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古進校園 傳承閩南文化

2020-12-22 茶道世界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各地的中小學校掀起了一場「講古」熱,因為當地正在舉辦第二屆校園閩南話故事大賽,報名截止時間為5月15日,所以學校都在忙著舉辦海選活動,努力傳播閩南好聲音。

龍海一中
漳浦縣深土中心學校

在原始社會,人類就是靠講故事、給草繩打結傳遞知識。有了文字之後,中國人就將講故事發展為「說書」這一曲藝形式,閩南話稱為「講古」,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講古

過去,講古題材以章回小說為主,現在更多的是講地方歷史故事。這些「講古仙」或「講古先生」手執書本或摺扇,繪聲繪色地談古論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還時常穿插一些閩南方言、俚語、諺語、掌故等來增強感染力,風趣詼諧,引人入勝。

年輕人也講古

如果不是親耳所聞,很難想像這位「90後」小夥子也是講古人。2015年,泉州的王培煥參加洛江區「陳三五娘「講古大賽,榮獲「最佳講古人」稱號。

講古進校園
講古人大賽

上世紀八十年代,漳州中山公園的各個角落也有很多熱熱鬧鬧的「講古」場,如今已經銷聲匿跡了,但在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方言地區,「講古」這一形式已經演變為方言故事,仍然活躍於媒體平臺、文化場所、校園課堂等,以其特殊的魅力令觀眾耳目一新、趣味盎然。

閩南語故事大賽
閩南語故事大賽

閩南話「講古」具有區域文化標記功能,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因此,漳州於2018年舉辦首屆校園閩南話故事大賽,今年繼續舉辦第二屆,賽程包括校園海選、網絡票選、現場決賽、出版書籍等環節,進一步激發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為傳承傳統文化注入鮮活力量。(直播漳州)

通北中心小學
角美第二中心小學

閩南方言講古的傳承印記

2004年,漳州電視臺開設《漳州講古》欄目。

2006年,泉州成功舉辦首屆講古人電視大賽。

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設立。

2008年,「講古」榮登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閩南講古」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8年,漳州舉辦首屆校園閩南話故事大賽。

