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見證一座城市的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烏魯木齊南站的外觀(本報資料圖片)。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烏魯木齊南站的外觀(本報資料圖片)。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烏魯木齊南站的外觀(本報資料圖片)。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烏魯木齊南站的外觀(本報資料圖片)。
「昨天上午,烏魯木齊火車站披紅掛彩,青年男女載歌載舞,歡慶新候車樓落成並交付使用。」
這是1984年12月6日《新疆日報》一版刊發的消息《烏魯木齊火車站新候車樓投入使用》中的部分內容。
建成於1962年的烏魯木齊火車站(現烏魯木齊南站),曾經是連接新疆和內地重要的交通樞紐。改革開放後,社會大潮湧動,40年滄海桑田,新疆火車從慢到快,高鐵從無到有,烏魯木齊南站見證著烏魯木齊乃至新疆數十年來的滄桑巨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神州大地,出現了大批勞動力南下、東進的「打工潮」,新疆以快速發展的勢頭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從內地趕來。
「那時的烏魯木齊火車站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印象是:到處骯髒不堪。服務人員粗暴簡單。」1985年10月17日《新疆日報》刊發的一篇讀者來信《火車南站舊貌換新顏》中講述數年前旅客眼中的南站形象。
改革的浪潮浩浩蕩蕩,神州大地風起雲湧,南站到了亟須改變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南站先從硬體設施建設拉開了自身的改革大幕。1981年9月23日《新疆日報》一版刊發消息《烏魯木齊火車南站一座新的候車大樓已動工修建》。1984年,南站第一次改擴建完成,新候車樓投入使用。
硬體提升了,軟體服務更要走在前,南站從1984年起大力改革,客運車間實行經濟責任制,獎好罰劣。
對此,1985年1月6日《新疆日報》一版刊發的消息《烏魯木齊火車站客運車間實行責任制工作新氣象》做了記述:「該車間在實行經濟責任制過程中,明確提出首先要抓好服務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並制訂出具體獎懲辦法。」「經濟責任制把職工的經濟利益同提高客運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客運工作出現了新的氣象,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職工出勤率達到90%以上,野蠻待客現象被杜絕,旅客辦理行李託運和候車,遇到困難,車站工作人員熱情主動幫助解決。」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公路、民航、私家車等多種運輸方式繁榮興起,在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鐵老大」地位受到衝擊,怎麼辦?
「不解放思想,不轉變觀念,不參與競爭就是坐以待斃,要把眼睛轉向市場,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1998年8月6日《新疆日報》刊發的《走進市場天地寬》一文中描述,南站「改革售票方式,解決售票難的問題,完善旅客進出站設施,」「在候車大廳二樓開設了應急窗,對有急事或特殊情況的旅客提供緊急車票。」「為了方便旅客,烏站在疆內開設了5個無軌售票點,還辦起了流動售票車,哪裡人多就到哪裡售票。」……
堅持改革創新,在改革中求發展,實現新突破,《走進市場天地寬》中記錄了南站改革取得的成績:「今年1至5月份,客運發送量、貨物發送量及運輸收入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89.7%、17.4%、16.2%。」
「南站改革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10月18日,烏魯木齊站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鞏學軍說。
2014年,南站迎來史上大變革,2014年8月19日《新疆日報》刊發消息《「服役」52年的烏魯木齊站更名為烏魯木齊南站》中介紹,「自9月1日零時起,
烏魯木齊站將正式更名為烏魯木齊南站。」
同年,蘭新高鐵烏哈段開通運營,新疆結束無高鐵歷史。
2016年7月1日,新疆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鐵路交通樞紐新客站——烏魯木齊站(新客站)(現烏魯木齊站)開通試運營,此後,硬體設施更先進的烏魯木齊站逐漸成為旅客運輸的「主角」。
今年9月1日,《新疆日報》刊發消息《進出疆列車本月起不再停靠烏魯木齊南站》中寫道:「9月1日起,新疆鐵路開始調整旅客列車運行圖,烏魯木齊、北疆地區開行的共28對進出疆直通旅客列車(含進出疆動車)不再經停烏魯木齊南站,旅客乘坐出疆旅客列車(含出疆動車),須前往烏魯木齊站。」
烏魯木齊南站地位的變遷,見證著新疆經濟社會飛速變化、新疆鐵路的成長和新疆交通方式的巨變,更見證著時代的進步,雖成「配角」,但雄心不減。
「同城兩站的功能定位發生變化,是新疆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的結果。」鞏學軍說,「南站在改革開放中的積極作為、主動創新精神不會改變,在客貨運輸中將繼續發揮重大作用。」(逯風暴)
(責編:楊睿、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