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2020-12-12 青春成都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東部新城效果圖

上世紀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上世紀80年代標註有東西城區的成都地圖

1991年4月版成都市市區圖

2019年成都市六環地圖,成都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註有六環的城市

2019年6月版成都市地圖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8月27日,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嶄新的巨幅地圖,對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成都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代表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不到30平方公裡。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汗親自作畫,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1

1953年

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

翻開一張古舊的成都地圖,或實或虛的線條中,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裡,城區面積18平方公裡,不到現在錦江區的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進行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更名為「金牛區」。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擴大到821.9平方公裡,為1949年的27倍,城區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裡。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裡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2

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或者長大教書後。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巨變,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的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上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次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諸多調整的。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4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裡,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裡,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裡,增加了9.7倍。

無論對於李老師,還是大多數的「老成都」而言,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裡,先期開發2.5平方公裡。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人民南路立交橋等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裡。

地圖上早已不是手繪的線條,而是精準的測繪製圖。

也是在那個時期,遊世龍來到成都。他所在的成都地圖出版社,早已開始根據市場所需出版多元化多類型的成都地圖,比如成都旅遊地圖、成都市區鳥瞰圖、成都市街道詳圖等等。一幅圖,已然很難承載一座高速發展的城市了。

3

今天

長卷鋪開繪新圖

其實哪怕到了最近幾年,成都的地圖仍有明顯改變。比如近三四年間,雙流與郫都的相繼撤縣設區,簡陽市劃歸成都代管。

還有2014年四川天府新區正式獲批國家級新區,此後成都的地圖上有了諸多調整,很顯著的,就是多了面積可觀的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

如今,成都的城市面積已超過1.4萬平方公裡,路網密集、高樓林立、產業聚集……再詳盡的地圖,也很難全然呈現這座城市的今時今日。

於是,人們更習慣於在分類地圖上尋找需要的坐標。

比如李老師的兒子小迦,他剛剛工作,經常需要奔走於成都的各個街巷,所以他最常打開的是成都地鐵線路圖,去尋找最便捷的地鐵線路。而那五顏六色紛繁複雜的圖經常會讓他研究上好一陣子,「成都的地鐵發展太快,短短幾年,1、2、3、4、7、10總共6條線路開通,圖上看確實有些密。」

還有近些年流行起來的美食地圖、綠道地圖等等,不斷「進化」的成都地圖,似乎也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有時尚味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最觸動人心的地圖,仍是那張不斷再版的成都全域圖。它越來越大、越來越密、越來越多線條與元素,但它的每一筆,都是成都人用拼搏繪製的。並且仍在描繪,用全新的思路與智慧。

於是人們看到,正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成都,地圖上越來越多綠色的著墨。也看到,提出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成都,打破了千年城市格局,開始向東進階,打開面向未來的永續發展新空間。

龍泉山在地圖上的角色變成了城市的「綠心」,連接東西兩翼。而東部新城的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也在前不久出爐了。

