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在地文化,老照片、老物件、老手藝,分享閩南的歷史與故事

2020-12-22 文旅心宿

用什麼去銘記那些遠去的歲月?翻開塵封多年的儲物箱,一什一物。通通寫印滿了生活的故事。這些曾經被時間和生活賦予生命力的東西,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放在灶臺的龜果印、拿在手裡的舊銅鏡、古厝貼在門窗上的剪紙、外婆用過的舊式縫紉機、還有充滿在地特色的古厝建材。

記憶,成為這些老物件僅有的承載。不僅僅只是一件工具,還有發生在那個時刻的點點滴滴。老物件,在述說遠去的時光。

老物件,舊情懷

與其說留戀老物件的美,不如說是對往昔的眷戀。眷戀曾經單純的生活,追憶年少時無邪的記憶。

收集老物件是對歲月有情,對裂損斷殘之物有憐惜之心。這一直是邵莊主銘記在心的感動,與老物件的相處是生命中最深刻與不可取代的感情,有著自身文化最深刻的記憶,以及由記憶所產生的獨特美感。

往來莊莊主走訪傳統手工藝人

朝花夕拾,老物新生

睹物思情,把定格在記憶力的畫面漸漸釋放出來,文化傳承,保留完整舊時光的同時也要老樹發新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要「復舊」。應該有自己的開拓與創造,超越傳統文化,根據現實生活與未來發展的需要營造新的價值體系。長此以往,傳統文化才能誕生一個適應現代化生活而又體現傳統精神的新的文化價值體系,才能夠佇立於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

往來莊大厝樓房間內飾

傳承閩南文化需要「守望者」

閩南文化如何弘揚:「讓百姓群眾零門檻、無障礙地接觸到感受到閩南元素」閩南老手藝新傳承:「並非讓每個孩子都要學手藝,而是讓他們感受包含的文化」閩南傳統文化產業化:「讓文化煥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

5月,往來莊計劃籌辦【made in 閩南】展示會,一個可以讓長者回憶、幼者記憶、觀者敬意的活動,通過活動,串起不同時代的對話,將閩南在地文化傳承、宣傳。在這裡,大家可以分享舊物中的閩南回憶,教授珍稀精湛的閩南手藝,還能通過閩南在地文化體現的照片感受脈脈溫情。

召喚手藝人

依稀記得小時候,村裡、公社裡有很多手藝人,俗稱「師傅」,他們用質樸的工匠精神溫暖、感染著身邊的人,傳承淳樸的民風,守護者祖輩傳下來的一門手藝。無論是竹編、瓦盆、剪紙、裁縫,只要你嫻於一技,並以此為生。

竹編

召喚老物件

能勾起用戶回憶的生活用品、紀念品、收藏品等,如:老首飾盒、老鍋碗瓢盆、老工藝品等物品。總之,就是一切值得保存的、您捨不得拋棄的,具備一定年代特徵和烙印的物件兒。

閩南老物件

召喚閩南照片

一張照片,鏡頭無論記錄的是閩南的美好山水,還是述說著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只要是記錄閩南相關的各種(人、事、物)都可以。

為了讓大家感受閩南在地傳承至今的古樸生活氣息,往來莊會將召集來的「閩南老物件」精心挑選出一批進行呈現,屆時大家不僅能夠觀摩閩南的本土老物件、老照片,還能從現場了解更多有關閩南的歷史與故事,更顯幾分朝花夕拾的意味。

往來莊

邵莊主下一步更要將「老物件」喚醒計劃進一步充實成閩南文化記憶大院,讓這些老物件在新時代裡煥發出新的生機,為閩南地區的振興發展和老匠人的傳統手藝再添新活力,也讓更多的人關注了解閩南在地文化。

