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4平方米到100平方米,3年時間,吳韜的工作室大了2倍。他的業務也從單純的攝影,拓展到了策劃、包裝、拍攝、製作一條龍。工作室的展架上有一塊區域,存放了一沓厚厚的照片,記錄下吳韜與成都3年來的「成長」。吳韜的老家不在成都,大學畢業後選擇留下來,他戲稱自己是「用腳投票」的例子。在吳韜看來,成都建設公園城市,除了帶來最直觀的「宜居」,更帶來了「宜業」的環境和氛圍。
建設什麼樣的城市?
城市如何滿足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訴求?
這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時代命題。
成都的答案是: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時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規劃建設好天府新區。此後,成都在全國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設「公園城市」。
公園城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邏輯,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彰顯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主動擔當公園城市首提地和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首倡地的政治責任,成都大膽闖、大膽試。圍繞服務「人」、建好「城」、美化「境」、拓展「業」等方面,積極探索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
公園城市為成都涵養了生活美學、刷新了城市品牌,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而成都,也為公園城市注入了豐富內涵。
破局
實現公園城市永續發展
作為「城市之眼」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早已成了人氣爆棚的網紅新地標。鄭楊轉行當上了丹景臺景區的講解員。「我的家就在景區山腳下。」她喜歡給到訪的參觀者分享這樣的故事:家鄉有了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讓她可以在家門口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這片「城市綠心」見證著成都城市格局由「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立於此,盡收眼底的綠,蒼茫遼遠,蔥鬱綿延;天府國際機場、天府奧體城、三岔湖等「東進」新地標盡收眼底,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有機融合。
跨越龍泉山「東進」,成都邁出破解大城市病的堅實步伐:對人口和產業分布進行重塑,打破盆地意識,打開城市永續發展空間,與重慶一起做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突出城市特質,大力推動成都與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發展,提升都市圈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如果說重塑經濟地理是城市發展格局的突破,那麼行政體制改革則是從內生管理上「破局」。組建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將公園城市建設上升到城市發展重要戰略,是成都的創新舉措。
施玉潔就職於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規劃管理處。2018年8月來到這裡工作的她經歷了從「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到「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的變化,施玉潔體驗到的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還有工作內容的擴展和更新,「這樣的轉換打開了城市建設思路,是集規劃、建設和管理等公園城市建設的全階段職責。」
2019年1月14日,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掛牌成立。與此同時,成都市區兩級公園城市建設管理機構相繼組建。
為理順公園城市推進機制,2020年3月,我市還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成都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成都市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研判示範區總體方案、改革措施、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及年度推進計劃等工作。
今年9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公園城市研究中心掛牌成立,這意味著在努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規劃的前瞻研究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
為民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從星漢路拐進星科北街,在各色花卉、綠植圍繞簇擁下,一個「回家的路」的標牌,讓人感到溫馨。沿著道路,一家家鋪面規劃得宜、乾淨整潔。在240米長的街道中段,還有一個綠植環繞的小空間,既可供市民休憩,也可作為展示技藝的舞臺。通過街道、社區、運營公司、街區商家四方聯合的運營模式,街區不僅打造出了全方位的便民服務平臺,還引來了多功能的創新創業空間。
如星科北街這般,政府、社會、市民形成的共享共治共同體,在城市的角落隨處可見。成華區長天路一街口,原本的閒置地塊內雜草叢生,現在這裡成了綠意蔥蘢的開敞空間。市民可在綠地中體驗多功能輪滑跑道、攀巖運動場;還可在法治廣場看普法動漫、了解法治典故。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是成都在公園城市示範區探索和實踐中的不變邏輯。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看來,公園城市的「公」有其重要的內涵,是「公共」,是為「公」,是服務人民。
這樣的思路體現了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的深刻轉變,而這種轉變也是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應有之義。
12月7日,成都首個TOD綜合開發項目陸肖TOD取得預售許可證,正式上市亮相。從它的宣傳片中,不難窺見未來生活場景:背上書包,孩子每天早上和爸爸一起走出家門,就進入一個長長的「連廊」,這裡一端通往學校,一端連接爸爸的公司,不用過馬路等紅綠燈,也無需長距離通勤,步行就能到達公司、學校。
一個TOD項目就是一個公園城市社區——便捷、暢通的生活場景背後,是「以人為本」的營城理念始終引領著成都TOD綜合開發的設計和實施。目前,成都對全域700多個軌道交通站點及周邊區域進行合理安排,結合站點不同等級布局不同功能,打造出各具特色的TOD項目。
12月18日,隨著成都地鐵「五線齊發」,運營裡程突破500公裡,成都正式躋身國內軌道交通「第四城」;同步推進公交專用道「連線成網」,社區綠道「串街鏈戶」,進一步完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家門口的綠色福祉可感知可觸及。
興城
有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
距離成都市中心約35公裡的天府明珠公園,草木林立、流水潺潺,更有豐富的水生植物和山地景觀。人才公寓、商業配套、總部研發等設施有機串聯,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遊玩。
另一邊,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郫都區域精心打造雙柏國際化社區,重點圍繞社區內居住的大量電子信息企業工作人員,通過「1+N」細胞式布局創智e站、e劇場、雙小柏的廚房、Block街區等一系列公共空間……
「成都通過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14個產業生態圈和66個產業功能區,實現了『城在園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現在有個新的提法叫「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當前成都已經出現了較多這樣的場景,在辦公園區、居住區以及很多地方都進行了產業植入,公園裡面是有業態的。
沒有圍牆沒有門票,隨時向市民和遊客發出邀請——從誕生之初,錦城公園就跟傳統公園不一樣。而另一個看不到的特點還在於錦城公園遵循商業邏輯,具有「自我造血」功能。3年來,錦城公園裡的錦城湖、桂溪生態公園、中和溼地、江家藝苑等多個特色主題園區相繼開放,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生態湖泊、休閒綠地,也帶來了世界頂級展覽、親子馬術、皮划艇、低空滑翔等新消費場景。
中國科學院成都環境研究所專家劉勤為錦城綠道算了一筆帳。「初步估算出錦城公園建成運營後每年生態服務價值量約為269億元,從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演替和管理維護周期來看,它還可以產生40年以上的持續性效益,也就是說總價值可以達到1萬億元以上。」劉勤表示,這個1萬億元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包括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各種福祉和惠益。
生態價值的轉化是經濟帳,更是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理念轉變:「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
根據來自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的一組數據
目前,68%的天府綠道項目社會投資佔比在50%以上,高新區江灘公園等項目社會投資佔比達到90%。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員、經濟學博士周躍輝認為,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把城市綠色理念、綠色生產、綠色生活方式有機聯繫起來,在滿足新時期城市居民物質生活富足的前提下,實現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創造出對優質生態產品需求的城市發展新動能、新業態。
通過近3年來的探索,公園城市建設效果已經彰顯出來。
2019年,全市經濟總量突破1.7萬億元,較2017年增長22.4%,居全國主要城市第7位;
據市場機構統計,2019年流入人口最多的前10個城市中,成都排第三,而且流入人口中,23歲—42歲的人佔比接近一半。森林覆蓋率達39.9%,空氣優良天數較2017年增加52天達287天。
2020年,成都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被GaWC(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組織及網絡)評為世界城市Beta+級,躋身世界城市60強行列……
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正有力驅動著成都這座城市轉型、蝶變。
來源 | 成都日報
微信編輯 | 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