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復活漢口風雲 見證城市變遷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圖為:江漢關見證大武漢滄桑巨變。

圖為:長郡會館牌樓。

圖為:街頭博物館記錄中山大道的變遷。(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為徵集老照片)

  「江漢朝宗」,語出《尚書·夏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意指長江、漢江匯流入海。

  古代,漢江入長江口頗多。明朝中後期,漢江改道,只剩龍王廟一個入口。這裡,被稱為「漢口源點」。

  現如今,長江、漢江匯集處,仍留存有「江漢朝宗亭」。江漢,因長江、漢水交匯而得名,是「江漢朝宗」的核心所在。

  復活漢口風雲,探尋城市根脈。江漢區面向社會徵集與「江漢朝宗」有關的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以傳承創新進取的「江漢朝宗」精神和文化底蘊。

  2月18日,徵集活動結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近萬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這些壓箱底的「老寶貝」,勾勒出「江漢朝宗」的變遷脈絡。

  因水而立,長江漢水造就全國最大「江城」

  交通興,則城市興。飽經風雨的江漢關,見證漢口水路發達帶來的巨變。

  兩江交匯,聯通水道、陸路,造就漢口鎮「九省通衢」,帶來八方人才集聚、商貿往來和文化積澱,將五湖四海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匯聚於此,帶動大漢口的發展。張之洞、施洋、孫中山等名流志士,都曾在此留下足跡。

  市民葛亮提供了民國時期漢口老碼頭的工作證照片,從中可以感知當年,在碼頭工作是多麼的自豪。

  漢口鎮時期,水路航運便利,南來北往、東來西去的物貨在此裝卸、囤積、轉運,規模不等、分區明確的貨運碼頭順江而布。

  水道就是商道,搭建起漢口商貿服務交通網。漢口開埠後,英國太古輪船公司、法國東方公司、日本大阪商船會社等企業集聚,航船業由此走上快速路。

  翻閱漢口碼頭老照片,江中貨船穿梭 、岸邊搬運繁忙、岸上商鋪林立,人流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苗家碼頭、生成北裡、紅勝巷……各式路名牌,伴隨高樓拔地而起,昔日熱鬧匆忙的街巷早已串聯成寬闊路網;貫中裡、永康裡、聯保裡等老裡弄歷經百年,市井煙火氣息集聚,如今風採依然,成為歷史風貌街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龍文化博物館館長閘東山認為,武漢是全國最大的「江」城,江水是永久的可用資源,武漢和江漢的建設與發展圍繞江水做文章,將在新時代肩負起新擔當,向新徵程邁出新步伐。

  因商而興,「貨到漢口活」成就中部「金融谷」

  水流帶來人流,人流帶來財流,漢口由此發展。

  古樸莊重的長郡會館牌樓、名噪一時的漢口總商會等等,透過這些歷史照片,仿佛置身當年的漢口街頭,「十裡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

  江漢,是老漢口商業繁盛的源頭。昔日漢口鎮,碼頭航運便利,帶動商業大發展,成就「貨到漢口活」的盛況。集家嘴、龍王廟、打銅街、黃陂街等地,物貨囤積、轉運分銷,逐漸發展成早期漢口的物貨貿易中心。

  大批商家來此創業興業,實現百姓口碑和效益雙豐收,響噹噹「老字號」耳熟能詳:德華酒樓、東來順飯店、老萬成副食店、亨得利鐘錶店、葉開泰藥店、初開堂藥店、精益眼鏡店、蔡林記熱乾麵、四季美湯包、品芳照相館、香港理髮廳、武漢工藝大樓、江漢飯店……「老武漢」們如數家珍。

  江蘇會館、寧波會館等紛紛落地。不同地區的商家結成商幫行會,合資贏利,以行業幫口劃分,藥幫、船幫、錢幫等。

  從六渡橋到江漢路,是武漢最繁華熱鬧的商業街和時尚中心。民間盛傳:「不到六渡橋,等於沒有到過漢口。」

  商業繁榮,總有金融相伴。漢口鎮時期,沿江一帶傳統金融業的錢莊、票號十分活躍。漢口成為當時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金融中心。

