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板爺」見證百年老街興衰 嘆生存艱辛(圖)

2021-01-20 搜狐網
    三水中山路有一群靠板車拉貨為生的「板爺」。他們隨水運而生,最多時有數百人。如今,卻僅剩下不到10人——「板爺」見證百年老街興衰

  三水拉板車「板爺」守著破舊的板車在等待客戶。中山路的「板爺」有近百年歷史,最多時候曾達到數百人,如今只有不到10人。(本報記者周春 攝)

  三江風情之城市生活變遷

  臨街店鋪的陰影下,57歲的陳其生坐在板車上,翻來覆去地看著一張舊報紙;40多歲的雲浮人黃叔,百無聊賴地蹲在街角抽菸;他身旁,一位衣衫上滿是油跡的中年人躺在板車上睡著了。

  下午二時三十分,這幾個中山路上的板爺在等待街頭或路邊會突然出現一個主顧。但對於多數板爺來說,昨天又是失望的一天。

  在中山路,這個職業已有近百年歷史,輝煌時曾有數百之眾。隨著水路運輸的衰落和商貿的冷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後,板爺淡出中山路。如今,這裡的板爺不足10人。

  火紅年代「板爺」出入高檔酒樓

  84歲的歐炳光雙腳有些浮腫,他也說不清是老年病還是年青時落下的舊患。歐老從1940年代起在中山路的碼頭當搬運工,解放後加入搬運公司,1982年退休。「從18歲到60歲,我這大半輩子都是搬運工,都在中山路。」

  無論是解放前的個體戶還是解放後的集體企業工人,歐炳光都離不開兩件東西——扁擔和板車。「在搬運公司用的是4個輪的板車,能拉兩三千斤,把手上有個橫槓,像拉黃包車一樣。」歐老拉得最多的是山貨和米。「交公糧的時候,三水各地的糧食都通過水路運來。我們用車拉,再扛上五樓高的糧倉,每天都幹到晚上十時。」歐炳光說。在水運紅火的年代,中山路的板爺從不擔心沒活幹。

  北江邊的中山路正是肇始於水路貨運,解放前就是三水與各地水路交易的集散地。北江、西江沿岸客商、漁民在此交易農產品、土特產。至今,中山路上鋪的主角仍是農產品、低檔日雜,以及水運衍生的漁具店、船舶維修。

  上世紀70年代是「板爺」的黃金年代。搬運公司有「板爺」200多人,有一年的總收入近20萬,達到了頂峰。公司甚至購置了兩輛汽車,儘管後來因工人們更習慣用板車而棄用。歐老告訴記者,在那個時候,「板爺」拉著板車到明苑、萬國這樣的知名酒樓吃飯的情況也並不鮮見。

  水運衰落「板爺」隨之生存艱辛

  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山路,陳其生和幾十個「板爺」是僅次於搬運公司的第二大隊伍。他們是來自縣郊各村的農民,響應國家「亦工亦農」的號召,投身北江大堤水利工程的修築和中山路的建設。隨後,這批人陸續回鄉,陳是他們中最後一個「板爺」。

  如今,這個新沙村的漢子每天7時就來到中山路,開始一天的守望。晚上6時才回。他中午在街上吃4塊錢的盒飯,困了就在板車上打個盹。「活不好接,今天就接了一單。」陳叔說。「是啊,我今天就搬了臺柴油機,老闆給了1元,真夠吝嗇的。」旁邊的黃叔插嘴道。據陳叔說,幫人卸一噸貨才5塊錢。一個月下來也就幾百塊。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每個月都能掙近千元。

  由於陸路交通逐漸發達和水利建設等原因,上世紀80年代,中山路的碼頭和航運站取消。貨運逐漸減少。「板爺」們也走向了人生的轉折點。1998年,搬運公司解散,「板爺」各尋出路。至今,中山路的「板爺」不足10人。「幾個『板爺』到文化公園等地方等活去了,那裡接活的機會更多。但他們要跟農民工搶活,價錢只有更低。」陳叔說。

  除了日夜盼望的活,陳叔最關心的就是他的車。「車子晚上就鎖在街邊,被人偷了好幾次了。」陳叔說,有次小偷沒偷走車,就把車輪偷走了。每天走前,他都要把車輪鎖在兩塊水泥磚上。「車都是自己造的,沒了車,怎麼找飯吃。」

  新聞連結

  中山路

  三水區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原為肄江衝積地,因水路貿易興起。明末清初始建商鋪,1931年改為水泥路面,為紀念孫中山改稱中山路。中山路與人民路為三水城區最早的兩條「筷子街」。上世紀80年代中期前為三水主要商業街道。(本報記者何寧)

  

