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相信日常使用的家具、器物、衣飾也能喚醒人們內心的情感。
自2008年以來,我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交出有品質的設計和產品,從家具到衣飾,近年更與優秀的國際作者合作,打造出樸素、溫暖、優質的減法生活。用心做出好品質的家具和衣服,讓使用的人懷著珍惜的心情使用,由時間和人的共同作用產生美感——失去的情感由此尋回,這整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失物招領」。
我們所在的城市一直處在快速變化之中, 一些美麗的街道、景物正在消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曾經的美好,同時交出有品質的設計和產品,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這就是我們的初衷。
(「失物招領」一店場景)
(「胡同裡的家」失物招領國子監街42號改造項目)
我們的家具簡單、樸素、平常,儘量使用實木。靈感來源有時是胡同口一把無人認領的破舊的沙發椅,有時是那些在街上下象棋的大爺坐的小板凳。從很多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老家具中,我們感受到中國人克難、樂觀、簡樸的生活態度,和現在快速消費的方式截然相反。
那其中有一種「珍惜」的心情,現在已經很難感受到了。
(「失物招領」家人寶寶椅)
到今年,失物招領已經成長了到了第八年,我們越來越相信有質感的生活可以供給現代都市人不斷的內心能量。我們一直嘗試從生活的各個層面找到最契合簡單、質樸、平衡美感和實用的優秀物品,從一支杯子到一張床,希望每個人和每件物品都能夠認真挑選彼此,長久相伴。
(「失物招領」如月梳妝檯)
對於「家」而言,最重要的基本是什麼?在一個不算大的老舊空間,該怎樣表述家的語言?在國子監的第八年,失物招領把這樣的問題提給自己,也提給建築師青山周平。
我們一起回歸生活裡思考,希望以謙遜柔和的心, 連接人與物、人與人、與胡同的周遭共生。
(「失物招領」隨心邊幾)
建築師青山周平北京胡同裡的家,距離國子監很近。平日裡他的代步工具是一輛自行車,他說失物招領一直給他的感覺是,人們能在這裡找回某種令人懷念的、被忘卻或遺失的心緒,同時也會因為找回了熟悉的感覺而感到踏實和安心。
邀請青山先生來主理國子監街42號的改造設計, 我們希望他能夠將「店」變得更像一個「家」。對於真正的「家」和「店」的概念,青山先生有著一番這樣的思考:「家」的概念曾經存在於每個家庭的宅邸裡。但在現代都市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居生活,越來越多的人每天在不同的城市間遊走,過著牧民的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家」的概念逐漸從每個家庭中剝離出來,向城市的公共空間中蔓延。在這種背景下,城市的商業空間正逐漸成為城市居民的另一個「家」。
(「失物招領」疏影床)
「家的居心地」2016年新作系列
今年,我們將家具新作的主題放回到「家」的概念之上,用色調柔暖、紋理舒和的櫻桃木營造出一個三口或四口之家的生活起居,讓家人找到家中的「居心地」。
(「失物招領」一店場景)
「居心地,即居住坐臥的自得幸福之感, 也代表著那些住感好的地方,或許是整棟住宅,或許是屋內一個角落,或許是一張舒適的躺椅上,或許在幽暗的櫥櫃裡,或許是涼爽的屋簷下,是能讓內心感覺豐富、享受居住歡愉的地方。」
我們從「家」的基本出發,回歸生活裡思考一家人所需,歸納三大空間,讓梳妝起居、親子聚餐、休憩閱讀……都能感到身心安穩。與家人共度的時光,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珍貴的「居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