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2020-12-20 瀟湘晨報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

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

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洪一博是家族手工面線的第五代傳人,也是石獅市伴手禮協會會長。從小就跟隨著父母學習面線製作工藝的他,也在食品業商海摸爬滾打多年,並深知「古早味」手藝人的痛點所在。

「以閩南小吃為例,產品大多流傳於坊間,且收益微薄,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洪一博告訴記者,打造來旺良品堂的初衷就是集合優質的傳統美食手藝人,一起留住閩南「古早味」。

目前,來旺良品堂不僅提供乾淨合規的食品車間,吸引手工藝人入駐,並免租一年。同時,通過「傳承+旅遊」的方式,將這些美食與閩南傳統文化結合,更好地對外宣傳。

在這個過程中,洪一博走訪了海內外眾多城市,從中汲取傳承經驗。在一次交流中,他向一位同鄉老華僑分享了自己帶來的美食,老華僑由此回憶起了家鄉的味道。

「那種感動的神情,我一直忘不了。」洪一博說,「古早味」不只是留給家鄉人,還要讓海外歸來的遊子依舊能體驗到最傳統的家鄉味。為此,他不斷地思考、實踐、改進,一點一點地拼湊出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的雛形,並不斷填充,使之成為一個集旅遊、研學、體驗、娛樂為一體的觀光工廠。

剛建好的「閩南書屋」,書架由閩南古眠床的床腳拼成。吳冠標 攝

「以我們的『閩南書屋』來說,也是突發奇想做成的。因為許多閩南精緻的木雕古眠床因蟲蛀而腐蝕,我非常的痛心。所以將這些木雕床的床腳收購、拼接起來,做成一排大書架。這樣既保留了古眠床的一些雕刻工藝,也讓它們有了新的用途。」洪一博笑道,接下來,這個書架將擺滿與閩南文化相關的書籍供人借閱。

隨著相關設施的逐步完善,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孩子們慕名而來。晉江市華泰實驗小學教師李紅兒表示,孩子們來這裡研學,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閩南傳統文化,更有助於培養動手能力和對閩南文化的興趣,助力「古早味」代代傳承。