戰略規劃中的一大批新詞,挑戰著人們對於未來地圖的想像力:「新鎮」、「組團」、「快速路盒子」、「土地鎖定」、「戰略留白」……

規劃是白紙作畫,因為描繪的,是將由自己締造的未來。但可以預見的是,成都地圖將繼續迎來不斷的更新再版,因為新的建設已然如火如荼。

來源:成都商報

相關焦點

  • 專家談70年來成都城市地理變化 最新版圖像一片芙蓉葉
    本報記者 蔣藍 文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成都地圖出版社提供  提要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輝煌歲月裡,無論城市格局、城市走向、城市氣質,成都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變化。今天,讓我們來聽一聽成都地圖出版社的專業人士詳解成都70年來城市地理、格局空間的發展。
  • 烏魯木齊南站: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烏魯木齊南站的外觀(本報資料圖片)。 這是1984年12月6日《新疆日報》一版刊發的消息《烏魯木齊火車站新候車樓投入使用》中的部分內容。 建成於1962年的烏魯木齊火車站(現烏魯木齊南站),曾經是連接新疆和內地重要的交通樞紐。改革開放後,社會大潮湧動,40年滄海桑田,新疆火車從慢到快,高鐵從無到有,烏魯木齊南站見證著烏魯木齊乃至新疆數十年來的滄桑巨變。
  • 70條長椅70個故事!成都舉行「愛上一座城,增添一把椅」贈送儀式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紅霞)秋風吹拂,長椅溫情,9月22日,70條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長椅「落腳」於成都沙河城市公園,在有關人員見證下,完成捐贈。今年8月起,成都市水務局在成華區沙河城市公園開放了70個長椅點位,接受熱心市民贈送,活動主題為「愛上一座城,增添一把椅」。在贈送儀式現場,30餘名贈送者出席,籤訂贈椅協議,領取主辦單位發出的感謝信,並與自己贈送的長椅合影留念。截至目前,市民贈送的70條長椅已全部安裝到位。
  • 見證華不注蝶變 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華山故事」攝影展開展
    4月20日上午,由濟南市城市建設集團、濟南市檔案館、濟南畫報、濟南市攝影家協會、濟南市歷城區攝影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盛世蝶變華不注》高遠·華山故事攝影展在山東省圖書館正式開幕。  本次展覽,選取了高遠近幾年來在華山片區改造中拍攝的百幅照片,通過人文華山、蝶變華山、生態華山、宜居華山、華山明天更美好五個版塊,講述華山、華陽宮、醜父路、漁洋路等歷史典故,反映華山片區巨大變化。
  • 飛越「城市綠心」全國主流媒體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見證成都千年...
    身臨其中,綠意盎然,空氣清新;遠眺,正在建設的天府國際機場、天府奧體城、三岔湖等盡收眼底,一派火熱景象……8月26日上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活動成都首站正式啟航。本次活動成都站主題為「奮進七十年 競『瞰』新天府」,由川報全媒體集群聯合成都市委網信辦共同主辦,首站跟隨成都「東進」步伐,探訪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中的「綠心之核、城市之眼」——丹景臺景區核心區。
  •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秘密在這7張地圖裡!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裡。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 林寶金:「五美」展現莆田70年「美麗蝶變」
    福建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莆田專場4日舉行,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介紹了莆田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情況。新華網 林嵩 攝新華網福州9月4日電(張婷婷)「從『蒲草叢生』的農村地區,到高樓林立的現代城市,經過七十年的『蝶變』,莆田這片神奇的土地,正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 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薛泉:每次回成都 總能看到城市變化
    原標題: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薛泉:每次回成都 總能看到城市變化 走出去的四川人,香港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薛泉感嘆成都的交通變化  四川在線訊(記者 鄭其 攝影 李國東)「1984年我來到成都,在這裡完成了從中學生成為博士
  • 特稿:成都,一座「吃飽了撐的」城市
    在對外開放政策下,沿海、沿江、沿線的城市迎來了超級發展機遇。如上海、廣州、青島、武漢、重慶等。中國的經濟版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東部地區依靠通江達海之便迅速超越內陸的農耕經濟。對於成都而言,更被劃為中國經濟社會版圖的第三梯隊,讓「天府之國」的盛譽搖搖欲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成都何去何從?是沉浸在小富即安的溫柔鄉?還是走傳統工業化道路?是否還有第三條道路可走?
  • 成都70年城市坐標 | 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
