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些老自行車牌照 承載著美好回憶)
市民王懷民喜歡收藏老物件已經近30年時間了,其家中保存的一些老自行車牌照,記錄著鄭州的時代變遷,也承載著自己的美好回憶。
王懷民告訴記者,那時候買了新自行車的人都喜歡先「遛一遛」,然後再帶上購車發票去上車牌,同時還要辦自行車執照,在自行車的車把上用鐵錘砸上「鋼印」,自行車車牌號、自行車執照號和鋼印號都是同一組數字,「當時騎自行車上路和現在開汽車一樣,只有辦理了牌照和執照,才屬於合法上路,只是不需要考駕駛證罷了。」
據介紹,上世紀50年代,鄭州自行車很少,且大都是單位公車,個人家裡幾乎都沒有自行車。那時候,在公安局辦理汽車和自行車牌照都是同一部門,汽車牌照收費2元,自行車牌照收費是0.15元。據王懷民家人回憶,1949年10月慶祝新中國成立時,鄭州市曾組織了20多輛自行車上街騎行,騎行的隊伍走到哪裡,群眾就圍觀到哪裡,那時的自行車老百姓稱之為「洋車」,因為數量太少,自行車在鄭州市民眼裡是個「稀罕物」,此後30年間,自行車一度成為人們生活中最嚮往的「貴重耐用消費品」,騎著自行車被當作是一件很拉風的事。
改革開放以後,自行車被廣泛使用,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近些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大批電動車、汽車走入千家萬戶,而家庭購買自行車從作為交通工具而逐漸變成「健身工具」。
王懷民說,他1982年剛參加工作時,買了一輛「紅旗」牌自行車,是在鄭州市公安局自行車管理所辦理的自行車牌照。王懷民撫摸著手中的老款自行車牌照異常激動,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與自己的愛車一起風雨同路、走南闖北的青年時代。(記者 鄭磊 通訊員 王保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