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2014-08-13 06:59:00
導讀:「不論童玩還是童謠,都是閩南文化的載體,都是瑰寶。」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校長陳志良說,對閩南童玩童謠傳承的同時,堅持創新,使之融入教學中,用到育人上。
「不論童玩還是童謠,都是閩南文化的載體,都是瑰寶。」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校長陳志良說,對閩南童玩童謠傳承的同時,堅持創新,使之融入教學中,用到育人上。 【特色】 創建閩南文化園,學生的興趣日漸濃厚 2006年,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掛牌成立,陳志良考慮到學校的特色發展時說:「做不到人有我優,但可以做到人無我有。當時學校以本地學生為主,三分之二以上的老師也是本地的,他們都在閩南文化的孕育下長大,這為閩南文化進校園奠定了基礎。」 在陳志良看來,灌口是千年古鎮,有著悠久的文化積澱;對於學校而言,有人的優勢,又有地緣優勢。當年,他們率先在全市開展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閩南文化月活動,請專家、老藝人到學校傳授閩南文化,教授閩南童謠、表演布袋戲等。學校走上了特色發展之路。 學校創建了閩南文化園、閩南常見中草藥園、閩南動植物標本室、閩南童玩區等,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閩南文化,傳播閩南文化,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到閩南文化。在閩南文化園,擺放了幾百件與閩南文化相關的生活用具、生產農具等,成了閩南文化的縮影。在這裡,孩子們能真切感受到閩南文化的魅力,對它的興趣日漸濃厚。 【傳承】 給童謠譜曲,用閩南話唱童謠和唐詩 2007年9月,學校開始了閩南童謠進課堂的實踐,設立了閩南童謠長廊。「很多孩子不懂閩南話,在傳授閩南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創新。閩南童謠是以誦為主,我們給童謠譜曲,改為唱閩南童謠。」陳志良說,「後來,還用閩南話唱唐詩。現在,學校是閩南童謠傳習中心,很多家長都非常支持孩子學習閩南文化。」 學校還積極與臺灣有關方面交流,兩岸專家、學者就閩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進行智慧大碰撞,還曾舉辦過多屆閩南文化師資夏令營活動,向全區進而向全市老師傳授閩南文化。「每周一節課,而且有師資保證。」陳志良說,「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時也為閩南文化的傳承培養了生力軍。」 【認可】 編寫的教材全市推廣,師生積極性更高 如今,實驗小學集美分校編寫的教材在全市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閩南文化,閩南文化進校園蔚然成風。「事實證明,學校的路子走對了,現在老師們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陳志良高興地說,「政府推動後,得到社會各界認可,很多家長和老師的問號變成了感嘆號,學校辦學特色更加鮮明了。」 陳志良認為,廈門地處沿海,有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性格,同時又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在童玩、童謠等閩南文化的傳承中,要挖掘、整理對孩子教育有用的積極元素,融入教學中。「要傳授給孩子們敢打敢拼的閩南特質,愛拼才會贏的精髓。」陳志良說。(廈門晚報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林小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