2018年,廈門講古人範壽春榮獲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相關焦點

  • 泉州醫高專舉行「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系列講座
    黃真真作《泉州古橋文化》講座東南網4月13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 通訊員黃丹妮)12日下午,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系列講座第一講《泉州古橋文化》由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拉開序幕。現場,百餘名學生聆聽講座,對泉州古橋歷史和閩南文化的考古工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黃真真就泉州古橋文化中的兩位「橋狀元」——最具代表性的古橋洛陽橋和五裡橋分別作介紹,通過史料記載、傳說事跡等資料,結合豐富的圖片和視頻,全方位介紹泉州古橋文化,加深學生對閩南文化的認識與認知。同時與學生們分享了年輕時考古發掘的經歷。
  • 傳承閩南文化 潤養藝術童年——德化金鎖幼兒園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閩南藝術文化,10月13日,金鎖幼兒園開展了以「傳承閩南文化 潤養藝術童年」為主題的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將富有閩南特色的木偶戲與藝術剪紙帶入了校園,讓全園師幼與民間傳統藝術進行了一次零距離的互動。
  •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2014-08-13 06:59:00 導讀:「不論童玩還是童謠,都是閩南文化的載體,都是瑰寶。」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校長陳志良說,對閩南童玩童謠傳承的同時,堅持創新,使之融入教學中,用到育人上。
  • 培元中學廣泛開展閩南傳統文化進校園
    傳統文化底蘊,尤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活化石」的非遺南音這一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在守正創新中廣泛開展「閩南傳統文化(南音)進校園」活動,在傳承與發展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推進南音在校園傳承與發展,培元中學不斷創新實踐,讓學生接受傳統藝術的薰陶和民族精神的浸潤。2004年,學校將南音作為學校教育的校本特色,納入學校發展和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實施校園「魅力南音」計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欄、閩南文化牆、清心亭、清音亭、南音廣場……打造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規範性於一體的南音文化場所。
  • 閩南童玩進校園
    用力抽,別讓陀螺停下來   海都閩南網訊 竹蜻蜓、抓石子、跳格子……昨天,一陣陣銀鈴般的笑聲,從鯉城開元刺桐幼兒園傳出,小朋友興致勃勃,沉浸在閩南童玩的樂趣中,就連一旁的大人們也忍不住上前玩了幾把。
  • 福建泉州名家進校園助推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8年11月30日 15:18:38 來源:中新網福建 「古泉州(刺桐)史跡」名家講堂進校園活動  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30日電 (陳龍山)近日,「古泉州(刺桐)史跡」名家講堂進校園活動在泉州市豐澤刺桐中學落下帷幕
  • 古今名人、寓言故事……竟然還能這樣講!來看小小「講古仙」同臺競技
    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活動,不斷挖掘年輕一代「講古」好苗子,營造學習閩南方言、傳承閩南文化的濃厚氛圍,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講古。大賽由廈門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廈門市思明區文化和旅遊局、廈門文廣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廈門文廣影音有限公司承辦。今年的講古大賽有何亮點?參賽選手們又有哪些精彩表演?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為了讓孩子們能進一步深切感受閩南童謠的藝術魅力,弘揚民族精神,近年來,在翔安區政府部門的倡議、支持下,在翔安區,有不少像馬巷中心小學這樣的學校一直致力於引導更多的孩子學習閩南童謠,讓閩南童謠在校園中唱響。不僅如此,閩南語童謠大賽、閩南語童謠專場演出等在翔安區時常舉辦。
  • 多種方式傳承閩南文化 幼兒園裡傳唱新童謠
    作為傳承人,楊安東曾經創作《誇惠女服飾》《惠安女》《閩南人個個猛》《來惠安好佚佗》《蟲尋埔亞姨》《咱厝人講咱厝古》《新農保》等多首閩南新童謠,分別獲獎。特別是2003年創作《惠安女 水茫茫》(原誇惠女服飾)閩南方言新童謠,已作為幼兒大班學前(閩南童謠)本土文化教材,在閩南地區推廣。
  • 廈門市青少年講古電視大賽落幕 兩位一等獎選手都來自思明區
    爸爸樂恢煥雖然是三明人,但來到廈門已有13年,能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話,「閩南文化需要發揚、傳承,講古是一種語言藝術,通過這次講古大賽可以更好地傳承閩南文化,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幫助。」  知名講古仙紛紛點讚  主辦單位希望通過本次大賽,激發培養  青少年學習講古的熱情和積極性  非遺保護,重在傳承,而傳承講古這門藝術,需要從孩子抓起。主辦單位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大賽,激發培養青少年學習講古的熱情和積極性,挖掘出更多講古的好苗子。
  • 培元中學廣泛開展閩南傳統文化進校園——《生生知南音,生生唱南音》
    傳統文化底蘊,尤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活化石」的非遺南音這一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在守正創新中廣泛開展「閩南傳統文化(南音)進校園」活動,在傳承與發展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推進南音在校園傳承與發展,培元中學不斷創新實踐,讓學生接受傳統藝術的薰陶和民族精神的浸潤。2004年,學校將南音作為學校教育的校本特色,納入學校發展和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實施校園「魅力南音」計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欄、閩南文化牆、清心亭、清音亭、南音廣場……打造集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規範性於一體的南音文化場所。
  • 閩南文化日 晉江五店市閩南古戲、老手工藝、影視大咖看不停
    古厝布袋戲,仿佛古人真實生活場景再現  看閩南古戲、學閩南人家的手藝活、和影視大咖零距離,11月29日,2014年晉江市文化產業周期間,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的閩南文化日,用鮮活的民俗與生動的文化,帶來一場溫馨的人文感動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這是同安區積極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一個成果展現。近年來,同安區大力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多措並舉傳承閩南文化,樹立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以前沒有什麼機會接觸閩南傳統文化,越學越覺得內涵豐富,我會一直學習下去。」龍羽菲來自湖南岳陽,她說,她在兩三歲的時候就來到同安,學習歌仔戲後,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閩南話,能和本地的孩子更好地交流玩耍了。 小演員張思晗則用流利的閩南話告訴記者,通過學習歌仔戲,她的閩南話講得更通順,也更愛廈門這個第二故鄉了。
  • 從「雙歌賽」透視方言危機:閩南文化如何經久流傳?
    陳耕坦言,目前許多本地小孩、青少年不會講甚至不會聽閩南語,閩南語已瀕臨危機,再不抓緊搶救與傳承,可能二十年後,廈門本地人也不會用閩南語和臺灣同胞交流了,閩南文化存在削弱甚至消亡的危險。 好在如今廈門方面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孩子學閩南語,力求讓閩南語得以傳承。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廈門方言講古歷史淵源
    廈門市所屬的島外集美、海滄、杏林、灌口、同安城內、馬巷、新圩、新店等鄉鎮也有「講古」場。  早年聽眾多為路頭工、轎夫、泥水匠、學徒、無業者和老人。在讀書人少、文化低、文盲多的社會,「講古」成為民眾喜聞樂見,有利增長知識、擴大視野的傳播方式。「講古」場邊一般有簡易搭蓋的「茶桌仔」,有些聽眾邊泡茶邊聽「講古」。
  • 創作上百首新童謠傳承閩南文化 童謠爺爺作品登上「學習強國」
    他希望借閩南新童謠,向少年兒童更好地推廣閩南文化,讓後輩們不忘鄉音。如今,他創作的閩南童謠視頻在網上吸引了眾多粉絲,還發布到「學習強國」平臺。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句式整齊,韻律明顯,內容包羅萬象,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楊老在母親的教導下,一一學進了心裡,並一直念念不忘。
  • 古稀老人專注閩南文化傳承 創作150多首閩南語歌謠
    兄弟門對門……」  這首閩南話歌謠,唱出了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親情。它的創作者,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學會副主席陳棟梁,今年70多歲了。  15年來,他已創作了上百首閩南話歌謠,其中有100首是閩南新童謠,已被作為校本課程,走進了湖濱小學、後井小學、新江小學等六七所學校,以及不少社區。
  • 廈門湖裡:民間文藝進校園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廈門湖裡:民間文藝進校園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湖裡區融媒體中心 2020-12-21 12:33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