    從0到100,數據的變化不僅直觀反映了成都國際「朋友圈」急速擴容的進程,也是成都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的生動側寫。無疑,對外開放和創新發展,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能。今年上半年,巴拿馬城代市長萊伊薩·班菲爾德在參觀訪問成都後,看到了更多交流合作潛力。 與她結伴同行的波哥大市長恩裡克·佩尼亞洛薩則非常羨慕成都的發展魄力,「我認為成都是一座非常有魅力的城市,未來和波哥大可以在文化藝術、經貿和旅遊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 而他們看好的合作潛力,已相繼描繪在市政府外辦繪製的「成都友城產業地圖」上。
  • 成都,一座城市的致敬
    成都,一座城市的致敬。9月10日晚在339電視塔、環球中心、金融雙塔、天府廣場、人民南路、春熙路、王府井等地標建築,為教師亮燈。,老師就像一盞路燈,照亮孩子前方的路…剛回到成都就看到了這個,感動感恩,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倍感榮幸和幸福,也深知自己肩上擔當的責任和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陝西寶雞:一座老工業城市的美麗蝶變
    作為陝西省唯一入選全國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的城市,近年來,寶雞市藉助良好機遇,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實現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美麗蝶變。「老」與「新」的碰撞繪製轉型升級「路線圖」寶雞的工業,始於1938年申新公司等民族工業企業西遷。「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一批「大國重器」先後布局寶雞。
  • 雙城記憶,成都-曼谷地鐵鏡像見證城市10年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 李陶然乘坐地鐵早已成為成都市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方式。從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鐵1號線一期開通,到2020年9月27日成都地鐵18號線首開段正式開通運營,10年間,地鐵線路的不斷開通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見證了城市發展。
  • 從城市原點出發 「城跡·70年」大型新聞採訪寫作活動正式啟動
    1988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篔簹湖綜合治理專題會議,打響了廈門整治環境汙染的一場大硬仗。此後,廈門市遵循習近平同志確立的工作方針,先後進行了四期大規模整治,使曾經的臭水湖蝶變為如今碧波蕩漾、白鷺翱翔的『城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  「像這些有代表性的城市故事,尤其值得我們銘記。」
  • 成都,一座城市的三個坐標
    一座城市的區位坐標不會輕易「移位」,但城市內生動力與時代大勢互動之下,其進位坐標、影響力坐標,都會發生深刻改變。2018年,四川省委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成都首次被定位為 「一幹」。這被認為是「前所未有地突出了成都在四川發展全局中的龍頭地位和關鍵作用,前所未有地賦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參與合作競爭的責任和使命」。更早一些時候,2016年國務院批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成都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
  • 蝶變!南京這裡將逆襲
    在南京,河西是城市新封面;在河西,河西向南是下一個城市封面。現在,全南京都在見證板橋新城速度,一座宜居新城崛起。今年,板橋新城的建設正式進入裡程碑年份,一批配套的投入和兌現,標誌著板橋新城的蝶變,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 評論|失物招領見證著一座城市的良心
    11年失物招領,積少成多,為數萬名失主找回物品,可謂功德無量。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是一次次對人心的溫暖與慰藉。「它是武漢市民拾金不昧,慷慨大方的展示臺,是我們面對四海來賓的微笑窗口,是投資環境、是文明程度、是信譽、是承諾、是實力、是良心,是一方好人紀念碑,是一座美德博物館,但願美德永存。」
  • 象山天安路:一座城市的「年輪」
    象山縣城丹城已經有1313年歷史。但正是這短短的9500米,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間,丹城如何一步一步從一個只有0.67平方公裡的古老小縣城,蛻變成如今總面積達114.37平方公裡的現代化濱海新區。&nbsp&nbsp&nbsp&nbsp說起象山中心城區的發展史,脈絡清晰、走向分明,逐年由北往南拓展。
  • 【成都「十三五」答卷(二)】公園城市示範區 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
    在吳韜看來,成都建設公園城市,除了帶來最直觀的「宜居」,更帶來了「宜業」的環境和氛圍。 建設什麼樣的城市? 城市如何滿足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訴求? 這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時代命題。
  • 【我們的城市•2020鄭州印記】⑤ 城市更新 路院共治家園蝶變
    【我們的城市•2020鄭州印記】⑤ 城市更新 路院共治家園蝶變 2021-01-13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