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建成之初的奉天大和旅館。
20世紀初的中山路。
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奉天郵便局。
被評為歷史文化街區的瀋陽市中山路西起勝利北街、東至和平大街,總面積約93.7公頃,是上世紀日本侵略者在瀋陽附屬地開發建設中最具代表性的區域。記者選取了中山路上的秋林公司、遼寧賓館、奉天郵便局舊址這三座有特色的建築,講述其背後發生的歷史故事。
瀋陽市中山路
西起勝利北街、東至和平大街,總面積約93.7公頃。
由日本侵略者設計,始建於1912年,名為昭德大街,1919年改為浪速通,1946年改名為中山路。
採用「方格網+放射性道路+中心廣場」的巴洛克式城市空間格局、折中主義的建築風格,是品鑑歐洲古典建築的最佳地點。
總體特色:巴洛克式城市空間格局
「中山路的由來,要從日本侵略者在奉天興建『滿鐵』奉天驛(即今瀋陽站的雛形)說起。」瀋陽市檔案館原館長荊紹福介紹說,奉天驛建成後,為了突出該建築,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新市街計劃」,就是以奉天驛為中心,向東開闢三條幹線,即今天的中華路、中山路、民主路。中華路與奉天驛垂直,其餘兩條路呈斜向放射。
據史料記載,中山路始建於1912年,最初命名為「昭德大街」,為基礎石子路,路面用煤焦油處理。受當時流行的西方早期現代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理論影響,設計者使用了「方格網+放射性道路+中心廣場」的巴洛克式城市空間格局、折中主義的建築風格和多樣化的建築布局。
1919年,日本侵略者強制將滿洲鐵路附屬地所有的街道都改用日本名稱,這條路被更名為「浪速通」。「當年的浪速通並沒有今天的中山路這麼長,只有西起宮島町(今勝利北街)、東至今北三經街一段。」荊紹福說,從1919年開始,這條路的兩側開始修建大量的歐式風格建築。1929年,又陸續鋪設了瀝青路面,而人行道仍然為土路。1930年,這條路上已經匯聚了多家金融機構,成為瀋陽市當時可以與上海外灘相媲美的一條路。1946年,這條路改名為「中山路」,並將五緯路併入其中。1951年,又打通了三經街到小西路一段道路,取名為「中山路延長路」。1957年,取消了「中山路延長路」的稱呼,統一稱為「中山路」。1966年,中山路改稱「紅旗路」。1981年,恢復舊稱中山路。100多年來,中山路經多次維修改造,才最終形成了今天西起勝利北街、東至小西路的規模。
中山路上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涵蓋了巴洛克式、維多利亞式、羅馬式等多種歐洲古典建築風格。匯聚了當時最早和最大的七福屋百貨店(今倍思大廈)、奉天郵便局(今瀋陽市郵政局太原街支局)、奉天電話自動交換局(今瀋陽網通公司),還有當時在瀋陽乃至全國最為豪華的大和旅館(今遼寧賓館)等一大批現在仍在發揮作用的老建築,這些老建築記錄著瀋陽的發展軌跡,演繹著瀋陽風雲變幻的歷史,更是瀋陽人應該銘記而且必須銘記的一段被日本侵佔的歷史。
百年秋林:幾易其主,曾是老瀋陽人的最愛
中山路90號,這是一座歐式紅磚建築。對於瀋陽人而言,這座建築具有非凡的意義——它不僅見證了一段歷史,還鐫刻了一個時代。
據荊紹福介紹,這座歐式老建築是俄國商人伊萬·雅可夫列維奇·秋林於1906年在瀋陽創辦洋行時所建,時名為秋林洋行,經營呢絨綢緞、服裝鞋帽、菸酒食品以及日用百貨等,貨源主要來自於俄國和歐美各國。此外,洋行還下設捲菸廠、茶葉廠、罐腸廠等。
1925年,秋林洋行遷往和平南泥窪(今中山路3段10號),增加了其他項目。
「九一八」事變後,秋林洋行改稱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瀋陽分公司。1937年7月,秋林公司易名為秋林株式會社奉天支店。
1945年8月,蘇聯外貿部接管了秋林奉天支店,恢復營業,易名為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瀋陽分公司。1953年10月,蘇聯政府將秋林公司有償移交給中國,更名為中國國營秋林公司瀋陽分公司,經營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呢絨綢緞、菸酒食品等中高檔商品,公司還附設食品廠、服裝廠、糖果廠。
秋林公司在老瀋陽人眼裡一度成為奢飾品店的代稱。1972年,經市政府批准,在公司三樓成立了瀋陽市首家外供商品供應商場和華僑用品商店,專門經銷「僑匯」「外供」商品,重點服務於來沈的國外旅遊團和國外客人,很多外國遊客即使不買東西,也要來參觀一下。「那個時候,有些市場上不容易購買到的消費品,需要在這裡用『僑匯券』才可以買到,當時在瀋陽只有這裡經營的商品才能算得上精品。」荊紹福說道。
