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收藏老自行車牌照 記錄鄭州時代變遷

2020-12-27 網易河南

(原標題:這些老自行車牌照 承載著美好回憶)

市民王懷民喜歡收藏老物件已經近30年時間了,其家中保存的一些老自行車牌照,記錄著鄭州的時代變遷,也承載著自己的美好回憶。

王懷民告訴記者,那時候買了新自行車的人都喜歡先「遛一遛」,然後再帶上購車發票去上車牌,同時還要辦自行車執照,在自行車的車把上用鐵錘砸上「鋼印」,自行車車牌號、自行車執照號和鋼印號都是同一組數字,「當時騎自行車上路和現在開汽車一樣,只有辦理了牌照和執照,才屬於合法上路,只是不需要考駕駛證罷了。」

據介紹,上世紀50年代,鄭州自行車很少,且大都是單位公車,個人家裡幾乎都沒有自行車。那時候,在公安局辦理汽車和自行車牌照都是同一部門,汽車牌照收費2元,自行車牌照收費是0.15元。據王懷民家人回憶,1949年10月慶祝新中國成立時,鄭州市曾組織了20多輛自行車上街騎行,騎行的隊伍走到哪裡,群眾就圍觀到哪裡,那時的自行車老百姓稱之為「洋車」,因為數量太少,自行車在鄭州市民眼裡是個「稀罕物」,此後30年間,自行車一度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嚮往的「貴重耐用消費品」,騎著自行車被當作是一件很拉風的事。

改革開放以後,自行車被廣泛使用,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近些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大批電動車、汽車走入千家萬戶,而家庭購買自行車從作為交通工具而逐漸變成「健身工具」。

王懷民說,他1982年剛參加工作時,買了一輛「紅旗」牌自行車,是在鄭州市公安局自行車管理所辦理的自行車牌照。王懷民撫摸著手中的老款自行車牌照異常激動,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與自己的愛車一起風雨同路、走南闖北的青年時代。(記者 鄭磊 通訊員 王保喜 文/圖)