文/中新網記者吳冠標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家鄉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當地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泉州的每一道美食都涵蓋當地的風土人情,都有它的傳承和故事,勾起了無限『鄉愁』。」
  • 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題: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化工食品產業不發達,料理做法比較單純,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早味美食店鋪。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裡曾是「世界第一大港」,這裡也曾見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這就是著名的僑鄉——泉州。對於漂洋過海的泉州人而言,承載鄉愁的不僅僅是那一封封僑批,還有家鄉的古早味。「古早味」石花膏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食品,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喜愛。 陳龍山 攝「古早」這個地道的閩南詞,主要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 永春:留住「古早味」煥發新活力
    永春縣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不斷挖掘文化內涵,讓老傳統、老工藝、老行當煥發新彩,成為開啟當地群眾走向富路的「金鑰匙」—留住「古早味」 煥發新活力劈竹、剖篾、編制、上漆……6月2日,永春縣仙夾鎮龍水村古大厝漆籃製作中心,幾位村民正按照各自分工有條不紊地進行漆籃製作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 春風十裡不如你
  • 八閩千姿:閩南「古早味」小吃走起品牌文化路(圖)
    走在泉州紅磚綠瓦間,尋回「古早味」,很容易發現,這些「老字號」的味道一洗以往的攤位形象,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特色的門店,大多的門店裝飾都遵循復古原則,坐落在古城區東街的藍氏鐘樓肉粽的總經理藍雄輝告訴記者,肉粽是閩南人喜愛的傳統小吃,是閩南文化的一大特色,這樣古香古色的裝飾不是刻意去複製的,是將肉粽小吃與閩南特色文化元素相結合的產物。
  • 閩南傳統美食,泉州的古早味帶給你濃濃的情感
    泉州,這座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因海上貿易而盛極一時。400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造就了一座兼容開放的古城,也由此誕生了一體多元的閩南文化和飲食風俗。古早味,是閩南人口中的古舊味道,這些取材與大地,製作方法簡潔的傳統美味,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之中。如今人們懷念的古早味,往往意味著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和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標榜改良創新的時代,還原真正的閩南古早味,也變得愈加困難。閩南豆腐控,是傳統的古早味之一。
  • 僑鄉「古早味」拼單出口 香飄「一帶一路」
    (經濟觀察)僑鄉「古早味」拼單出口 香飄「一帶一路」中新社福建石獅10月1日電 (記者 孫虹)中國石獅國際食品城項目10月1日開城融市,近200家商戶入駐、500多間店鋪開業。此舉標誌著包括石獅在內的閩南僑鄉「古早味」將正式藉助全國首個預包裝食品出口試點的「東風」,以小批量食品快速出口的方式加快「走出去」。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的商旅重鎮,石獅處於泉州灣港口和交通的核心位置,石湖港擁有菲律賓、日本、越南、泰國等多條「一帶一路」航線及35條內貿航線。
  • 廈門80後「老廚師」烹出閩南菜「古早味」
    生於1988年的張水坡慕名前來走進沙坡尾,在一座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美食城頂樓餐廳任職廚師長,有著20年烹飪經驗的他,正努力融合創新,留住閩南傳統菜餚的「古早味」。  【解說】廚師或許不是最辛苦的職業,但他們少有節假日,常與油煙作伴。對此年少入行的張水坡並不介意,他從小就對廚師這個行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烹飪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種藝術。
  • 古早味丨一種傳承與記錄
    中國的味道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古早味最明顯、最基本的意涵是世代相傳的東西,它因為被人們喜好而風行而流傳,那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其點點滴滴又被修飾過比如,閩南一帶的菜脯、竹筍乾、鹹菜、豬油拌飯等食物,都是簡單而美味的,常讓當地人即便身處異地,每每吃到,便如同回到家鄉。
  • 明天下午鎖定開發區直播間 帶你逛吃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的特色好貨
    晉江新聞網5月27日訊  麻粩、寸棗、風吹餅、福片糕……提起閩南古早味,你最愛的是哪個?明天下午3時至5時,晉江經濟開發區產業線上直播惠民月系列活動(以下簡稱「開發區直播月」),將走進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來旺良品堂,帶你觀喜禮、聽喜音、走喜路、吃喜宴、帶喜禮,還有一波古早味美食等你來盤!
  • 閩南絮語:泉州,絲綢之路上的滄海遺珠
    距離不遠的廈門鼓浪嶼是當下國內非常著名的旅遊城市,卻鮮有人會特意跑來泉州吃喝玩樂。可穿越千年的古建築、中西合璧的宗教氛圍、比廈門鼓浪嶼低廉的物價,以及街頭巷尾藏也藏不住的古早味,卻早已戳戳戳戳中了我那脆弱小心臟。雖然如今的泉州已經「」大勢已去「」,但對於一座曾經輝煌過的城市來說,厚重的文化底蘊,耐人尋味的城市品格和基調卻不會那麼輕易的改變。
  • 多種方式傳承閩南文化 幼兒園裡傳唱新童謠
    面線糊,燒肉粽,食了碗箸嘸甘放……」稚嫩的童聲伴隨著抑揚頓挫的旋律,從洛陽僑鄉幼兒園傳出,濃濃的鄉情鄉韻在空中瀰漫。日前,《緊仔否剃頭》、《來泉州 食趟趟》、《攏總無》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閩南新童謠,走入洛陽當地多所幼兒園的課堂,受到小朋友的熱烈歡迎。
  • 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
    福建泉州人把家鄉的味道稱為「古早味」,泉州蘿蔔飯就是古早味的代表。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在閩南一帶,每家每戶基本都會做蘿蔔飯,為什麼用大米配白蘿蔔呢?是因為原先物資匱乏的年代,大米貴而白蘿蔔便宜,兩者相搭配,省錢又能填飽肚子。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在如今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談論古早味泉州菜,與其說是對清淡本真、甘醇鮮美這種簡單味道的懷念,不如說是為了追憶這座古城的民俗舊事。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傳統手工線面製作技藝在閩南傳承的歷史悠久,是作為一種閩南民俗文化中象徵長壽、吉慶的文化符號,在閩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喪喜慶各種儀式中都離不開這種手工特製的麵食。日前,後坑村傳統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入選晉江市第五批非物質傳統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麵食 傳承中的「古早味」­  說起閩南人喜愛的早餐,面線糊絕對位列榜首。
  • 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三十載 傳承濃鬱「武術風」
    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三十載 傳承濃鬱「武術風」 發布時間:2019-08-19 10:53: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陳龍山)泉州劍影武術館建館3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18日在
  • 泉州「古早味」美食——你和它有個不期而遇的約會
    泉州「古早味」美食——你和它有個不期而遇的約會泉州,簡稱「鯉」,是個有趣味的閩南文化古城。最近,抖音帶火了泉州,更帶火了泉州美食,白小松說過:「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的一次城市」。接下來就介紹幾款泉州比較出名的特色美食,讓你吃了一次還想再吃一次的欲望。面線糊作為閩南人,早餐一般都是饅頭、粥、豆漿偶爾加跟油條搭配。但是在泉州,早餐是面線糊是最為常見的,這裡的面線糊並不會很爛,湯更是好喝得不行,可以加配料,比如香腸、醋肉、五香卷、大腸......還可以加跟油條,搭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