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至今,春運交通工具的變遷

2020-12-11 澎湃新聞

「中國之聲」微信公號1月18日消息,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回家更是一年以來每個在外漂泊遊子最殷切的期盼。每逢春運,汽車站、火車站、飛機場熙熙攘攘,全是歸家前後忙碌的身影。

從共和國成立之初到現在,綠皮火車、客車、輪船、飛機、高鐵……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不僅帶來極大便利,也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上世紀50—70年代:短途探親客車為主

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物資稀缺,人口流動小,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春運概念。這一時期的火車以蒸汽機車為主,雖是綠皮車、悶罐車,條件差、速度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火車票仍是奢侈品,春節主要以短途探親為主,客運汽車是運輸主力。

50年代蒸汽火車  

60年代的客運車  

50年代上海站春節期間列車員幫扶旅客上下車  

1978年,第一代「周恩來號」投入春運。圖為機車牽引著旅客列車緩緩駛入上海站 

80—90年代: 春運火車一票難求

80年代至90年代,國家經濟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廣東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吸引了大量勞動力,「農民工」成為春運主客流。

這一時期,內燃機車較為常見,速度相對蒸汽機車而言快了不少。火車成為春運期間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80年代綠皮車 

那時候,春運期間上火車都要靠擠的,滿滿當當的車廂裡,有時候廁所都站著人,條件雖然不大好,但擋不住人們歸家的急切心情,在外求學、打工一年,拎著大包小包給家人的禮物,就盼著火車快一些出發,早一些到站。

1986年春運期間,旅客從湖南東安站上車 

不過很快,車廂內的條件就得到了改善。1990年9月5日,中國製造的第一列全空調旅客列車投入使用。「綠皮車」逐漸由構造速度更高、設施更先進的空調車替代。車上開始有了販賣食物飲料的小推車,還有統一提供的熱水,要坐二三十小時火車的乘客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了。

90年代末春運中,「新曙光」號列車首次奔馳在滬寧線上,圖為「新曙光」號列車停靠南京站月臺。 

90年代成都客運段列車餐車煥然一新  

90年代末春運中,「新曙光」號列車首次奔馳在滬寧線上,圖為「新曙光」號列車停靠南京站月臺。

90年代末,還有一支隊伍不能忽視,他們也是在外打拼的務工人員。春節臨近,他們或出於時間或出於成本考慮,選擇騎著摩託車,載著親人和行李,千裡迢迢,有序組隊,如大雁南歸般穿梭在公路上,風吹日曬只為早一刻見到久別的家人。

2000年後:飛機、高鐵成春運主力,拼車、租車興起

2000年以後,春運坐飛機回家不再是一個奢侈的選擇。「從2006年開始,機場春運客流量逐年增加明顯,民航人心裏面真正有了春運的概念。」提到春運,在2006加入川航重慶飛行部的飛行員何浩有了很深的感受。十多年飛行生涯,在他的印象裡,重慶機場春運客流量增加一年比一年來得陡,「尤其是最近幾年,每到春運期間,北上廣深等熱門航線幾乎每個航班都是爆滿。」

春運逢雨雪,機場力保安全暢通  

來自重慶機場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2015年這10年之間,重慶機場春運期間旅客吞吐量由70萬增長至379萬,每年旅客以20萬至40多萬不等在增長。

最近幾年春節假期間,還有不少旅客會選擇春節一家人乘機外出旅遊過年。於是春運期間,除了返鄉回家過年的旅客外,乘機前往國內外旅遊熱門地的旅客越來越多。

2017年春運期間 江蘇南通機場乘客登機

2007年4月,一種時速超過200公裡的新型列車——「和諧號」動車面世。人們意識到,原來春運坐火車回家,也可以和飛機一樣舒服,一樣便捷。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誕生。它不僅實現了350公裡的時速,而且還裝配了充電插座和無線網絡。至此,春運回家又多了一個選擇,而且路途花費時間也大大減少。原來坐車需要一天時間,如今只需要半天就能與家人團聚。

近幾年,私家車越來越普及,不少有車族選擇自駕方式回家過年。春節期間,許多高速免費通行,這給那些不願意去擠公共運輸的人提供了自駕回家最好的理由。

這兩年,隨著網際網路平臺的發展,拼車、租車同樣成為一種流行的回家方式。有些人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及時買到回去的車票,通過手機在線與人拼車或租車自駕的方式回家過年

共和國成立70年,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國交通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回家節奏由「況且況且況且」變成了「嗖——」。春運回家交通方式的不斷變遷正是經濟社會進步的有力見證。