相關焦點

  • 百年夢劇場:一座球場見證了紅魔的百年榮辱興衰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夢劇場之稱的老特拉福德球場,了解這座見證過紅魔曼聯百年榮譽興衰的殿堂。第一場他們的對手正是曼聯的百年宿敵利物浦。可惜,夢劇場的第一場比賽,曼聯卻3-4輸給了對手。 百年夢劇場:見證過紅魔百年榮辱興衰 建成之的百年裡,夢劇場作為曼聯的主場,既經歷過二戰戰火的洗禮,也在戰後見證過曼聯從巴斯比爵士到弗格森爵士的輝煌歲月以及丹尼斯·勞反戈一擊的灰暗時刻。
  • 百年河口:三水與世界的第一次擁抱
    三水百年老郵局不遠處是三水舊海關大樓。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人事制度,關稅收歸英國所有,百年海關大樓見證了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那段屈辱歷史。 當年,從河口出口的大多是絲綢、茶葉、花生油、紡織土布等,而進口的大多是洋火、煤油、洋布等。此外,與三水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
  • 集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元素,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發源地三水連...
    她們離鄉別井在新加坡從事最辛苦的工地工,戴起「紅頭巾」,面對移民早期惡劣的生存環境,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靠肩挑手提創造了至今仍為人稱道的傳奇,最終載入了新加坡的歷史,受到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尊重,人們都叫她們「紅頭巾」。紅頭巾進而成為對三水女人獨有的尊稱,成為展現華僑婦女高尚人格的特有名詞。
  • 【探源茶船古道】千隻老茶箱見證泰和合百年興衰
    昨日中午,當我順著石門縣文物局負責人、石門縣博物館館長龍西斌的指點,來到位於石門縣新街口的原縣茶廠倉庫見到他口中的寶貝時,並沒有馬上與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字號泰和合對上號。    「這是石門獨一無二的東西,每一隻都是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泰和合時期使用的,見證了常德茶業的輝煌和興衰。」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2018年03月27日 11:11   來源:福建日報
  • 宜昌車溪打造土家版「清明上河園」 復活百年老街
    記者章巧慧 攝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章巧慧 實習生 徐麗花 通訊員 汪軍、方齡皖)「鴉鵲子尾巴奓,外頭客來啦,小么妹忙燒茶……」4月4日,由宜昌物資集團打造的「車溪老街」正式向遊客開放,三千餘名中外遊客齊聚點軍三峽車溪景區,共同見證這條百年老街開街「復活」。當天,車溪景區桃花夾岸,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敲起鑼鼓,跳起歌舞,迎接四方遊客。
  • 三水河口江畔舊照:貨如輪轉通四方 百年關口今猶在
    風採依舊 百年關口今猶在麥國培長年多方收集關於三水的歷史資料,近年他花大價錢拍了幾張關於三水的老照片,其中就有幾張是河口水面的場景。正如這張:三艘小艇在江面飄著,另外還有一艘機艇,動力位於船尾,船後還泛起水花。
  • 【方志四川•傳統村落】李貴平 ‖ 姜家大院:清代豪宅的百年興衰...
    姜家大院:清代豪宅的百年興衰(上)李貴平 一代代姜家人歷經坎坷,將醇香邊茶運往康藏高原,在茫茫雪域踩踏出一條漢藏商貿往來的崎嶇之路…… 姜家大院,川藏茶馬古道上罕見保存的清代豪宅遺址。這座苦撐於現代建築群之間的老院子,銘刻著一代茶商巨子前赴後繼的甘苦記憶,承載著漢藏邊茶貿易的崢嶸風骨,更蘊藏著迷亂大時代的百年風雲。 姜家大院位於滎經縣民主后街,最初由明末一徐姓土司修建,清道光年間賣與姜家先祖,幾經改建,成為川藏線名噪一時的「裕興號」茶廠,算下來有170年歷史。
  • 濟南的這條老街,承載著無數人的童年記憶,記錄著時代的興衰!
    每個城市都有一條老街,承載著無數人的童年記憶,記錄著時代的興衰。今天我們要說的芙蓉街是濟南的老街,歷經百年,一次次適應時代。曾經是文化教育的淨土,現在卻被浮躁包裹,變成美食天堂。
  • 這些老街才是「老青島」韻味的守護者
