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
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
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洪一博是家族手工面線的第五代傳人,也是石獅市伴手禮協會會長。從小就跟隨著父母學習面線製作工藝的他,也在食品業商海摸爬滾打多年,並深知「古早味」手藝人的痛點所在。
「以閩南小吃為例,產品大多流傳於坊間,且收益微薄,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洪一博告訴記者,打造來旺良品堂的初衷就是集合優質的傳統美食手藝人,一起留住閩南「古早味」。
目前,來旺良品堂不僅提供乾淨合規的食品車間,吸引手工藝人入駐,並免租一年。同時,通過「傳承+旅遊」的方式,將這些美食與閩南傳統文化結合,更好地對外宣傳。
在這個過程中,洪一博走訪了海內外眾多城市,從中汲取傳承經驗。在一次交流中,他向一位同鄉老華僑分享了自己帶來的美食,老華僑由此回憶起了家鄉的味道。
「那種感動的神情,我一直忘不了。」洪一博說,「古早味」不只是留給家鄉人,還要讓海外歸來的遊子依舊能體驗到最傳統的家鄉味。為此,他不斷地思考、實踐、改進,一點一點地拼湊出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的雛形,並不斷填充,使之成為一個集旅遊、研學、體驗、娛樂為一體的觀光工廠。
剛建好的「閩南書屋」,書架由閩南古眠床的床腳拼成。吳冠標 攝
「以我們的『閩南書屋』來說,也是突發奇想做成的。因為許多閩南精緻的木雕古眠床因蟲蛀而腐蝕,我非常的痛心。所以將這些木雕床的床腳收購、拼接起來,做成一排大書架。這樣既保留了古眠床的一些雕刻工藝,也讓它們有了新的用途。」洪一博笑道,接下來,這個書架將擺滿與閩南文化相關的書籍供人借閱。
隨著相關設施的逐步完善,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孩子們慕名而來。晉江市華泰實驗小學教師李紅兒表示,孩子們來這裡研學,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閩南傳統文化,更有助於培養動手能力和對閩南文化的興趣,助力「古早味」代代傳承。
文/中新網記者吳冠標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