  漢口開埠後,外資湧入,洋行鼎盛。四明銀行漢口分行、浙江興業銀行漢口分行先後設點。劉歆生、韋應南等一大批著名買辦成為「金融大鱷」。走進江漢的大街小巷,不經意間總能發現某某銀行舊址,渾厚的建築風格讓人記憶深刻。

  或許出於歷史的回歸,如今,金融業在新江漢得到完美延續,金融機構在此扎堆集聚:以建設大道為橫軸、新華路為縱軸的「金十字」,是我省唯一的省級金融示範園區。漢口銀行、長江證券、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浙商銀行等機構總部或湖北分行大樓,集聚於此。證券、保險、期貨、擔保、小貸等機構也紛至沓來,武漢「華爾街」、中部「金融谷」由此得名。

  西北湖一帶,曾是荒野之地,如今演變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王家墩從軍用機場蛻變成武漢中央商務區,刻錄著從「保衛大武漢」到「復興大武漢」的歷史記憶。

  江漢大學副校長、城市史學家塗文學說,江漢區應對標紐約,未來發展依靠現代服務業和網際網路。江漢在金融貿易、現代服務業上佔據優勢,這也是紐約的支柱產業,其經驗值得江漢學習。

  尋根問脈,留住縷縷城市記憶

  「郵箱每天爆滿,登門詢問者絡繹不絕,居民熱情太高了!」徵集活動組織者、花樓水塔志編纂負責人鄢德明說,徵集活動引起強烈反響,僅老照片就徵集到5000餘張。

  精美的雕花門楣照片,記錄了當年漢口闢為通商口岸後,花樓街每家每戶在屋簷和梁柱上雕塑圖案,盡顯昔日繁華,折射出江漢路、六渡橋盛極一時。

  建築是城市的記憶。漢口水塔於1909年竣工,曾是武漢最高樓。彼時,承擔消防給水和消防瞭望雙重任務,是武漢最早用於瞭望火情的瞭望哨,也是老漢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一座「豐碑」。水塔竣工15年後,江漢關建成,接替水塔代言「城市高度」65年,成為在武漢「第一高樓」位置上穩坐最久的建築。

  百年裡分——貫中裡、聯保裡、永康裡,建築融合中國傳統建築樣式和西方樣式,蘊含老漢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記憶。花樓水塔街收集的照片,反映出昔日武漢地標建築獨特魅力,裡分之上,水塔傲然矗立,在車水馬龍的中山大道上「獨領風騷」。「老物件記錄了城市發展的繽紛故事,不應被遺忘,要讓年輕人記住那段奮鬥史。」武漢市政府「布衣參事」陳勇建議,應立足老漢口商業中心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底蘊,發掘文化亮點,除對老建築、老物件等實物關注,還要重點關注文化名人,以及他們的生活足跡、故事。

  春節,在漢口的老街巷裡,仍可體會不少傳統民俗年味;漢味、楚劇、大鼓、糖畫等,是老漢口人兒時的記憶。「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東玩西玩,玩不夠民眾樂園。」是人們對民眾樂園的印象。曾經,漢派傳統民俗文化,都能在此展示:漢劇、雜耍、說書、戲法,全國名角名家在這裡登臺亮相,本地大師從這裡紅遍中國。

  漢繡、蔡林記熱乾麵製作技藝、單弦拉戲、武漢煨湯技藝等16個技藝被列為國家及省市區非遺保護項目;「金橋書評」讀書活動延續30年,如今發展為享譽全國的「金橋書吧」,書香飄進廣場、深入社區、滲透家庭,掀起群眾讀書熱潮;「江漢朝宗」文脈得以傳承。(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朱素芳)

  記者手記

  見證城市力量

  尋找城市根脈,見證城市力量。

  長江東流水,多少城池煙雨中。在臨江的重鎮中,漢口地位非凡。

  從肩挑人抬的古老水碼頭,到輪船航行的通商口岸,漢口曾比肩黃浦,大武漢齊名大上海。

  走在漢口街頭,一棟棟老建築、一塊塊碑石提示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江漢朝宗,匯流入海,其流湯湯。近萬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見證了大武漢的滄桑變革,記錄了一代代建設者們創新開拓、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的腳步。

  武漢正在建設歷史之城、當代之城、現代之城,復活漢口風雲,探尋城市根脈,目的是在豐厚的文化積澱之上,以創新精神為引領,重塑武漢大都市新時代發展空間的大格局。(吳純新)

