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外灘標誌性景點之一的外白渡橋往蘇州河方向看過去,一座由花崗石砌築、19根通貫上下三層的羅馬科林斯柱支撐、建築頂部有著高大鐘樓和「人民郵電」字樣的歐式風格雄偉建築令人無法忽略。這座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點的優秀歷史建築,正是當年被譽為「上海十大建築」之一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如今的上海郵政博物館所在地。
▲蘇州河地名故事/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出品
Shanghai General Post Office
上海郵政總局 遠東第一大廳
地址:北蘇州路258號
開放時間:每周三、四、六、日向公眾免費開放,
上世紀20年代,上海已經是一座經貿繁忙、市面繁華的遠東大都市。原位於北京路9號的上海郵政總局辦公點已經無法承擔越來越繁忙的郵政業務,建一座新的大樓成為當務之急。1922年一座新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於四川路橋北堍動工,1924年建成。
▲1923年地圖中的郵政總局「Chinese Post Office」
上世紀20年代的郵件主要通過水路和火車運輸,郵政大樓所在地在與蘇州河、黃浦江水路相接的同時,身後兩條馬路之隔即是當年承擔主要陸路運輸功能的老北站。這樣一個佔盡地利的選址,正是為了讓郵件方便快捷地抵達當時的郵政大樓進行分揀、分發,從而更快地遞送到郵件主人們的手中。
因為建築雄偉高大又佔盡地利,當時負責掌管全局的郵政總局郵務長只要手持望遠鏡,就可以從郵政大樓辦公室的窗口,遠眺外灘郵政專用碼頭上郵艇進出、郵件裝卸作業等情況,一切盡在掌握。
郵政總局大樓啟用後,除了解決郵政通信生產和辦公場地擁擠的問題,也為當時郵政總局的外籍員工安排了宿舍。
大樓外觀為英國古典主義風格,東、南兩個主立面有上下貫通三層的科林斯式立柱,轉角處結合義大利巴洛克式鐘樓,輔以水磨外牆,北側臨天潼路一面配以機紅磚牆。
鐘樓兩邊基座圍有雕塑。北面一組雕塑三人,手執火車頭、輪船鐵錨和通信電纜,一方面是指發展成熟的交通行業;另一方面是象徵新興的無線電通訊業的發展。南面一組雕塑也是三人,正中為信使,戴帽、手執帶和棒、腳生翅,左右為愛神,執筆和書信,旁有一地球,寓意郵政為人們溝通情愫。雕塑群曾於六十年代被破壞,後予以恢復。
▲鐘樓兩邊基座上的雕塑群,一邊是象徵火車,船舶和電報的交通通訊手段,另一邊是希臘神話中的信差莫丘裡和愛神。
大樓東部2樓為營業廳,地面以白黑二色六角馬賽克鋪就,面積達960平方米,時為全市之最,至今仍透著「遠東第一大廳」的氣派。
1989年9月,上海郵政大樓被列為上海近代優秀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大樓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2006年1月,上海郵政博物館在樓內開館。
▲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遠東第一大廳」(如今仍作為郵政營業廳繼續為市民服務)
▲營業大廳門鉸鏈的細節(透露著當年建造時過硬的工程質量)
上海郵政博物館是全國郵政行業內開辦的首家博物館。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向社會開放。整座大樓向公眾的開放區域為一樓中庭展區、二樓營業大廳以及營業廳旁闢出的郵政博物館。二樓營業大廳即原來的「遠東第一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樓1924年落成時的原貌,如今仍然承擔著各種郵政綜合業務。
營業大廳旁的郵政博物館所在區域改造前是辦公區,在一部分辦公和郵件分揀功能分散到上海火車站、虹橋、滬太路等區域後,這裡也更多承擔了展示功能,從起源與發展、網絡與科技、業務與文化、郵票與集郵四個方面展示郵政行業的變遷。
館內完整展示了從海關郵政,大清郵政,中華郵政,到人民郵政,各時期郵政事業在中國發展的歷程。
▲1896年清政府批准開辦國家郵政,標誌著近代郵政在中國正式誕生
如果說郵政大樓見證了郵政行業的百年興衰,郵政博物館則用豐富的史料和多樣的展品,具象地展示出郵政行業的發展變化。其中,也可窺見一些舊日上海的生活、工作圖景:早在1911年即投放於郵件投遞的100輛自行車舊照、曾經無比繁忙的掛號信函和郵件分揀系統、專門接收緊急郵件投遞的「白帽子」郵筒、地球最南端的中國郵局、浦東開發開放紀念郵票,從飛機、郵艇、火車、汽車到摩託車、自行車的郵件投遞交通工具,上世紀20年代設立在靜安寺一帶的郵政營業所周圍仍是一片荒涼、如今周圍已是挨挨擠擠……這些帶著時代印記的展品跨越歷史的煙塵撲面而來,給人以滄海桑田的感慨。
此外,博物館內的異型郵票展區、全年保持恆溫恆溼的珍郵館,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實體郵筒,也是集郵愛好者們鍾愛的打卡去處。
▲中華郵政時期所使用的郵箱與物件(民國時期郵政圍繞「快,安全,普遍,服務」的七字方針,實施多項服務措施,促進了郵政的發展)
現在,這裡亦是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是中老年終身教育基地,年接待參觀者近10萬人次。針對中小學生和中老年團隊,博物館除提供講解外,還可預約書信文化體驗、留念書籤、DIY小製作等免費體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