一張老照片、一個老物件、一門老手藝,背後是歲月的沉澱,時代的縮影,那人、那景、那物,仍然記錄著曾經的片段,定格的瞬間,是過往的終點,也是未來的起點。

如果您對於閩南老物件、老手藝、老照片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歡迎進一步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分享您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林南中:傳承城市文脈 守護文化鄉愁|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之十一
    三十多年來,林南中對閩南文化的收藏、研究觸角深入到諸多方面,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涵蓋古錢幣、僑批、老照片、古牌坊、古村落等領域。從這些濃縮文化、凝結時光的老物件及古建築中,深入探究歷史往事的細枝末節,講述並記錄漳州歷史,為進一步宣傳閩南文化努力搭建橋梁。
  • 成功小記者走進閩南文化「大觀園」
    晉江新聞網1月6日訊  近日,晉江安海成功中心小學五年級57名小記者來到了以「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及「古早味文化」為主題的觀光工廠生產基地——來旺良品堂參觀學習。  第一站,小記者們參觀的是「人生五喜牆」實景展區。
  • 閩南文化日 晉江五店市閩南古戲、老手工藝、影視大咖看不停
    學剪紙做黑茶古 老手藝更顯魅力閩南文化的魅力,還在於指掌的藝術中——他介紹,黑茶古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崇禎年間,目前,這門手藝已傳至陳氏三十一世樹字輩子孫。「黑茶古比一般陶瓷薄,用它燒水泡茶很快,逐燒逐衝,又能很好地保持茶的香味;用它煎藥,可以持久地保持藥效;用它燉燒稀飯,可以保持飯、湯原味哦。」老先生邊說邊指導學習制陶的小朋友們。  「做黑茶古很辛苦,得上山去砍柴來燒陶,燒一個成品得三四個小時,很多年輕人都不想學。
  • 閩南文化的歷史淵源!
    初升的陽光映在木窗格上的時候,開元寺裡僧俗弟子們的早課還沒完成;而清淨寺伊斯蘭教信徒的晨禮已經結束;基督教堂做禮拜的人三三兩兩地到來;在媽祖廟燒頭柱香的女人則擺開自己的香燭銀紙;王爺宮中做道場的主壇道士正凌空諱字——對許多閩南人來說,這是最重要、最莊嚴的時刻。
  • 歷史上閩南文化的美食
    近日,應該有不少朋友發現,在抖音上颳起了一陣閩南風,作為閩南文化源頭的泉州,至今有著1750多年的歷史。古語云「民以食為天」,那麼在「轉糾」有哪些地道又美味的小吃呢?一起來瞧瞧。閩南文化歷史悠久,作為源頭的泉州,有哪些地道的小吃?
  • 安溪兩「民俗控」大學生 「鬥陣」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出生於1993年的安溪小夥楊巍峰,說到這類婚嫁習俗方面的閩南四句,張口便能來上一段;而好友謝金印,生於1994年,摯愛宮廟文化,經常利用假期走訪寺廟,並在網上發布和推廣其背後的人文。如今,他曾走過的寺廟,連自己都數不清,少說也有數百座。  問起為什麼會喜歡研究民俗和寺廟,楊巍峰和謝金印不約而同地說,因為小時候喜歡看熱鬧和逛廟會。
  • 另眼看廈門:我在老院子夢回古閩南,追溯古時漁村文化
    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和閩南傳奇秀是景區的兩大特色,即一園+一場,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薈萃了閩南文化,高科技技術和閩南文化故事相結合,成為了廈門的新一處4A級景區。老院子景區規劃建設兩大模塊,其一為「神遊華夏」室內演藝劇場,即神遊華夏大劇院,大型室內山水實景演藝《閩南傳奇》,被譽為會跑的實景演繹。
  • 桃園光明小學推閩南繪本 推廣五福宮歷史文化
    華夏經緯網7月1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桃園光明小學推閩南繪本《倒轉去聖跡亭》,作者翁建道談創作心酸,中文故事寫完還需要翻譯成閩南詞彙,為此也請教專家,光是文字修改就花了3個月。桃園市教育局提倡閩南教育,將此繪本發放給各級國中小學作為閩南語教材。
  • 文博會寶象紅星美凱龍分會場暨2018閩南民俗文化展啟幕
    ,將陸續開展包括文化惠民公益匯演、陽光國際文化沙龍主題活動、閩南傳統老物件展覽等系列活動。  據悉,寶象紅星美凱龍分會場由寶象國際、寶象紅星美凱龍聯合陽光同際(廈門)文化傳媒共同啟動,在港務自貿城--寶象紅星美凱龍舉行,呈現出公益+攝影+民俗等多元素的集合,期盼為市民打造家門口的文化公益盛宴。
  • 「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復活漢口風雲 見證城市變遷
    江漢區面向社會徵集與「江漢朝宗」有關的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以傳承創新進取的「江漢朝宗」精神和文化底蘊。  2月18日,徵集活動結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近萬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這些壓箱底的「老寶貝」,勾勒出「江漢朝宗」的變遷脈絡。  因水而立,長江漢水造就全國最大「江城」  交通興,則城市興。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
