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微信公號1月18日消息,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回家更是一年以來每個在外漂泊遊子最殷切的期盼。每逢春運,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熙熙攘攘,全是歸家前後忙碌的身影。
從共和國成立之初到現在,綠皮火車、客車、輪船、飛機、高鐵……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不僅帶來極大便利,也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上世紀50—70年代:短途探親客車為主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春運概念。這一時期的火車以蒸汽機車為主,雖是綠皮車、悶罐車,條件差、速度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火車票仍是奢侈品,春節主要以短途探親為主,客運汽車是運輸主力。
50年代蒸汽火車80年代至90年代,國家經濟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廣東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吸引了大量勞動力,「農民工」成為春運主客流。
這一時期,內燃機車較為常見,速度相對蒸汽機車而言快了不少。火車成為春運期間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80年代綠皮車那時候,春運期間上火車都要靠擠的,滿滿當當的車廂裡,有時候廁所都站著人,條件雖然不大好,但擋不住人們歸家的急切心情,在外求學、打工一年,拎著大包小包給家人的禮物,就盼著火車快一些出發,早一些到站。
1986年春運期間,旅客從湖南東安站上車不過很快,車廂內的條件就得到了改善。1990年9月5日,中國製造的第一列全空調旅客列車投入使用。「綠皮車」逐漸由構造速度更高、設施更先進的空調車替代。車上開始有了販賣食物飲料的小推車,還有統一提供的熱水,要坐二三十小時火車的乘客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
90年代末春運中,「新曙光」號列車首次奔馳在滬寧線上,圖為「新曙光」號列車停靠南京站月臺。90年代末春運中,「新曙光」號列車首次奔馳在滬寧線上,圖為「新曙光」號列車停靠南京站月臺。
90年代末,還有一支隊伍不能忽視,他們也是在外打拼的務工人員。春節臨近,他們或出於時間或出於成本考慮,選擇騎著摩託車,載著親人和行李,千裡迢迢,有序組隊,如大雁南歸般穿梭在公路上,風吹日曬只為早一刻見到久別的家人。
2000年後:飛機、高鐵成春運主力,拼車、租車興起2000年以後,春運坐飛機回家不再是一個奢侈的選擇。「從2006年開始,機場春運客流量逐年增加明顯,民航人心裏面真正有了春運的概念。」提到春運,在2006加入川航重慶飛行部的飛行員何浩有了很深的感受。十多年飛行生涯,在他的印象裡,重慶機場春運客流量增加一年比一年來得陡,「尤其是最近幾年,每到春運期間,北上廣深等熱門航線幾乎每個航班都是爆滿。」
春運逢雨雪,機場力保安全暢通來自重慶機場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2015年這10年之間,重慶機場春運期間旅客吞吐量由70萬增長至379萬,每年旅客以20萬至40多萬不等在增長。
最近幾年春節假期間,還有不少旅客會選擇春節一家人乘機外出旅遊過年。於是春運期間,除了返鄉回家過年的旅客外,乘機前往國內外旅遊熱門地的旅客越來越多。
2017年春運期間 江蘇南通機場乘客登機2007年4月,一種時速超過200公裡的新型列車——「和諧號」動車面世。人們意識到,原來春運坐火車回家,也可以和飛機一樣舒服,一樣便捷。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誕生。它不僅實現了350公裡的時速,而且還裝配了充電插座和無線網絡。至此,春運回家又多了一個選擇,而且路途花費時間也大大減少。原來坐車需要一天時間,如今只需要半天就能與家人團聚。
近幾年,私家車越來越普及,不少有車族選擇自駕方式回家過年。春節期間,許多高速免費通行,這給那些不願意去擠公共運輸的人提供了自駕回家最好的理由。
這兩年,隨著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拼車、租車同樣成為一種流行的回家方式。有些人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及時買到回去的車票,通過手機在線與人拼車或租車自駕的方式回家過年
共和國成立70年,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國交通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回家節奏由「況且況且況且」變成了「嗖——」。春運回家交通方式的不斷變遷正是經濟社會進步的有力見證。
無論你將要搭乘什麼交通工具回家,下面這句話送給你:
「乘客您好,前方到站——家,祝您旅途愉快。」
(原題為《「況且況且況且……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