來源:湖北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開展「記憶中的變遷」馬坪老照片、老物件、老書籍徵集活動的公告
    開展「記憶中的變遷」馬坪老照片、老物件、老書籍徵集活動的公告 2020-08-16 0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物件、老照片「搬」上網 這個展覽帶您線上感受「家門口」變遷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陳茜 景雯雯) 以「家」和「愛」為主線,打開塵封的記憶,感受時代的變遷……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街道70周年圖片展6月30日開幕後,得到了街道居民的廣泛關注和讚譽。截至11月21日,現場觀眾總人數已突破2萬人次,現場觀眾紛紛留言合影,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 老照片古碎瓷…市民20多年收集上萬運河老物件
    孟儉 攝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揚州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奔流不息的千年運河,給揚州人帶來了特有的生產生活特質,以及不少與水有關的文化和習俗。記者昨日了解到,揚州有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集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舊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老揚州的記憶。「到運河邊玩,經常遇到了就撿回來。」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展品徵集
    過往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為進一步保管、展示、研究,呈現山東社會的變化,形成有特色的山東記憶,山東博物館將於2021年舉辦《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近日向社會各界發出徵集老物件的邀請。
  • 來城市記憶館 看張掖老物件
    這個80㎡的空間內,分為」老城印象、煙火百味、時代印記、時尚潮流、大美甘州」等幾個板塊,展出精心製作的照片100餘張,年代感十足的老物件用全新的方式擷取了甘州歷史變化的典型和城市變遷的縮影每一件老物件,都藏著一個時代的故事,一群人的集體回憶。
  • 閩南在地文化,老照片、老物件、老手藝,分享閩南的歷史與故事
    通通寫印滿了生活的故事。這些曾經被時間和生活賦予生命力的東西,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放在灶臺的龜果印、拿在手裡的舊銅鏡、古厝貼在門窗上的剪紙、外婆用過的舊式縫紉機、還有充滿在地特色的古厝建材。記憶,成為這些老物件僅有的承載。不僅僅只是一件工具,還有發生在那個時刻的點點滴滴。老物件,在述說遠去的時光。
  • 風扇、暖瓶、收音機,把閒置的老物件裝進博物館!
    過往的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凝聚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圖源 | @餘生有幸遇見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種代表性實物,都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
  • 山東博物館徵收老物件,看看這些東西你家有嗎?
    過往的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凝聚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圖源 | @餘生有幸遇見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種代表性實物,都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把回憶留在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邀您...
    過往的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凝聚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
  • 捐贈老物件,留下舊時光 記者帶您走進楊德勝的「個人博物館」,聽聽...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英子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段歷史的最好見證,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歲月,傳承著那一份情懷和信仰。家住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的楊德勝,在青島收藏圈頗有名氣,人稱「青島秀才」。幾十年來,楊德勝將自己收藏的部分老物件,陸續捐贈給青島市各大檔案館和小學。
  • 江漢朝宗旅遊集散中心亮相漢口江灘 60多條旅遊線路「一站式」服務
    (長江日報記者王東方 通訊員張昊 周思思)武漢又多了一個國家一級旅遊集散中心,28日,江漢朝宗旅遊集散中心正式運營,千餘名武漢遊客在此搭乘班車前往黃陂雲霧山賞花,享受「一站式」旅遊服務。    昨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走進位於武漢科技館新館一樓東側的江漢朝宗旅遊集散中心,碩大的電子屏映入眼帘。大屏幕上,各大城市和景區宣傳片依次播放,60多條國內外旅遊線路也滾動播報。    在集散中心右側的終端機上,遊客通過觸屏操控,點擊應用程式,也能看到眾多旅遊產品信息。
