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2014-08-18 06:51:00

導讀:」非遺文化童玩的傳承代表人陳文東在15日上午舉行的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上說,童玩民間文化在傳承中要抓住精髓,挖掘教育因素,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和延伸。

 

     

 閩南童謠表演《一瞑大一寸》。


   臺灣小朋友表演竹竿舞。

   「童玩是文化、體育的結合,具有趣味性,形式活潑多樣,易於推廣。」非遺文化童玩的傳承代表人陳文東在15日上午舉行的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上說,童玩民間文化在傳承中要抓住精髓,挖掘教育因素,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和延伸。
   來自海峽兩岸的童玩專家圍繞閩南童玩,就童玩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暢所欲言。
   傳承
   讓孩子們動手動腦
   更有利於童玩文化的發展
   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校長陳志良說,在童玩傳承中,要重視閩南文化帶給孩子們的積極因素,讓孩子們在開心玩童玩、唱童謠的過程中獲益。他認為,童玩、童謠在傳承過程中要重視創新,重視童玩、童謠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繫。同時,童玩傳承過程中,不能忽視童玩的製作過程。童玩的製作是原理研究和探索的過程,讓孩子們動手體驗,有利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更有利於童玩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來自臺灣宜蘭市的陳志信也有同感,他說,童玩是生活,是文化,是創意,是祖先們留下來的智慧結晶。童玩的核心價值在於文化和創意,在傳承過程中,尤其要重視童玩製作過程的引導,讓孩子們感受童玩本身具有的創意和智慧。 
   推廣
   與體育競賽結合
   可帶動更多人學童玩
   來自臺灣宜蘭縣清溝小學的校長陳鍾金說,灌口鎮政府對閩南童玩的重視令人感動。他認為,在手機、網絡的侵蝕下,傳統民俗文化受到很大衝擊,甚至日漸式微。一些不好學的、難以表演的傳統民俗項目逐漸遇冷,傳承困難,而抖空竹、陀螺等易學的童玩則更易於推廣。他說,在傳承的同時,應該進一步發揚,可以通過體育競賽的形式進行推廣,以競賽帶動更多人學習。
   來自宜蘭縣的鄔誠民是泰雅族,泰雅族是臺灣的原住民族,他結合泰雅族的傳統文化談閩南童玩的傳承。他說,小時候生活就是玩,玩就是生活,但現在孩子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為了讓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泰雅族開始在學校推廣祈福舞、祭祀舞編排學習,再現當年的生活場景。但在傳承中,一些泰雅族民俗文化也面臨消亡的危機。他舉例說,泰雅族能製作弓箭的人越來越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非常迫切。鄔誠民的觀點,得到了臺灣苗慄縣民俗藝文協會理事長羅紫正的認同。羅紫正說,在民俗文化的傳承中,師資匱乏,傳承人少,傳統文化面臨消亡的危險。他舉例說,他曾在臺灣的一所學校費了不少功夫,竟找不到踢毽子的高手,傳承師資人才短缺可見一斑。(廈門晚報 文/記者 陳滿意 圖/劉東華)