無論你將要搭乘什麼交通工具回家,下面這句話送給你:

「乘客您好,前方到站——家,祝您旅途愉快。」

(原題為《「況且況且況且……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世紀60年代至今,大學生入學裝備的變遷史
    從60年代的大飯碗、換洗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到現在的各種智能設備,中國大學生入學時的必備裝備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新換代的裝備不僅是時代進步的直接體現,更是一個時代特定的記憶符號。今天帶大家圍觀一下,上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大學生入學裝備的變遷史。
  • 30張中國百年交通工具,見證時代變遷!
    從上世紀至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門也越來越方便。你還記得你小時候、父母小時候用的都是什麼交通工具嗎?讓我們跟隨歷史的腳步去看一看吧。清末民初還比較普遍的是人力車(黃包車)與畜力車,逐漸出現的汽車也開始與之爭搶市場。
  • 上世紀50年代美國轎車的售價是怎麼樣的
    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不僅是世界唯一的普及汽車的國家,也是唯一的富裕人口大國,更是世界第一的汽車工業強國。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年產汽車500多萬輛(其它國家汽車產量總和都沒有美國多)。
  • 成都70年城市坐標:上世紀60年代建成 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在老成都的記憶中,上個世紀60年代,數得上號的事情有很多,但記憶尤其深的絕對要數這五大件——成都—拉薩航線首航成功,從此架起「空中金橋」;錦江賓館建成營業,至今,錦江賓館仍是成都著名地標之一;從1961年3月試營業開始,錦江賓館就是成都人了解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個窗口。建成以後的20多年時間內,錦江賓館一直是四川省重要政務接待、外事接待的首選。在那個時候,成都人會把到「錦江賓館看老外」作為一件稀罕事。
  • 六旬夫妻曬相冊講述髮型變遷 50年代男子流行「三七分」
    提起50年代的裝扮髮型,嶽士林回憶,雖然那時家境不算富裕,但母親總把她打扮得美美的。還記得8歲那年,母親見別人家姑娘頭上盤兩個對稱發球,於是緊跟潮流,將嶽士林頭髮兩邊盤成球狀,並用紅綢帶紮起來。90年代捲髮。昨天下午,本報「歲月如歌喜迎城慶」老照片回顧展走進施井社區,很多居民不約而同曬出了老照片。其中,家住施井小區23幢的吳文彩和嶽士林夫婦帶來了四本厚厚的影集,裡面放著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的人物照。
  • 迎接春運返程高峰 交通運輸部:嚴格落實交通工具消毒和旅客測體溫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月30日,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表示,春運已經過半,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返程高峰,交通運輸部門將嚴格落實交通工具通風消毒,旅客體溫檢測等有關要求,督促客運站配備體溫檢測設備。
  • 上世紀50年代的一件事,讓人難忘
    上世紀50年代的一件事,讓人難忘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充滿智慧的先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財富,如故宮,萬裡長城,秦兵馬俑等等這些偉大的建築,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和歷史的摧殘仍然挺立至今,它們是華夏子孫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故宮。故宮為什麼下午5點前必須關門?上世紀50年代的一件事,讓人難忘。
  • 廣州時代變遷:從清一色麻花辮、小平頭到髮型「百花齊放」
    店內理髮椅 羅素玲 攝中新網廣州8月6日電 題:廣州時代變遷:從清一色麻花辮、小平頭到髮型「百花齊放」作者 蔡敏婕 陳治 駱怡時代的變遷,滲透到城鄉各個角落,「改頭換面儘管店裡的裝潢與現在尋常店鋪無異,但是師傅手中的需要手工操作的剃頭工具,還有傳承至今的老手藝,訴說著它的年代感。上世紀80年代,一些剃頭師傅會背著工具箱走街串巷、進村入戶,箱子裡裝著剃頭刀、剪刀、梳子等,邊上還懸掛著一條用來打磨剃頭刀的寬布條。如果有村民需要理髮,師傅會直接去到村民家裡。
  • 至今仍在使用的50年代12種發明
    提到20世紀50年代,我們總會聯想到短襪舞會、貓王埃爾維斯和《電視黃金時代》,這是一個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十年。 1. 信用卡(1950)
  • 上世紀80年代北京兒童挎鬥車,網友:真拉風!
    在當時,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有了孩子後,放前面後面都不穩妥,有人仿著挎鬥摩託將自行車爆改。一時間成了北京街頭巷尾的爆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時尚。【街道上的挎鬥車】這種挎鬥車一般在自行車右側支一個軲轆上面放著一個頂端開口的木板或鐵皮箱。【街道上的挎鬥車】容許孩子探出小半身子,有的還有罩子,可以遮風擋雨。有的小孩坐在裡面,拿著汽水、棒棒糖等自顧自的吃。