  • 視覺圖像記錄城市變遷史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尹春芳)由武漢美術館、越眾歷史影像館(以下簡稱影像館)主辦的「老武漢·新武漢:從漢口開埠到老城新生」巡展正在越眾歷史影像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巡展扶持項目。
  • 曬曬「全家福」,老物件帶你去尋根!
    泛黃的全家福、生鏽的獎盃、修補的舊軍裝……一件件珍藏已久的老物件敘述著黃浦人的成長曆程。 社區居民陳宏偉拿出珍藏的家庭「全家福」老照片,與現場觀眾一同分享大家庭「四代」延續好家風的故事;胡運煥先生從父親留下的一尊「老獎盃」談起,家庭的初心蘊藏在家風,家教之中;老字號集體
  • 讀刊 | 《問津》裡的老物件
    這一期的主題是「武清鄉村老物件」。武清,北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相連,南與天津市北辰區、西青區、河北省霸州市比鄰,東與天津市寶坻區、寧河區搭界,西與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接壤。武清區位於京、津兩大直轄市的中心點,素有「京津走廊」、「京津明珠」美譽。從這兒看,是值得一寫的地方。作者侯福志老師,我曾在天津的舊書攤上相遇過,他就是武清人,可見寫的是親歷的地方史。
  • 從結婚證到老照片,這麼多「最美物件」你見過嗎?「懸賞」徵集進行中
    如果您的「老物件」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您還將獲贈一張價值800元的民宿體驗券哦!本次展品徵集將面向社會長期開展。下面正式進入徵集大名單,凡是與這些故事有關的,我們都需要!當您遭受災害或因其他原因暫時陷入生活困頓時,民政人與您共克時艱!
  • 老照片、老鐘錶、舊糧票……那些家傳老物件裡的時光留影
    新華社銀川12月29日電(記者任瑋)泛黃的老照片、停擺的舊鐘錶、「電匣子」收音機、斑駁的舊糧票……在寧夏銀川市寶湖社區的家風家訓館裡,收集展覽了居民家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一些老物件。這些頗具年代感的物品,見證並記錄了過去幾十年間,大到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小到家庭生活、個人命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18年元旦,於淑琴家的老鐘錶就整整「54歲」了。前不久,於淑琴將一直不捨得扔卻又無處安放的老鐘錶捐給社區,也將一段關於舊時光的回憶寄存。「這座鐘是1964年元旦時買的,我至今記得那天街坊鄰居都來我們家,特別熱鬧,像有什麼喜事似的。」
  • 【全城徵集】翻出老照片,說出老故事,一起尋找記憶中的「百年老街...
    【全城徵集】翻出老照片,說出老故事,一起尋找記憶中的「百年老街」解放路!翻出老照片說出老故事一起尋找記憶中的「百年老街」解放路!作為一座城市的地標,從興隆街(華街)到銀座通再到解放路,在百年的傳承發展間,雖幾易其名,但其重要的商業地位卻一直沒有改變。彼時的西發棧、福增和,寶隆洋行、恆盛太油坊,北滿堂書店、高橋照相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愛民電影院、解放路飯店,一幢幢建築、一個個字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和變遷,承載著一代代丹江人的美好記憶和濃濃鄉愁。
  • 夏衍小學百歲誕辰尋找老照片 要求:越老越好
    龐老師一邊整理,一邊在搖頭:「還是缺少老照片啊,現在能收集的老照片,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的,之前的就沒有了。」明年10月,夏衍小學將迎來百年校慶,作為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學校,沉澱下來的文化底蘊,最直觀的就是那些有年份的物件,比如老照片,舊時的課本、作業本,老師的評語等。
  • 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
    李淑娟 攝中新網西寧12月5日電 題: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作者 孫睿 郭曲太上世紀40年代的大板車和50年代的犁記錄著農耕時代的印記,舊門板和煤油燈失了顏色卻精緻依舊,一枚枚胸章和一張張老照片無聲講述著變遷的歲月……深冬時節,記者走進柴達木盆地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希裡溝鎮西莊村的
  • 尋找身邊老物件 這裡有城市發展中留下的溫度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以前我們家附近就是這個樣子……」此前,一場特別的展覽在成都市成華區府青路街道文德社區舉行,展出的老照片和老物件,都是由當地居民提供的,喚起了不少來參觀的居民的熟悉的回憶。府青路街道文德社區,位於成都老工業基地八裡莊。隨著城市的發展變化,周邊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保留的一些痕跡,依然能看出曾經這裡的工業輝煌,也是這裡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今年,由文德社區發起、成都小籠包助聾公益服務中心承接的社區文化項目「回歸-你我身邊的文德記憶」,致力於通過收集社區老舊物品、挖掘居民故事,保留下本土文化,喚起居民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