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武漢市拾遺物品招領處成立整整11周年,共收到市民送交的有一定價值的揀拾物品113565件,現金1549.1萬元,累計發還各類物品75427件、現金1492.4萬元。(據12月28日看楚天APP)
涓涓細流,可以匯成大海,積一小善,可以匯成汩汩暖流。11年失物招領,積少成多,為數萬名失主找回物品,可謂功德無量。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是一次次對人心的溫暖與慰藉。
「它是武漢市民拾金不昧,慷慨大方的展示臺,是我們面對四海來賓的微笑窗口,是投資環境、是文明程度、是信譽、是承諾、是實力、是良心,是一方好人紀念碑,是一座美德博物館,但願美德永存。」2008年,時任武漢市長阮成發寫下了這段文字,倡導恢復了停止運行近20年的失物招領處,並將它更名為「拾遺物品招領處」。這段文字,也是對失物招領意義的最好總結與詮釋。
可以想見,11年來,市民送交揀拾物品累計11萬餘件,這就是11萬多次的好人好事,是11萬多次的拾金不昧與熱心腸。11年來,歸還物品7.5萬餘件,這些物品,無論是手機、箱包、證件,還是現金財物,並不在於經濟價值的多少,而是不可衡量的精神價值。無論失物大小,每次物歸原主的喜悅與感動都是一樣的,都見證一座城市的良心與文明。每次失物回歸,受感染的也不僅是失主,對其他人也是精神上的鼓舞。
11年來,武漢市拾遺物品招領處擴展到2170個,涵蓋全市公安、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交通、服務、旅遊等行業,招領信息的發布渠道從媒體、專門的網站、博客,到微博、微信、網絡平臺的帳號。這些無處不在的網點與渠道,不僅是方便了失物的送交與發還,也是一個個的宣傳窗口,傳播著拾金不昧的崇高精神與正能量,是對城市文明的推廣與提升。11年來,湧現的熱心市民涵蓋各個階層,經常是一個人的故事就溫暖了一座城,11萬餘件的失物上交,就是正氣歌的大合唱,激蕩人心啊。
時光已不負當年許下的願望……11年來,一樁善事一做到底,微笑窗口越擦越亮,展示臺上的內容琳琅滿目,好人紀念碑的名字越刻越多,城市的文明程度、信譽、實力、良心,日益成長,令人欣慰。11年,對拾金不昧來說,只是一個統計學上的節點,並不是句點,12年,13年……還會有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充實城市文明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