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圖記錄沈城變遷史 百年前最高建築是鳳凰樓
翻動一張張瀋陽城區的老地圖,猶如用心靈觸摸一片片曾記錄下這片熱土變遷的城市日記。
7月22日,著名近代文獻史料收藏家詹洪閣先生,將收藏的近百張沈城地圖呈現在記者面前。百年來,這片土地經歷了怎樣的城市變遷?不同年代的瀋陽城面貌都是啥樣的?讓記者帶著您,從這張張地圖中找尋沈城百年發展的足跡——
100年前 瀋陽最高建築三層樓
近百年前的瀋陽城是個什麼樣?在一張清朝末年繪製出版的地圖上,記者找尋著答案。
從地圖的圖示看,全城絕大多數是平房,當時全市最高的建築是故宮裡的三層建築鳳凰樓。除了幾處稍高些的建築物之外,其餘幾乎都是農田和雜草叢生的荒地。
從這張名為《最新實測奉天省城全圖》的地圖中看到,那時的很多地名和現在不一樣,太原街叫西四條街,中山路叫昭德大街,中華路叫瀋陽大街。位於小西邊門外的市政府和位於城市邊緣的皇寺廣場,那時都是火車站,一個叫城根火車站,一個叫城北火車站。
80年前 全城總共只有20萬人
一張名為《奉天省城市街全圖》的地圖,極有可能是第一張由中國人自己繪製的彩色版瀋陽城區全圖。繪製者名叫王華隆,原為奉天大北關省立第一高級中學(現5中)教師。地圖上標明,當時瀋陽城的人口為20萬。
從地圖上看,現在中街一帶的建築密密麻麻,街路細如雞腸,而且曲曲彎彎。
60年前 城內都是菜園和土路
60多年前,從瀋陽市區內的地圖中,還可以看到菜園子和鄉村土路。
在1946年繪製的《瀋陽市詳細地圖》中,記者看到,當時的城區有大量的菜園、鄉村路,就連城牆是土牆還是磚牆,在地圖中都一一做了標註。全市所有的住房,幾乎清一色全為土房。在相當多的區域內,只畫有大片的空心扁方形,標註以後待建。當時的北陵附近有一處賽馬場,渾河北岸有一處龍王廟,南湖、造幣廠和黎明機械廠等,位於當時瀋陽城區的邊緣地帶,南湖公園附近和北塔四周基本沒有建築。
50年前 地圖上有了「工人村」
新中國成立後的《瀋陽市遊覽圖》,呈現出多樣的色彩,滑翔公園、砂山公園、友誼公園(現八一公園)……一個個走進記者的視線。
那時瀋陽的城牆還在,但多數十分破舊,四門和四個邊門前,都保留著不大的廣場。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的青年大街,只有從青年公園到渾河邊一段,向北則是曲曲彎彎的小路,而且時斷時續,整條道路還沒有完全打通。偌大的渾河還沒有收入地圖中,城中的綠地十分有限。城內的公交線路不過十幾條,每條線路都不太長,通達的地域十分有限,主要交通工具是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
昔日荒無人煙的城西荒地,規划起了面積浩大的工人村,從地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被稱作「村」的中國最大的工人居住區裡,還規划起了工人村公園。
1年前 城市像幅彩色的圖畫
如今的瀋陽城,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在2006年繪製的《瀋陽市城區圖》裡充分體現。
建成了南北運河和大二環,新建的居民住宅密密麻麻。貫穿城市東西和南北,有兩條粗壯的黑線,圖示標明,這是瀋陽正在興建的一號和二號地鐵線。
這張地圖雖然距現在只有1年時間,但許多重要建築並未能編入其中。如今,貫穿瀋陽西部的沈西大道通車,渾河南岸的綠化基本完成,羅士圈公園面向市民開放,承擔北京奧運會足球比賽任務的水晶皇冠奧體中心投入使用。(通訊員 見偉 記者 王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