相關焦點

  • 體驗童玩觀看民俗 兩岸青少年夏令營傳承閩南文化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林岑通訊員尤琦)日前,由海滄區臺辦、區文聯、區教育局指導,海滄東孚街道主辦的「文化交融·和諧脈動」海峽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探索夏令營正式開營。
  • 灌口閩南童玩文化節今晚開幕 請來灌口回憶童年
    今天晚上7點,灌口第三屆閩南童玩文化節(以下簡稱「童玩節」)將在風景如畫的灌口風景湖公園揭開帷幕。本次童玩節將持續一周,活動期間,來自臺灣的100多名中小學生、民間表演者也將來到灌口,和廈門的小朋友們同玩同樂,凸顯「童心飛揚兩岸情深」的鮮明主題,豐富「人文集美」內涵。
  • 童心飛揚兩岸情深——廈門第三屆閩南童玩文化節閉幕
    「閩南童玩」於2010年正式列入第三批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本屆童玩節共涵蓋競賽、表演、展覽、遊戲、美食五大主要內容,設置了主舞臺區、童玩體驗區、民俗研習營、親子職業體驗營、趣味競技區、美食e裡街、童玩博物館、戶外體驗區等十大區域、各類童玩項目50餘項。
  • 廈門灌口第四屆閩南童玩文化節:玩樂中傳承閩南文化
    廈門灌口第四屆閩南童玩文化節(以下簡稱「灌口童玩節」)定於2016年2月19日至23日在廈門市灌口風景湖公園舉辦。本屆灌口童玩節在中共集美區委宣傳部、中共集美區委文明辦的指導下,由廈門集美灌口鎮人民政府主辦,廈門廣播電視廣告有限公司承辦。
  • 兩岸信眾齊聚廈門共襄保生慈濟文化
    4月18日電 (記者 楊伏山)兩岸民間信仰盛事之一的第8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18日在此間廈門開幕。兩岸及東南亞近7000名宮廟代表及信眾,齊聚廈門海滄青礁慈濟祖宮,共襄保生慈濟文化。  與往屆保生慈濟文化節相比,除了延續歷屆開幕式創意元素之外,本屆活動開幕式起新意迭出,在傳統閩南民俗蜈蚣閣的遊行展示中,來自臺灣阿美族的舞蹈《兩岸一家親》為觀眾們展現出了兩岸民俗文化交流的熱鬧氣氛。
  •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廈門:閩南文化進校園獲認可 大家的問號變成感嘆號 2014-08-13 06:59:00 導讀:「不論童玩還是童謠,都是閩南文化的載體,都是瑰寶。」廈門實驗小學集美分校校長陳志良說,對閩南童玩童謠傳承的同時,堅持創新,使之融入教學中,用到育人上。
  • 馬戲閩南童玩助興 兩岸特色廟會在靈玲馬戲城開幕
    來自臺灣的研學團學生在向閩南童玩傳承人學習童玩製作。  和以往廟會僅僅滿足「吃」和「買」有所不同,今年的廟會更加突出經貿和文化交流特色,現場設置兒童玩樂區、旅遊推介區、商貿交流區、文創集市區、主題演藝區等五個主題區域,並開展以兩岸青少年為主體打造特色「研學」課程。其中,具有集美特色的馬戲、閩南童玩及研學元素,都是首次融入兩岸特色廟會。
  • 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研討會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成功舉辦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4月20日,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我校學術會議廳舉行。  本次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研討會由我校和山東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共同主辦,我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兩岸關係與青年發展研究院承辦。
  • 「戲聚海滄·情牽兩岸」:閩南文化走進廈門海滄村居巡演
    「戲聚海滄·情牽兩岸」閩南文化進村居巡演活動,28日晚在廈門海滄舉辦。 鄭偉明 攝中新網廈門9月29日電 (楊伏山 熊東帆)28日晚,廈門海滄東孚街道鳳山書院前人頭攢動。「戲聚海滄·情牽兩岸」閩南文化進村居巡演活動正在這裡歡樂進行,包括居住生活在海滄的臺胞在內,兩岸民眾逾千人一同陶醉在歌仔戲、答嘴鼓、歌舞、陣頭等充滿濃鬱鄉土氣息的閩南藝術氛圍裡,其樂融融。
  • 吃美食、看馬戲、玩童玩 來廈門集美逛特色廟會
    今年廟會總結了以往數屆的經驗,根據集美當地特色,對廟會進行改良優化,突破傳統以「吃」為主的逛廟會模式,集縣市經貿交流、旅遊推介、童玩、美食、研學、文創、馬戲等於一體,打造一場以兩岸文化旅遊交流為主旨的高品質特色廟會。
  • 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榕舉辦
    央廣網福州9月27日消息(記者謝良建)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9月27日上午在福州舉行,活動設主會場於福州大學、分會場於臺北,通過網絡連線方式,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及臺灣臺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逢甲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
  • 海峽兩岸媒體行走進沙坡尾 感受最「潮」閩南文化
    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文潔)滲透著年代感的閩南文化如果一定要給它一個潮流的表達場所,那只能是在廈門沙坡尾。24日下午,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福建站的記者們走進沙坡尾,聽潮流時尚的閩南文化故事。閩南人稱死於海難者為「好兄弟」,稱「送王船」為「做好事」,稱「代天巡視狩」的海上保護神為王爺。儀式由相關社區的宮廟或宗祠於秋季東北季風起時組織舉辦,舉行盛大的典禮祭祀王爺和普度「好兄弟」,請「好兄弟」跟隨王爺上王船,扛抬王船踩街遊行,並以各種精彩的藝術表演陣頭開道;夜晚,再將王船焚燒或推送大海,以送王爺海上巡護百姓平安。
  • 2018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6月9日,2018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在廈門舉辦。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原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王國強、福建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黃如欣書記、臺灣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校長林志城等出席了研討會開幕式並致辭。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中新網漳州7月7日電(龔雯)「這邊很貼近臺灣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的一些風格都和臺灣相近。」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活動為期7天,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臺灣青年實地參觀閩南師範大學福建僑鄉文化館。
  • 兩岸情·心連心——中華兩岸書畫藝術交流展暨研討會在京舉行
    兩岸情·心連心——中華兩岸書畫藝術交流展暨研討會在京舉行     新華網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劉斐)兩岸情·心連心——中華兩岸書畫藝術交流展暨研討會7日上午在位於北京的全國政協禮堂開幕。兩岸各界人士、文化學術專家、書畫名家齊聚一堂,弘揚中華文化,強化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互動。
  • 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在閩南師大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龍超凡 陳梅燕 通訊員 沈瑞芳)12月5日,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質性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暨第六屆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近200位專家學者齊聚漳州,共同探討疫情下的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
  • 海滄模式 閩南鄉土文化浸潤農村校園 促兩岸美育互動
    在家長們眼中,藝術教育不但陶冶了孩子們的性情,更讓他們對閩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身為「新廈門人」的李榮嵩告訴記者,他向孩子所在的延奎小學建議,開闢一個閩南語角,讓孩子們學習閩南文化,並帶動家長共同學習。
  • 兩岸特色鄉鎮交流對接會在廈門舉行
    兩岸特色鄉鎮交流對接會在廈門舉行 2018-06-05 21:17   中新網廈門6月5日電 (劉文標)5日,第十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促進「雙新雙創」發展對接會在廈門舉行。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福建省副省長李德金、臺灣自然資源保育技術服務基金會董事長陳志清等出席對接會並致辭,福建省農業廳廳長黃華康主持對接會開幕式,兩岸業界對接企業的代表350餘人參加活動。
  • 兩岸民眾齊聚海滄鳳山書院 共演閩南文化喜樂匯
    「戲聚海滄·情牽兩岸」閩南文化進村居巡演活動在這裡舉行,包括生活在海滄的臺胞在內的兩岸民眾上千人齊聚一場,共同欣賞了歌仔戲、答嘴鼓、歌舞、陣頭等鄉土味濃厚的閩南藝術。  作為2018年海峽兩岸樂活節配套活動,「戲聚海滄情牽兩岸」閩南文化進村居巡演活動將舉辦四場,走進四個村居,由兩岸同胞自編自導自演豐富多彩的、獨具閩南特色的文藝節目,為市民群眾帶來正能量、接地氣的視聽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