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各地的中小學校掀起了一場「講古」熱,因為當地正在舉辦第二屆校園閩南話故事大賽,報名截止時間為5月15日,所以學校都在忙著舉辦海選活動,努力傳播閩南好聲音。
在原始社會,人類就是靠講故事、給草繩打結傳遞知識。有了文字之後,中國人就將講故事發展為「說書」這一曲藝形式,閩南話稱為「講古」,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去,講古題材以章回小說為主,現在更多的是講地方歷史故事。這些「講古仙」或「講古先生」手執書本或摺扇,繪聲繪色地談古論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還時常穿插一些閩南方言、俚語、諺語、掌故等來增強感染力,風趣詼諧,引人入勝。
如果不是親耳所聞,很難想像這位「90後」小夥子也是講古人。2015年,泉州的王培煥參加洛江區「陳三五娘「講古大賽,榮獲「最佳講古人」稱號。
上世紀八十年代,漳州中山公園的各個角落也有很多熱熱鬧鬧的「講古」場,如今已經銷聲匿跡了,但在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方言地區,「講古」這一形式已經演變為方言故事,仍然活躍於媒體平臺、文化場所、校園課堂等,以其特殊的魅力令觀眾耳目一新、趣味盎然。
閩南話「講古」具有區域文化標記功能,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因此,漳州於2018年舉辦首屆校園閩南話故事大賽,今年繼續舉辦第二屆,賽程包括校園海選、網絡票選、現場決賽、出版書籍等環節,進一步激發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為傳承傳統文化注入鮮活力量。(直播漳州)
閩南方言講古的傳承印記
2004年,漳州電視臺開設《漳州講古》欄目。
2006年,泉州成功舉辦首屆講古人電視大賽。
2007年,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設立。
2008年,「講古」榮登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閩南講古」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8年,漳州舉辦首屆校園閩南話故事大賽。
2018年,廈門講古人範壽春榮獲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