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視頻☝☝
在濟南,上了年紀的人幾乎都知道「經二路郵局」,可以說,它在濟南的知名度僅次於1992年被拆除的老火車站,是濟南人最為關注的老建築之一。
這個常被濟南人提起的「經二路郵局」,就是坐落在經二路162號的濟南郵政大樓——原山東省郵務管理局大樓。它是當時濟南商埠區最高、最大的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的建築之一,是濟南市郵政建築的代表。
1918年動工興建,1919年竣工,1920年開始營業。百年光陰倏忽而逝,幸運的是,郵政大樓至今矗立,見證著濟南百年歷史風雨滄桑。
1920年代的郵政大樓
站在塔樓上,可以看到老商埠區所有的高層建築
挑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行走在商埠區經緯縱橫的街道,陽光打在高大的西式老建築上,又從挺拔的法國梧桐的枝葉間灑下來,仿佛讓人覺得置身於歐洲的某個小鎮。經二路162號,郵政大樓依然矗立,難得的是,它至今仍在使用,人們依然在這裡辦理郵政業務。
現在的郵政大樓 魏玉興攝
郵政大樓的誕生與濟南開埠有著重要的關係。1904年,濟南自開商埠後,迅速發展的貿易帶來了各種需求。1918年7月,由駐天津外國建築事務所建築師查理與康文賽設計,瑞典人納自敦在商埠區經二路主建高27.4米的三層郵政大樓,1919年竣工。1920年2月,大樓開始營業。1922年大樓遭遇大火。1923年修復為兩層大樓。1928年「五三慘案」期間,郵政大樓被日軍佔據為囚禁被俘人員的場所。
1939年大樓被日軍濟南司令部強佔。1945年日本投降後,大樓又被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部佔用,一直到解放後,才又恢復成為郵政局。
1950年代的郵政大樓
郵政大樓的建築形式和裝飾均運用了西方古典建築的手法。整幢建築分地上二層和地下一層,坐南朝北,沿經二路東西「展開」,長度約佔緯二路和緯三路之間將近一半的地段。大樓牆基用小型蘑菇青石砌築,外牆為紅色磚牆。
大樓正立面十分開闊,整個建築非常講究對稱。樓的第一層為營業廳。但是它的一層高度有現在建築的兩層那樣高。大樓一層的正立面主要分三部分:中間為整座樓的主入口,門口向外凸出,有四根粗大的圓柱支撐著門樓。除了中間一個主門,東西兩端還各開有一門,形成獨立的營業廳。門前各建有一長方形亭子。大樓正立面的窗戶用大型長方形木窗,有利於採光,窗戶上部都有精美裝飾。
使用至今的扶梯
為了使這麼長的樓立面有變化,樓的東端、西端和中部都向北凸出半間,東西端凸出的部分,一二層都用欄杆和大型愛奧尼克柱建成假涼臺,使整座建築開闊而富有變化。大樓最為突出的是樓頂的塔樓。塔樓高出樓頂二層,平面是方形,四面都有四根方柱支撐著塔頂。塔頂為四角形盔頂,上面鋪著中國傳統的黃琉璃瓦,在每一面的中間還鋪著一條綠琉璃瓦浮雕花紋作裝飾,使塔樓顯得格外美觀,也使整座建築非常有精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站在塔樓上,還可以看到老商埠區所有的高層建築。
郵政大樓的塔樓
與郵政大樓40年的光陰廝守
1995年12月被列入濟南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於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郵政大樓,已經在這裡上了整整40年班的濟南人趙曼懷著深厚的感情。趙曼1961年出生,1978在知識青年下鄉的大潮中下了鄉,1980年回到濟南,就進了這座大樓上班。與郵政大樓40年的光陰廝守,讓趙曼感覺「十分幸福」。
1986年郵政冬運大忙時,趙曼一直工作在第一線,妻子送飯到第一線。這張照片曾刊登在當年的濟南日報上。
如今趙曼是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市分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助理,同時也是濟南市老建築文化旅遊促進會、濟南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活化利用協會常務副會長,對於郵政大樓的歷史,趙曼如數家珍。大樓裡曾經作為鍋爐房的地下室,大樓中保持原樣的旋轉扶梯,還有二樓走廊裡懸掛的老照片,都是趙曼常常駐足的地方。
趙曼記得,2008年大樓修復翻新時,施工人員把牆皮刮掉後,露出來的都是當年戰爭留下的密集槍彈孔,通過累累的彈孔,能讓人體會到當時戰爭的慘烈。
2008年維修前傷痕累累的塔樓
在大樓外牆主入口的兩側,趙曼還帶著我們欣賞裡兩個特殊的「郵筒」:它們被砌入在牆中,和外牆聯成一體,但在很長的時間裡,它們都是可以真正使用的「郵筒」。這是1918年大樓初建時的配套設施,當初的功能就是方便用戶往裡投信,如今雖已不再使用,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見當時人往裡投寄信件時的樣子。
砌於外牆中的老郵筒
在趙曼眼裡,郵政大樓的價值,不僅因為它是濟南市郵政建築的代表,見證了濟南郵政的發展歷史,更因為它見證了濟南百年的歷史滄桑。眼下,他正在參與編寫《活化——百年郵政大樓的家國情懷》一書,在書中,他特別收錄了兩封抗疫期間的濟南郵政人的書信,「讓這本書能在記錄百年郵政大樓完整歷史的同時,也體現出延續至今的家國情懷」。
1920年代的郵政大樓
用文字和影像,記錄郵政大樓的家國情懷
和趙曼同為《活化——百年郵政大樓的家國情懷》編著者的李建軍,是濟南市老建築文化旅遊促進會和濟南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活化利用協會會長,自馬不停蹄梳理出郵政大樓的18萬字文稿和300多張照片之後,李建軍內心感慨頗多,「郵政大樓從1918年動工興建,1919年竣工,1920年投入使用,後來又遭遇火災、重建,到2008年又進行了維修,可謂歷經滄桑。而百年來它所見證的濟南五三慘案、解放濟南等等歷史,又體現了濃厚的家國情懷,它經歷了磨難又煥發新生,堪稱老建築活化的典型。」
2007-2008年保護修繕測繪圖
編著《活化——百年郵政大樓的家國情懷》是受濟南市市中區政協的委託,此前的2019年,李建軍參與編著的《活化——百年影院小廣寒的保護與復興》出版,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復興經典案例叢書的構想於是誕生。李建軍是中國烹飪大師、老電影收藏家,同時也是小廣寒電影博物館館長。在設計修復小廣寒後,他還參與主持了多座老建築的活化修復設計,有效推動了城市老建築的保護與復興。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復興經典案例叢書正是他目前努力在做的,完成《活化——百年郵政大樓的家國情懷》之後,李建軍還要繼續為其他的老建築「立傳」,在他眼裡,每一座百年老建築都值得去寫一本書。
郵政大樓測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