  • 鐵路時評:不斷的發展 才能讓春運持續「退燒」
    李克強關心地詢問大家春運乘火車回家,你們是站著還是坐著回來的?總理說:「大家要互相幫助,我們在發展,條件越來越好。」(新浪網1月26日)現在的動車組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城市,車廂全空調,沙發椅,寬敞明亮。電茶爐、洗手間、售貨車,一應俱全。更有空姐般的列車員巡迴服務。當人們坐在寬敞明亮的動車組車廂內,感受著空間高速轉移的快感,享受著如今鐵路優質的服務,讓人不免體會到總理熱情的講話。
  • 鏡觀其變丨郴州汽車站見證「足下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郴州交通運輸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百姓出行條件大為改善。汽車站的變遷便是交通運輸發展的一個縮影。 40年來,郴州汽車站幾經變遷,車站面積不斷擴大,站內設施不斷升級,車輛更新換代,購票更為便捷,服務更為優質。老百姓乘車出行方便快捷、安全舒適。
  • 比爺爺奶奶年紀還大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就有了電影院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廈門的戲劇和電影就繁榮活躍。改革開放前,廈門就已有17家影院。「彼時,廈門城市面積約5平方公裡,人口不過十來萬人,聚集了如此之多的影院,在當時全國也是少有的。」民俗專家郭坤聰感慨。  這些比爺爺奶奶還老的「祖輩級電影院」,如今都還好嗎?就讓我們跟隨郭老去了解那些「祖輩級電影院」的前世今生。
  • 盤點茂名商圈變遷史,見證茂名商業中心區域格局大變化!
    對那時的茂名人而言,供銷社是那個年代滿足他們生產、生活需要的主要購物場所,從購買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到出售農副產品,從購買柴、米、油、鹽類生活用品,到置辦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都離不開供銷社。沒有票證,就買不到生活必需品。改革開放初期,還處於計劃經濟時代,茂名市民想買東西,選擇餘地非常少。
  • 曾經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輪車」
    想起了曾經的「三輪車」文/群英 圖/薛飛那個年代,三輪車是市民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那個年代,三輪車是很多人全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那個年代,三輪車是最能體現社會人人平等。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上世紀90年代,人力三輪車曾經風光過一段時間。當時,城市道路狹小,計程車數量少且價格高。而三輪車能穿梭於大街小巷,出入比較方便,價格也相對實惠,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便利。那時候的三輪車又被人們成為「倒騎驢」,一個車上最多可坐4個人,你站在道邊等車時,喊一聲「三輪兒」,近處的車夫會以最快的速度來到你面前,或是在看到三輪車的時候,隨意一抬手,車夫們便會過來。
  • 50年代交通大學畢業證書上的鋼印
    最近我注意到交通大學上世紀50年代,特別是西遷後,分校前,畢業證上的鋼印有變化,有不同。我們先看一份1949年的交通大學畢業證,這個證鋼印有痕跡但很不清楚。我們看一份1952年的畢業證:我們發現這個鋼印的內容刻制的是「交通大學.上海」。即「交通大學」四個字逆時針,「上海」兩個字順時針,但上下都符合自右向左讀的習慣。鋼印的外圍是齒輪,中心是五角星。這個畢業證的鋼印沒有取正,「上海」兩個字位於右側偏上。
  •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
    這些人,曾是上世紀80-90年代韓國音樂的領導者上世紀80-90年代紅遍韓國的歌手都有誰?一起老看看吧。趙容弼韓國的「國民歌手」趙容弼,樂隊出身,首次出道專輯是1979年專輯「窗外的女子」。趙容弼在1980年代曾紅極一時,1987年至1990年還四度於NHK紅白歌唱大賽出場。
  • 市民收藏老自行車牌照 記錄鄭州時代變遷
    (原標題:這些老自行車牌照 承載著美好回憶) 市民王懷民喜歡收藏老物件已經近30年時間了,其家中保存的一些老自行車牌照,記錄著鄭州的時代變遷,也承載著自己的美好回憶。
  • 十一出行,你更青睞哪種交通工具
    動力系統的發展貫穿了交通工具的變遷史,推動了交通工具的發展。以下梳理了動力系統變革與關鍵交通工具發明的對應進程:本文主要通過梳理與探究三種交通工具的變遷,對動力系統技術變革在交通工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做一個闡明。
  • 《常春藤詩叢》再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壇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三十八冊,呈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創作成果,紀念「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重要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詩人們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