1976年,公司改名為瀋陽市友誼商店。1986年,又改名為瀋陽市友誼公司。同年10月,由哈爾濱、長春、大連、瀋陽四家秋林公司聯合組成了東北秋林集團公司,秋林公司原字號得以恢復。
如今的秋林公司是一家食品廠,相比周邊那些林立的商場,這座歐式的老建築頗顯冷清。然而,也正是這鬧中取靜的悠閒,讓秋林公司有著一種高貴氣質。
遼寧賓館:這裡發生的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
沿中山路一路向東有一座著名的建築——遼寧賓館。
遼寧賓館是一座典型歐式建築風格的著名酒店。它被國家旅遊局、建設部評為「標誌性建築」。用手觸摸賓館的牆壁,一塊塊綠色的瓷磚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大堂臺階兩側是一根根歐式拱券廊柱,同天花板上的雕刻和吊燈渾然一體;大堂兩側木質的旋轉樓臺階上鋪設的防滑牛皮90多年來從未做過變動。餐廳的巨大木門、衣帽間裡的貝殼雕刻屏風等仍散發出古樸的味道。
史料記載,遼寧賓館始建於1927年,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1929年建成。它是當時瀋陽最大、最豪華的賓館,最初稱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奉天大和旅館。設計者是日本最著名的設計師橫井謙介和市田菊治郎。整個建築是按照英國的建築風格、樣式設計的,呈「凹」字形,有對稱的兩個天井。大樓共五層,其裝飾古樸典雅,在當時的奉天是獨樹一幟的建築。賓館內共有豪華標準客(套)房77間,大堂內設有寬闊的公共休息區,以及閣樓式的大堂酒吧、風格各異的會議廳、商務中心、商場。
大和旅館開業以後,旅館的業務就與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此謀劃「九一八」事變;在大和旅館第三餐廳確定1932年3月1日成立偽滿洲國;1945年8月底,美國戰略情報處「奉天戰俘營救小組」的成員也曾入住這裡,與被解救的關押在奉天戰俘營中的數百名英美戰俘度過了一段難忘的幸福時光。1945年,大和旅館改名為鐵路賓館。1946年5月23日,蔣介石在鐵路賓館餐廳召集高級將領,策劃部署並挑起了內戰。
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陳雲率領軍管會進駐鐵路賓館,並改名為文化賓館,這裡成為瀋陽特別市軍管會辦公處。在賓館內陳雲宣布,從現在起,這座賓館成為接待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東北軍區主要領導的地方,文化賓館成為遼寧地區的國賓館,開啟了瀋陽恢復、建設和發展的序幕,確定了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全國解放和建設中的戰略位置。1950年3月1日,訪蘇歸來的毛澤東也曾下榻在此。
1954年8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將此建築定名為遼寧賓館。
奉天郵便局:歐洲風格紅磚建築典型代表
在中山路與太原北街交叉路口西北角,一座獨特的二層建築格外吸引眼球——紅磚牆體、白色線腳和裝飾帶、綠鐵皮屋頂,這就是奉天郵便局舊址。
據瀋陽郵政公司和平分公司總經理丁海洋介紹,這座有著106年歷史的老建築,其使用的紅磚比現今所見的磚要小一些,但比較厚,非常堅固,而且每塊磚都帶有編號。
丁海洋介紹,奉天郵便局是日本人在「滿鐵」時期,為了方便在奉天的日本滿鐵社員和家屬與本土進行通郵而設立的郵政機構,這裡能辦理郵政、電信的全部業務,也稱客郵。奉天郵便局最早設立於西塔附近,1915年,「奉天郵便局由西塔附近遷入滿鐵奉天附屬地昭德大街新建樓房辦公」。
奉天郵便局是由日本關東都督府通信管理局工務課、關東都督府民政部土木課設計,加藤洋行施工,1915年竣工。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建築平面為「凹」形,磚石結構,地上二層,為日本辰野式建築風格,同奉天驛舊址(今瀋陽站)一樣,是瀋陽紅磚建築的典型代表。
「你可以看到整棟建築平面沿中山路縱向分成五段,橫向分為三段,兩翼角樓上各有一個綠色鐵皮的穹頂,主入口與屋頂結合的半圓形拱券被突出強調。」丁海洋進一步介紹道。
奉天郵便局設立庶務、郵便、電信三課,辦理郵政、電信的全部業務,當時有職工400餘人,在市內各處均設有支局。到「九一八」事變之前,以奉天郵便局為中心的日郵系統已經形成。
偽滿洲國成立之後,奉天客郵全部移交給偽滿奉天郵政管理局管理,奉天郵便局改為奉天中央郵政局。1945年8月,歷時39年的瀋陽日本客郵宣告結束。
瀋陽解放後,該建築為瀋陽郵政局使用至今,成為瀋陽郵政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如今,這座老建築仍舊屹立在中山路上,是瀋陽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