  • 廈門80後「老廚師」烹出閩南菜「古早味」
    【解說】沙坡尾是廈門最古老的港口之一,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是年輕人休閒拍照的網紅地標。  【解說】根據歷史傳承以手工料理製作而成,有著令人懷念味道的食物即是閩南人心目中的「古早味」。 在外闖蕩多年的張水坡對老家從清代流傳下來的永春老醋全豬煲念念不忘,該菜餚口味太重,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因此他帶領團隊經過三個多月的反覆試驗,在保留傳統「古早味」的前提下,增加了新的元素。
  • 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 學唱閩南童謠 練習刣獅表演
    泉州網9月25日訊 為了讓轄區內的青少年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近日,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成立「閩南文化傳承室」,今後,社區裡的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學閩南童謠、刣獅等傳統文化。社區「閩南文化傳承室」內擺放刣獅表演的道具「閩南文化傳承室」位於錦田社區居委會辦公樓4樓,雖然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裡面卻收藏著不少「寶貝」,一個木質陳列架上擺滿大刀、雙鐧、斧頭等武器,其中有一個「面目猙獰」的黑面獅頭,十分醒目,這些都是錦田刣獅表演的道具。
  • 講古進校園 傳承閩南文化
    漳浦縣深土中心學校在原始社會,人類就是靠講故事、給草繩打結傳遞知識。有了文字之後,中國人就將講故事發展為「說書」這一曲藝形式,閩南話稱為「講古」,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講古過去,講古題材以章回小說為主,現在更多的是講地方歷史故事。
  • 海峽兩岸媒體行走進沙坡尾 感受最「潮」閩南文化
    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文潔)滲透著年代感的閩南文化如果一定要給它一個潮流的表達場所,那只能是在廈門沙坡尾。24日下午,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福建站的記者們走進沙坡尾,聽潮流時尚的閩南文化故事。陳列著雕塑、陶藝、版畫、服飾設計、手作木藝的空間本身就充滿故事。遊客從這裡帶走的不僅是潮流的藝術品還有「那些年」的回憶。當然,這裡還是思明區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很多臺灣青年在此地創業、學習。沙坡尾的迷人之處在於它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漁港文化,尤其是獨特的民間信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便是其中之一。
  • 羊年春節「老物件」「老手藝」走俏
    新華網瀋陽2月20日電(記者徐揚、孫仁斌)剪紙、窗花、糖人兒、評書、相聲、大碗茶……這些傳統的「老物件」「老手藝」近年來逐漸升溫。羊年春節,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年俗項目和技藝受到人們的熱捧,讓這個春節充滿了濃濃的「中國範兒」。大年初二,天朗氣清,營口遼河老街遊人如織。
  • 遊「紅磚古厝」感受閩南文化精粹
    行走於紅磚古厝間,觀賞生動的舊時生活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及華夏五千年先祖文化。  該園100餘名小朋友和家長、老師組成的團隊一起走進廈門老院子民俗風情文化園,行走於紅磚古厝間,觀賞生動的舊時生活場景,身臨其境地感受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及華夏五千年先祖文化。
  • 永春縣五裡街鎮編制的《閩南古鎮五裡街》正式出版了
    近日,一本由中共永春縣五裡街鎮委員會、永春縣五裡街鎮人民政府編制的《閩南古鎮五裡街》正式出版了。這是一本人們了解五裡街、認識五裡街和研究五裡街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史資料。
  • 歷史:閩南方言與文化縱橫談--第一篇
    一、閩南方言的形成,閩南方言又叫閩南話,也有人稱之為「河洛話」或「福佬話」。閩南方言是在福建閩南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於閩南方言的形成時間,至今學者們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認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見端倪。
  • 「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大手牽小手,一起唱響閩南童謠
    閩南童謠是歷代閩南地區人民根據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詼諧風趣的閩南方言詞語、俗語及其富有音樂性的韻律節奏進行創作,並在傳誦過程中不斷完善而形成的閩南民間口傳文學。2008年,被列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