    承載與存留、追溯與見證,人類發展的脈絡就留存在這些城市記憶中。回眸老街裡的歷史興衰或許每個城市都有這樣一條道路,嘈雜擁擠,卻生機勃勃。它像一道模糊了舊日與現時的長廊,穿過它,你會看到這座城市流轉不息的歲月被摺疊與濃縮,在穿梭的人流和叫賣聲中,似乎能聞到百年前的柴米氤氳。
  • 見證恐龍興衰的樹,一生都在開花求偶,可惜全球僅剩一棵獨苗!
    見證恐龍興衰的樹,一生都在開花求偶,可惜全球僅剩一棵獨苗!在1.8億年前,地球的主宰者是恐龍。儘管恐龍徹底不存在了,但在恐龍時期生存的不少動植物頑強活了下來。恐龍化石中檢測出一種新興植物其中有一種植物處於恐龍時代,它就是伍德蘇鐵。據科學家的調查,它的歷史甚至比恐龍還早。曾經有研究人員在恐龍的化石中檢測到伍德蘇鐵的成分,便猜測恐龍生前是不是以伍德蘇鐵為食呢?
  • 義津老街
    橋成了義津人賴以生存,溝通外部世界的生命通途。義津鎮幹部老伍介紹:以前這裡周圍都是水,水多橋多。那邊就是義明橋,義津橋和義明橋後來都重修過,現在已經看不到原貌了。水,是生命的起源,義津人的生命情態也是從一滴水開始的。
  • 曾小敏擔綱粵劇《紅頭巾》8月24日首演,致敬三水女人「下南洋」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該劇重現了20世紀初三水女人去南洋當「紅頭巾」謀生的艱辛歷程,表達了對她們的崇高敬意。 粵劇《紅頭巾》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廣東粵劇院演出。
  • 佛山三水百年舊火車站將變身博物館
    三水站是廣三鐵路終點站金羊網訊記者張韜遠、通訊員李會競攝影報導:三水百年火車站將如何改造,一直備受市民關注。記者近日從三水區西南街道了解到,河口舊火車站改造項目策劃設計方案(初稿)出爐,按照初步方案,此處百年舊址將建設成廣三鐵路博物館、打造火車包廂休閒吧、引入觀光火車等項目,注入嶺南水鄉的地域文化內涵,深挖原生文化和沿河文化的印記,讓改造後的百年舊址既有現代元素又留存歷史文化。3月24日,三水區西南街道河口舊火車站改造項目策劃設計方案(初稿)匯報會議召開。
  • 通過信封看歷史:百年故紙中的三水—香江故事
    三水居西北江交匯之處,為珠三角之源,近年粵港澳大灣區的設立,讓三水又獲得「大灣區之源」的美譽。由於水道便利,三水人早早就出外打拼,其中較多移民到達香江,為香江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而正是因為華僑眾多,三水亦是著名的僑鄉。
  • 金包裡老街上的百年古厝
    金包裡老街上的百年古厝新春大年初一,氣象局預測北部將是陰雨綿綿的天氣,上午卻難得出晴,我提議全家出遊,走北二高, 去萬裡、金山玩。於是全家出遊,除了老婆孩子,同行還有母親及大哥、大嫂及姪女瑋安。圖:金包裡老街上的百年古厝(阿媽的店)金包裡老街已經過規劃整修,地上鋪上石階,兩旁店家的亭仔腳屋簷都掛著紅燈籠,頻添新春氣氛。現在的金包裡老街其實已看不到太多老房子。
  • 遊走中西合璧的百年老街,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北海老街,位於北海海城區珠海路及中山路,始建於1821年,最初名為昇平街,當時是北海最繁華的街區,主要經營一些蘇杭的綢緞和本地的海鮮乾貨以及打魚出海所用的漁具之類。疫情期間老街的出入口設立的臨時檢查站一走進北海老街,迎面撲來一股海鮮燒烤的味道,老街裡的店鋪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海鮮燒烤小吃和旅遊紀念品以及東南亞特產。
  • 樅陽義津老街
    橋成了義津人賴以生存,構通外部世界的生命通途。  伍主任:以前這裡周圍都是水,水多橋多。那邊就是義明橋,義津橋和義明橋後來都重修過,現在已經看不到原貌了。  水,是生命的起源,義津人的生命情態也是從一滴水開始的。
  • 土家版「清明上河園」驚豔亮相車溪,老街復活百年土家市井風情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陳俊 通訊員汪軍 方齡皖)花開荼靡的老街,繞街而過的春水,宜昌物資集團匠心打造的「車溪老街」,經過精心布置, 4月4日正式向遊客開放。勾欄瓦舍、商賈販夫,百年前土家市井的繁榮景象復活。當天上午,來自中外的千餘名遊客共同見證開街盛況。
  • 青島:回眸老街裡的歷史興衰
    臺東商圈的異軍突起,市政府的東遷,都與大鮑島的興衰有著密切的關係。年輕人紛紛離開,他們更喜歡住上下水通達、裝有雙氣的高檔樓房,留在近百歲的老樓裡的,往往是帶著馬扎坐在樓道裡拉呱的老人。他們不願奔波,不舍老鄰居。回顧這裡的歷史,人們往往扼腕嘆息,但在金山看來,「老街裡衰落並非一朝一夕」,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