本文來源:鄭州日報 責任編輯:嶽丹傑_HN010

相關焦點

  • 鄭州1角3分錢補胎「發票」 見證60多年前一輛自行車能傳三代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張曉冬 萌友 王保喜  漫步喧囂躁動的鄭州街頭,不論是人來人往的繁華鬧市,還是老舊院落的犄角旮旯,隨處都能見到修理電動車、自行車的攤點。  可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要想找到一個自行車修理攤點並不容易。因為那時鄭州的自行車很少,並且絕大多數都是單位的公車,市民家裡很少能有自行車。由於自行車少,修理網點自然也少。
  • 鄭州市民愛收藏相片袋 幾十個相片袋帶你回憶鄭州變遷
    王懷民展示收藏的相片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寧田甜文張琮攝影  一個個相片袋,承載著鄭州的輝煌發展史。  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留下了點滴成長足跡。  今天,讓我們走進鄭州一位普通市民家裡,看看他有關鄭州的歷史記憶。  一個個相片袋見證鄭州歷史  在鄭州市民王懷民的家裡,收藏著數十個相片袋。
  • 一位老鄭州收藏了很多相片袋,記錄著鄭州發展史,有你的記憶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寧田甜 攝影 張琮 一個個相片袋,承載著鄭州輝煌發展史。一張張發黃的老照片,留下了點滴成長足跡。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讓我們走進鄭州一位普通市民家裡,看看一位普通老鄭州人家裡有關鄭州的歷史記憶。
  • 一個農民工眼中20年的鄭州變遷
    ,轉眼過去20年了,20年來,鄭州從當初來時的方寸之地變成了今天聞名遐邇的大都市,鄭州變化之快,鄭州變化之大,真的讓人做夢都沒有想到,如今,我也從豫南大別山下,一個偏僻山溝溝裡,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成市民。
  • 糖標、糕點盒封、澡票 這些藏品記錄下老鄭州人過年的喜悅
    春節臨近,老鄭州收藏愛好者王懷民展示了他收藏的糧票、布票、肉票、油票、糖標、糕點盒封、澡票、電影票、公園門票,講述40年前老鄭州人過年的喜悅與憧憬。鄭報全媒體記者 汪永森實習生 劉地通訊員 王保喜 文/圖父親帶著糧票、油票、肉票採購年貨20世紀70年代人民生活還不富裕,老鄭州人的家裡連收音機也沒有普及,大家精神生活比較貧乏。父親在過年時總會帶著王懷民去看幾場電影,讓貧瘠的日子泛起藝術的光芒。
  • 老地圖記錄瀋陽變遷 百年前最高建築三層樓(圖)
    第1頁:瀋陽城區老地圖 第2頁:瀋陽城區老地圖  老地圖記錄沈城變遷史 百年前最高建築是鳳凰樓  翻動一張張瀋陽城區的老地圖,猶如用心靈觸摸一片片曾記錄下這片熱土變遷的城市日記。  7月22日,著名近代文獻史料收藏家詹洪閣先生,將收藏的近百張沈城地圖呈現在記者面前。百年來,這片土地經歷了怎樣的城市變遷?不同年代的瀋陽城面貌都是啥樣的?讓記者帶著您,從這張張地圖中找尋沈城百年發展的足跡——  100年前 瀋陽最高建築三層樓  近百年前的瀋陽城是個什麼樣?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2014-10-04 10:46:15漸漸地,電視機從9吋黑白、14吋黑白到25吋彩電再到液晶電視,冰箱從單門到雙門……董家的生活用品隨時代而更新。到了1994年,搬了18次家後,董家舉債7000多元,買到了一套87平方米的房改房。這年也是1957年來,為數不多有赤字的一年。  兩位老人記帳,一般都用孩子上學用的練習本。根據記帳需求和習慣,每本劃線分欄。但連續有15本,用的是正規印刷的記帳本。
  • 居民堅持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在上高街道有一位居民,1994年開始,她堅持家庭開支每日記帳,而一個家庭的油、鹽、醬、醋、茶的日常開銷,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那時候掛曆都很大,下午一回家就趕緊把一天買了什麼記在上面,買肉買菜,那個時候還有兩分五分的錢,哪怕是花幾分錢,我也得記錄上,這樣每個月到最後手裡剩的錢都能和帳上對起來。」伏靜的專業和堅持,讓整個帳目嚴謹細緻、清清楚楚。「現在大女兒工作了,她工作後我也讓她記帳,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都記下來。」
  • 被銷售「忽悠」買了老款電動車,上牌照的時候懵了
    在這家電動車店,銷售人員向記者大力推銷了「舊款」電動自行車。根據銷售人員的說法,「新國標」出臺後,這些庫存的「舊款」電動自行車絕大部分都不符合電動自行車標準,所以無法上電動自行車號牌。但是,一些商家還是會給出所謂的「解決方法」。銷售人員:有駕駛證,你可以上輕便摩託車牌照。
  • 鄭州又一文藝之地復活,更被譽為「鄭州版798」,市民紛紛前往打卡
    說起鄭州第二砂輪廠,老鄭州人仍記憶猶新。她曾是全國最大、亞洲第一的砂輪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規劃期間建設的57個重點項目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她漸漸失去了昔日的光芒。10月17日,鄭州二砂文創園從二砂舊址上崛起重新對外開放,開始接受市民參觀遊玩。園區內的包浩斯建築、直徑40多米的「記憶之環」等特色建築和造型,使之成為鄭州西區的一處網紅打卡地。大量的綠色植被,是文化創意園區選擇這裡的一個主要原因。更為重要的,是這裡保留著相對完整豐富的鄭州西郊城市記憶。
  • 韓國汽車和牌照的百年變遷史
    而牌照的正式發放,則要等到民國元年(1912)了——彼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發放了黑底白字的001至500號車牌,拉開了中國牌照歷史的序幕。那麼韓國的汽車及其牌照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筆者旅韓期間曾對此產生莫大的興趣。2019年9月,韓國國土交通部正式啟用新的汽車牌照,完成了第四輪牌照更新。筆者也擬藉此契機,一窺韓國汽車及其牌照的變遷過程。
  • 老鄭州收藏各年代戲票,這些你可能都沒見過
    核心提示 鄭州市二七區建中街巡防中隊隊員王懷民,是名老鄭州。他的系列收藏,大河報·大河客戶端一直跟蹤報導。這次,他展示的是老戲票。東方紅影劇院、群眾劇院、河南省工人文化宮、河南人民劇院、鄭州劇院……一張張老戲票,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鄭州模樣。
  • 鄭州1983年的老照片,感嘆時代的發展
    二七區商業已經開始,最早開始了鄭州的商貿之路,也只有老家還保留著這樣的集市。現如今鄭州早已經過了幾代的商業變化,現在丹尼斯、國貿360等成為鄭州人購物的天堂。那時候傳統的陽颱風格,最早也聚集在國棉廠附近,清一色的紅色洋房,現如今雖然已經過時,但在當時也是有身份的象徵。
  • 上海將有數百萬輛懸掛臨時牌照電動自行車失去上路行駛資格
    還有不到一周,上海將有數百萬輛懸掛臨時牌照的電動自行車失去上路行駛的資格。  2014年3月1日,修訂後的《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辦法》實施,對上海數以百萬輛計的電動自行車實施系統、嚴格的號牌登記管理制度,只要在申城街頭行駛,電動自行車均須帶「牌」上路。
  • 市民走進40周年主題攝影展,邊觀展邊感嘆時代變遷 「不看不知道...
    泰安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攝影展展出第二天,不少泰城市民步入展館,在圖片前駐足,回憶曾經的泰城,感嘆時代的變遷。
  • 【我和我的祖國】用詩詞記錄時代變遷 謳歌祖國發展
    新疆新聞在線網1月14日消息(記者 柴林):烏魯木齊市退休職工於鴻博用詩詞記錄時代變遷,謳歌祖國發展。今年84歲的於鴻博老人,1960年作為支邊青年從上海來到烏魯木齊市七一紡織廠工作,在這個廠一直幹到退休。近60年來,烏魯木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好詩詞的於鴻博退休後萌發了用詩歌記錄生活變化的念頭。
  • 鄭州重啟電動自行車免費上牌工作
    鄭州重啟電動自行車免費上牌工作 2020-12-07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家庭小帳本 記錄時代大變遷
    今日起,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彰顯中國共產黨擔當使命、一諾千金的不懈追求,刻畫泉州人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展現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進而激發泉州兒女砥礪奮進,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裡」,譜寫泉州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 展示「時光裡的鹽城記憶」 老鹽城文化館開館
    86歲的曹晉傑老人原來是鹽城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文史工作者,他見證了建軍路從無到有和變遷繁華的歷程,他暢談了鹽城發展的三次大變化,還分享了很多關於鹽城城市發展的大事件。「這一次次的變遷裡,有時代向前的推動,更凝聚著一代又一代鹽城人奮鬥開拓的辛勤付出。」曹老說。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展品徵集
    過往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為進一步保管、展示、研究,呈現山東社會的變化,形成有特色的山東記憶,山東博物館將於2021年舉辦《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近日向社會各界發出徵集老物件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