鑼鍋巷的成都旅館樓頂,位於北緯30度40分,東經104度04分,標誌物在今天青羊區文武路與鑼鍋巷路口和雲龍酒店樓下。
  • 上世紀50年代至今,春運交通工具的變遷
    上世紀50—70年代:短途探親客車為主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春運概念。這一時期的火車以蒸汽機車為主,雖是綠皮車、悶罐車,條件差、速度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火車票仍是奢侈品,春節主要以短途探親為主,客運汽車是運輸主力。
  • 成都,一座城市的三個坐標
    2020年5月6日上午10時許。成都之東。龍泉山下。沱江之畔。成都東部新區舉行正式授牌儀式。站在成都平原向丘陵過渡的坐標前,向西眺望,透過連片的高樓,三年前的那個會場歷歷在目。正是那個孕育萬物的春天,成都「東進」戰略橫空出世,向東翻越龍泉山,撬動城市空間格局千年之變的支點。
  • 《小丑》2019電影故事背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小丑》2019電影故事背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9月18日,在金獅獎大放異彩的影片《小丑》發布全新IMAX海報。由傑昆·菲尼克斯扮演的小丑穿著紅色西裝在城市街頭洋洋自得,背景中一輛被點燃起火的汽車照亮整個夜晚。在8月底威尼斯短暫亮相後,10月4日,全球觀眾將會一睹這部電影的風採。
  • 24張照片看成都中軸線「天府第一路」前世今生
    成都的城市中軸線 號稱「天府第一路」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規劃修建 跨越50後、60後直到90後、00後 整整六代人的記憶
  • 「天府第一路」見證成都的「長大」
    這幾天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南路紅旗招展,鮮花盛開分外美麗攝影:本報記者 張青青這條號稱「天府第一路」的城市中軸線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規劃修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時間隨城市一起生長、延伸參與了城市發展、見證了城市變遷
  • 70年代人:有動畫片看的童年(組圖)
    第1頁:70年代人:有動畫片看的童年第2頁:《機器貓》、《鐵臂阿童木》第3頁:《藍精靈》、《變形金剛》、《花仙子》   我們的童年,就是在動畫的歌聲和影像中長大,它讓我們認識了世界。格格巫代表了邪惡,汽車人代表了正義,一休代表了智慧,花仙子代表了美好……那時候我們並排坐著,用生活的片段和動畫片斷編織著自己的夢想。
  • 兩張畢業證書 折射上世紀六十年代教師的成長路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已徵集展品數千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攝影報導9月10日正值第35個教師節,你可知道上世紀六十年代,從高中畢業生成長為人民教師需要經歷哪些階段的學習和培訓?教師這個職業又有著哪些要求?
  • 成都坐標「新」定義:一位學者的另類觀察
    」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他主持或參與了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珠三角城市協同發展等多個重大區域規劃。,通過城市規劃布局來紓解人口的城市 2019年7月,成都市委黨校,第五期「東進大講堂」如期舉行,主講專家是李曉江;一年後的5月,成都東部新區市民中心,同樣的「東進大講堂」,主講人仍然是李曉江。
  • 浙師大發起一個眾籌項目 修繕上世紀70年代老教室
    據說,這間俗稱「新東大」的教室,承載著一代一代師大人的青春記憶。那麼,你願意為你的青春自習室,出這筆錢嗎?37年前建成的「新東大」寫滿師大人青春的自習室「新東大」是老5幢一樓最東邊的一間階梯教室,始建於1978年,當時是全校最大的教室,能容納好幾百人。
  • 比爺爺奶奶年紀還大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就有了電影院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的戲劇和電影就繁榮活躍。改革開放前,廈門就已有17家影院。「彼時,廈門城市面積約5平方公裡,人口不過十來萬人,聚集了如此之多的影院,在當時全國也是少有的。」民俗專家郭坤聰感慨。  這些比爺爺奶奶還老的「祖輩級電影院」,如今都還好嗎?就讓我們跟隨郭老去了解那些「祖輩級電影院」的前世今生。
  • 上世紀50年代美國轎車的售價是怎麼樣的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不僅是世界唯一的普及汽車的國家,也是唯一的富裕人口大國,更是世界第一的汽車工業強國。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年產汽車500多萬輛(其它國家汽車產量總和都沒有美國多)。
  • 玉林路:一首《成都》唱不盡的煙火人間
    躲過城市的喧囂,獨行在古老的小巷,靜聽細雨,看屋簷蛛絲飄零。屏住呼吸,跨越時空,與故人來一場擦肩而過的回眸。抑或獨倚舊時門扉,任竹几茶杯漸涼,邂逅一曲琴臺古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都從西南內陸城市,一躍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國際化大都市。
  • 成都70年城市坐標 | 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
    成都「朋友圈」遍及全球五大洲:17個國家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成都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各國在中國西部設領的首選之地;國際城市紛紛與成都握手結好,目前成都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係城市共有100個,友城交流合作成果豐碩;世界智慧可持續城市組織、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等眾多國際組織機構相繼在蓉開展交流合作,加快成都國際化進程。
  • 上世紀60年代伊朗老照片,人民非常時尚開放,與現在天壤之別
    上世紀60年代伊朗老照片,人民非常時尚開放,與現在天壤之別 這張20世紀70年代的照片有一種絕對不尋常的地方,乍一看,你認為這張照片是在歐洲拍的,僅僅從照片上看的話是沒有任何的線索可以顯示拍攝地,但是事實上,這是伊朗大不裡士街頭一個普通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